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 /中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2022年中考历史一轮复习:07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

更新时间:2022-02-28 浏览次数:163 类型:一轮复习
一、单选题
  • 1. (2021·盐城) 明朝严格规定考试的题目必须来自“四书”“五经”;考生对题目的解释,必须是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标准,不得自己随意发挥。这表明明朝(   )
    A . 开创科举制度 B . 推行重文轻武 C . 提倡尊孔崇儒 D . 大兴文字狱
  • 2. (2021·乐山) 文物是历代遗留下来的在文化发展史上有价值的东西。以下文物按所属时代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 . ①②③④ B . ②③④① C . ①④②③ D . ④③②①
  • 3. (2021·雅安) 论从史出是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表1中①处应为(   )

    表1

    史实

    结论

    西汉

    设置西域都护

    ①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唐朝

    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

    清朝

    设置伊犁将军

    A . 台湾 B . 新疆 C . 西藏 D . 东北
  • 4. (2021·济宁) 美国基辛格在《论中国》中这样写道:“外国商人入境中国受到严格限制。与中国的通商是季节性的,仅限于广州一地,且管制甚严。他们不得进入中国内地,种种规章制度专为限制他们的活动范围而定。”这反映了清政府(  )
    A . 固守传统,重商抑农 B . 对外开放,积极交流 C . 固步自封,闭关锁国 D . 学习西方,变法通商
  • 5. (2021·荆门) 清朝统治者认为“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据此说明 清朝实行的对外政策是(  )
    A . 重农抑商 B . 对外开放 C . 八股取士 D . 闭关锁国
  • 6. (2021·荆门) 郑成功说“台湾者,中国之土地也,久为贵国所踞,今余既来索,则地当归我,珍瑶 不急之物,悉听而归。”这里“贵国”是指(  )
    A . 葡萄牙 B . 荷兰 C . 西班牙 D . 英国
  • 7. (2021·河池) 九年级(一)班历史学习兴趣小组进行研究性学习时,收集了如下方框内的史实。这些史实反映的主题是(  )

    A . 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B . 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C . 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D .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 8. (2021·自贡) 以下史实共同的历史作用是(  )

    元朝

    清朝

    1247年凉州会晤,议定吐蕃归附蒙古。元朝建立后,由宣政院直接统辖,掌管西藏军民各项事务。

    1727年设驻藏大臣,1793年明确驻藏大臣与达赖、班禅地位平等,共同管理西藏 ,驻藏大臣还掌管地方军事、外交等事务。

    A . 加强了对西北有效治理 B . 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C . 推行了闭关锁国的政策 D . 实现了清朝对全国的统治
  • 9. (2021·自贡) 与下图密切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 . 戚继光抗倭 B . 郑成功收复台湾 C . 雅克萨之战 D . 左宗棠收复新疆
  • 10. (2021·江西) 如图菜单中的食材最早传入中国是在(   )

