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化学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西玉林市容县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化学联考试...

更新时间:2022-07-21 浏览次数:43 类型:期中考试
一、单选题
  • 1. 按照物质的树状分类法和交叉分类法,HNO3属于( )

    ①酸 ②氢化物   ③ 氧化物     ④含氧酸     ⑤难挥发性酸   ⑥挥发性酸 ⑦一元酸            ⑧化合物   ⑨混合物

    A .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B . ①④⑥⑦⑧ C . ①⑨ D . ①④⑤⑦⑧
  • 2. 下列转化不能通过一步实现的是( )
    A . B . C . D .
  • 3. 关于胶体和溶液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 胶体带电荷,而溶液呈电中性 B . 溶液中溶质粒子能通过滤纸,胶体中分散质粒子不能通过滤纸 C . 胶体是一种介稳性的分散系,而溶液不是分散系 D . 胶体不带电,其胶粒直径介于1~100纳米之间
  • 4. 下列离子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
    A . 碳酸钡和稀硫酸反应:BaCO3+2H+=Ba2++CO2↑+H2O B . CO2通入足量的NaOH溶液:CO2+OH-=HCO3- C . 向FeCl2溶液中通入Cl2反应生成FeCl3溶液:Fe2++Cl2=Fe3++2Cl- D . 少量CO2通入澄清石灰水:CO2+Ca2++2OH-=CaCO3↓+H2O
  • 5. 下列各组离子在无色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是( )
    A . H+、Cl-、K+ B . K+、H+、Na+ C . Cu2+、K+、Cl- D . Ag+、Cl-、K+
  • 6. 下列变化需要加入适当的氧化剂才能实现的是( )
    A . CuO→Cu B . Fe2+→Fe C . H2SO4→SO2 D . HCl→Cl2
  • 7. 在常温下发生下列几种反应:

    ①16H++10Z+2XO4-=2X2++5Z2+8H2O

    ②2A2++B2=2A3++2B

    ③2B+Z2=B2+2Z

    根据上述反应,判断下列结论错误的是( )

    A . ①中X2+是还原产物 B . 还原性强弱的顺序为:Z>A2+ C . 氧化性强弱的顺序为:XO4->B2 D . 溶液中可发生:Z2+2A2+=2A3++2Z
  • 8. 下列物质中的氮元素只能体现氧化性的是(   )
    A . NH3 B . NO C . NO2 D . HNO3
  • 9. 关于O2和O3 ,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O2和O3互为同素异形体

    ②O2和O3都是由氧元素组成的,二者混合后仍属于纯净物

    ③O2转化为O3属于化学变化

    ④O2和O3是同一种物质

    A . ①③ B . ②④ C . ③④ D . ①④
  • 10. 下列实验方案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实验目的

    实验方案

    A

    鉴别AgNO3溶液与NaNO3溶液

    分别滴加稀盐酸,振荡,观察是否产生沉淀

    B

    检验碳酸氢钠固体中混有碳酸钠

    将固体加入澄清石灰水中,观察是否产生沉淀

    C

    除去氯气中的水蒸气

    将混合气体通过盛有浓硫酸的洗气瓶

    D

    检验集气瓶中是否集满氧气

    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瓶口,观察木条能否复燃

    A . A B . B C . C D . D
  • 11. (2021高一上·安徽月考) 下列各组中的两物质相互反应时,若改变反应条件(温度、反应物用量比),化学反应的本质并不改变的是(   )
    A . Na和O2 B . 澄清石灰水和CO2 C . Na2O2和CO2 D . 木炭(C)和O2
  • 12. 将绿豆大小的钠投入CuSO4溶液中,下列有关现象的描述错误的是( )
    A . Na浮在水面,四处游动 B . 有红色固体生成 C . 有蓝色沉淀生成 D . 溶液颜色变浅
二、多选题
  • 13. 下列各组离子在指定溶液中一定能大量共存的是( )
    A . 碳酸钠溶液中:、Ca2+、Cl- B . 能使酚酞变红的溶液中:Na+、Ba2+、Cl- C . 与铁反应产生无色无气味气体的溶液中:Na+、K+、Cl- D . 常温下pH=1的溶液中:K+、Na+、OH-
  • 14. 下列离子方程式错误的是( )
    A . 少量NaHSO4溶液滴入Ba(OH)2溶液中:Ba2++ H+++ OH- =H2O+BaSO4 B . 小苏打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混合:+OH-=CO2↑+H2O C . Ca(HCO3)2溶液滴中入过量NaOH溶液:Ca2++2+2OH-=CaCO3↓++2H2O D . 向氢氧化铜悬浊液中滴加稀硫酸:H++OH-=H2O
三、填空题
  • 15. 回答下列问题:
    1. (1) 请找出下列各组物质中与其它3种不同的一种物质。

