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东省八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历史5月联考试卷

更新时间:2022-07-26 浏览次数:71 类型:月考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3分,16题,共48分)
  • 1. 有学者指出:“郡县制是对早期国家的否定。”这一论断主要是基于,郡县制(    )
    A . 按地域划分国民 B . 强化了皇权独尊 C . 实行世卿世禄制 D . 保留了氏族部落
  • 2. (2022高二下·双鸭山月考) 汉武帝时期,中国历史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下列属于这一阶段的关键词有(    )
    A . 推恩令  五经博士  刺史制度  九品中正 B . 大一统  中外朝制  黄老无为  均输平准 C . 盐铁官营  独尊儒术  党锢之祸  凿空西域 D . 河西四郡  贤良方正  春秋决狱  算缗告缗
  • 3. 唐代怀素以“以心传心,直见本心”来书写草书,以“澄明静彻”的心境来诠释书法的本义。影响其书法风格的主要因素是(    )
    A . 经济发展水平 B . 书法技术进步    C . 佛教思想传播 D . 心学思想形成
  • 4. 神册六年(921年),耶律阿保机对大臣道;“凡国家庶务,钜细各殊,若宪度不明,则何以为治?群下亦何由知禁”,于是命大臣“定治契丹及诸夷之法,汉人则断以《律令》”。这一举措(    )
    A . 打破了农耕和游牧文明的隔阂 B . 基于辽境内政治经济不平衡 C . 反映了儒家成为治国指导思想 D . 旨在保存契丹民族的独特性
  • 5. 清代乾隆年间,在广东的制糖业中,商人往往预先向蔗农发放糖本,冬天则收取糖利;在江西赣州苎麻产区,福建商人于春天发放苎钱,到夏季收获时将苎麻运走;在盛产棉布的无锡,一些商人开设棉花庄,专门以棉花向小生产者换取棉布。由此可见当时(    )
    A . 私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 B . 商业资本渗入生产领域 C . 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加深 D . 手工业生产规模的扩大
  • 6. (2022·大连模拟) 在中国近代史上,“南来之风”往往会成为推动历史进步和发展的重要力量,如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等,均是开始于中国的南方地区。这是因为当时( )
    A . 中国的经济重心在南方 B . 南方地区率先受到列强冲击 C . 南方地区社会矛盾突出 D . 清政府放松了对南方的控制
  • 7. 从武昌起义爆发到1913年底,全国各地新成立的民间社团近700个,有政治类312个、联谊类79个,实业类72个,公益类53个,学术类52个,教育类28个,慈善类20个等。当时社团大量涌现的主要原因是(    )
    A . 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 B . 民众民主意识的觉醒 C . 《中华民国约法》颁布 D . 实业救国思潮的兴起
  • 8. 表:列强在华设立的邮政机构统计表    单位:处

    年份

    国别 

    1870

    1879

    1906

    1913

    1918

    英国

    2

    8

    14

    14

    20

    法国

    1

    2

    14

    13

    21

    美国

    1

    1

    1

    1

    14

    俄国

    5

    5

    18

    119

    德国

    2

    14

    12

    40

    日本

    7

    17

    129

    140

    总计

    4

    25

    65

    187

    344

                                              ——据《中国近代邮电史》

    上表数据的变化反映出,20世纪前期(    )

    A . 列强实力对比急剧变化 B . 中国邮政事业较快发展 C . 中国民族工业发展迅速 D . 列强对中国的争夺加剧
  • 9. 以下中国共产党的教育方针,按提出先后排列准确的是(    )

    ①“以抗日救国为目标……提高人民民族觉悟程度”

    ②“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

    ③“教育为人民服务,……为当前的革命斗争与建设服务”

    ④“中华苏维埃政权以保证工农劳苦民众有受教育的权利为目的”

    A . ①③④② B . ③①②④ C . ④①③② D . ④③②①
  • 10. 1985年6月发表的一篇文章写道:“不论是老三大件(自行车、缝纫机、手表)还是新三大件(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近几年价格是下降的,今后还有继续下降的趋势。”这可以用于说明,当时(    )
    A . 人民群众的收入提升 B . 国民经济结构改善 C . 国有企业竞争力增强 D . 市场经济体制确立
  • 11. 约公元前4500年到约公元前2900年,苏美尔人迁移到两河流域南部。出土于该时期的一块石碑上刻有一个统治者,他戴头冠,穿长熠裙,孔武有力。同时期的一枚印章上,有一个人正主持宗教仪式,手刃敌人。在同时期的雕刻中还出现了奉献产品的民众。这表明,当时(    )
    A . 进入了文明时代 B . 政教合一的国家产生 C . 缺乏文献的记载 D . 民众深受统治者压迫
  • 12. 下图为公元5世纪亚欧民族大迁徙地图。据此可知(    )

    图1:公元5世纪亚欧民族大迁徙地图

    A . 当时中国没有大规模的人口迁移 B . 西哥特人不断南迁灭亡东罗马帝国 C . 亚欧民族迁徙推动区域文化发展 D . 地跨欧亚非三洲的阿拉伯帝国形成
  • 13. 18世纪英国政论家埃德蒙·伯克认为英国人并不是根据抽象的理论、而是依照过去的实践即历史的经验提出他们的政治要求;他们同样追求自由,但根据的是作为祖先的遗产继承下来的权利,而非人权一类的抽象原则。由此可知,伯克(    )
    A . 美化了光荣革命 B . 背离了启蒙运动 C . 倡导自然权利说 D . 反对法国大革命
  • 14. 下图漫画反映了当时(    )