    A . 战国时期 B . 秦汉时期 C . 魏晋时期 D . 明清时期
  • 11. (2021·长沙) 清朝是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的关键时期。下列各项最能体现这一观点的是(     )
    A . 戚继光抗倭 B . 加强对西藏的有效管辖 C . 推行文字狱 D . 设“广州十三行”
  • 12. (2021·定西) “永乐三年,有海军三万七千人,携罗盘针,乘大船六十二艘,由苏州刘家港出发,泛海经福建,南达占城,以次遍历诸国”。该历史事件指的是(   )
    A . 张骞出使西域 B . 玄奘西游   C . 鉴真东渡 D . 郑和下西洋
  • 13. (2021·南京) “江南市镇的早期工业化,尤其是在丝织棉纺织行业中达到的水平,领先于工业革命前夕的欧洲。”这一现象可能出现在(    )
    A . 三国时期 B . 隋唐时期 C . 五代十国时期 D . 明清时期
  • 14. (2021·岳阳) 清代史学家赵翼在《檐曝杂记》中说:“(军机大臣)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由此可知(   )
    A . 皇帝独掌朝政 B . 皇帝与军机大臣共掌朝政 C . 皇帝与军机大臣相互制衡 D . 军机处高于皇权
  • 15. (2021·永州) 明朝鼎盛时期,全国人口达到1亿多,到清朝乾隆末年时,全国人口发展到3亿,明清时期人口的快速增长离不开国外高产作物的引进。下列作物,属于我国明代引进的是(   )
    A . 水稻、向日癸 B . 玉米、甘薯 C . 马铃薯、粟 D . 花生、水稻
  • 16. (2021·眉山) 清朝前期,农业上普遍采用了轮作、复种、多熟等农作制,人们大量开垦荒地,种植玉米、甘薯等高产农作物。这(   )
    A . 源于新航路的开辟 B . 彻底解决温饱问题 C . 促进农业经济发展. D . 导致经济重心南移
  • 17. (2021·潍坊) 直到咸丰年间,清政府依然把外交事务称为“夷务”,称西方国家为“丑类”“逆夷”“夷性犬羊”等。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清政府(   )
    A . 严禁对外贸易 B . 长期闭关锁国 C . 加强封建皇权 D . 抵御外敌入侵
  • 18. (2021·聊城) “吾侪本蒙古商,今俄罗斯种类不同,嗜好殊异,又复苦调丁赋,席不暇暖。今闻大皇帝普兴黄教,奚不弃此就彼,亦良禽择木智也。”说这段话的应是(   )
    A . 努尔哈赤 B . 噶尔丹 C . 五世达赖 D . 渥巴锡
  • 19. (2021·聊城) 明朝时,玉米、甘薯、马铃薯等原产于美洲的高产作物传入中国,种植面积迅速扩大,逐步成为主导性的农作物品种,这一现象带来的主要影响是(   )
    A . 提高了农业耕作技术 B . 增强了抵御饥荒能力 C . 促进了经济重心南移 D . 根除了人口增长压力
  • 20. (2021·东营) “扬帆9万里,足迹遍及西太平洋和印度洋30多个国家和地区,使中华文明远播四海”。材料描述的历史事件是(   )
    A . 玄奘西游 B . 鉴真东渡 C . 马可·波罗来华 D . 郑和下西洋
  • 21. (2021·营口) 1662年,他率领军队收复台湾。他在台湾设置府县,加强管理,派人向高山族人民传播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加速了台湾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他一直受到海峡两岸中国人的崇敬,台湾同胞尊称他为“开台圣王”。材料中的“他”是(   )
    A . 关天培 B . 陈化成 C . 康熙 D . 郑成功
  • 22. (2021·营口) 清朝统一全国后,加强君主专制,并对西藏、新疆、台湾及附属岛屿、南海诸岛等进行有效的管辖。1727年,清朝对西藏进行有效管辖采取的措施是(   )
    A . 设置澎湖巡检司 B . 设置伊犁将军 C . 设置驻藏大臣 D . 设置台湾府
  • 23. (2021·营口) 在明朝的对外关系史上,郑和与戚继光是最著名的人物,他们都创造了辉煌的业绩,被后世所称颂。下列关于郑和下西洋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 . 郑和率船队7次下西洋 B . 最远到达欧洲西海岸和红海沿岸 C . 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 D . 堪称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
  • 24. (2021·大连) 建构示意图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下图中横线处的主题表述最恰当的是(   )

