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生物 /高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高考生物五年真题汇编23——生态系统(1)

更新时间:2022-06-21 浏览次数:174 类型:二轮复习
一、单选题
  • 1. (2022·浙江) 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主要途径。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 调查生物群落内各物种之间的取食与被取食关系,可构建食物链 B . 整合调查所得的全部食物链,可构建营养关系更为复杂的食物网 C . 归类各食物链中处于相同环节的所有物种,可构建相应的营养级 D . 测算主要食物链各环节的能量值,可构建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
  • 2. (2022·广东) 如图所示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其中字母表示不同的生物,箭头表示能量流动的方向。下列归类正确的是()

    A . a、c是生产者 B . b、e是肉食动物 C . c、f是杂食动物 D . d、f是植食动物
  • 3. (2022·广东) 我国自古“以农立国”,经过悠久岁月的积累,形成了丰富的农业生产技术体系。下列农业生产实践中,与植物生长调节剂使用直接相关的是()
    A . 秸秆还田 B . 间作套种 C . 水旱轮作 D . 尿泥促根
  • 4. (2021·福建) 下列关于生态茶园管理措施的分析,错误的是(  )
    A . 使用诱虫灯诱杀害虫,可减少农药的使用 B . 套种豆科植物作为绿肥,可提高土壤肥力 C . 利用茶树废枝栽培灵芝,可提高能量的传递效率 D . 修剪茶树枝叶通风透光,可提高光合作用强度
  • 5. (2021·湖北) 反馈调节是生命系统中最普遍的调节机制。下列在生理或自然现象中,不属于反馈调节的是(    )
    A . 干旱时,植物体内脱落酸含量增加,导致叶片气孔大量关闭 B . 某湖泊中肉食性鱼类甲捕食草食性鱼类乙形成的种群数量动态变化 C . 下丘脑产生的TRH刺激垂体分泌TSH,TSH的增加抑制TRH的释放 D . 动物有氧呼吸过程中ATP合成增加,细胞中ATP积累导致有氧呼吸减缓
  • 6. (2021·江苏) 某地区积极实施湖区拆除养殖围网等措施,并将沿湖地区改造成湿地公园,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 该公园生物群落发生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 B . 公园建成初期草本植物占优势,群落尚未形成垂直结构 C . 在繁殖季节,白鹭求偶时发出的鸣叫声属于行为信息 D . 该湿地公园具有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和间接价值
  • 7. (2021·辽宁) 辽宁省盘锦市的蛤蜊岗是由河流入海冲积而成的具有潮间带特征的水下钱滩,也是我国北方地区滩涂贝类的重要产地之一,其中的底栖动物在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具有重要作用。科研人员利用样方法对底栖动物的物种丰富度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该地底栖动物主要包括滤食性的双壳类、碎屑食性的多毛类和肉食性的虾蟹类等。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 本次调查的采样地点应选择底栖动物集中分布的区域 B . 底栖动物中既有消费者,又有分解者 C . 蛤蜊岗所有的底栖动物构成了一个生物群落 D . 蛤蜊岗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大于间接价值
  • 8. (2021·辽宁) 辽河流域是辽宁省重要的生态屏障和经济地带。为恢复辽河某段“水体——河岸带”的生物群落,研究人员选择辽河流域常见的植物进行栽种。植物种类、分布及叶片或茎的横切面见下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注:右侧为对应植物叶片或茎的横切面示意图,空白处示气腔

