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陕西省汉中市十校2022届高三下学期文科综合历史2月第二次联...

更新时间:2022-04-24 浏览次数:51 类型:月考试卷
一、选择题
  • 1. 东汉灵帝登基时由窦太后临朝听政,其兄长窦武为大将军把持了朝政。灵帝成年后借助宦官除去外戚势力,故宠信十常侍,张让、赵忠等人横征暴敛、卖官鬻爵,其党羽横行乡里、祸害百姓,无官敢管。汉灵帝去世后,十常侍立刻失势,先后被诛杀。这实质上反映出(   )
    A . 皇帝利用宦官削弱外戚权力 B . 外戚与宦官权力起伏源于君主专制 C . 东汉通过制度建设抑制宦官 D . 外戚和宦官是导致政治黑暗的根源
  • 2. 唐代科举的录取方式较为多样,考生除了可以凭自己的考试成绩录取外,还可以将自己的诗词作品通过“投献”给达官显贵,以求得赏识得以录取;再者如“通榜”,主试者将自己赏识的考生列上名单,录取时甚至可以不必看应试者的试卷就可以定好录取名单。由此可见,唐代科举(   )
    A . 奠定了门阀士族统治的基础 B . 仍属于贵族政治的一部分 C . 尚存有旧时举荐选官的痕迹 D . 完全失去选拔人才的作用
  • 3. 自魏晋南北朝开始,佛道兴盛,儒家势弱。面对这种情况,张载、周敦颐等融合道教的太极图说和佛教的“修心”于儒家思想;而后继而来的程颢、程颐兄弟,以及他们的传人,理学集大成者朱熹,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了儒学,并最终将其理论化和系统化。正如《宋史》中说:“儒家的“道”方才*焕然而大明,秩序而各得其所'。”以下对材料阐释最为恰当的是(   )
    A . 宋代理学家吸收佛道成分维护纲常 B . 宋代理学是专制体制下批判与启蒙 C . 宋代理学是民本思想的产生与发展 D . 宋代理学适应了政治大一统的需求
  • 4. 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清廷规定“禁商贩米出洋”。五十九年(1720年)又规定:“沿海各省出洋商船,炮械军器概行禁止携带。”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下诏“禁丝觔贩卖出洋”,其他如火药、硝磺、铁器、大黄、绸缎、茶叶、书籍等商品也在限制之列。清政府的这些措施旨在(   )
    A . 极力维护国内秩序的稳定 B . 消除江南经济发展区域性差异 C . 严格限定区域间长途贩运 D . 提高国内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
  • 5.  1840年鸦片战争时,琦善派人探听了一些英国的情况,并据此写了一份奏折上报朝廷,部分内容如下图

    材料反映出(   )

    A . 琦善主张坚决抵抗英国军事侵略 B . 英国女王权力受到国内大臣的制约 C . 清廷官员深受传统政治文化影响 D . 清廷对于西方有着清晰准确的认识
  • 6.  1915年9月15日《青年杂志》正式发行,主编陈独秀在创刊号上发表了《敬告青年》一文,他提出六条倡议:“一、自主的而非奴隶的;二、进步的而非保守的;三、进取的而非退隐的;四、世界的而非锁国的;五、实利的而非虚文的;六、科学的而非想象的。”这份发刊词(   )
    A . 揭示了中西文明的内在本质差距 B . 体现了变革思想的时代要求 C . 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D . 解放了当时年轻人思想藩篱
  • 7.  1947年,随着内战的扩大,国统区物价猛涨,百姓基本生活得不到保障。部分民主人士提出的全面改革的要求被国民政府拒绝,引发了社会上的强烈不满,“反饥饿”、“反内战”运动在南京爆发,全国众多高校积极声援,全国青年知识分子的运动与社会各界群众联系起来。国统区民主运动的频发反映出(   )
    A . 国民政府的消极抗战和独裁政策日趋反动 B . 实行民主政治是当时各派力量的共同要求 C . 社会各界不满社会现实和改变现状的呼声 D . 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政策方针的不断发展
  • 8. 深圳率先启动多项外汇收支便利化试点工作,极大便利了合规企业的跨境资金收付,在2021年启动的本外币一体化资金池业务,进一步便利了跨国公司企业集团内部资金的结汇、划转和使用,有利于降低集团内部资金调配成本。2021年1~11月,深圳市跨境人民币收付金额2.8万亿元,同比增长26.7%。由此可知,我国(   )
    A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建立 B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金融交易市场正式形成 C . 政府调控与市场调节的相互结合 D . 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对外开放程度不断加深
  • 9. 希腊悲剧作家的笔下,无论是传说中的英雄,还是世俗的凡人,面对命运的不公,都是勇于抗争而非顺从屈服,如下表所示。这体现出古希腊(   )