    漫画:拉塔兰加,《过去,现在,未来》(有删节),意大利,1898年

    A . 工人阶级对资本主义的不满 B . 欧洲空想社会主义盛行 C .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D .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兴起
  • 15. 下列选项中,史实与结论相符的是(    )

    史实

    结论

    A

    1648年,德意志新教同盟和天主教同盟签订《威斯特伐利亚和约》

    首次形成全球性国际关系体系

    B

    1920年,国际联盟正式成立,提出促进国际合作,保证国际和平与安全

    有效发挥了制止侵略、保卫世界和平的作用

    C

    1945年雅尔塔会议决定由美、苏、英、法四国分区占领德国

    标志着冷战的开始

    D

    1961年,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提出不结盟和非集团化原则

    冲击了美苏两极格局

    A . A B . B C . C D . D
  • 16. 《文明的冲突和世界秩序的重建》是1996年出版的学术著作,若将其作为一手史料可以(    )
    A . 研究当今世界文明的冲突 B . 反映作者的文明史观 C . 印证文明发展的阶段历程 D . 再现美苏冷战的结束
二、主观题(17题12分、18题14分、19题12分、20题14分,共52分)
  • 17. 海疆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1820年清朝形势图

    材料二

    2011年海峡两岸出版交流中心精心策划,隆重推出“台湾文献史料出版工程”,其中《明清宫藏台湾档案汇编》是重要内容,其记载清朝皇帝围绕台湾事宜颁发的各种谕旨,从顺治朝到光绪朝总计达2400多件,涉及各个方面。满文台湾档案,主要集中在清代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四朝,这些档案以清朝国语的形式详细记载了台湾的政务活动。其记载从康熙朝开始,清政府特设巡视台湾监察御史,满汉各一员,一年一换。从康熙统一台湾后,台湾的考生就参加福建的举人考试,一直有固定的录取名额,档案中也有台湾县、凤山县考中举人的名单。还记载台湾震灾、水灾情况及清政府进行赈济的奏折。

    ——《中国档案报》

    1. (1) 依据材料,概括清朝前期政府治理台湾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2. (2) 你认为研究明清宫藏台湾档案有何现实价值?
  • 18. 见微知著,厚重的历史往往通过一些点滴毫末的细节折射出来。以下是1876年李鸿章与日本驻华公使森有礼的对话:

    李鸿章:对于贵国近来所举很为赞赏,独对贵国改变服装,模仿欧风一事感到不解。

    森有礼:我国旧有的服制,正如阁下所见到的,宽阔爽快,极适于无事安逸之人,但对于多事勤劳之人则不完全适合……对于今日时势之下,甚感不便。今改旧制为新式,对我国裨益不少。

    李鸿章:衣服旧制是体现对祖先遣志的追怀之一,其子孙应该珍重,万事保存才是。

    森有礼:如果我国的祖先至今尚在的话,无疑也会做与我们同样的事情。1000年前,我们的祖先看贵国的服饰有优点就加以采用。不论何事,善于学习别国的长处是我国的好传统。

    李鸿章:话虽如此,阁下对贵国舍旧服仿欧俗,抛弃独立精神而受欧洲人支配,难道一点不感到羞耻吗?

    森有礼:毫无羞耻之处,我们还以这些变革感到骄傲。……正如我国自古以来,对亚洲、美国和其他国家,只要发现其长处就要采之用于我国。

    李鸿章:我国绝不会进行这样的变革,只有军器、铁路、电信及其它器械是必要之物和西方最长之处,才不得不采之外国。

    ——据马立诚《历史的拐点:中国历朝改革变法实录》整理

    根据对话并结合所学,回答以下问题:

    1. (1) 概括“对话”发生的历史背景和双方争论的焦点?
    2. (2) 你如何看待双方对“羞耻”的认识?
  •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人类历史上,棉花产业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演变历程。其中,世界棉花种植者、制造商和消费者之间的空间关系不断变化,可划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图文据(美)斯文∙贝克特《棉花帝国》(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15年版)制作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提炼一个关于棉花产业演变的趋势,并予以说明。

    (要求:趋势至少涵盖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阶段;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 20.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后不久,中国在自身财力十分紧张的情况下,开始对越南和朝鲜提供援助。毛泽东提出:“已经获得革命胜利的人民,应该援助正在争取解放的人民的斗争,这是我们的国际主义义务”。1955年万隆亚非会议后,中国对外援助国家扩展到其他地区的社会主义国家和新兴民族独立国家。1964年周恩来总理在访问非洲期间提出了以平等互利、不附带任何政治条件为核心的对外经济技术援助八项原则。中国的对外援助以无偿援助、低息贷款为主。这些资金主要被受援国用于军事安全领域以及经济领域。1973 年中国援外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例高达 6.9% 。

    材料二

        改革开放之初,中国援外的对象和规模都出现了大幅度的下降趋势;进入到 21 世纪以来,以中非合作论坛的成立为标志,中国开始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更多的援助,将其放在南南合作的框架下,追求发展效益为主,兼顾政治、安全等其他效益。优惠贷款成为中国援外新的方式,并主要用于经济社会发展领域,援助资金来源和方式也走向多样化。在 2004 年至 2009 年间,中国援外资金总额年均增长率达到 29.4%,远超同时期发达国家官方发展援助的增长水平。建国以来,中国对外援助历经数次改革,但始终坚持平等互利、不附带任何政治条件的原则。

    ——摘编自刘方平《中国对外援助70 年:历史进程与未来展望》等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50-70年代中国对外援助的背景和特点。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改革开放后中国对外援助的变化及影响。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