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生物 /高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高考生物五年真题汇编11——遗传的分子基础(1)

更新时间:2022-06-21 浏览次数:31 类型:二轮复习
一、单选题
  • 1. (2022·浙江) “中心法则”反映了遗传信息的传递方向,其中某过程的示意图如下。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 催化该过程的酶为RNA聚合酶 B . a链上任意3个碱基组成一个密码子 C . b链的脱氧核苷酸之间通过磷酸二酯键相连 D . 该过程中遗传信息从DNA向RNA传递
  • 2. (2022·浙江) 下列关于“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 需用同时含有32P和35S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 B . 搅拌是为了使大肠杆菌内的噬菌体释放出来 C . 离心是为了沉淀培养液中的大肠杆菌 D . 该实验证明了大肠杆菌的遗传物质是DNA
  • 3. (2022·浙江) 某同学欲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已准备了足够的相关材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 在制作脱氧核苷酸时,需在磷酸上连接脱氧核糖和碱基 B . 制作模型时,鸟嘌呤与胞嘧啶之间用2个氢键连接物相连 C . 制成的模型中,腺嘌呤与胞嘧啶之和等于鸟嘌吟和胸腺嘧啶之和 D . 制成的模型中,磷酸和脱氧核糖交替连接位于主链的内侧
  • 4. (2022·广东) 下列关于遗传学史上重要探究活动的叙述,错误的是()
    A . 孟德尔用统计学方法分析实验结果发现了遗传规律 B . 摩尔根等基于性状与性别的关联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 C . 赫尔希和蔡斯用对比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D . 沃森和克里克用DNA衍射图谱得出碱基配对方式
  • 5. (2022·广东) λ噬菌体的线性双链DNA两端各有一段单链序列。这种噬菌体在侵染大肠杆菌后其DNA会自连环化(如图),该线性分子两端能够相连的主要原因是()

    A . 单链序列脱氧核苷酸数量相等 B . 分子骨架同为脱氧核糖与磷酸 C . 单链序列的碱基能够互补配对 D . 自连环化后两条单链方向相同
  • 6. (2022·浙江选考) S型肺炎链球菌的某种“转化因子”可使R型菌转化为S型菌。研究“转化因子”化学本质的部分实验流程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 步骤①中,酶处理时间不宜过长,以免底物完全水解 B . 步骤②中,甲或乙的加入量不影响实验结果 C . 步骤④中,固体培养基比液体培养基更有利于细菌转化 D . 步骤⑤中,通过涂布分离后观察菌落或鉴定细胞形态得到实验结果
  • 7. (2021·福建) 下列关于遗传信息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 亲代遗传信息的改变都能遗传给子代 B . 流向DNA的遗传信息来自DNA或RNA C . 遗传信息的传递过程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D . DNA指纹技术运用了个体遗传信息的特异性
  • 8. (2021·辽宁) 下列有关细胞内的DNA及其复制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 子链延伸时游离的脱氧核苷酸添加到3′端 B . 子链的合成过程不需要引物参与 C . DNA每条链的5′端是羟基末端 D . DNA聚合酶的作用是打开DNA双链
  • 9. (2021·山东) 利用农杆菌转化法,将含有基因修饰系统的 T-DNA 插入到水稻细胞 M 的某条染色体上,在该修饰系统的作用下,一个 DNA 分子单链上的一个 C 脱去氨基变为 U,脱氨基过程在细胞 M 中只发生一次。将细胞 M 培育成植株 N。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 N 的每一个细胞中都含有 T-DNA B . N 自交,子一代中含 T-DNA 的植株占 3/4 C . M 经 n(n≥1)次有丝分裂后,脱氨基位点为 A-U 的细胞占 1/2n D . M 经 3 次有丝分裂后,含T-DNA 且脱氨基位点为 A-T 的细胞占 1/2
  • 10. (2021·北京) 酵母菌的DNA中碱基A约占32%,关于酵母菌核酸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 DNA复制后A约占32% B . DNA中C约占18% C . DNA中(A+G)/(T+C)=1 D . RNA中U约占32%
  • 11. (2021·海南)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和摩尔根的果蝇杂交实验是遗传学的两个经典实验。下列有关这两个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 均将基因和染色体行为进行类比推理,得出相关的遗传学定律 B . 均采用统计学方法分析实验结果 C . 对实验材料和相对性状的选择是实验成功的重要保证 D . 均采用测交实验来验证假说
  • 12. (2021·海南) 终止密码子为UGA、UAA和UAG。图中①为大肠杆菌的一段mRNA序列,②~④为该mRNA序列发生碱基缺失的不同情况(“-”表示一个碱基缺失)。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 ①编码的氨基酸序列长度为7个氨基酸 B . ②和③编码的氨基酸序列长度不同 C . ②~④中,④编码的氨基酸排列顺序与①最接近 D . 密码子有简并性,一个密码子可编码多种氨基酸
  • 13. (2021·海南) 已知5-溴尿嘧啶(BU)可与碱基A或G配对。大肠杆菌DNA上某个碱基位点已由A-T转变为A-BU,要使该位点由A-BU转变为G-C,则该位点所在的DNA至少需要复制的次数是(   )
    A . 1 B . 2 C . 3 D . 4
  • 14. (2021·浙江) 含有100个碱基对的—个DNA分子片段,其中一条链的A+T占40%,它的互补链中G与T分别占22%和18%,如果连续复制2 次,则需游离的胞嘧啶脱氧核糖核苷酸数量为(   )
    A . 240个 B . 180个 C . 114个 D . 90个
  • 15. (2021·浙江) 某单链RNA病毒的遗传物质是正链 RNA(+RNA)。该病毒感染宿主后,合成相应物质的过程如图所示,其中①~④代表相应的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 +RNA 复制出的子代 RNA具有mRNA 的功能 B . 病毒蛋白基因以半保留复制的方式传递给子代 C . 过程①②③的进行需 RNA 聚合酶的催化 D . 过程④在该病毒的核糖体中进行
  • 16. (2021·浙江) 在 DNA 复制时,5-溴尿嘧啶脱氧核苷(BrdU)可作为原料,与腺嘌呤配对,掺入新合成的子链。

