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 /中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东省粤西地区2022年中考历史一模试卷

更新时间:2022-05-26 浏览次数:52 类型:中考模拟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 1. (2021·河南) 甲骨文包含着丰富的社会历史信息。下列商周时期的甲骨文共同呈现了当时的(   )

    甲骨文

    对应汉字

    注:劓、刖,均为古代残酷的刑罚。

    A . 政治状况 B . 经济发展 C . 科技进步 D . 军队建设
  • 2. (2021七上·盐城月考) 西周末年,周幽王为博褒姒一笑,不顾众臣反对,数次点燃烽火,使各路诸侯长途跋涉,匆忙赶去救驾。结果,被戏而回,各诸侯懊恼不已。周幽王能数次戏弄诸侯源于分封制下(    )
    A . 诸侯要向周王进献贡物 B . 诸侯需要加强地方控制 C . 诸侯需要扩大统治范围 D . 诸侯需要服从周王调兵
  • 3. (2021·长沙) 杜维运在《史学方法论》中说:“所谓原始史料,为目击者的陈述、文献以及事实自身的遗存,数者皆与事件同时”。按照该标准,下列各项中属于研究秦朝的原始史料的是(   )
    A . 秦始皇陵兵马俑 B . 《资治通鉴》的记载 C . 孟姜女哭长城的传说 D . 电视剧《大秦帝国》
  • 4. (2022·阳江一模) “通过这条路,中国的丝绸、造纸、火药、印刷术等传到西方,佛教、伊斯兰教、阿拉伯的音乐舞蹈也来到中国。”这句话说明丝绸之路促进了(   )
    A . 经济重心的南移 B . 民族融合的加强 C . 大一统局面的形成 D . 中外文明的交流
  • 5. 《晋书•食货志》记载东晋后期的情形是:“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谷帛殷阜,几乎家给人足矣。”由此可知(   )
    A . 江南地区开始开发 B . 南方经济发展迅速 C . 南方经济超过北方 D . 经济重心完全南移
  • 6. (2021·长沙) 下表是根据胡凡主编《简明中国通史》而制作的《唐朝前期户口统计表》(单位:万户)。该表反映了唐朝前期(     )

    唐初

    贞观十三年

    高宗永徽元年

    武周神龙元年

    玄宗开元二十八年

    天宝十三年

    200

    304

    380

    615

    841

    906.9

    A . 社会风气开放 B . 民族交融 C . 中外交往频繁 D . 经济发展
  • 7. (2021·镇江) 宋朝的全国总人口突破了一亿,大体是盛唐的两倍。宋朝的粮食亩产量特别是长江流域的亩产量达到了两至三石,也基本是唐代的两倍多。由此可见(   )
    A . 宋朝时生产力有显著进步 B . 唐宋的经济部门仅限于农业 C . 唐朝重文轻武致粮食减产 D . 宋朝粮食增幅低于人口增长
  • 8. (2021·盐城) 明朝严格规定考试的题目必须来自“四书”“五经”;考生对题目的解释,必须是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标准,不得自己随意发挥。这表明明朝(   )
    A . 开创科举制度 B . 推行重文轻武 C . 提倡尊孔崇儒 D . 大兴文字狱
  • 9. (2021·福建) 乾隆时颁布的《钦定藏内善后章程》规定:驻藏大臣督办藏内事务,地位与达赖、班禅平等。这体现了清朝(   )
    A . 设置宣政院统辖西藏 B . 完成对全国的统一 C . 创设了金瓶掣签制度 D . 加强对西藏的管辖
  • 10. 鸦片战争前,流行于广州地区的某些英语学习读物用粤语发音标注英语单词,词汇以贸易和日用为主。此类读物(   )
    A . 适应了对外通商的需要 B . 揭示了清政府腐败无能 C . 反映了科举制度的发展 D . 体现了富国强兵的政策
  • 11. 1882年出版的《益闻录》报道:“本埠(上海)现有华商集合巨资,拟办纸厂一所,已聘定英人梅特兰综司其事,一切作纸之具皆用火轮机器。”不久,中国第一家机器造纸厂诞生。这表明(   )
    A . 中国近代企业引进了工业革命的技术 B . 洋务派以“自强”为口号创办民用工业 C . 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 D . 清政府完全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 12. 如表可以用来说明,维新运动期间维新派的活动(   )

