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高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陕西省宝鸡市2022届高三文科综合历史三模试卷

更新时间:2022-06-28 浏览次数:69 类型:高考模拟
一、单选题
  • 1. 《墨子·尚同》中说:“天下之所以乱者生于无政长,是故选天下之贤可者立以为天子”,进而选择贤者仁人为三公、诸侯国君、里长乡长等。于是“天子之所是,皆是之;天子之所非,皆非之”。(天子)“壹同天下之义,是以天下治也”。由此可知,墨子(   )
    A . 提倡原始直接民主 B . 主张建立专制集权政体 C . 认同儒家仁义观念 D . 强调人才选拔的重要性
  • 2. 据睡虎地秦墓竹简记载:官员向上级请示,不得以口头形式,也不得由他人代为请示,而必须使用公文;并制定专门的《行书律》,对危害公文安全与准时送达的行为给予惩罚。这表明,秦朝(   )
    A . 通过严刑峻法管理官员 B . 形式主义降低行政效率 C . 利用文书推行行政管理 D . 中央直接管辖各级官员
  • 3. 北宋张载主张:政府将地主私有土地划分为“井”,每900亩分800亩给佃户,剩余100亩由获地佃户共同耕种,收获物全归地主;同时,政府任命地主为田官,管理原有佃户。这一构想旨在(   )
    A . 加强中央集权 B . 根除土地兼并 C . 促进社会公平 D . 复兴孔孟儒学
  • 4. 明中叶,李开先、唐顺之等文人名士认为:《水浒》“委曲详尽,血脉贯通,《史记》而下,便是此书”;不应诟病其宣扬“奸盗诈伪”之事,而是看到其“序事之法”与“史学之妙”。这反映出(   )
    A . 知识分子审美趣味的世俗化 B . 民间有重视历史传承的风尚 C . 《水浒》真实再现宋代历史 D . 反封建统治的进步思想产生
  • 5. 清政府租用英商怡和公司商船高升号向朝鲜运送士兵,李鸿章认为“日敢无故击沉,英人必不答应”。丰岛海战后,他又照会各国公使,声明“日先开战”,请求列强根据“万国公例”谴责日本,帮助调停。这说明,当时清政府(   )
    A . 已深谙国际法和外交制度 B . 对战争爆发缺乏足够准备 C . 灵活利用列强间利益冲突 D . 仍有天朝上国观念的残余
  • 6. 1927年初,湖北省总工会召开第一次代表大会。在刘少奇的建议下通过决议,强调工会组织必须要执行严明的纪律,对严重脱离实际的经济要求和随意罢工游行、封闭企业,武力拘捕厂主店主等行为做了限制。这反映出(   )
    A . 湖北工人生产生活状况明显改善 B . 中共内部出现右倾机会主义错误 C . 中共努力维护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D . 当地工人运动得到科学理论指导
  • 7. 1947年2月,上海黄金价格大幅度上扬,物价随之飙升,迅速席卷全国。时人作诗讽刺;“黄金飞涨何时了,米价知多少?小民日夜盼回风,钞票不堪回首几年中”。引发“黄金风潮”的主要原因是(   )
    A . 国共力量发生彻底逆转 B . 政府财政收支极不平衡 C . 廉价美国商品大量涌入 D . 官僚资本侵蚀民族工业
  • 8. 20世纪70年代初,我国主要大城市的工业企业开展“废气,废渣、废液”专项治理,从中提取回收了大量重金属和化工,轻工原料等,还创造出无毒电镀,固相反应等新工艺技术。这一时期,我国(   )
    A . 形成完备的国民工业体系 B . 产生勤俭节约的社会风尚 C . 对污染问题注重防治结合 D . 把科技进步作为发展先导
  • 9. 罗马的裁判官由民选产生,主要从事私人诉讼案件的裁判,并通过颁布告示来对公民法进行“辅助、补充或矫正”。129年,法学家尤利安受皇帝委托,将历来的裁判官告示汇纂为《永久成规》,以取代十二表法作为民法的标准。《永久成规》的产生(   )
    A . 是民主法治发展的重要成果 B . 回应了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 C . 适用于帝国境内一切自由民 D . 标志着罗马法体系最终形成
  • 10. 卢梭说:“一个孩子命令着老人,一个傻子指导着聪明人,一小撮人拥有许多剩余的东西,而大量的饥民则缺乏生活必需品,这显然是违反自然法的,不管对自然法下什么样的定义。”这一论述,意在(   )
    A . 批判封建专制制度 B . 揭露社会道德沦丧 C . 号召完善法治建设 D . 主张废除私有制度
  • 11. 19世纪70年代初,德国铁路类型繁多,有帝国、各邦及私人、私营铁路线等,并有60多个管理机构。1873年,帝国铁路局创立,通过国家购买逐渐实现了铁路国有化。这一举措的实施,得益于(   )
    A . 四分五裂政治局面终结 B . 强有力的封建专制王权 C . 资产阶级控制国家政权 D . 国家全而直接干预经济
  • 12. 20世纪90年代末,美国为首的北约以科索沃地区的民族问题为借口,未经联合国安理会授权,对北约东扩中不愿服从西方意志的南斯拉夫联盟连续狂轰滥炸,造成重大财产损失和环境破坏,以及众多无辜平民的伤亡。这反映出(   )
    A . 全面冷战与局部热战交织 B . 欧洲一体化取得重大进展 C . 恐怖主义威胁着世界和平 D . 美国试图主导世界新格局
二、材料分析题
  • 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元明时期,棉花种植迅速发展并超过桑麻,棉花成为我国纺织业的主要原料。黄道婆在松江传授学自南海的技术,改良织机,使松江迅速成为棉纺织中心,时称“松江棉布,衣被天下”。棉纺织业内部显现出专业化分工的趋势,棉布品种的多样化满足了不同人群的需求,出现了专门从事布匹收购经营的棉布字号。明中叶之后苏松地区大量棉业市镇兴起,棉货贸易繁荣。但苏松地区棉纺织业的发展带来的商品经济的繁荣,只是局部小范围的,受到封建经济的束缚,棉纺织业内部的新兴因子发展缓慢。

