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小学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浙江省绍兴诸暨市2020-2021学年五年级下学期语文期中试...

更新时间:2022-04-13 浏览次数:140 类型:期中考试
一、 <strong></strong> <strong>积累运用(共37分)</strong><strong></strong>
  • 1. 看拼音写词语。

    祖父把园子bù zhì()得很漂亮,红的红,绿的绿。mà zha()挺着xiōng táng()蹦蹦跳跳,qīng tíng()挥动着透明的翅膀飞舞,piáo chóng()趴在叶子上休息,即使在bàn yè sān gēng(),也能听到草丛中的小家伙们在窃窃私语。

  • 2. 给下列正确的读音或字。

    幼(稚  椎)  提(gōng  gòng)  旖(ní  nǐ)

    (chén chéng)澈   忌(讳  晦)  (juān juàn)

    (qiāng qiàng)   (bèn bèng)

  • 3. 按要求写句子。
    1. (1) 祖父发现我铲的那块地还留着一片狗尾草。(缩句)
    2. (2) 据说这花园,传闻在十年前是一个果园。(修改病句)
    3. (3) 八月,天多热。鸡热得耸拉着翅膀,狗热得吐出舌头,蝉热得不知如何是好。(仿写)
  • 4. 下列诗句与《月是故乡明》一课表达情感相同的一项是(     )
    A .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B .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C .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 5. 关于《梅花魂》,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本文运用借物喻人,通过赞美梅花来颂扬像梅花一样有气节的中国人。 B . 文中祖父将墨梅图交给我,是因为他认为自己年纪大了,梅花图应该传承给下一代。 C . 作者是陈慧瑛,文章以梅花为线索,引出对祖父的回忆,从中表现了这位老人对梅花的挚爱。 D . 文章首尾呼应,突出了老华侨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 6. 关于汉字,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汉字已经有三四千年的历史,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字体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B . 甲骨文是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它是我们目前所能见到最早的成熟汉字。 C . 隶书形成于战国晚期,通行于两汉,是汉字发展史上的分水岭。 D . 南北朝时期开始有了楷书,“楷”是规矩、模范的意思。
  • 7. 爸爸是一个集邮迷,特别喜欢(     )各种邮票。每次他出远门,都要反复(     )妈妈,一定要把他的邮票(     )好。               (      )
    A . 收藏    嘱咐    保管 B . 珍藏    嘱咐    保护 C . 珍藏    吩咐    保管 D . 收藏    吩咐    保护
  • 8. 以下关于名著阅读,正确的一项是(     )
    A . 煮酒论英雄,火烧赤壁,三打祝家庄都是出自《三国演义》中的故事。 B . 《红楼梦》中醉卧芍药丛,娇憨烂漫的是薛宝钗,凄美葬花的是林黛玉。 C . 在阅读名著时,遇到较难理解的语句,需要联系上下文反复琢磨理解。 D . 阅读名著时,可以结合所看的电视剧、电影和搜集的资料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 9. 填空题
    1. (1) 《村晚》的作者是(朝代)的
    2. (2) 《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首句用昼和夜对比,向我们展开一幅的景象。后两句为:,也傍桑阴学种瓜。
    3. (3) 牧童归去横牛背,
    4. (4) ,报得三春晖。
    5. (5) 《鸟鸣涧》的作者是(朝代)的,其中以动衬静的句子是:
二、 <strong></strong> <strong>阅读与拓展(30分)</strong>
  • 10. 文言文阅读:

    嗟来之食

    齐大饥,黔敖①为食于路,以待饥者而食之。

    有饥者,蒙袂②辑履③,贸然而来。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曾子闻之,曰:“微与!其嗟也,可去,其谢也,可食。”

    注解:①黔敖:春秋时齐国的富商;②蒙袂(mèi):用衣袖遮着脸;③辑履(jù):拖着鞋子;

    1. (1) 解释下列划横线的字,将意思写在括号里。

      ①黔敖食于路,以待饥者而食之。                            (       )

      ②黔敖左奉食,右饮,曰:“嗟!来!”         (       )(       )

      ③从而焉,终不食而死。                                    (       )

    2. (2) 翻译句子:

      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

    3. (3) 下列选项中,划横线的字意思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是(       )。
      A . 以待饥者而食 B . 扬其目而视 C . 知之为知 , 不知为不知 D . 有恒者则断无不成
    4. (4) 这则小古文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我还能想到了表达同样意思的成语有:
    5. (5) 你赞同饿者宁死不食“嗟来之食”的行为吗?请说说你的看法。
  • 11. 对比阅读:

    片段一:猴王出世(节选)

