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高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辽宁省县级重点高中协作体2022届高三历史一模考试试卷

更新时间:2022-04-22 浏览次数:80 类型:高考模拟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 1. 《诗经》中记载了“大田多稼,既种既戒”的民间歌谣,但其实更早的《易经》也记载了“得敌,或鼓或罢,或泣或歌”的民间歌谣。由此可知(   )
    A . 面临战争是古代人民生活的常态 B . 传统典籍记录和反映着先民生活 C . 《易经》记载了最早的民间歌谣 D . 记载民间歌谣是传统典籍的习惯
  • 2. 公元前177年冬,汉文帝下诏:“先前曾下诏命令诸侯回各自的封国,有的人还推托着未走,丞相是我尊崇的大臣,就请他替我率领列侯们回到封国。”于是,曾有拥立之功的绛侯周勃被免去丞相职务,回到封国。汉文帝这一举措旨在(   )
    A . 监察地方诸侯 B . 削弱诸侯势力 C . 加强君主专制 D . 摆脱外戚钳制
  • 3. 中唐以后,长江中游地区州县坊市之外兴起许多形形色色的地方市场。如洞庭湖岸边的鱼市,荆州古城濠下以橘为主兼集鱼盐等货的“橘市”,浔阳江头早晨最为热闹的菜市,信州版山脚下余水之滨以木材贸易为主的汭口市场等等。这一现象的出现(   )
    A . 严重影响社会秩序的稳定 B . 反映长途贩运贸易的繁荣 C . 源于南方社会经济的发展 D . 说明坊市界限完全被打破
  • 4. “欲富贵而恶贫贱,人之常情”“设言富若可求,则虽身为贱役以求之,亦所不辞”“循天理,则不求利而事无不利;循人欲,则求利未得而害己随之”。据此推断,朱熹主张(   )
    A . 合理调节物质生产与利益分配 B . 追求财富与道德伦理相互统一 C . 积极缓和田主与佃农之间关系 D . 存理灭欲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 5. 据统计,明代270多年产生进士家族至少2088个,但近87%的进士家族不能传至三代。出身于“上三代无任实职官”家庭的进士,明初为72.32%,明末仍为60.73%.这反映出明代(   )
    A . 科举制度陷于僵化 B . 传统的四民秩序瓦解 C . 宗族制度根深蒂固 D . 社会流动性显著增强
  • 6. 下表为19世纪80年代中国国民总收入及部门收入统计表。对此合理的解释是,当时中国(   )

    部门

    数量(千两白银)

    百分比(%)

    农业

    2 229 941

    66.79

    采矿业

    47 800

    1 108 816

    1.43

    33.21

    制造业

    128 000

    3.84

    贸易

    220 000

    6.59

    政府劳务

    164 000

    4.91

    其他

    549 016

    16.44

    总计

    3 338 757

    100

    A . 经济结构受到西方影响 B . 商品经济取代了自然经济 C . 洋务运动目标基本实现 D . 抵制了西方列强资本输出
  • 7. 戊戌变法时有人劝康有为先办教育培养人才,再搞变法改革。康有为说:局势严重,来不及了。辛亥革命前有人劝孙中山先办教育,孙的回答是:人的寿命很短,等待黄河变清是不可能的。这反映出二者(   )
    A . 做事风格一致 B . 政治主张趋同 C . 教育观点相承 D . 现实要求相通
  • 8. 1937年,毛泽东指出“中国的革命,自从一九二四年开始,就由国共两党的情况起着决定作用。”1944年,毛泽东进一步指出“外国仍然有许多人不十分明白,过去二十三年的中国政治进程中的关键问题,一直是国共两党的关系问题。将来依然如此”。这一时期毛泽东强调国共关系旨在(   )
    A . 开辟民主革命的新道路 B . 建立广泛革命统一战线 C . 推进民族解放战争发展 D . 促进国共两党实现合作
  • 9. 中共中央在1954年对一份报告的批示中指出,对于科技人才,必须合理地使用他们以发挥其专长,必须使他们有可能集中精力和时间于科学研究工作;应当解决他们在科学研究工作中缺乏必要的设备、经费和助手的困难和其他困难。这一批示(   )
    A . 为社会主义改造指明了方向 B . 助推了大规模工业化战略的实施 C . 旨在纠正工作中的右倾错误 D . 加快了国民经济全面恢复的步伐
  • 10. 1978-1997年,《人民日报》对辽宁经济方面的报道,集中在“工业调整后经济发展成效明显”“经济包干责任制度实施”“改造和振兴老工业基地”“科技发展对辽宁商品经济发展的推动”等方面。可见,这些报道(   )