    名称

    人物事迹

    《美狄亚》

    巫女美狄亚因命运被喜新厌旧的丈夫遗弃,她不甘屈辱,奋起对丈夫进行了惨烈的报复

    《解放的普罗米修斯》

    天神普罗米修斯因盗来火种送给人类,激怒了众神之主宙斯。他被钉在悬崖上,面对痛苦的折磨坚强不屈,为全人类忍受苦难

    A . 社会不公影响了悲剧创作 B . 文学创作渗透积极进取的精神 C . 平民的社会地位明显提高 D . 人文主义思想植根于文化传统
  • 10.  16世纪末17世纪初,英国占有40座庄园以上的土地显贵由原来的39家锐减至19家。1600年时,大约2/3的英国旧贵族在财政上不仅入不敷出,甚至濒临破产。同时期欧洲也有大量的封建贵族陷入贫困。这反映出,当时西欧(   )
    A . 社会财富出现重新分配 B . 对外殖民扩张步伐放缓 C . 下层民众生活水平提高 D . 为工业革命准备了条件
  • 11. 一位十月革命的目击者曾说,“(布尔什维克党)代表了工人、士兵和农民那种纯真而简单的愿望,并且据此来制定他们当前的纲领”,“他们实现了人民群众最下层的那种普遍而又单纯的愿望”。由此可见,该目击者认为十月革命(   )
    A . 具备了广泛坚固的社会基础 B . 结束了沙皇对人民的压迫 C . 植根于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 D . 顺应了社会主义时代潮流
  • 12. 据中国外交部证实,2021年12月3日,中国常驻维也纳联合国和其他国际组织代表团向联合国秘书长致以普通照会,通报了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发射的星链卫星今年先后两次接近中国空间站,对中国空间站上的航天员生命健康构成威胁。“星链”计划自启动之初就引起许多太空专家的担忧-数量如此庞大的卫星如果全部发射进入低轨道,可能极大增加卫星碰撞的风险,还可能对天文观测造成负面影响。这反映出(   )
    A . 太空垃圾成为人类生存的主要威胁 B . 太空霸权正在威胁太空国际体系安全 C . 美国的航天技术已远超越其他国家 D . 美国利用太空卫星武器攻击别国卫星
二、非选择题
  • 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古代社会治理的关键在基层治理,从历史来看,中央与基层社会的关系,既非“皇权不下县”的“地方自治”,也非“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集权控制”。古代行政权力致力于基层秩序的稳定以及赋税徭役的征收。家族宗族负责家族内部及家族之间民事纠纷的裁决、乡约教化、协助政府管理赋税徭役的征收事务、推进资助乡村公共事业、保卫乡里,等等。乡绅作为乡里的代表与官府沟通,官府批准的福利救济经费通常由士绅承担。很多地方,保甲职役是由宗族组织中的各姓氏或房支派轮流顶充,保甲与宗族是相互融合的。

    -摘编自杨国安《“天高皇帝远”-古代基层社会如何治理》

    材料二:从1948年开始,中国共产党积极探索建立符合城市特点的基层社会管理体系。接管各大城市后,中国共产党废除了保甲制度。参照乡村经验,不少城市建立了市、区、街三级行政管理体制,街政府成为最基层的行政机构。这种三级行政管理体制导致政出多门,效率低下,无法适应城市“集中”的特点。不久,街政府被撤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各地进一步探索城市基层管理模式。1954年,国家颁布条例,规定在城市基层设立区政府的派出机构街道办事处和群众自治性组织居民委员会,正式确立街居体制。通过街居体制,无单位、无组织的群众被全部纳入政府管理范围。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基层治理的基本特点并分析其积极影响。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闸述新中国成立后城市基层管理体制的变化及其意义。
  • 1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最优分裂原则”-创新在带有最优中间程度分裂的社会里发展得最快,太过统一的社会与太过分裂的社会都不占优势。欧洲在近现代的崛起,与它在历史上长期分裂的局面密不可分。这种分裂促成了思想的多元化、技术和科学的进步,推动各国竞争。正是这种“分裂”孕育了欧洲的资本主义文明。进入封建社会后的中国,由于文化和地理的双重原因,它在很长时间里维持了超稳定结构,并在明清时代,形成一套与之相配套的成熟的高度专制政体,“由此带来的国家体制压制了现代科学出现所必需的多数条件”。与欧洲和中国相比,印度则是另一个极端,它过于分裂而长期发展受限。

