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生物 /人教版(2019) /选择性必修2 生物与环境 /第3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第5节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高生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3.5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同...

更新时间:2022-04-10 浏览次数:91 类型:同步测试
一、单选题
  • 1. (2022高二上·长春期末) 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 自然生态系统常常朝趋向相对稳定的方向发展 B . 自我调节能力是生态系统维持相对稳定的基础 C . 生态系统维持相对稳定不需要外界能量的输入 D . 生态系统营养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越强
  • 2. (2021高三上·河北月考) 北极苔原指北极地区北冰洋与泰加林带之间的永久冻土地和沼泽地带,苔原气候属荒漠气候,年降水量低。在北极苔原生态系统中,动植物种类稀少,营养结构简单,其中生产者主要是地衣,其他生物大都直接或间接地依靠地衣来维持生活。下列关于北极苔原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 食物网相对简单,抵抗力稳定性较低 B . 北极苔原气候条件差,恢复力稳定性较低 C . 物种特性如抗逆性与抵抗力稳定性有关,与恢复力稳定性无关 D . 冰川大量融化会影响北极苔原的现有稳定性
  • 3. (2021高三上·江西月考) 林场通常是大规模种植乔木的半人工生态系统,树木成林往往需要数十年。成林期间,一些动植物会陆续迁人林区参与生物群落的构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 林场中不是所有的乔木种群均具有性别比例、年龄组成等数量特征 B . 动植物的迁入使得林场群落的结构更加复杂,抵抗力稳定性更强 C . 树木成林的过程,输人到林场中的能量等于从林场输出的能量 D . 动物的迁入可以加速林场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 4. (2022高二下·玉溪月考) 科学家通过研究种间捕食关系,构建了捕食者-猎物模型,如图甲所示(图中箭头所指方向代表曲线变化趋势);图乙为相应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 甲图所示模型能解释捕食者和猎物的种群数量均能维持相对稳定 B . 甲图曲线变化趋势反映了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的负反馈调节 C . 甲图中①②③④种群数量变化与乙图中abcd依次对应 D . 乙图中P为猎物的种群数量,H为捕食者的种群数量
  • 5. (2022高二下·大庆开学考) 下图中的曲线表示某生态系统的总稳定性(抵抗性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之和),图中两条虚线ab之间的部分表示生态系统保持稳定性的正常范围,当受到外界干扰时就偏离正常范围,偏离值为y时,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后恢复到正常范围所需的时间为x。TS表示曲线与正常之间围成的面积,可作为总稳定性的定量指标。依图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 相同干扰,y值越大,表示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越小 B . x值越大,表示一个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越大 C . 在一定干扰范围内,TS值越大,表示一个生态系统的总稳定性越低 D . 热带雨林生态系统和草原生态系统如果有同样的y值,则所受干扰程度一定不同
  • 6. (2021高二上·绥化期末) 在某一农田生态系统中,大面积单一种植某种农作物(甲)导致害虫A的爆发,改成条带状合理地间作当地另一种农作物(乙)后,乙生长良好, 害虫A的爆发也受到了抑制。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 单一种植农田群落不存在水平结构 B . 间作使农田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增强 C . 乙的出现不改变害虫A的环境容纳量 D . 乙和害虫A存在互相抑制的竞争关系
  • 7. (2021高二上·农安期末) 研究表明,在我国华北地区某苹果园里生活着多种昆虫,害虫主要有卷叶蛾、蚧虫、蚜虫和食心虫等;害虫的天敌(即天敌昆虫)为草蛉、异色瓢虫、螳螂等;既非害虫又非害虫天敌的中性昆虫有蚊、蝇、蚂蚁等。在果园中种草,天敌昆虫的种类和数量都有增加。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卷叶蛾、蚧虫、蚜虫等植食性动物是第一消费者 B . 卷叶蛾→螳螂→黄雀,构成一条食物链,其中螳螂位于第二营养级 C . 中性昆虫在果园生态系统中是多余的 D . 种草后,果园中的食物网更复杂,有助于果园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
  • 8. (2021·浙江模拟) 某草原生态系统中植物和食草动物两个种群数量的动态模型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 a点前食草动物的种群数量呈指数增长 B . 图中a点的纵坐标值代表食草动物的环境容纳量 C . 该生态系统的相对稳定与植物和食草动物之间的负反馈调节有关 D . 病原物属于影响食草动物种群数量的内源性调节因素
  • 9. (2021·广东模拟) 生态学家曾多次实地考察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生态发展情况。黄河口湿地是我国及世界上研究河口湿地生态系统形成、演化及发展规律的最佳场所。近些年随着黄河口生态“大补”,生物种类大量增加,曾濒临灭绝的黄河刀鱼也大面积出现。下表为被调查区域三个时期动植物的物种数量及黄河刀鱼的同化量在不同生命活动中分配比例的相对值。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时期 竞争消耗的能量 逃避敌害消耗的能量 繁殖后代消耗的能量 物种数
    17 18 65 49
    18 60 22 80
    65 17 18 46

                