    A .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B . 盛世局面形成与发展 C . 兼容并包的社会新风貌 D . 西北边疆的巩固措施
  • 25. (2021·苏州) 从设置宣政院到在台湾的建制,从郑成功驱逐荷兰殖民者到康熙帝两次雅克萨之战,从设置驻藏大臣到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如果给上述史实提炼一个主题,较为合理的是(   )
    A . 政治的成熟与创新 B . 文明的碰撞与交流 C . 外交的冲突与危机 D . 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 26. (2021·吉林)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1684年,清政府为了对台湾实施有效管辖设置的机构是(   )
    A . 宣政院 B . 台湾府 C . 驻藏大臣 D . 伊犁将军
  • 27. (2021·娄底) 在元朝98年 时间里,几乎每天都上演着皇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冲突,这导致了严重的 政治危机。鉴此教训,下列哪位皇帝废除丞相制度(   )
    A . 明太祖 B . 明成祖 C . 康熙帝 D . 乾隆帝
  • 28. (2021·宜昌)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清朝是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的关键时期。下列属于清朝安定边疆的措施是(   )
    A . 建立八旗制度 B . 设置驻藏大臣 C . 设立军机处 D . 大兴文字狱
  • 29. (2021·黄石) 郑和下西洋的目的,用明成祖的话来说就是“宣教化于海外诸番国”,用《明史·郑和传》的话来说就是“示中国富强”。据此推断,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是(   )
    A . 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 B . 发展海外贸易 C . 将儒家思想传播到海外各国 D . 进行殖民扩张
  • 30. (2021·恩施) 分清“史实”与“观点”是学习历史的基本能力之一。下列表述属于“观点”的是(   )
    A . 台湾府的设置巩固了祖国的东南海防 B . 戚继光到东南沿海抗倭 C . 清朝在西北设置伊犁将军 D . 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
  • 31. (2021·龙东) 新疆自古以来是中国的领土。清朝时,管辖包括巴勒喀什池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的行政机构是(   )
    A . 驻藏大臣 B . 军机处 C . 伊犁将军 D . 澎湖巡检司
  • 32. (2021·河南) 1416年,郑和完成第4次下西洋任务后,出现了亚洲、非洲17个国家和地区派遣使节来华的盛况。这些史事表明郑和下西洋(   )
    A . 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 B . 增进了中外友好往来 C . 促进了明朝经济发展 D . 解除了东南沿海倭患
  • 33. (2021·河南) 下列三幅图片中的文物共同反映了我国先民的(   )

    陕西宝鸡出土的小口尖底陶瓶

    (约公元前5000~前3000年)

    河南陕县出土的陶釜、陶灶

    (约公元前5000~前3000年)

    山东泰安出土的白陶鬶

    (约公元前4200~前2500年)

    A . 农耕工具丰富多样 B . 商品贸易较为活跃 C . 陶器文化历史悠久 D . 彩陶艺术绚丽多彩
  • 34. (2021·安顺) 他作为世界上第一个洲际航海家,作为人类征服海洋的先驱,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对中国和世界航海事业的发展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他是(   )
    A . 张骞 B . 卫温 C . 玄奘 D . 郑和
  • 35. (2021·百色) 西藏自古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元朝以来,历代中央政府都进行了有效管辖,到清朝时设置的管辖机构是(   )
    A . 西域都护 B . 宣政院 C . 驻藏大臣 D . 伊犁将军
  • 36. (2021·贵港) 明朝时,率军在台州九战九捷,平定了浙东地区倭患的民族英雄是(   )
    A . 戚继光 B . 邓世昌 C . 关天培 D . 郑成功
  • 37. (2021·福建) 下表所示纳税田亩数的变化反映了当时(   )

    时间

    纳税田亩数比1683年增加的数量(% )

    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

    23

    雍正四年(1726年)

    60

    此时耕地面积已超过明末耕地面积百分之二十点六

    A . 精耕细作的推广 B . 手工业技术提高 C . 农业经济的发展 D . 水利工程的兴修
  • 38. (2021·福建) 乾隆时颁布的《钦定藏内善后章程》规定:驻藏大臣督办藏内事务,地位与达赖、班禅平等。这体现了清朝(   )
    A . 设置宣政院统辖西藏 B . 完成对全国的统一 C . 创设了金瓶掣签制度 D . 加强对西藏的管辖
  • 39. (2021·北京) 以下示意图呈现了中国古代对某一地区加强管辖的历史脉络。其中①处应为(   )

    A . 平定噶尔丹叛乱 B . 发起雅克萨之战 C . 设置台湾府 D . 设立军机处
二、材料分析题
  • 40. (2021·泰安) 为巩固统治,有效治理国家,历代政府进行了不懈的努力。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汉武帝接受主父偃的建议,规定诸侯王除由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余诸子皆在王国范围内分到封地作为侯国,由汉廷定封号。汉武帝把大的王国分为若干小侯国,封国越分越小,不复为中央政权的威胁。同时武帝还利用各种机会对诸侯王实行削爵、夺地、除国。