    ——摘编自[美]贾雷德·戴蒙德《枪炮、病菌与钢铁:人类社会的命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世界近现代史相关知识,自拟论题,谈谈你对该作者观点的理解。(要求:表述成文,持论有据,论述充分,逻辑清晰。)

  • 15. 材料:为了扭转苏联农业长期的落后状况,赫鲁晓夫制定了一系列改革措施来刺激农业的发展。1953年、1954年和1955年的农业投资在国家整个投资中所占比重分别为15.5%、19.6%和23.5%,1959年与1952年相比,农产品平均价格提高了两倍。为了扩大谷物生产,赫鲁晓夫提出开垦荒地的办法。1954~1956年,苏联开垦了近3600万公顷生荒地和熟荒地,1956年垦区收获了6300万吨粮食,占当年国家粮食产量的一半以上。60年代初,由于垦殖方法不当,垦荒区风沙侵蚀日益严重,几十万公顷新开垦的土地被破坏。1962年,苏联自留地虽仅占全部耕地的3%,却生产了肉类产品的44%,牛奶的45%,蛋类的76%,蔬菜的42%。1958年2月,苏联通过了《关于进一步发展集体农庄制度和改组机器拖拉机站的决议》,决定将拖拉机等农业机器卖给集体农庄,并将机器拖拉机站改组为机器修配站。该项措施受到了农民们的广泛欢迎,但是匆忙的做法,使得改革产生许多不良后果:大笔资金支出打乱了农庄的正常发展进程;由于缺乏经过正规训练的技术员,大批机器被闲置了。

    -摘编自高成兴《战后苏联经济》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赫鲁晓夫农业改革的主要措施。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赫鲁晓夫农业改革的影响。
  • 16. 材料:中印边界自卫反击战后,我国的西南边境的对峙仍一直存在。1986年2月,印军在实际控制线附近大规模军事演习,有5万印军被调往中国藏南地区。1986年底,印度将非法侵占的中国藏南升格为“邦”。1987年4月,印军在桑多洛河谷地区建立了直接威胁中国军队哨所的尖兵哨。与此同时,印度国内的鹰派言论被煽动起来,舆论频频向中国发难。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杨尚昆表示,如果印度坚持在边界沿线进行侵略性试探,中国将不得不做出反应。时任印度总理拉吉夫·甘地认为,从地缘政治和后勤方面考虑,无论胜负,同中国开战都是得不偿失的。拉吉夫·甘地在一次群众集会上说,有关中印边界局势的错误报道是由某些西方大国蓄意传播的,目的是要在印中两国之间制造误解和紧张。1988年12月,拉吉夫·甘地访问中国。1993年,两国签订了协定,协定中引入了“平等互利”的安全原则,以确保实际控制线两侧的和平。至此,这场边境危机终告化解。

    -摘编自张加军《1987年中印边境冲突:第二次中印战争几乎爆发》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87年中印边境冲突发生的原因。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987年中印边境冲突的结果及意义。
  • 17. 材料:于谦,明朝名臣。于谦少年时期即刻苦读书,志向高远。他敬佩、仰慕文天祥的气节,悬文天祥像于座位之侧,几十年如一日。永乐年间中进士后,于谦为官清廉正直,从不巴结权贵,不避嫌怨。他任监察御史巡按江西时,曾为数百蒙受冤狱的人平反。数年后升兵部右侍郎、巡抚河南、山西,他深入里巷访问父老,赈济灾荒,筑堤植树,将镇守将领私垦的田全部收为官屯,以补助边境经费。于谦前后在任十九年,威信很高。正统十三年,于谦被召回京,任兵部左侍郎。1449年7月,蒙古瓦刺部大举进犯,王振挟持明英宗亲征,在土木堡遭遇大败,全军覆没。京师震动,一时间人心惶惶,许多人准备收拾家当准备南逃。于谦坚决反对迁都南京,而是拥立新帝,并且调集各路军马严守京师,升任兵部尚书部署防御。保卫京师时,他亲自督战,身先士卒,在北京城外击退瓦刺军多次的进攻,北京得以保全,原本危急的形势逐渐好转。

    摘编自《明史》等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于谦能够成为明朝名臣的原因。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于谦在瓦刺入侵中的表现。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