    用 Giemsa 染料对复制后的染色体进行染色,DNA分子的双链都含有 BrdU 的染色单体呈浅蓝色,只有一条链含有 BrdU 的染色单体呈深蓝色。现将植物根尖放在含有BrdU的培养液中培养,取根尖用 Giemsa 染料染色后,观察分生区细胞分裂中期染色体的着色情况。下列推测错误的是(   )

    A . 第一个细胞周期的每条染色体的两条染色单体都呈深蓝色 B . 第二个细胞周期的每条染色体的两条染色单体着色都不同 C . 第三个细胞周期的细胞中染色单体着色不同的染色体均为1/4 D . 根尖分生区细胞经过若干个细胞周期后,还能观察到深蓝色的染色单体
  • 17. (2021·河北) 关于基因表达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 所有生物基因表达过程中用到的RNA和蛋白质均由DNA编码 B . DNA双链解开,RNA聚合酶起始转录、移动到终止密码子时停止转录 C . 翻译过程中,核酸之间的相互识别保证了遗传信息传递的准确性 D . 多肽链的合成过程中,tRNA读取mRNA上全部碱基序列信息
  • 18. (2021·广东) 金霉素(一种抗生素)可抑制tRNA与mRNA的结合,该作用直接影响的过程是(   )
    A . DNA复制 B . 转录 C . 翻译 D . 逆转录
  • 19. (2021·广东) 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提出是二十世纪自然科学的伟大成就之一。下列研究成果中,为该模型构建提供主要依据的是(   )