    A . 丙与丁的分布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B . 四种植物都有发达的气腔,利于根系的呼吸,体现出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C . 不同位置上植物种类的选择,遵循了协调与平衡原理 D . 生态恢复工程使该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更复杂,抵抗力稳定性增强
  • 9. (2021·山东) 某种螺可以捕食多种藻类,但捕食喜好不同。L、M 两玻璃缸中均加入相等数量的甲、乙、丙三种藻,L 中不放螺,M 中放入 100 只螺。一段时间后,将 M 中的螺全部移入 L 中,并开始统计 L、M 中的藻类数量,结果如图所示。实验期间螺数量不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螺捕食藻类的喜好为甲藻>乙藻>丙藻 B . 三种藻的竞争能力为乙藻>甲藻>丙藻 C . 图示 L 中使乙藻数量在峰值后下降的主要种间关系是竞争 D . 甲、乙、丙藻和螺构成一个微型的生态系统
  • 10. (2021·天津) 富营养化水体中,藻类是吸收磷元素的主要生物,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磷是组成藻类细胞的微量元素 B . 磷是构成藻类生物膜的必要元素 C . 藻类的ATP和淀粉都是含磷化合物 D . 生态系统的磷循环在水生生物群落内完成
  • 11. (2021·北京) 野生草本植物多具有根系发达、生长较快、抗逆性强的特点,除用于生态治理外,其中一些可替代木材栽培食用菌,收获后剩余的菌渣可作肥料或饲料。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 种植此类草本植物可以减少水土流失 B . 菌渣作为农作物的肥料可实现能量的循环利用 C . 用作培养基的草本植物给食用菌提供碳源和氮源 D . 菌渣作饲料实现了物质在植物、真菌和动物间的转移
二、多选题
  • 12. (2021·江苏) 为了推进乡村报兴,江苏科技人员在某村引进赤松茸,推广“稻菇轮作”露地栽培模式,如下图所示,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 当地农田生态系统中引进的赤松茸,是该系统中的生产者之一 B . 该模式沿袭了“无废弃农业”的传统,菌糠和秸秆由废弃物变为了生产原料 C . 该模式充分利用了水稻秸秆中的能量,提高了能量传递效率 D . 该模式既让土地休养生息,又增加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三、双选题
  • 13. (2021·辽宁) 灰鹤是大型迁徙鸟类,为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研究者对某自然保护区内越冬灰鹤进行了调查分析,发现灰鹤种群通常在同一地点集群夜宿,经调查,该灰鹤种群数量为245只,初次随亲鸟从繁殖地迁徙到越冬地的幼鹤为26只。通过粪便分析,发现越冬灰鹤以保护区内农田收割后遗留的玉米为最主要的食物。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 统计保护区内灰鹤种群数量可以采用逐个计数法 B . 可由上述调查数据计算出灰鹤种群当年的出生率 C . 为保护灰鹤,保护区内应当禁止人类的生产活动 D . 越冬灰鹤粪便中的能量不属于其同化量的一部分
四、综合题
  • 14. (2022·浙江) 科研小组在一个森林生态系统中开展了研究工作。回答下列问题:
    1. (1) 对某种鼠进行标志重捕,其主要目的是研究该鼠的。同时对适量的捕获个体进行年龄鉴定,可绘制该种群的图形。
    2. (2) 在不同季节调查森林群落的与季相的变化状况,可以研究该群落的结构。
    3. (3) 在不考虑死亡和异养生物利用的情况下,采取适宜的方法测算所有植物的干重(g/m2),此项数值称为生产者的。观测此项数值在每隔一段时间的重复测算中是否相对稳定,可作为判断该森林群落是否演替到阶段的依据之一。利用前后两次的此项数值以及同期测算的植物呼吸消耗量,许算出该时期的
  • 15. (2022·广东) 研究深海独特的生态环境对于开发海洋资源具有重要意义。近期在“科学号”考察船对南中国海科考中,中国科学家采集了某海域1146米深海冷泉附近沉积物样品,分离、鉴定得到新的微生物菌株并进一步研究了其生物学特性。

    回答下列问题:

    1. (1) 研究者先制备富集培养基,然后采用法灭菌,冷却后再接入沉积物样品,28℃厌氧培养一段时间后,获得了含拟杆菌的混合培养物,为了获得纯种培养,除了稀释涂布平板法,还可采用法。据图分析,拟杆菌新菌株在以为碳源时生长状况最好。
    2. (2) 研究发现,将采集的样品置于各种培养基中培养,仍有很多微生物不能被分离筛选出来,推测其原因可能是。(答一点即可)
    3. (3) 藻类细胞解体后的难度解多糖物质,通常会聚集形成碎屑沉降到深海底部。从生态系绘组成成分的角度考虑,拟杆菌对深海生态系统碳循环的作用可能是
    4. (4) 深海冷泉环境特殊,推测此环境下生存的拟杆菌所分泌物各种多糖降解酶,除具有酶的一般共性外,其特性可能还有
  • 16. (2022·浙江选考) 玉米是我国广泛栽培的禾本科农作物,其生长过程常伴生多种杂草(其中有些是禾本科植物)杂草与玉米竞争水、肥和生长空间。回答下列问题:
    1. (1) 从种群分布型的角度考虑,栽培玉米时应遵循、合理密植的原则,使每个个体能得到充分的太阳光照。栽培的玉米个体生长基本同步,种群存活曲线更接近
    2. (2) 某个以玉米为主要农作物的农田生态系统中,有两条食物链:①玉米→野猪→豺;②玉米→王米蝗→乌鸫→蝮蛇→鹰,从能量流动角度分析,由于能量的不同导致两条食物链的营养级数量不同。食物链乃至食物网能否形成取决于哪一项?