    ①适应了辽宁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

    ②使辽宁成为全国改革开放的一个窗口

    ③折射出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

    ④说明大众传媒能够反映经济社会发展

    A . ①③④ B . ①②③④ C . ②③④ D . ①②③
  • 11. 雅典的公共墓地主要用于埋葬为城邦战斗牺牲的战士,城邦为他们树立墓碑,刻上所有牺牲者的姓名,但并不标明他们的家世。这种做法旨在(   )
    A . 弥补公民财产的不平等 B . 彰显雅典民主制的优越 C . 突出战争的频繁与残酷 D . 强调公民群体的集体性
  • 12. 16世纪前的葡萄牙,原产印度的胡椒售价昂贵,用胡椒入菜只是少数人的特权。而17世纪后,胡椒价格却逐步走低,开始大量进入寻常百姓家的餐桌。这种变化是因为(   )
    A . 民众消费观念发生显著变化 B . 商业革命冲击西欧传统市场 C . 威尼斯香料垄断地位被打破 D .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 13. 在德意志帝国统治时期,柯尼希广场上的总参谋部大楼成为德国人心中“阿波罗式的神殿”,出入大楼的“好像人人头上都有一圈神人的光环”。这反映了当时德国(   )
    A . 军事实力的强大 B . 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 C . 宗教意识的强烈 D . 军国主义传统的延续
  • 14. 下图为斯大林时期苏联的一幅宣传画(局部),其主题是:通过我们的劳动,我们将完成五年计划,建造庞大的工厂。对此合理的解释是,该宣传画(   )

    ①体现艺术为现实服务

    ②旨在否定新经济政策

    ③具有现代主义的风格

    ④适应工业化发展需要

    A . ①② B . ②③ C . ①④ D . ③④
  • 15. 1948年,美国以立法形式详细规定了要通过与各国的信息和教育交流,促进世界其他国家的民众更好地理解美国。美国政府大力资助西方作者撰写的文学作品,如《动物庄园》《大恐怖》等作品在海外发行、传播。这表明(   )
    A . 美国政府借助文学作品渗透冷战思维 B . 美国政府旨在扩大西方文化的影响力 C . 西方文学作品是理解美国的主要途径 D . 西方文学作品具有浓厚意识形态色彩
  • 16. 下图为21世纪初国际投资流向图。据图判断(   )

    A . 欧美成为世界主要资本输出地 B . 中国吸引的国际投资最多 C .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最终确立 D . 西亚石油出口被欧美控制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均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
  •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四民月令》是东汉后期庄园生产活动的记录。崔实晚年移居洛阳后写成,书中反映的农事季节,也和洛阳及周边地区相符。

    正月农事未起,命成童以上入大学,学五经;砚冰释,命幼童入小学,学篇章。

    命女工趣(同趋,督促)织布。

    可种春麦、睥豆,尽二月止。

    命典馈酿春酒。

    三月

    是月也,杏华盛,可菑白沙轻土之田。

    时雨降,可种税稻。

    缮修门户,警设守备,以御春饥草窃之寇。

    可果黍。买布。

    九月

    缮五兵,习战射,以备寒冻穷厄之寇。

    存问九族孤、寡、老、病、不能自存者,分厚彻重,以救其寒。

    ——摘编自缪桂龙《四民月令选读》

    材料二:

    《隋志》“农家”:《四民月令》一卷,后汉大尚书崔实撰写。《旧唐书》同。《新唐志》做“崔湜”,误。宋不著录。近人任兆麟、王谟皆有辑本,编次不伦,且多罣漏(罣漏:提及者少而遗漏者多)。