    ①赫尔希和蔡斯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

    ②富兰克林等拍摄的DNA分子X射线衍射图谱

    ③查哥夫发现的DNA中嘌呤含量与嘧啶含量相等

    ④沃森和克里克提出的DNA半保留复制机制

    A . ①② B . ②③ C . ③④ D . ①④
  • 20. (2021·全国乙卷) 在格里菲思所做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中,无毒性的R型活细菌与被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混合后注射到小鼠体内,从小鼠体内分离出了有毒性的S型活细菌。某同学根据上述实验,结合现有生物学知识所做的下列推测中,不合理的是(   )
    A . 与R型菌相比,S型菌的毒性可能与荚膜多糖有关 B . S型菌的DNA能够进入R型菌细胞指导蛋白质的合成 C . 加热杀死S型菌使其蛋白质功能丧失而DNA功能可能不受影响 D . 将S型菌的DNA经DNA酶处理后与R型菌混合,可以得到S型菌
  • 21. (2021·浙江) 现建立“动物精原细胞(2n=4)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模型。1个精原细胞(假定DNA中的P元素都为32P,其它分子不含32P)在不含32P的培养液中正常培养,分裂为2个子细胞,其中1个子细胞发育为细胞①。细胞①和②的染色体组成如图所示,H(h)、R(r)是其中的两对基因,细胞②和③处于相同的分裂时期。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 细胞①形成过程中没有发生基因重组 B . 细胞②中最多有两条染色体含有32P C . 细胞②和细胞③中含有32P的染色体数相等 D . 细胞④~⑦中含32P的核DNA分子数可能分别是2、1、1、1
  • 22. (2021·浙江) 下列关于遗传学发展史上4个经典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 孟德尔的单因子杂交实验证明了遗传因子位于染色体上 B . 摩尔根的果蝇伴性遗传实验证明了基因自由组合定律 C . T2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证明了DNA是大肠杆菌的遗传物质 D . 肺炎双球菌离体转化实验证明了DNA是肺炎双球菌的遗传物质
  • 23. (2021·浙江) 下图是真核细胞遗传信息表达中某过程的示意图。某些氨基酸的部分密码子(5'→3')是:丝氨酸UCU;亮氨酸UUA、CUA;异亮氨酸AUC、AUU;精氨酸AGA。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 图中①为亮氨酸 B . 图中结构②从右向左移动 C . 该过程中没有氢键的形成和断裂 D . 该过程可发生在线粒体基质和细胞核基质中
  • 24. (2020·海南) 下列关于人胃蛋白酶基因在细胞中表达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 转录时基因的两条链可同时作为模板 B . 转录时会形成DNA-RNA杂合双链区 C . RNA聚合酶结合起始密码子启动翻译过程 D . 翻译产生的新生多肽链具有胃蛋白酶的生物学活性
  • 25. (2020·浙江选考) 下列关于“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 活体转化实验中,R型菌转化成的S型菌不能稳定遗传 B . 活体转化实验中,S型菌的荚膜物质使R型菌转化成有荚膜的S型菌 C . 离体转化实验中,蛋白质也能使部分R型菌转化成S型菌且可实现稳定遗传 D . 离体转化实验中,经DNA酶处理的S型菌提取物不能使R型菌转化成S型菌
  • 26. (2020·浙江选考) 某DNA片段的结构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 ①表示胞嘧啶 B . ②表示腺嘌呤 C . ③表示葡萄糖 D . ④表示氢键
  • 27. (2020·天津) 对于基因如何指导蛋白质合成,克里克认为要实现碱基序列向氨基酸序列的转换,一定存在一种既能识别碱基序列,又能运载特定氨基酸的分子。该种分子后来被发现是(   )
    A . DNA B . mRNA C . tRNA D . rRNA
二、多选题
  • 28. (2021·辽宁) 脱氧核酶是人工合成的具有催化活性的单链DNA分子。下图为10-23型脱氧核酶与靶RNA结合并进行定点切割的示意图。切割位点在一个未配对的嘌呤核苷酸(图中R所示)和一个配对的嘧啶核苷酸(图中Y所示)之间,图中字母均代表由相应碱基构成的核苷酸。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 脱氧核酶的作用过程受温度的影响 B . 图中Y与两个R之间通过氢键相连 C . 脱氧核酶与靶RNA之间的碱基配对方式有两种 D . 利用脱氧核酶切割mRNA可以抑制基因的转录过程
  • 29. (2021·湖南) 细胞内不同基因的表达效率存在差异,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 细胞能在转录和翻译水平上调控基因表达,图中基因A的表达效率高于基因B B . 真校生物核基因表达的①和②过程分别发生在细胞核和细胞质中 C . 人的mRNA,rRNA和tRNA都是以DNA为模板进行转录的产物 D . ②过程中,rRNA中含有与mRNA上密码子互补配对的反密码子
  • 30. (2021·河北) 许多抗肿瘤药物通过干扰DNA合成及功能抑制肿瘤细胞增殖。下表为三种抗肿瘤药物的主要作用机理。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药物名称

