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辽宁省大石桥市第三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历...

更新时间:2022-05-05 浏览次数:36 类型:月考试卷
一、选择题(共35题,每题2分)
  • 1. 《马可·波罗行纪》中对日本的描写:“君主有一大宫,其顶皆用精金为之······宫廷房室地铺金砖,以代石板,切窗亦用精金,由是此宫之富无限。”这一描写(   )

    组别

    商品

    盐、火器、五金、酒、布

    糖、烟草、玉米

    奴隶

    A . 真实可信、影响巨大 B . 真实可信、但影响有限 C . 毫无根据、亦无影响 D . 脱离实际、但影响较大
  • 2. 麦哲伦船队的船员组成非常复杂,有西班牙人、葡萄牙人、意大利人、法国人、英国人、德国人、摩尔人、马来西亚人等。这表明当时(   )
    A . 葡、意、法三国成为航海活动的领导者 B . 各国间加强了航海方面的合作 C . 航海活动具有一定的社会基础 D . 地圆学说的科学性已得到证实
  • 3. 新航路的开辟使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目益密切。下列与此相关的不同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之间、有着直接和内在联系的一组是(   )
    A . 《马可·波罗行纪》与西欧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B . 奥斯曼帝国控制商路与天主教鼓励向东方传教 C . 西欧国家开始工业革命与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 D . 迪亚士船队非洲探险与达、伽马船队到达印度
  • 4. 据记载,西班牙国王与麦哲伦订立的关于发现香料群岛的协定中明确提道:“从你们发现的岛屿和大陆获得的一切利润和收入,以及捐税和替联征收的其他进款中,除去你们负担的开支后,给你们留下1/20.”这一记载说明(   )
    A . 西班牙最早开展了航海探险 B . 航海人才受到西班牙的重视 C . 契约精神推动了新航路开辟 D . 新航路开辟得益于教会支持
  • 5. 哥伦布航行到古巴附近时,明确向当地居民表示:“远征军司令此目的乃寻找黄金。”然而在航海日记中,他又写道:“这里的一切都应置于其(基督教)统治之下。 .···因为发扬光大基督教乃吾人此行之初衷和目的。”据此判断,下列关于哥伦布远航的背景和目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 对外殖民与传播宗教并行不悖 B . 文化侵略的初衷多于经济掠夺 C . 宗教改革刺激了人们远洋探险 D . 工业革命促进海外市场的开辟
  • 6. “哥伦布日”是纪念欧洲与美洲首次碰撞后,产生新的混血种族及相关文化的节日,20世纪20年代以来,也被人们称为“种族日”。这里纪念的是(     )
    A . 物种的交流与传播 B . 开启美洲历史新篇 C . 世界开始走向整体 D . 文明的交流与碰撞
  • 7. 从10世纪初开始的一段时间里,欧洲各国进行的国际贸易由输出、交换或生产、获利组成。下表三组“商品”在甲、乙、丙三地流动。根据下表可以判断甲、乙、丙分别属于(   )
    A . 欧洲、美洲、非洲 B . 亚洲、美洲、非洲 C . 亚洲、美洲、欧洲 D . 欧洲、亚洲、非洲
  • 8. 1585-1604年,英国每年有至少一百到两百艘国家授权的武装商船出海,他们专门在大西洋和加勒比海劫掠西班牙运输船队。这一现象出现的背景是(    )
    A . 工业革命需要寻求大量原料 B . 英国已夺得世界的殖民霸权 C . 新航路开辟后多国殖民竞争 D . 航路转移促进了贸易的繁荣
  • 9. 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市场可划分为中心区、半边缘区和边缘区(   )

