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山东省德州市两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历史6月月考...

更新时间:2022-07-07 浏览次数:79 类型:月考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 1. (2021高一上·仁寿月考) 在出土的西周青铜器中,特别是在祭器中发现,贯穿西周13位王时期的青铜器铭文中不再出现让“神”决定一切的内容,更多的是围绕着赞美天佑、颂扬美德、军功记事、分封田亩、世代历史、先王训政等。这表明,西周时期(   )
    A . 青铜铸造艺术得到发展 B . 国家管理意识发生改变 C . “德治”思想开始出现 D . 血缘宗法政治体系完备
  • 2. 孔子倡导“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修己以安人”。孟子主张“养浩然之气”“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二者言论所强调的是(    )
    A . 努力完善个人品德 B . 坚持个人独特性格 C . 勇于突破礼制束缚 D . 敢于反抗专制暴政
  • 3. 有学者指出,中华文化的认同需要三个条件:经济政治基础、天下一家的观念和代代相承的教育体系。据此理论,秦代推动中华文化认同的措施是(    )
    A . “以吏为师”“以法为教” B . 焚烧诗书、严刑酷法 C . 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 D . 建立完善的户籍制度
  • 4. "汉代郡治被视为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楷模。郡太守作为替皇帝巡守一方的大吏,上与皇帝剖符(虎符、竹使符,各执其半),有专断之威、典兵之权,下得自置吏属,行刑赏之格,管理可谓是无所不包,活脱脱是百姓的衣食父母。"材料意在说明(    )
    A . 郡治制度对国家治理具有重要意义 B . 中央和地方在权力分配上实现平衡 C . 地方权力过大埋下政治危机的隐患 D . 郡国并行体制完全被郡县体制取代
  • 5. 中文里原来并无“塔”字,魏晋以后才造出“塔”字。印度的塔早期多是“覆钵”或“覆盆”式,也就是一个半圆覆钵形的大土冢。而中国工匠将这种佛塔形式同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结合,创造出各种造型美观、千姿百态的佛塔。这反映了(    )
    A . 宗教信仰与民众的生活紧密相连 B . 佛教本土化并逐渐成为主流思想 C . 中国墓葬形制深受佛教文化影响 D . 佛教传入丰富了中国文化的内涵
  • 6. (2021高一上·灵山月考) 婆罗门曲为天竺佛教舞曲,后从西域、中亚诸国传入唐朝,经凉州(甘肃武威)都督杨敬述改制、加工,传入长安后又经唐玄宗修改、润色,更名“霓裳羽衣舞”,风靡一时。这反映了(   )
    A . 民族交融助推文化趋同 B . 三教合一促进文化繁荣 C . 丝绸之路成就盛唐气象 D . 文化交融推动艺术创新
  • 7. 宋朝初期,规定州郡长官由文官担任,差遣中央官员到各地担任转运使(主管财政兼监察地方官吏)、提点刑狱公事(主管司法兼监察)、安抚使(主管军事)等官职。这些变革旨在(    )
    A . 防止地方割据 B . 削弱相权威胁 C . 应对北方隐患 D . 整顿地方吏治
  • 8. 元代在边疆地区,朝廷既因俗设“土官”。又通过宣慰司、宣抚司,安抚司等机构,实行强制性括户,设立驿站。比较固定地征税,强制征调土官士兵等。这反映出元朝( )
    A . 边疆管理呈现与内地一体化趋向 B . 改革赋役制度以增加财政收入 C . 推行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的政策 D . 在边疆地区实行南北面官制度
  • 9. 明代宦官组织直接归皇帝统辖,机构极为庞大,共设有二十四衙门。清初,将二十四衙门并为十三衙门。康熙时期,又将宦官划归内务府管辖,内务府的慎刑司对不法宦官有先拿后奏之权。清代这些举措(    )
    A . 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了顶峰 B . 杜绝了宦官对政治的影响 C . 说明传统制度已趋于僵化 D . 反映了专制制度的自我完善
  • 10. 下图反映了1651~1790年我国货币的流通情况。图中信息反映出这一时期(    )

    A . 正常的生产秩序无法维持 B . 流出海外的货币不断增多 C . 商品经济取得了重大进展 D . 货币多样化阻得商业发展
  • 11. (2020高一下·枣庄月考) 花剌子密是阿拉伯杰出数学家,他第一个使用包括“0”在内的数码代替阿拉伯原来的字母记数法。这套数码也凭借其著作传入欧洲,后为世界所采用,被称为“阿拉伯数字”,大大促进了计算科学的发展。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 . 阿拉伯人发明了这套数码 B . 阿拉伯人为世界文化作出了重要贡献 C . 阿拉伯人创立了伊斯兰教 D . 阿拉伯人传播了光辉灿烂的西方文化
  • 12. (2022高二下·东方月考) 古代拜占庭帝国保存并继承了古代希腊罗马的部分文化遗产,并把基督教传到东欧;阿拉伯文化以伊斯兰教为底色,融合了希腊罗马和西亚传统文化。这说明(   )
    A . 亚欧游牧民族大迁徙摧毁了原住民的文化 B . 各区域文化在碰撞、交流和融汇中发展 C . 亚欧游牧民族文化与迁入地文化不相容 D . 亚欧游牧民族文化比阿拉伯文化优越
  • 13. 不少学者认为浪漫、懒散的拉丁文化导致了拉丁美洲的相对落后,而盎格鲁-撒克逊的实用主义则让北美进入发达状态。对此理解最为正确的是(    )
    A . 该观点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南北美洲出现反差的根源 B . 该观点旨在说明区域地理环境对地区文化的决定作用 C . 该观点强调了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D . 该观点认识全面,具有一定的权威性
  • 14. 二战后,印度的政治体制学习英国,主要官方语言为印度语和英语,而历史传统中的种姓因素等仍影响着政治与社会生活。在埃及,官方宗教和官方语言分别是伊斯兰教和阿拉伯语,但也有不少人信仰基督教并使用英语和法语。这体现出新兴民族国家(    )
    A . 完全摆脱宗主国影响 B . 逐步走上现代化道路 C . 文化呈现多样化特征 D . 独立过程中留有隐患
  • 15. 根据《世界遗产公约》的规定,从审美或科学的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天然名胜、