    作用机理

    羟基脲

    阻止脱氧核糖核苷酸的合成

    放线菌素D

    抑制DNA的模板功能

    阿糖胞苷

    抑制DNA聚合酶活性

    A . 羟基脲处理后,肿瘤细胞中DNA复制和转录过程都出现原料匮乏 B . 放线菌素D处理后,肿瘤细胞中DNA复制和转录过程都受到抑制 C . 阿糖胞苷处理后,肿瘤细胞DNA复制过程中子链无法正常延伸 D . 将三种药物精准导入肿瘤细胞的技术可减弱它们对正常细胞的不利影响
三、综合题
  • 31. (2021·江苏) 根据新冠病毒致病机制及人体免疫反应特征研制新冠疫苗,广泛接种疫苗可以快速建立免疫屏障,阻击病毒扩大。图1为新冠病毒入侵细胞后的增殖示意图,图2为人体免疫应答产生抗体的一般规律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 (1) 图1中,新冠病毒通过S蛋白与细胞表面的ACE2受体结合,侵入细胞释放出病毒的(+)RNA,在宿主细胞中经合成病毒的RNA聚合酶。
    2. (2) 在RNA聚合酶的作用下,病毒利用宿主细胞中的原料,按照原则合成(-)RNA。随后大量合成新的(+)RNA。再以这些RNA为模板,分别在大量合成病毒的N蛋白和S、M、E蛋白。
    3. (3) 制备病毒灭活疫苗时,先大量培养表达的细胞,再接入新冠病毒扩大培养,灭活处理后制备疫苗。细胞培养时需通入CO2 , 其作用是
    4. (4) 制备S蛋白的mRNA疫苗时,体外制备的mRNA常用脂质分子包裹后才用于接种。原因一是人体血液和组织中广泛存在,极易将裸露的mRNA水解,二是外源mRNA分子不易进入人体细胞产生抗原。
    5. (5) 第一次接种疫苗后,人体内识别到S蛋白的B细胞,经过增殖和分化,形成的细胞可合成并分泌特异性识别的IgM和IgG抗体(见图2),形成的细胞等再次接触到S蛋白时,发挥免疫保护作用。

    6. (6) 有些疫苗需要进行第二次接种,据图2分析进行二次接种的意义是
  • 32. (2021·江苏) 以下两对基因与果蝇眼色有关。眼色色素产生必需有显性基因A,aa时眼色白色;B存在时眼色为紫色,bb时眼色为红色。2个纯系果蝇杂交结果如下图,请据图回答下问题。

     

    1. (1) 果蝇是遗传学研究的经典实验材料,摩尔根等利用一个特殊眼色基因突变体开展研究,把基因传递模式与染色体在减数分裂中的分配行为联系起来,证明了
    2. (2) A基因位于染色体上,B基因位于染色体上。若要进一步验证这个推论,可在2个纯系中选用表现型为的果蝇个体进行杂交。
    3. (3) 上图F1中紫眼雌果蝇的基因型为,F2中紫眼雌果蝇的基因型有种.
    4. (4) 若亲代雌果蝇在减数分裂时偶尔发生X染色体不分离而产生异常卵,这种不分离可能发生的时期有,该异常卵与正常精子受精后,可能产生的合子主要类型有.
    5. (5) 若F2中果蝇单对杂交实验中出现了一对果蝇的杂交后代雌雄比例为2:1,由此推测该对果蝇的性个体可能携带隐性致死基因;若继续对其后代进行杂交,后代雌雄比为时,可进一步验证这个假设。
  • 33. (2021·北京) 新冠病毒(SARS-CoV-2)引起的疫情仍在一些国家和地区肆虐,接种疫苗是控制全球疫情的最有效手段。新冠病毒疫苗有多种,其中我国科学家已研发出的腺病毒载体重组新冠病毒疫苗(重组疫苗)是一种基因工程疫苗,其基本制备步骤是:将新冠病毒的S基因连接到位于载体上的腺病毒基因组DNA中,重组载体经扩增后转入特定动物细胞,进而获得重组腺病毒并制成疫苗。
    1. (1) 新冠病毒是RNA病毒,一般先通过得到cDNA,经获取S基因,酶切后再连接到载体。
    2. (2) 重组疫苗中的S基因应编码________。
      A . 病毒与细胞识别的蛋白 B . 与病毒核酸结合的蛋白 C . 催化病毒核酸复制的酶 D . 帮助病毒组装的蛋白
    3. (3) 为保证安全性,制备重组疫苗时删除了腺病毒的某些基因,使其在人体中无法增殖,但重组疫苗仍然可以诱发人体产生针对新冠病毒的特异性免疫应答。该疫苗发挥作用的过程是:接种疫苗→→诱发特异性免疫反应。
    4. (4) 重组疫苗只需注射一针即可完成接种。数周后,接种者体内仍然能检测到重组腺病毒DNA,但其DNA不会整合到人的基因组中。请由此推测只需注射一针即可起到免疫保护作用的原因
  • 34. (2021·浙江) 利用转基因技术,将抗除草剂基因转入纯合不抗除草剂水稻(2n)(甲),获得转基因植株若干。从转基因后代中选育出纯合矮秆抗除草剂水稻(乙)和纯合高秆抗除草剂水稻(丙)。用甲、乙、丙进行杂交,F2结果如下表。转基因过程中,可发生基因突变,外源基因可插入到不同的染色体上。高秆(矮秆)基因和抗除草剂基因独立遗传,高秆和矮秆由等位基因 A(a)控制。有抗除草剂基因用B+表示、无抗除草剂基因用 B-表示