    活动

    内容

    建立学堂

    万木草堂、时务学堂

    创办报刊

    《国闻报》《知新报》《时务报》

    组织学会

    强学会、南学会、农学会

    A . 建立了君主立宪政体 B . 学习了西方科学技术 C . 促进了思想启蒙 D . 抨击了封建道德
  • 13. (2021·河南) 《辛丑条约》规定凡是有义和团活动的地方,停止科举考试五年;规定条约内容及附件都要以皇帝的名义在全国各地张榜公布,以警告全国官民。这反映了列强企图(   )
    A . 划分“势力范围” B . 增设通商口岸 C . 废除科举制度 D . 进行心理征服
  • 14. 李大钊指出,“我们很盼望知识阶级作民众的先驱,民众作知识阶级的后盾。”号召知识分子到农村去,到民间去。表明他主张(   )
    A . 进行资产阶级革命 B . 知识分子与群众相结合 C . 开展土地改革运动 D . 以工人运动为中心工作
  • 15. (2021·江西) “内迁的高校,主要分布在四川、云南、陕西、贵州四省。其中四川最多,仅重庆一地就集中了二十五所。”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   )
    A . 北伐的胜利进军 B . 侵华日军的步步进逼 C . 北平的和平解放 D . 国民党南京政权覆亡
  • 16. (2021·梧州) 从1952年起,中国开始以苏联高等院校为榜样,大量翻译苏联高等院校的教材。此外,还向苏联派遣留学生,仅1956年,就有1800多名大学生和研究生被派往苏联留学。这些措施的主要目的是(   )
    A . 实行三大改造 B . 推进第一个五年计划 C . 调整国民经济 D . 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
  • 17. (2021·潍坊) 20世纪50年代后期到60年代末,一批新独立的非洲国家,如阿尔及利亚、摩洛哥等纷纷同我国建立了外交关系。这主要是由于(   )
    A . 中国冲破西方孤立政策 B .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C . 中苏两国建立外交关系 D . 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 18. 如图是1993﹣200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统计数据。图中数据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 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B .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开始实行 C .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D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确立
  • 19. (2021·连云港)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邓小平的这段讲话(   )
    A . 进一步解放人们的思想 B . 指导建立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 C . 确立了改革开放的政策 D . 推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 20. (2021·北京) 1982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增加了设立特别行政区的规定。据此制定的法律明确了特别行政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这项宪法规定(   )
    A . 有利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 B . 标志着对外开放新格局最终形成 C . 说明国家重视科学技术的发展 D . 为“一国两制”实施提供法律依据
  • 21. (2021·眉山) 《汉谟拉比法典》规定:拥有公民权的自由民伤害同等自由民的眼睛,必须遭受同样损害;但如果损害无公民权的自由民的眼睛,则只需赔偿少量的钱财。这反映了该法典(   )
    A . 客观上迟滞巴比伦的发展 B . 导致巴比伦阶级矛盾激化 C . 养成自由民妄自尊大心理 D . 旨在维护奴隶主阶级利益
  • 22. (2021九上·漳州期中) 图1、图2所示体现了古希腊人( )

    A . 重视体育活动 B . 追求思想自由 C . 培养公民意识 D . 提倡男女平等
  • 23. (2021九上·冠县月考) 15 世纪后期,西欧形成了一股贵金属热。一位西班牙商人说:“我 们西班牙人人都受着一种心病的折磨,这种病只有黄金才能治愈。”该“心病”的病因是(      )
    A .   商品经济的发展 B .   文艺复兴的兴起 C . 新航路的开辟 D .   工业革命的爆发
  • 24. (2021九上·河北月考) 下面是美国《独立宣言》和 1787 年宪法的主要内容,据此对美国民主制度解读最合理的是(            )

    《独立宣言》

    宣布人人生而平等、享有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力

    、没有宣布废除奴隶制,天赋人权的享有者也不包括黑人和印第安人

    1787 年宪法

    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相互制衡;联邦政府与地方政府分享权力,总统和议员由选举产生。

    允许奴隶制的存在;不承认妇女、黑人和印第安人具有和白人男子 相等的政治权利等。

    A . 进步性与局限性并存 B . 人民权利无法保障 C . 中央与地方矛盾重重 D . 种族矛盾不可消除
  • 25. 如图是“世界资本主义工业发展示意图”,对①时段描述正确的是(   )