    动植物景观或自然景观应属于                                                                          (  )


    A . 文化遗产 B . 自然遗产 C . 文化和自然双重遗产 D . 人类口头与非物质遗产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16题15分,17题 16分,18题 12分,19题12分,共55分。
  • 16. 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古代家训节选

    三国·诸葛亮《诫子书》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唐·刘禹锡《名子说》

    夫忠孝之于人,如食与衣,不可斯须离也,岂候余易哉。

    宋·刘清之《戒子通录》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饮食衣服,若思得之艰难,不敢轻易费用。

    宋·包拯《包拯集》

    后世子孙仕官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噎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

    清·张英《恒产琐言》

    人家富贵两字,暂时之荣宠耳。所恃以长子孙者,毕竟是耕读两字。

    材料二:中国文明为什么会拥有世界上最古老的、连续不断的文明?一个原因在于地理方面。它的西南面和西面,乃世界上最高的山脉;东面,是直到近代方能逾越的太平洋;北面和西北面,则为沙漠和大草原,它们起着很大的保护作用……中国从一开始起,就能供养很可观的人口……如此巨大无比的人力资源,使中国人能够不管事态发展如何,始终保持自己的特点……还有中国的农业生活方式。农业是中国社会的基础;土地是否适宜耕种这一点,确定了中国文明的分布范围……中国存在着一种可追溯到数千年前、最古老的商朝的书面语。这种书面语具有特殊意义,因为各地区的中国人,尽管各自操的方言不同,但都懂得这种书面语……与共同的书面语有关的,是非凡的国家考试制度。这种考试制度最初是综合性的,后来渐渐集中于文学体裁和儒家正统观念。官职之门向一切有才之士敞开,他们为中国提供了一种赢得欧洲人尊敬和羡慕的、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儒家学说为中国和东亚大部分地区提供了儒家生活方式的准则,并做了合理说明,在长达二千多年的时间里,它一直充当中国文明的基础。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家训体现的思想,并结合所学分析其形成的主要因素。
    2. (2) 依据材料二,概括中国文明保持连续性的原因。
  • 1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中国古代疆域的变迁

    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古代的相关史实,以“从历史地图中看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9年11月习近平发表署名文章指出:“伟大的古老文明都是相似的,伟大的古老文明都是相知的,伟大的古老文明更是相亲的。2000多年前,古代中国、古代希腊的文明之光就在亚欧大陆两端交相辉映”。

    材料:多元文化之间的接触、碰撞、相互学习和相互吸收形成文明进步的巨大动力,不断地为各地的文明增添活力。纵观世界历史,以文明多样性为基础的文明交流互鉴始终是人类文明演进的主流。不同文化并不是孤立地、互不联系地各自发展,而是在相互交流、相互对话、相互学习、相互碰撞中携手前行。从这样的人文视角出发,可以看到人类发展史是一部多元文明共生并进的历史,不同文明之间相互学习借鉴、互通有无、和谐相处、共同发展,始终是促进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正确道路。

    ——摘编自《文明多样性彰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明自信》

    结合中外古代史的有关知识,分析材料中关于中外文明的观点。(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

  •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874年3月,清政府指派的调查团抵达古巴,调查华工受虐事件。调查团先后视察了当地的甘蔗种植园、猪仔馆、制糖厂以及囚禁华工的“官工所”,他们还收集到1176份口供证词。下表为综合其它华工史料,对所见的459份口供所进行的信息整理。

    年龄段

    人数

    出洋前职业

    人数

    出洋地点

    人数

    籍贯

    人数

    1一10岁

    4

    耕田

    84

    澳门

    354

    广东

    382

    11一20岁

    142

    做小生意

    106

    汕头

    38

    福建

    49

    21一30岁

    216

    做工

    87

    厦门

    30

    其它

    28

    31一40岁

    76

    小手工业者

    26

    广东

    14

    41一50岁

    20

    未说明

    156

    未说明

    23

    51—60岁

    1

    小手工业者

    厦门

    ——摘编自张书《晚清古巴华工出洋原因再析——以古巴华工口供为中心的考察》等材料

    材料二:吾人对此可敬可爱之中国人,正宜尊仰之,感谢不逞也。如无此数千华人助战,及在野工艺厂当工之华……以助于我古巴之人,则古巴之能否自由,亦未可料。古巴之华人,对于古巴之自由事业,无不慷慨附助……留在当地的华人形成了唐人街,他们保留和传播者中华文化,促进了美洲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摘编自古巴驻德公使奇沙礼《华工赞助古巴独立史略》

    依据以上两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提取关于19世纪中期古巴华工的信息(至少三条),并结合史实予以阐释。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