    杂交组合

    F2的表现形式及数量(株)

    矮秆抗除草剂

    矮秆不抗除草剂

    高秆抗除草剂

    高秆不抗除草剂

    甲×乙

    513

    167

    0

    0

    甲×丙

    109

    37

    313

    104

    乙×丙

    178

    12

    537

    36

    回答下列问题:

    1. (1) 矮秆对高秆为性状,甲×乙得到的F1产生种配子。
    2. (2) 为了分析抗除草剂基因在水稻乙、丙叶片中的表达情况,分别提取乙、丙叶片中的RNA并分离出,逆转录后进行PCR扩增。为了除去提取 RNA中出现的DNA污染,可采用的方法是
    3. (3) 乙×丙的 F2中,形成抗除草剂与不抗除草剂表现型比例的原因是
    4. (4) 甲与丙杂交得到F1 , F1再与甲杂交,利用获得的材料进行后续育种。写出F1与甲杂交的遗传图解。
  • 35. (2021·广东) 果蝇众多的突变品系为研究基因与性状的关系提供了重要的材料。摩尔根等人选育出M-5品系并创立了基于该品系的突变检测技术,可通过观察F1和F2代的性状及比例,检测出未知基因突变的类型(如显/隐性、是否致死等),确定该突变基因与可见性状的关系及其所在的染色体。回答下列问题:
    1. (1) 果蝇的棒眼(B)对圆眼(b)为显性、红眼(R)对杏红眼(r)为显性,控制这2对相对性状的基因均位于X染色体上,其遗传总是和性别相关联,这种现象称为
    2. (2) 如图示基于M-5品系的突变检测技术路线,在F1代中挑出1只雌蝇,与1只M-5雄蝇交配,若得到的F2代没有野生型雄蝇。雌蝇数目是雄蝇的两倍,F2代中雌蝇的两种表现型分别是棒眼杏红眼和,此结果说明诱变产生了伴X染色体基因突变。该突变的基因保存在表现型为果蝇的细胞内。

    3. (3) 上述突变基因可能对应图中的突变(从突变①、②、③中选一项),分析其原因可能是,使胚胎死亡。

      密码子序号

      1…4…19  20…540

      密码子表(部分):