    A . 在预测和描述黄河刀鱼种群数量变化时,常需要建立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 B . 黄河刀鱼的同化量一部分用于生长、发育、繁殖,另一部分流向分解者 C . 与时期Ⅰ相比,时期Ⅱ物种数增多,自我调节能力增强,抵抗力稳定性更强 D . 为防治某种生物增加引起的危害,可引入该生物的天敌,使能量分配向Ⅱ时期的模型改变
  • 10. (2021高二下·吉安期末) 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 同等强度干扰下,苔原生态系统比森林生态系统恢复得快 B . 通过生态修复,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和丰富度均会提高 C . 当生态系统稳定后,各种生物种群均达到K值 D . 物质和能量的循环利用,可使生态系统保持相对稳定
二、多选题
  • 11. (2021高二下·盘锦开学考) 生态平衡是一种动态平衡,下图中“置位点”为生态系统所具有的某个理想状态,其中P,A,B,C,D,E表示其生物成分,箭头表示物质的传递方向。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 P,A,B,E构成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生态系统物质循环、能量流动的渠道 B . 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具备自我调节 C . 若该图表示某农田生态系统,间种套作,可实现对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能量的利用率 D . 生态系统中的组分越多,生态系统偏离置位点的可能性越大
  • 12. (不定项)下列选项属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的是(  )
    A . 河流通过物理沉降、化学分解和微生物的分解,很快消除污染 B . 森林中,害虫数量增加时,食虫鸟类由于食物丰富,数量也会增多 C . 农民在稻田中除草,水稻长势良好 D . 草原黄鼠增多,猫头鹰数量随之增多
  • 13. 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
    A . 温带针叶阔叶林比热带雨林的抵抗力稳定性低 B . 同等强度干扰下,草原生态系统比沙漠生态系统恢复的速度快 C . 不同的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不同 D . 农田生态系统中,人的作用一旦消失,原有的生态系统将不复存在
  • 14. (不定项)某同学设计了一个小生态瓶,要想较长时间保持稳态,一定要做到的是(  )
    A . 要有稳定的能量来源且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的数量要搭配合理 B . 植物的光合作用能满足动物对氧气和养料的需要 C . 动物产生的CO2能满足植物光合作用的需要 D . 瓶底应放一些鹅卵石
  • 15. 某林区发生火灾后,植被演替过程如下图所示,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 火灾过后,该区域逐渐形成自然幼龄群落的过程为次生演替 B . 群落③比群落①对光的利用更充分的原因是具有更复杂的垂直结构 C . 随着演替的进行,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增强 D . 人工种树、种草,可以迅速增加物种多样性,加快群落演替的进程
三、综合题
  • 16. (2022高三下·温县开学考) 如图为某草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请回答下列问题:

    1. (1) 图中蛇和猫头鹰的关系是
    2. (2) 下列不属于蛇的种群基本特征的有(填序号)。

      ①空间分布     ②出生率     ③互利共生     ④物种丰富度     ⑤种群密度

    3. (3) 图中羊属于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的,羊同化的能量一部分用于自身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其余
    4. (4) 该食物网中各种生物数量能保持相对稳定,是由于生态系统具有能力,该能力的基础是
    5. (5) 草原返青时,“绿色”为食草动物提供了可以采食的信息,这体现了信息传递具有的功能。
  • 17. (2021高三上·汕头期末) 森林碳汇是指森林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大气中的CO2固定在植被与土壤中,从而减少大气中CO2浓度的过程。碳汇造林是实现“碳中和”的重要举措。回答以下问题: 
    1. (1) 碳汇造林一定程度上可以“抵消”全球的碳排放,实现“碳中和”,这体现出物质循环具有       

       特点。森林植物光合作用固定的能量,一部分通过自身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另外一部分用于。 

    2. (2) 若管理不善发生森林火灾,森林也可能成为一种碳排放源。在广东广泛种植的桉树人工林由于树种单一,易受林火干扰。科研人员以桉树林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强度林火干扰对植被碳密度(反映各组分在光合作用中固碳能力的差异)的影响,结果如下: 

       

       ①森林树木大量燃烧会破坏生物圈中的,加速温室效应。 

       ②由图分析可知,林火干扰减少了植被总的碳密度。轻度林火干扰对植被碳密度影响差异不显著,说明生态系统具有能力。但是林火干扰能提高草本植物的碳密度,其主要原因是。 

    3. (3) 碳汇造林的过程中,要提高森林的固碳能力,在引种时需要考虑哪些因素。(答出两点即可)。
四、实验探究题
  • 18. (2020高二下·南昌期末) 蚯蚓是森林中的土壤动物之一,主要以植物的枯枝败叶为食。为探究蚯蚓对森林凋落物的作用,研究者做了如下实验。
    1. (1) 森林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生物称为。从生态系统的成分角度看,蚯蚓属于,从生态系统的功能角度看,蚯蚓的行为促进了
    2. (2) 研究者选择4个树种的叶片做了不同处理,于6~9月进行了室外实验。每种叶片置于两个盆中,与土壤混合均匀,将数目相等的蚯蚓置于其中饲养,统计蚯蚓的食物消耗量,结果如下表。

      单位体重蚯蚓日平均食物消耗量(mg/(g.d))

      不同处理

      蒙古栎

      红松

      白桦

      未分解叶

      2.44

      5.94

      4.79

      7.30

      半分解叶

      7.20

      9.42

      8.71

      5.23

      ①实验所选择蚯蚓生长状况基本一致,其目的是。为了排除土壤中原有动物和微生物对实验的影响,应该在实验前对土壤进行处理。

      ②据表分析,蚯蚓对半分解叶的消耗量明显未分解叶的消耗量,在不同叶片中,对最为喜好。由此说明是影响蚯蚓摄食偏好的主要因素。

    3. (3) 依据上述实验分析,若在红松林和蒙古栎林中种植一些杨树,有利于增加的数量和种类,增加整个生态系统的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