    ——摘编自库晓慧《从汉初制度看中央集权的逐步加强》

    材料二

    材料三

    1. (1)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汉武帝采取了哪些措施?
    2. (2) 图一是战国时期一座综合性的水利枢纽,图二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请分别指出两个水利工程起到的重大作用。
    3. (3) 依次指出图三、图四货币的发行朝代。图五与图三、图四货币相比,在流通中最大的优势是什么?
    4. (4) 周平、李大龙著述的《中国的边疆治理:挑战与创新》指出:“在长期边疆治理实践的基础上,中国逐渐形成了富有智慧的边疆治理方略以及各种因势而定的边疆治理方式。”阅读表格内容,归纳元朝、清朝治理边疆的有效方略或方式。

      对新疆地区

      对西藏地区

      元朝

      设置北庭都元帅府等机构管理西域军政事务。

      设立宣慰使司都元帅府掌管西藏军民事务,还设置地方机构实行有效管辖。

      清朝

      平定噶尔丹及大、小和卓分裂祖国的反动叛乱;设置伊犁将军进行管辖;妥善安置回归祖国的土尔扈特部。

      中央政府对历代达赖和班禅进行册封;设置驻藏大臣进行管理;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规范管理西藏。

  • 41. (2021·云南) 中华民族同源共祖,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距今5000 年左右,传说中的炎帝和黄帝部生活在今陕西渭河流域和黄士高原一带,炎、黄部落之间不断地联合、交融,在中原地区形成了以黄帝、炎帝部落为主体的华夏族。春秋战国时期,华夏族与周边各民族加强了经济、文化的联系,他们相互学习、互相促进华夏族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摘编自人教版普通高中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中外历史纲要》(上)

    材料二:

    图4  唐蕃会盟碑

    唐蕃会盟碑立于西藏拉萨大昭寺前,是唐穆宗时唐朝与吐蕃会盟的遗物。这次会盟史称“长庆会盟”,盟约里写道:“患难相恤,暴掠不作。”

    ——人教版普通高中教科书《中外历史纲要》(上)

    材料三:清朝前期,中国的疆域西跨葱岭,西北至巴勒喀什池,北接西伯利亚,西南达喜马拉雅山脉,东北至黑龙江以北的外兴安岭和库页岛,东临太平洋,东南到台湾及其附属岛屿,包括钓鱼岛、赤尾屿等,南至南海诸岛,成为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国力强大的统一多民族国家。

    ——部编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指出华夏族形成的特点。
    2. (2) 吐蕃是今天哪一民族的祖先?材料二中哪一句话最能体现唐蕃之间的友好关系?
    3.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一例清朝前期为巩固统一而采取的措施。
  • 42. (2021·济宁) 交流促进发展,开放带来进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汉代纺织技术先进,丝织品质量高,有绣、罗、纱等许多品种的丝绸。张骞出使西域以后,大量丝帛锦绣沿着通道远销各地,西域各国的珍奇异物也陆续输入中国,这条沟通中西交通的要道,就是著名的“丝绸之路”。

    材料二 “丝绸之路”为沿途地区的社会交往提供了通道。盛唐时期的长安,中西文化交融。如图是陕西西安出土的《唐骑驼乐舞三彩俑》,骆驼昂首挺立,中间一胡人跳舞,其余四人围坐演奏胡乐。

    ——摘编自《剑桥插图中国史》

    材料三 海上丝绸之路最早可追溯至汉代。唐中后期,陆上丝绸之路因战乱受阻加之同时期中国经济重心已向南方转移,而海路又远比陆路运量大、成本低、安全度高,海路便取代陆路成为中外贸易主通道。海上丝绸之路在宋朝达到空前繁盛,明朝海禁后衰落。

    ——摘编自《海上丝绸之路》

    材料四 郑和船队带去了大量的中国瓷器、铜器、铁器、金银和各种精美的丝织品。同时,也换回了亚非各国的许多特产,如胡椒、象牙、宝石、香料和长颈鹿、狮子、鸵鸟等珍贵动物。郑和所到之处,受到各国的热情接待。

    1. (1) 根据材料一,指出汉代丝织品大量远销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 (2) 根据材料二,指出盛唐时期长安社会发展的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举一例说明。
    3.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海上丝绸之路在宋朝达到空前繁盛”的因素。
    4. (4) 根据材料四,概括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
  • 43. (2021·常德) 民族独立和国家统一是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前提和基础,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维护和巩固国家统一始终是历史发展的主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秦汉统一多民族国家内,各民族有了很大的发展,民族间的交流呈现出明显的区域特征。南方汉越在矛盾与冲突中交流和融合,西部贸易交流频繁,北方边境战争不断。民族的分化、重组与融合为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动力,并注入了新鲜血液.