    A . 生产方式产生垄断组织 B . 人类进入了“电气时代” C . 发明火车,铁路时代开始 D . 电子计算机得到广泛应用
  • 26. (2021·攀枝花) 一位俄国地主写道:“废除农奴制法令颁布十五个月后,我看到农民同他以前的主人交谈时,就像两个完全平等的人在交谈。”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
    A . 农奴获得与地主等额份地 B . 农奴在法律上获得人身自由 C . 农奴的政治地位大大提高 D . 改革开启了俄国近代化进程
  • 27. (2021·安徽) 有学者针对一战指出:“因为欧洲看起来被削弱、分裂和不堪一击了,所以这些白人不再注定是殖民地的统治者了。从欧洲和西南亚战场返回家乡的殖民地居民根据他们的亲身观察加深了这种印象。”这意在说明一战(   )
    A . 缓和了列强之间的矛盾 B . 结束于世界人民的反战运动 C . 终结了欧洲的优势地位 D . 有利于被压迫地区民族解放
  • 28. (2021·攀枝花) 苏联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出现了严重的粮食收购危机,为此苏联开始大规模地把农民的土地和其他主要生产资料公有化。由此可知,它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
    A . 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B . 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 C . 服务于工业化需要 D . 调整农轻重产业比重
  • 29. (2021·安徽) 1948年,意大利举行选举,共产党可望获得51%的选票。对此,美国明确提出,凡投票赞成共产党的国家均不能获得马歇尔计划的援助。最终,意大利共产党只获得30%的选票。这反映出马歇尔计划(   )
    A . 推进了冷战政策的实施 B . 导致了两极格局的形成 C . 消除了共产主义的影响 D . 阻碍了意大利经济恢复
  • 30. 2020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提出,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主要是为了应对当前世界面临的(   )
    A . 货币金融危机 B . 生态环境危机 C . 网络安全问题 D . 地区冲突问题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1题14分,第32小题12分,第33小题14分,共40分。
  • 31.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影响深远。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人类要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二十五个世纪以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汉内斯•阿尔文博士

    材料二: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在没有特效药的情况下,中国筛选出的“三药三方”正是在《伤寒杂病论》等古典医籍的经方基础上化裁而来。中医药积极参与全球抗疫,被多个国家借鉴和使用,成为疫情防控中国方案的一大亮点。习近平特别指出“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是这次疫情防控的一大特点,也是中医药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生动实践”。

    ——中国新闻网《医圣祠前观古今,习近平“把脉”中医药发展》2021年5月13日

    材料三:中国古代最具历史意义的创造是四大发明,即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和印刷术。这是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成就的突出标志,也是中国古代对世界文明所作的最重要贡献。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把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称为“资产阶级发展的必要前提”。

    ——原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李忠杰《马克思恩格斯怎样看待中国文明和中国经济社会结构》

    1. (1) 材料一中,孔子“智慧”的核心思想是什么?在学习中,你可以借鉴他的哪教育智慧”?
    2. (2) 材料二中提到的《伤寒杂病论》的作者是谁?现在我们接种疫苗预防疾病,应用了他的哪一理论?根据材料,我们应如何传承中医药精华、守正创新?
    3. (3) 材料三中对人类文明的传播和发展作用不可估量、且最为悠久的是哪一项发明?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的感想。
  • 32.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在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78年,全国国内生产总值(GDP)仅有3500多亿元,以当年的9.6亿国人计算,平均到每人每天还不到一块钱。布票、粮票、油票、自行车票……各种生活必需品的票证是当时短缺经济的生动写实。街面上整齐划一的蓝白灰着装,更反映出人们物质生活的匮乏。

    ——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等编写《正道沧桑:社会主义500年》

    材料二:那时候,从国际范围来看,也为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提供了有利机会:许多西方国家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兴起,产业结构正处于大调整的过程中,许多生产设备和资金闲置,市场萎缩,需要寻求出路,愿意同新中国打交道;东(南)亚一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利用发达国家产业调整的机会,引进国外资金和技术,加快经济发展,引起全世界的注意,被称为亚洲的“四小龙”。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第四卷)

    材料三:

    ﹣﹣《中外历史纲要(上)》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经济落后的主要表现。
    2. (2) 根据材料二归纳改革开放的有利条件。
    3. (3) 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趋势及主要成就。
    4. (4) 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重大意义。
  • 33. 后“疫情”时代,霸权主义再抬头。美国出台“零和”思维的《战略竞争法案》是危险的新“冷战宣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采取攻势,导致了冷战。美国之所以采取进攻,从政治上来说,美国政府的主要决策人极端仇视共产主义和苏联。从经济角度而言,美国资本家及其在政府中的代言人谋求世界对美国商业利益的开放,同时美国需扩大海外市场以避免美国的经济陷于停滞和难以接受的失业。

    ——摘编自刘金质《冷战史》(下)

    材料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在传统的权力斗争中新增了意识形态方面的争端,权力关系再调整的进行也就变得更复杂、更危险。随着冷战的全面展开,一个又一个危机接踵而来。行动和反行动最终以两大军事集团的建立而达到顶峰。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下)

    材料三:数十年的核军备竞赛,以其恶性循环加剧了冷战,但也控制了冷战,因为它确立和维持了“恐怖平衡”。使得两个超级大国能够彼此对抗和斗争而不兵戎相见。冷战使美国在世界政治的多个重要问题领域和地理领域,形成了显著的美国霸权。

    ——摘编自时殷弘《美苏冷战史:机理、特征和意义》

    1. (1) 据材料一、二,归纳二战后冷战爆发的原因。
    2. (2) 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苏“行动和反行动”的主要表现。
    3. (3) 据材料三,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释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达通畅。)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