      A.CaO、Na2O、CO2、CuO

      B.豆浆、淀粉溶液、石灰乳、雾

      C.HCl、HClO4、H2SO4、HNO3

      A;B;C

    2. (2) ①汞 ②烧碱 ③石灰石 ④NaHCO3晶体 ⑤盐酸 ⑥氨气 ⑦蔗糖 ⑧氯气 ⑨液态氯化氢 ⑩酒精溶液上述物质中能导电的是,属于电解质的是,属于非电解质的是。(填序号)
  • 16. 某学习小组以氢氧化钡、水、硫酸为实验对象探究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

    实验1:向烧杯依次加入下列试剂,记录灯泡变化

    ①氢氧化钡粉末:灯泡不亮

    ②加入蒸馏水:灯泡变亮

    ③逐滴滴加稀硫酸,灯泡变化如下:

     暗熄灭

    1. (1) 氢氧化钡与硫酸在溶液中能发生(填字母)反应。

      a.复分解反应   b.氧化还原反应   c.置换反应

    2. (2) 加水后,灯泡变亮的原因是氢氧化钡发生了
    3. (3) 用离子方程式解释过程Ⅰ中灯泡变暗的原因
    4. (4) 实验2:用硫酸钠溶液替代稀硫酸,重复实验进行对照。

      ①硫酸钠溶液中的浓度与稀硫酸中的浓度(填“相等”或“不相等”)。

      ②加入硫酸钠溶液过程中灯泡不熄灭,原因是

  • 17. 用FeCl3溶液与Cu反应制作的印刷电路板,其制作原理可用2FeCl3+Cu=CuCl2+2X表示。
    1. (1) 上式中X的化学式为
    2. (2) 在上述反应中,氧化剂为,氧化产物为,将两者的氧化性相比较,的氧化性更强。
    3. (3) 若有32 g铜被氧化,则参与反应的FeCl3的质量为g。
    4. (4) 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5. (5) 铁钉浸入CuSO4溶液后,表面会附有红色物质;铜丝浸入AgNO3溶液后,表面会附有银白色物质。则在Cu、Fe、Ag中,的还原性最强;在Cu2+、Fe2+、Ag中, 的氧化性最强。
    6. (6) 配平下列方程式:

      NH3+O2=NO+H2

      KMnO4+K2SO3+H2O=MnO2+K2SO4+KOH

  • 18. 回答下列问题:
    1. (1) 人体血红蛋白分子中含有Fe2+ , 正是这些Fe2+使血红蛋白分子具有载氧功能。亚硝酸钠(NaNO2)可将人体血红蛋白中的Fe2+转化为Fe3+ , 生成高铁血红蛋白而丧失与氧气的结合能力,反应过程中Fe2+发生反应,说明亚硝酸钠具有性;误食亚硝酸钠中毒,可服维生素C缓解,说明维生素C具有性。
    2. (2) 稀土氟化物是金属热还原法制取单一稀土金属的重要原料。微波法合成CeF3的化学方程式为6CeO2+18NH4F=CeF3+16NH3↑+12H2O+N2↑,该反应中还原剂是,反应中被氧化的氮原子与未被氧化的氮原子个数比为
    3. (3) 过氧化氢溶液可作为采矿业废液消毒剂,如消除废液中剧毒的氰化钾(KCN,其中氮元素为-3价),反应方程式为KCN+H2O2+H2O=A+NH3↑(已配平)。

      ①该反应是否属于氧化还原反应?(填“是”或“否”),理由是。若是,则被还原的元素是

      ②生成物A的化学式是

      ③该反应中发生氧化反应的物质是,理由是

      ④若生成4个NH3分子,转移电子数为

      ⑤用双线桥法表示反应中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

  • 19. 现有一包固体粉末,其中可能含有如下五种物质:CaCO3、K2CO3、Na2SO4、NaCl、CuSO4。现进行如下实验:①溶于水得无色溶液,溶液中无沉淀出现;②向溶液中加入BaCl2溶液生成白色沉淀,再加盐酸时沉淀消失。根据上述实验现象推断:
    1. (1) 一定不存在的物质是
    2. (2) 写出加入盐酸时沉淀消失的离子反应方程式
    3. (3) 可能存在的物质是
  • 20. 如图是实验室研究潜水艇中供氧体系反应机理的装置图(夹持仪器略)。

    1. (1) A装置为CO2的发生装置,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2. (2) B装置的作用是,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3. (3) C装置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4. (4) D装置的作用是,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5. (5) 装置B、C之间是否需要干燥装置(填“是”或“否”)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