    王本又误以《齐人月令》谓即《四民月令》,而所采《齐民要术》有今本所无者六事。其文不类,未知何据····.·

    嘉庆乙亥岁秋九月,乌程严可均谨叙。

    ——摘编自《严可均集》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东汉时期地主庄园的主要特征。
    2.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在运用《四民月令》研究中国古代农业发展时应注意的问题。
  •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自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中国的封闭大门被迫打开,晚清中国逐渐卷入以英美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经过二十多年的中西交往与文化交流,中国渐渐萌生了主动加入世界体系的愿望,而要融入国际社会,就必须了解和熟知国际社会成员之间业已形成的一套规范制度。······《万国公法》在中国的翻译出版,得益于美国长老会在中国的传教士丁匙良。······丁韪良着手翻译惠顿的《国际法原理》的事件和努力得到了清廷政府的支持。······总理衙门认为翻译《国际法原理》,试图了解国际法的动机是中国对外交往实践中形成的客观需要,合情合理,应予支持。

    ——《万国公法的翻译与影响》

    材料二:1864年,《万国公法》汉译本面世,国际法开始系统、正式地传入中国。此后在丁韪良等传教士的引领下,江南制造总局、湖北官书局等机构翻译了大批西方国际法著作。尽管意识到“强则可享国际法上的利益,弱则国际法并不可恃”,清政府依然有意识地将国际法规范运用到中外关系的处理中。1874年,台湾琉球漂民案中,以总理衙门为代表的权力中枢保守地要求日本遵守修好条约,而不少知识分子和闽台官员却明确提出要以国际法处理中日在台湾问题上的冲突,申明中国在台湾全境的主权,要求日本退兵。此后的马嘉理案、曾纪泽伊犁谈判、中法战争等涉外交涉中,均援用了国际法。这些公法外交实践涉及领海、最惠国待遇、使领制度、局外中立、宣战等,大都取得一定的效果。

    ——摘编自张卫民《晚清中国对国际法的运用》

    1. (1) 根据材料一,指出晚清中国外交领域出现的变化,并分析产生这些变化的原因。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清政府对国际法的运用。
  •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9世纪中期以前,英国的图书馆分为国立图书馆和民间图书馆。国立图书馆集中在首都伦敦和少数大城市,入馆手续复杂,实际服务范围限于上流阶层。民间围书馆因缺乏稳定充足的发展资金,往往实行收费制。1850年,英国颁布了《公共图书馆法》,根据此法建立的公共图书馆,弥补了民间图书馆的不足,由政府提供经费,实行免费服务。在后来屡经修改的全国性公共图书馆法和《苏格兰公共图书馆巩固法》等地方性公共图书馆法中,公共图书馆的全民开放得到进一步强化。经过近百年发展,英国近现代公共图书馆事业先后突破了城际界限和城乡界限,使全国各地读者平等享受到了公共图书馆服务。

    ——摘编自郝庆合《英国近代公共图书馆平等服务分析》等

    1. (1) 根据材料,概括英国近现代图书馆事业的概况。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英国近现代公共图书馆的发展。
  • 20. 文物会“说话”,文物是历史的写照。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文物一:志愿军战士宋阿毛的绝笔信-“我爱亲人和祖国!更爱我的荣誉!我是一名光荣的志愿军战士!冰雪啊!我决不屈服于你,哪怕是冻死,我也要高傲地耸立在我的阵地上!”1950年11月28日,志愿军发起了长津湖战役,宋阿毛所在的59师177团六连奉命固守死鹰岭高地,配合第27军阻击南逃之敌。在这次战役中,177团6连和180团2连,都成建制地冻死在阵地上。长津湖战役,创造了抗美援朝战争中全歼美军一个整团的纪录,迫使美军王牌部队经历了有史以来“路程最长的退却”。这次战役,收复了三八线以北的东部广大地区。正是因为中国有千千万万个像这名战士一样的人,我们才能取得抗美援朝战争的最后胜利。

    文物二:1955年,国家粮食部发行的全国粮票-粮票是特定的历史文物,是一个时代的记忆。新中国成立后,国家财政经济困难,粮食供求矛盾突出,为解决粮食问题,1953年,国家实行统购统销政策,将粮食掌握在国家手中,1955年,国务院制定《市镇粮食定量供应暂行办法》。之后各种粮食票证便铺天盖地地进入社会,买粮必须出具粮票。1978年以后,粮食产量连上台阶,粮票逐渐失去作用;1993年以后,粮票在全国范围内终止流通。

    解说词是结合事物的图像、实物等进行解释说明的文辞,它通过对事物进行准确描述,使观众和听众了解事物的来龙去脉、特征、意义等。根据上述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一件文物为其写一段解说词。(要求:围绕与文物相关的历史事件展开,介绍准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