    A . 价格革命导致西北欧贸易中心地位的确立 B . 新航路的开辟导致美洲沦为贸易边缘地区 C . 英国、荷兰、法国逐渐成为贸易半边缘区 D . 不同贸易区域划分是国际分工差异的体现
  • 10. 恩格斯说:“意人利人是现代欧洲各个民族中间的长子,是西方现代文化转型中最先觉醒的民族。”这是因为意大利(  )
    A . 最早产生资本主义萌芽 B . 率先开辟了新航路 C . 首先兴起文艺复兴运动 D . 最先开展宗教改革
  • 11. 教皇代理人在致教皇的信中写道:“每一块石头和每一棵树都喊出“路德'的名字。”这句话表明马丁,路德宗教改革(    )
    A . 在社会层面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B . 使欧洲出现宗教信仰危机 C . 彻底动摇了基督教的神学统治 D . 为启蒙运动作了思想准备
  • 12. 马克思在分析英国和印度的关系时说:“英国工业愈是依靠印度市场,英国(工)厂主们就愈是感到在他们摧残了印度本国的工业之后必须在印度造成新的生产力。”马克思表达的核心意旨是(   )
    A . 英国对印度市场的依赖性过高,导致国内技术革新动力不足 B . 英国在印度发展近代工业是出于自身发展的需要 C . 英国的技术支持和资本输出是印度近代工业发展的主要原因 D . 对印度的殖民侵略,已经成为英国经济发展的主要
  • 13. 如果说文艺复兴为人文主义者们“清理了场地”,启蒙运动则是“大兴土木”。这里“大兴土 木”的含义是(   )
    A . 创立民主法治社会 B . 批判神权统治 C . 建设工业文明国家 D . 宣扬人性解放
  • 14. 雕塑家罗丹说:“瞧!伏尔泰对面的卢梭,目光中含有无限精微的气息,那是18世纪诸人物的共同性格,他们都是怀疑者,他们批评从古代以来认为天经地义的“道理'。”罗丹所说的“共同性格”是指(     )
    A . 提倡绝对平均 B . 主张权力集中 C . 否定宗教信仰 D . 批判君主专制
  • 15. 托克维尔在《论美国的民主》中说道:“美国的联邦宪法,好像能工巧匠创造的一件能使发明人成名发财,而落到他人之手就变成一无用处的美丽艺术品。”作者旨在说明(    )
    A . 其他国家不具备民主制条件 B . 美国民主制度促进经济发展 C . 政治制度设计必须符合国情 D . 美国民主制度存在明显缺陷
  • 16. 《大国崛起》中说道:“1789年之后……法国经历了四次大规模的革命,两个帝国,两个王朝,还有两个共和国··.····在反复的革命和复辟过程中形成的共和派与君主派,在相持了半个多世纪后,终于不再选择激烈的对抗。”斗争的结果是法国(    )
    A . 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 B . 法律上确立了共和政体 C . 两派的政治权力均分 D . 资本主义发展严重受阻
  • 17. 废除农奴制推动了俄国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过渡,“为发展私人的积极性与创业注入了动力”。“为。·····创业注入了动力”主要是指这次改革(    )
    A . 表明了政府鼓励创业的决心 B . 为工业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C . 为工业发展提供了稳定环境 D . 将土地经营纳入资本主义轨道
  • 18. 法国在1791-1875年间宪法更替频繁,共颁布过13部成文宪法,交替经历了15种不同政体,发生了“至少4次革命、2次政变和3次外国势力的干预”。这一结果取决于法国(   )
    A . 资产阶级派系林立 B . 君主派不想退出历史舞台 C . 资本主义发展缓慢 D . 国内外敌人极力进行破坏
  • 19. 1787年美国宪法在阐述政府的目的时,使用了“树立正义”“促进公共福利”“得享自由”等“中性”的原则。这些原则被后来不同时期、不同群体(甚至没有合法公民地位)的美国人在争取权利时采用。由此可见美国1787年宪法(     )
    A . 超越了最初的阶级属性 B . 具有一定的伸缩性 C . 调和了不同群体的利益 D . 缺乏应有的权威性
  • 20. 奇波拉在《欧洲经济史》中写道:“工业革命之所以首先发生在英国,主要是由于该国在16世纪和17世纪时,社会和政治结构······已经发展到适合于工业化的程度。”作者在此要表明的是(     )
    A . 资产阶级统治的确立是工业革命的前提 B . 海外市场的扩大成为工业革命的必要条件 C . 血腥的殖民掠夺为工业革命准备了资本 D . 工场手工业的发展为工业革命提供了技术
  • 21. 1872年开始,法国政府创立了一批徒工学校。1879年成立了技术教育委员会,1880年制定了《徒工手工学校和初等学校补习学校法》,把徒工学校纳入学校系统。对此解释最合理的是(     )
    A . 人文主义对个人素质的强烈关注 B . 民主政治发展对国民的素质要求 C . 工业革命对技术工人的巨大需求 D . 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激烈斗争
  • 22. 下表为1850-1870年国际贸易统计表(单位:亿马克)。据此表可知(   )