      正常核苷酸序列

      AUG…AAC…ACU  UUA…UAG

      AUG:甲硫氨酸,起始密码子

      突变①↓

      突变后核苷酸序列

      AUG…AAC…ACC  UUA…UAG

      AAC:天冬酰胺

      正常核苷酸序列

      AUG…AAC…ACU  UUA…UAG

      ACU、ACC:苏氨酸

      突变②↓

      突变后核苷酸序列

      AUG…AAA…ACU  UUA…UAG

      UUA:亮氨酸

      正常核苷酸序列

      AUG…AAC…ACU  UUA…UAG

      AAA:赖氨酸

      突变③↓

      UAG、UGA:终止密码子

      突变后核苷酸序列

      AUG…AAC…ACU  UGA…UAG

      …表示省略的、没有变化的碱基

    4. (4) 图所示的突变检测技术,具有的①优点是除能检测上述基因突变外,还能检测出果蝇基因突变;②缺点是不能检测出果蝇基因突变。(①、②选答1项,且仅答1点即可)
  • 36. (2020·北京) 枯草芽孢杆菌可分泌纤维素酶。研究者筛选到一株降解纤维素能力较强的枯草芽孢杆菌菌株(B菌),从中克隆得到了一种纤维素酶(C1酶)基因。将获得的C1酶基因与高效表达载体(HT质粒)连接,再导入B菌,以期获得降解纤维素能力更强的工程菌。
    1. (1) 纤维素属于糖,因此经过一系列酶催化最终可降解成单糖,该单糖是
    2. (2) 对克隆到的C1酶基因测序,与数据库中的C1酶基因编码序列相比有两个碱基对不同,但两者编码出的蛋白的氨基酸序列相同,这是因为
    3. (3) C1酶基因以B链为转录模板链,转录时mRNA自身的延伸方向为5'→3'。为了使C1酶基因按照正确的方向与已被酶切的HT质粒连接,克隆C1酶基因时在其两端添加了Sma I和BamH I的酶切位点。该基因内部没有这两种酶切位点。图1中酶切位点1和2所对应的酶分别是

       

    4. (4) 将纤维素含量为20%的培养基分为三组,一组接种工程菌,对照组1不进行处理,对照组2进行相应处理。在相同条件下培养96小时,检测培养基中纤维素的含量。结果(图2)说明工程菌降解纤维素的能力最强。对照组2的处理应为
    5. (5) 预期该工程菌在处理废弃物以保护环境方面可能的应用。(举一例)
  • 37. (2020·天津) Ⅰ型糖尿病是因免疫系统将自身胰岛素作为抗原识别而引起的自身免疫病。小肠黏膜长期少量吸收胰岛素抗原,能诱导免疫系统识别该抗原后应答减弱,从而缓解症状。科研人员利用Ⅰ型糖尿病模型小鼠进行动物实验,使乳酸菌在小鼠肠道内持续产生人胰岛素抗原,为此构建重组表达载体,技术路线如下。

    据图回答:

    1. (1) 为使人胰岛素在乳酸菌中高效表达,需改造其编码序列。下图是改造前后人胰岛素B链编码序列的起始30个核苷酸序列。据图分析,转录形成的mRNA中,该段序列所对应的片段内存在碱基替换的密码子数有个。

    2. (2) 在人胰岛素A、B肽链编码序列间引入一段短肽编码序列,确保等比例表达A、B肽链。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________。
      A . 引入短肽编码序列不能含终止子序列 B . 引入短肽编码序列不能含终止密码子编码序列 C . 引入短肽不能改变A链氨基酸序列 D . 引入短肽不能改变原人胰岛素抗原性
    3. (3) 在重组表达载体中,SacⅠ和XbaⅠ限制酶仅有图示的酶切位点。用这两种酶充分酶切重组表达载体,可形成种DNA片段。
    4. (4) 检测转化的乳酸菌发现,信号肽-重组人胰岛素分布在细胞壁上。由此推测,信号肽的合成和运输所经历的细胞结构依次是
    5. (5) 用转化的乳酸菌饲喂Ⅰ型糖尿病模型小鼠一段时间后,小鼠体内出现人胰岛素抗原,能够特异性识别它的免疫细胞有________。
      A . B细胞 B . T细胞 C . 吞噬细胞 D . 浆细胞
四、实验探究题
  • 38. (2021·湖北) 疟疾是一种由疟原虫引起的疾病。疟原虫为单细胞生物可在按蚊和人两类宿主中繁殖。我国科学家发现了治疗疟疾的青蒿素。随着青蒿素类药物广泛应用逐渐出现了对青蒿素具有抗药性的疟原虫。

    为了研究疟原虫对青蒿素的抗药性机制,将一种青蒿素敏感(S型)的疟原虫品种分成两组:一组逐渐增加青蒿素的浓度,连续培养若干代,获得具有抗药性(R型)的甲群体,另一组为乙群体(对照组)。对甲和乙两群体进行基因组测序,发现在甲群体中发生的9个碱基突变在乙群体中均未发生,这些突变发生在9个基因的编码序列上,其中7个基因编码的氨基酸序列发生了改变。

    为确定7个突变基因与青蒿素抗药性的关联性,现从不同病身上获取若干疟原虫样本,检测疟原虫对青蒿素的抗药性(与存活率正相关)并测序,以S型疟原虫为对照,与对照的基因序列相同的设为野生型“+”,不同的设为突变型“-”。部分样本的结果如表。