      (A.可利用太阳能    B.初级消费者可同化的能量     C.总初级生产量     D.净初级生产量)

    3. (3) 玉米栽培过程需除草,常用除草方法有物理除草、化学除草和生物除草等。实际操作时,幼苗期一般不优先采用生物除草,其理由是抑(食)草生物不能。当玉米植株长到足够高时,很多杂草因被淘汰。
    4. (4) 玉米秸秆自然分解,所含的能量最终流向大气圈,我们可以改变能量流动获得人类需要的物质和能量,如生产沼气等,客观上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有助于我国提前达成“碳达峰”和“碳中和”的目标。
  • 17. (2021·山东) 海水立体养殖中,表层养殖海带等大型藻类,海带下面挂笼养殖滤食小型浮游植物的牡蛎,底层养殖以底栖微藻、生物遗体残骸等为食的海参。某海水立体养殖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示意图如下,M、N 表示营养级。

    1. (1) 估算海参种群密度时常用样方法,原因是。           
    2. (2) 图中 M 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为kJ/(m2•a)。由 M 到 N 的能量传递效率为%(保留一位小数),该生态系统中的能量(填:“能”或 “不能”)在 M 和遗体残骸间循环流动。
    3. (3) 养殖的海带数量过多,造成牡蛎减产,从生物群落的角度分析,原因是
    4. (4) 海水立体养殖模式运用了群落的空间结构原理,依据这一原理进行海水立体养殖的优点是   。在构建海水立体养殖生态系统时,需考虑所养殖生物的环境容纳量、种间关系等因素,从而确定每种生物之间的合适比例,这样做的目的是
五、实验探究题
  • 18. (2021·福建) 一般情况下,植物开花时间与传粉动物的活跃期会相互重叠和匹配。全球气候变化可能对植物开花时间或传粉动物活跃期产生影响,导致原本时间上匹配关系发生改变,称为物候错配。物候错配会影响植物的传粉和结实,可引起粮食减产,甚至发生生态安全问题。生产上为了减轻物候错配造成的影响,常通过人工授粉提高产量。回答下列问题:
    1. (1) 光和温度属于生态系统信息传递中的信息。
    2. (2) 延胡索是一种依靠熊蜂传粉的早春短命药用植物。全球气温升高会使延胡索开花起始时间提前,测取延胡索开花起始时间数据并统计结实率(如图),监测数据表明。从物候错配的角度分析延胡索结实率降低的原因是

    3. (3) 为进一步验证物候错配会影响延胡索的传粉和结实,科研人员在物候错配的区域设置同等条件的A和B两个样地。其中,A样地中的延胡索保持自然状态生长;B样地中的延胡索则进行,分别统计两样地延胡索的结实率。支持“物候错配会造成延胡索自然结实率降低”观点的实验结果为
  • 19. (2021·天津) 为研究降水量影响草原小型啮齿动物种群密度的机制,科研人员以田鼠幼鼠为材料进行了一系列实验。其中,野外实验在内蒙古半干旱草原开展,将相同体重的幼鼠放入不同样地中,5个月后测定相关指标,部分结果见下图。

    1. (1) 由图1可知,组田鼠体重增幅更大。田鼠体重增加有利于个体存活、育龄个体增多,影响田鼠种群的,从而直接导致种群密度增加。
    2. (2) 由图2可知,增加降水有利于生长,其在田鼠食谱中所占比例增加,田鼠食谱发生变化。
    3. (3) 随后在室内模拟野外半干旱和增加降水组的食谱,分别对两组田鼠幼鼠进行饲喂,一段时间后,比较两组田鼠体重增幅。该实验目的为.
    4. (4) 进一步研究发现,增加降水引起田鼠食谱变化后,田鼠肠道微生物组成也发生变化,其中能利用草中的纤维素等物质合成并分泌短链脂肪酸(田鼠的能量来源之一)的微生物比例显著增加。田鼠与这类微生物的种间关系为。请在图中用箭头标示肠道微生物三类生物之间的能量流动方向。

  • 20. (2021·北京) 北大西洋沿岸某水域生活着多种海藻和以藻类为食的一种水虱,以及水虱的天敌隆头鱼。柏桉藻在上世纪末被引入,目前已在该水域广泛分布,数量巨大,表现出明显的优势。为探究柏桉藻成功入侵的原因,研究者进行了系列实验。
    1. (1) 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划分,柏桉藻属于
    2. (2) 用三组水箱模拟该水域的环境。水箱中均放入柏桉藻和甲、乙、丙3种本地藻各0.5克,用纱网分区(见图1);三组水箱中分别放入0、4、8只水虱/箱。10天后对海藻称重,结果如图2,同时记录水虱的分布。

      ①图2结果说明水虱对本地藻有更强的取食作用,作出判断的依据是:与没有水虱相比,在有水虱的水箱中,

      ②水虱分布情况记录结果显示,在有水虱的两组中,大部分水虱附着在柏桉藻上,说明水虱对所栖息的海藻种类具有

    3. (3) 为研究不同海藻对隆头鱼捕食水虱的影响,在盛有等量海水的水箱中分别放入相应的实验材料,一段时间后检测,结果如图3(甲、乙、丙为上述本地藻)。

      该实验的对照组放入的有

    4. (4) 研究发现,柏桉藻含有一种引起动物不适的化学物质,若隆头鱼吞食水虱时误吞柏桉藻,会将两者吐出。请综合上述研究结果,阐明柏桉藻成功入侵的原因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