    ——摘编自社君立《明清时期的棉花革命》

    材料二   从17世纪初开始,产自印度、中国等国的印花棉布大量进入英国市场。到17世纪末期,英国东印度公司的棉布贸易占到其进口总额的60%—70%。起初,棉布进入英国市场用于制作地毯、窗帘、挂毯等装饰品。后来,印花棉布逐渐被英国人喜爱,成为最时尚的服饰材料。1719年,一个作者这样描述英国人的服饰:“所有卑微的人,包括奴仆都穿上了棉布服饰。”由于毛纺织商人不断向议会请愿,从17世纪末期开始,议会多次通过法案,禁止从印度、中国等国进口印花棉布,并严禁使用彩色印花棉布,但收效甚微。议会没能有效地抑制英国人消费棉布的热潮,也不能有效阻止毛纺织业的衰退,反而进一步刺激了英国本土棉纺织业的发展,为英国本土仿制印度棉布创造了条件。

    ——摘编自王洪斌《18世纪英国服饰消费与社会变迁》

    材料三     1805~1846年英国棉纺织品总产出及出口和国内消费所占的比例

    年份

    棉纺织品总值

    (百万镑)

    出口商品

    国内消费商品

    价值

    (百万镑)

    比重

    (%)

    价值

    (百万镑)

    比重

    (%)