    疟原虫

    存活率(%)

    基因1

    基因2

    基因3

    基因4

    基因5

    基因6

    基因7

    对照

    0.04

    +

    +

    +

    +

    +

    +

    +

    1

    0.2

    +

    +

    +

    +

    +

    +

    -

    2

    3.8

    +

    +

    +

    -

    +

    +

    -

    3

    5.8

    +

    +

    +

    -

    -

    +

    -

    4

    23. 1

    +

    +

    +

    +

    -

    -

    -

    5

    27.2

    +

    +

    +

    +

    -

    -

    -

    6

    27.3

    +

    +

    +

    -

    +

    -

    -

    7

    28.9

    +

    +

    +

    -

    -

    -

    -

    8

    31.3

    +

    +

    +

    +

    -

    -

    -

    9

    58.0

    +

    +

    +

    -

    +

    -

    -

    回答下列问题:

    1. (1) 连续培养后疟原虫获得抗药性的原因是,碱基突变但氨基酸序列不发生改变的原因是
    2. (2) 7个基因中与抗药性关联度最高的是,判断的依据是
    3. (3) 若青蒿素抗药性关联度最高的基因突变是导致疟原虫抗青蒿素的直接原因,利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手段,将该突变基因恢复为野生型,而不改变基因组中其他碱基序。经这种基因改造后的疟原虫对青蒿素的抗药性表现为
    4. (4) 根据生物学知识提出一条防控疟疾的合理化建议:
  • 39. (2021·辽宁) 水稻为二倍体雌雄同株植物,花为两性花。现有四个水稻浅绿叶突变体W、X、Y、Z,这些突变体的浅绿叶性状均为单基因隐性突变(显性基因突变为隐性基因)导致。回答下列问题:
    1. (1) 进行水稻杂交实验时,应首先除去未成熟花的全部,并套上纸袋。若将W与野生型纯合绿叶水稻杂交,F1自交,F2的表现型及比例为
    2. (2) 为判断这四个突变体所含的浅绿叶基因之间的位置关系,育种人员进行了杂交实验,杂交组合及F1叶色见下表。

      实验分组

      母本

      父本

      F1叶色

      第1组

      W

      X

      浅绿

      第2组

      W

      Y

      绿

      第3组

      W

      Z

      绿

      第4组

      X

      Y

      绿

      第5组

      X

      Z

      绿

      第6组

      Y

      Z

      绿

      实验结果表明,W的浅绿叶基因与突变体的浅绿叶基因属于非等位基因。为进一步判断X、Y、Z的浅绿叶基因是否在同一对染色体上,育种人员将第4、5、6三组实验的F1自交,观察并统计F2的表现型及比例。不考虑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和互换,预测如下两种情况将出现的结果:

      ①若突变体X、Y、Z的浅绿叶基因均在同一对染色体上,结果为

      ②若突变体X、Y的浅绿叶基因在同一对染色体上,Z的浅绿叶基因在另外一对染色体上,结果为

    3. (3) 叶绿素a加氧酶的功能是催化叶绿素a转化为叶绿素b。研究发现,突变体W的叶绿素a加氧酶基因OsCAO1某位点发生碱基对的替换,造成mRNA上对应位点碱基发生改变,导致翻译出的肽链变短。据此推测,与正常基因转录出的mRNA相比,突变基因转录出的mRNA中可能发生的变化是
  • 40. (2021·全国甲) 用一段由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DNA片段可以确定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某研究人员使用放射性同位素32P标记的脱氧腺苷三磷酸(dATP,dA-Pα~Pβ~Pγ , )等材料制备了DNA片段甲(单链),对W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进行了研究,实验流程的示意图如下。

    回答下列问题:

    1. (1) 该研究人员在制备32p标记的DNA片段甲时,所用dATP的α位磷酸基团中的磷必须是32p,原因是
    2. (2) 该研究人员以细胞为材料制备了染色体样品,在混合操作之前去除了样品中的RNA分子,去除RNA分子的目的是
    3. (3) 为了使片段甲能够通过碱基互补配对与染色体样品中的W基因结合,需要通过某种处理使样品中的染色体DNA
    4. (4) 该研究人员在完成上述实验的基础上,又对动物细胞内某基因的mRNA进行了检测,在实验过程中用某种酶去除了样品中的DNA,这种酶是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