    年份

    世界贸易总额

    英国

    法国

    德国

    美国

    1850

    145

    33.8

    15

    21

    12.8

    1870

    374

    91.8

    45

    42

    34

    A . 工业化是国际贸易发展的前提 B . 大国贸易发展不均衡 C . 欧美经济扩张的趋势日益明显 D . 英国贸易增速居首位
  • 23. 19世纪末20世纪初,促使德国大量人口移民海外的推动因素是劳动力过剩问题。到一战前,德国外国劳工已达120万之多,他们遍布于工农业生产的各个部门,德国因此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劳动力输人国”。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德国(   )
    A . 工业化推进的速度较快 B . 海外移民导致劳动力不足 C . 战争使得人口大量减少 D . 民主政治有了长足的发展
  • 24. 1844年,对全英国织袜工所做的一项抽样调查显示:在接受调查的154户织袜工中,每台织机平均每周收入10先令,扣除租机费后每户只有6先令或平均每人每周生活费1先令,而且衣食住行都包括在内。该项调查结果表明(   )
    A . 工业革命并未真正提高社会生产力 B . 英国机器化生产尚未得到普遍推广 C . 无产阶级革命的历史条件已经成熟 D . 经济发展并未使社会贫困得到缓解
  • 25. 德意志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和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被认为是马克思主义的三个主要来源。在此基础上,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这说明马克思主义是( )
    A . 关于人类彻底解放的学说 B . 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产物 C . 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 D . 人类优秀文化遗产的产物
  • 26. 巴黎公社规定:“选民不受任何不合理条件,诸如财产、政治态度、思想观点、民族等的限制,全体劳动群众、旧政府职员以及一切不采取公开对抗行为的敌对者,都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这表明巴黎公社( )
    A . 建立了社会主义民主 B . 具有普遍的民主性 C . 内部阶级矛盾已消除 D . 贯彻了民主集中制
  • 27.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它(第一次世界大战)毁灭了数世纪之久的哈布斯堡、霍亨索伦、罗曼诺夫和奥斯曼等王朝。……1918年的欧洲不同于1914年的欧洲,就像1815年的欧洲不同于1789年的欧洲一样。”这说明第一次世界大战(    )
    A . 推进了战后的民主化进程 B . 给欧洲社会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C . 促使政府职能发生了变化 D . 使“和平主义”成为历史潮流
  • 28. 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能够协调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关系,主要是因为(    )
    A . 帝国主义各国力量对比发生变化 B . 两次会议签订的和平条约公正合理 C . 各国都需要和平安定的社会环境 D . 都属于协约国集团并具有合作基础
  • 29. 《早期殖民主义侵略史》中写道:“非洲到处在流血······过去住着人的村落现在变成一片废墟,那些修建村落,耕种田地的人到哪里去了呢?”当时这些人离开家园直接是(   ) 
    A . 非洲国家普遍落后,人们外出打工 B . 欧洲殖民者进行的奴隶贸易 C . 印第安人减少,美洲劳动力不足 D . 工业革命需要更多的自由劳动力
  • 30. “1914年,差不多每个人都预期会有一场短暂的战争,而国际危机将迅速得以解决。”这一预期成为泡影是在( )
    A . 马恩河战役后 B . 索姆河战役后 C . 凡尔登战役后 D . 日德兰海战后
  • 31. 辛亥革命“完成了国家政权由传统封建政治制度向现代民主政治制度的转变”,基本实现了从“朝代国家”向“共和国家”的转变。这说明辛亥革命(    )
    A . 完成了中国民主革命的任务 B . 促成了中国社会性质的转变 C . 推动了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 D . 完成了民族革命的任务
  • 32. 1882年面对英军对埃及的侵略,祖国党立即发表《告人民书》,宣布“埃及民族和英国人之间进行着势不两立的战争”,允诺农民废除所欠外国人的债务。这表明(   )
    A . 埃及走向资本主义道路 B . 埃及民族意识的觉醒 C . 埃及推翻了封建制度 D . 英国控制埃及内政外交
  • 33. 19世纪末20世纪初,拉丁美洲人民面临着艰巨的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其中“反帝”主要是指反(   )
    A . 西班牙、葡萄牙 B . 英国、美国 C . 日本、俄国 D . 德国、法国
  • 34. 据统计,15世纪末拉丁美洲的人口大约是1330万,到17世纪中叶下降到1000万左右。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 . 欧洲国家的殖民扩张 B . 奴隶贸易的盛行 C .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扩展 D . 工业革命的开展
  • 35. 亚洲觉醒时期与之前的民族解放运动时期相比,亚洲国家社会经济状况的一个重要的不同是(   )
    A . 亚洲大多数国家沦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 B . 亚洲地区沦为西方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 C . 亚洲国家的民族工业有一定程度的发展 D . 亚洲国家传统的自然经济逐步遭到破坏
二、非选择题
  • 3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世界各大洲和中国的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比率变化(%)