    1805~1807年

    18.9

    12.5

    66.1

    6.4

    33.9

    1811~1813年

    28.3

    17.4

    61.5

    10.9

    38.5

    1824~1826年

    33.1

    17.4

    52.6

    15.7

    47.4

    1834~1836年

    44.6

    22.4

    50.2

    22.2

    49.8

    1844~1846年

    46.7

    25.8

    55.2

    20.9

    44.8

    ——摘编自普兰天《国家与市场:英国棉纺织业发展研究》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元明时期苏松地区棉花产业发展的原因及影响。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7至18世纪棉布的进口给英国社会带来的变化。
    3. (3) 根据材料三,概括1805~1846年间英国棉纺织业发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对中国的影响。
  • 14. (2022·临渭二模)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清初地方实行督抚制,地方层级多,机构重叠。鸦片战争后,地方职能不断扩大,局、所林立,管理混乱。1906年,清政府在参酌各国制度的基础上,推出了地方官制改革大纲,遭到大多地方督抚反对。宪政编查馆于1907年推出了折衷的地方官制改革方案《各直省官制通则》:“各省督抚依旧总理地方军政,督抚衙门设置幕职佐理文牍,分科治事;省以下,为府(直隶州)州(县),裁撤分守分巡各道,设立议事会和董事会等自治机构;分级设立高等审判厅、地方审判厅、初级审判厅,实行司法独立。”方案颁布后,清廷在东北三省试点,要求其余各省“十五年内一律通行”。民国成立后,部分制度仍有沿用。

    ——摘编自费秋香《论清末新政的地方官制改革》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政府推行地方官制改革的原因。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清末地方官制改革。
  • 15.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77年,万里担任安徽省第一书记,指出农业生产当中“最重要的生产力是人,是广大群众的社会主义积极性。没有人的积极性,一切无从谈起”,并亲赴小岗村调研指导工作。1978年10月在中央工作会议上,万里公开提出对“政社合一”的管理体制进行改革。1980年,万里调任中央担任副总理并分管农村工作,在1982年的农业书记会议上讲道:“商品经济的蓬勃发展,是农村经济新局面的一个基本特征”。在万里的推动下,1984年底,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改革农产品统派购制度。1988年万里当选为第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在万里的提议下,1992年全国人大修改了1982年宪法,将家庭联产永包责任制长期不变写入了宪法当中。

    ——摘编自李云鹏《万里农村改革思想研究》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万里农村改革思想的内容。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万里农村改革思想的影响。
三、论述题
  • 1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5至20世纪“欧洲观念”的变迁情况

    15世纪

    君士坦丁堡在1453年陷落之后,伊斯兰的奥斯曼帝国成为天主教的强劲对手。“欧洲”一词的使用频率逐渐多了起来,并且将“欧洲”概念与“基督教世界”等同的用法也流行起来。

    16世纪

    生活在美洲的印第安人遭到了欧洲人的无情征服。在这种征服过程中欧洲人建立起了对自己文明的优越性的确认,由此产生了两极化的思维方或即“文明的欧洲人”与“不文明的蛮族”。

    17世纪

    宗教改革使得“基督教世界”发生了分裂,"基督教世界"的概念在使用上相对减少,“欧洲"概念的使用则渐趋增多。并且“欧洲"与“文明”开始在观念上被等同起来。

    18世纪

    伏尔泰将欧洲描述为“一种大的共同体被分为几个国家……即使分裂为几种信仰,它们都有同样的公共法律和政治原则"”

    19世纪

    出现了“使欧洲化"”这一动词,表达了对欧洲的一种理解,即欧洲把最高级的文明带给世界的其他部分。“欧洲中心论”思想盛行,欧洲的现代文明被视为人类文明发展的标杆。

    20世纪初

    “欧洲悲观主义”思想出现,欧洲文明进步观受到了社会强烈质疑。“泛欧运动"等欧洲统一思想盛行,白里安提出了“欧洲联盟"计划

    20世纪五六十年代

    随着欧洲一体化进程的推进,“欧洲观念”演化出了新的话语,其中之一便是“欧洲认同”的观念。

    20世纪九十年代以后

    欧洲认同问题已成为欧洲学术界的一个热门研究领域,而对"欧洲认同”的探讨与欧洲公民权,欧盟完政、欧洲社会模式,欧盟东扩、欧洲移民等重要问题产生了关联。

    ——摘编自邝杨《欧洲观念的变迁:1492-1992》

    请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以上信息,就“欧洲观念”的变化,拟定一个论题,并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列出所提取信息,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