    一朝天气炎热,与群猴避暑,都在松阴之下顽耍。一群猴子耍了一会儿,却去那山涧中洗澡。见那股涧水奔流,真个似滚瓜涌溅。古云:“禽有禽言,兽有兽语。”众猴都道:“这股水不知是哪里的水。我们今日赶闲无事,顺涧边往上溜头寻看源流,耍子去耶!”喊一声,都拖男挈女,唤弟呼兄,一齐跑来,顺涧爬山,直至源流之处,乃是一股瀑布飞泉。众猴拍手称扬道:“好水!好水!原来此处远通山脚之下,直接大海之波。”又道:“哪一个有本事的,钻进去寻个源头出来,不伤身体者,我等即拜他为王。”连呼了三声,忽见丛杂中跳出一个石猴,应声高叫道:“我进去!我进去!”他瞑目蹲身,将身一纵,径跳入瀑布泉中,忽睁睛抬头观看,那里边却无水无波,明明朗朗的一架桥梁。他住了身,定了神,仔细再看,原来是座铁板桥。桥下之水,冲贯于石窍之间,倒挂流出去,遮闭了桥门。却又欠身上桥头,再走再看,却似有人家住处一般,真个好所在。石猴看罢多时,跳过桥中间,左右观看,只见正当中有一石碣。碣上有一行楷书大字,镌着“花果山福地,水帘洞洞天”。

    片段二:___________(节选)

    白骨精不甘心就这样让唐僧走了,又变成一个白发老公公,假装来找他的妻子和女儿。悟空把金箍棒藏在身边,走上前迎着妖精,道:“你瞒得了别人,瞒不过我!我认得你这个妖精。”悟空抽出金箍棒,怕师父念咒语,没有立刻动手,暗中叫来众神,吩咐道:“这妖精三番两次来蒙骗我师父,这一次定要打死它。你们在半空中作证。”众神都在云端看着。悟空抡起金箍棒,一棒打死了妖精。妖精化作一堆骷髅,脊梁上有一行字,写着白骨夫人。

    唐僧大惊道:“悟空,这个人才死了,怎么就化作一堆骷髅?”行者道:“他是个潜灵作怪的僵尸,被我打杀,他就现了本相。他那脊梁上有一行字,叫做‘白骨夫人’。”

    唐僧倒也信了。怎禁那八戒旁边唆嘴道:“师父,他的手重把人打死,只怕你念那话儿,故意变化这个模样,掩你的眼泪哩!”唐僧果然耳软,又信了他,随复念起。行者禁不得疼痛,跪于路旁,只叫“莫念!莫念!”唐僧道:“猴头,还有甚说话!出家人行善。你在这荒郊野外,一连打死三人,倘到城市之中,人烟凑集之所,撞出大祸,教我怎的脱身?你回去罢!”行者道:“师父错怪了我也。这厮分明是个妖魔,他实有心害你。我倒打死他,替你除了害,你却不认得,反信了那呆子谗言冷语,屡次逐我。”

    1. (1) 片段一、二选自(作者)的(作品),请给片段二添加合适的小标题。除此之外,你还能想到孙悟空相关的故事:
    2. (2) 下列描述中,形容孙悟空的一项是(     )

      ①身穿金甲亮堂堂,头戴金冠光映映.手举金箍棒一根,足踏云鞋皆相称。

      ②金翅鲲头,星睛豹眼。抟风翮百鸟藏头,舒利爪诸禽丧胆。

      ③凤目金睛,黄牙粗腿。长鼻银毛,看头似尾。圆额皱眉,身躯磊磊。

    3. (3) 阅读片段一,我发现孙悟空具有的特点,阅读片段二,我又发现他具有的特点。摘录相关的句子。

    4. (4) 阅读片段二,完成练习:

      ①用简介的语言概括故事内容。

      ②阅读划横线的句子,其中“笑”字表现了孙悟空(    )的心理。
      A兴奋
      B喜悦
      C胸有成竹
      D讥笑

      ③联系上下文,猜测“本相”的大概意思是____________,“唆嘴”的大概意思是______________。

      ④从片段中,你觉得唐僧和猪八戒具有怎样的特点?选择一个人物,联系原文进行分析。

三、<b>写作(30分)</b>
  • 12. 俗话说“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生活中总是充满了意外,可能意外获得表扬,可能意外与成功失之交臂,可能意外感受到爱和温暖......意外让生活波澜起伏,多姿多彩,正因为有它我们才会有意外的收获体验。请以“真意外”,写一篇作文。

    要求:1.把题目补充完整;2.围绕题目把事情写清楚,字数在350字左右。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