    年份

    欧洲

    非洲

    美洲

    中国

    世界总人口

    1650年

    18.3

    18.3

    2.4

    22.9

    5.45亿

    1750年

    19.2

    13.1

    1.6

    30.9

    7.28亿

    1850年

    22.7

    8.1

    5.1

    35.1

    11.71亿

    1900年

    24.9

    7.4

    9.0

    24.9

    16.08亿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和珀金斯《中国农业的发展(1368~1968年)》整理

    材料二:哥伦布发现美洲以及接踵而来的葡萄牙人、西班牙人、英国人、法国人等,通过对新土地的殖民和占有,与土著居民的接触、交往和融合给美洲人送去了旧世界的文明,还使新旧大陆的物产得以交换和传播……没有美洲贡献的大量金银与物质财富,没有北美的自由移民垦殖区,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将会缓慢得多…东西两半球的不同文化圈的汇合,开启了人类从传统农耕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的过程。

    ——摘编自黄邦和《通向现代世界的500年》

    材料三:人文主义的特点:一是宣扬以人为中心的思想,对抗以神为中心的旧观念。人文主义者对人的价值、地位和权利给予充分肯定,认为“人是上帝创造的众多奇妙造物中最奇妙的”。人文主义者并没有否定上帝的至高无上地位,但他们关注的焦点由上帝而转向了人。……二是重视尘世生活,强调个性解放和自由发展。人文主义者认为人应该享受尘世生活的快乐和幸福,积极地生活。他们赞美爱情,歌颂创造,追求平等自由,肯定财富占有,把中世纪天主教的禁欲、苦行、守贫等观念弃置不顾。

    ——摘编自徐国辉《论彼特拉克的人文精神》

    1. (1) 根据材料一,分别指出欧、非、美三大洲人口占世界人口比率变化的基本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三大洲之间人口变化的因素
    2.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航路开辟后是怎样“开启了人类从传统农耕文明向现代化工业文明转变”的?
    3. (3) 根据材料三,概括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的特点
  • 3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由于工业革命的开展,大批工人进入工厂工作。很多棉纺织厂不仅没有新鲜的空气,还有大量的飞絮和尘埃,以至工人到40岁就丧失了劳动能力。更为严重的是大量的童工进入工厂,干着成人的活拿着低廉的工资。到1830年,英格兰的大城市中没有一个完全安全的饮用水供应,最为典型的是泰晤士河,河流被污染后散发出的臭气,导致河边议会大厦的窗户都不敢打开。

    材料二:英国议会改革派经过在全国范围内对工人阶级的调查,向议会和政府作出了报告。经过多方努力,1833年,英国议会通过《工厂法》,规定不准使用九岁以下的童工。1847年通过的《河道法令》规定,禁止污染饮用水。1848年通过的《公共卫生法》要求把污水和废弃物集中处理。在19世纪80年代还相继出台《工人阶级住房法》等进一步改善工人的住房问题。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李宏图《19世纪欧洲的社会革命与化解》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英国工业化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社会问题。
    2. (2) 根据材料二,概括英国解决工业化问题的方式。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举措带来的作用。
    3. (3) 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英国工业化发展中可以得到的历史启示。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