    ——摘编自王文光《秦汉时期民族关系互动述论》

    材料二:中华文明的特点是统一和连续。……曾有许多游牧部族侵入中国,甚至还取代某些王朝而代之;但是,不是中国人被迫接受入侵者的语言、习俗或畜牧经济,相反,是入侵者总是被迅速、完全地中国化。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时间

    事件

    1653年

    顺治帝赐予西藏佛教首领达赖五世金册、金印和“达赖喇嘛”封号。

    17世纪后期

    康熙帝三次亲征,平定蒙古族准噶尔叛乱势力。

    1713年

    康熙帝册封西藏另一位佛教首领“班禅额尔德尼"封号。

    1727年

    设置驻藏大臣,监督西藏地方政务。

    18世纪中期

    乾隆帝平定大、小和卓叛乱,设置伊犁将军管辖新疆地区。

    1793年

    清朝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29条,确定了金瓶掣签制度。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朝为“北方边境战争不断”而采取的措施?西汉为中华民族“注入新鲜血液”采取了哪些措施?西汉的这些措施起到了什么作用?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哪一史实最能证明“入侵者总是被迅速、完全地中国化”?有何具体措施(至少写2个)?游牧部族侵入中国曾建立了哪些统一王朝?他们开创的什么制度能证明其“完全中国化”(举一例)?
    3.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请归纳出清朝对边疆地区管理的主要方式。它们的共同作用是什么?
  • 44. (2021·潍坊) 三千多年前,“中国”被镌刻于方寸之间;三千多年后,“中国”成为中华儿女自信、自豪的源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如图为周成王五年(公元前1038年)所铸青铜器“何尊”铭文,其中提到周武王克商后,决定建都于天下的中心,“宅兹中国”。这是关于“中国”一词最早的记载。

    ——据《宅兹中国》

    材料二:在古代历史上,“中国”一词既是地域概念,又用来指称政权,同时又是一种美称。不仅汉族政权自称“中国”,少数民族政权也自称“中国”,“中国”的概念存在一种复数现象。元朝实现了从复数“中国”到单数“中国”的转变,到了清朝,“一个中国”的概念及其疆域最终形成和确立下来。

    ——据《从复数“中国”到单数“中国”》

    材料三:1901年,梁启超在《中国史叙论》中这样描述中国大历史。

    阶段

    主题

    黄帝时代至秦统一前

    中国之中国:中国民族自竞争发展、自团结之时代

    秦统一至清朝末年

    亚洲之中国:中国民族与亚洲各民族交涉频繁之时代

    清朝末年至今

    世界之中国:中国民族、全亚洲民族与西人交涉竞争之时代

    1. (1) 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述当时“中国”的政治状况。
    2. (2) 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元朝是怎样实现“转变”的?这一“转变”对“一个中国”的最终形成和确立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 (3) 从材料三中任选一个主题,依据所学知识加以说明。

  • 45. (2021·苏州) 人口迁移,为社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影响深远。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大概从公元二百年到五百年之间,全球气候发生变化,与以往相比各处都变得更为寒冷,在中国北方地区寒冷气候出现得更早。由于气候改变的关系,草原上的民族慢慢地向南移动;核心地区的汉人,也许因为人口增加,也许因为南方土地肥沃,也慢慢向南移动。大量的北方族群侵入南方,改变了中国本来的人口结构,同样,中国北方原来的人口在骨牌效应下,也一波一波地不断南侵,改变了南方的人口结构。

    ——摘编自许倬云《许倬云说历史:大国霸业的兴废》

    材料二  (明中叶以后)形成了相当发达的全国商业市场。这时不仅南京等传统的发达地区的城市铺行栉比,民物繁华,边塞城市如大同也“繁华富庶,不下江南”。新兴的市镇大部分集中在江南的苏,松,杭、嘉、湖地区。清代除军器,铸钱等手工业生产属官营和个别地区设立官营丝作坊、制瓷作坊外,各种手工业均为民营。

    ——摘编自赵毅、赵轶峰《中国古代史》

    1. (1) 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人口南迁的两种基本情况及其原因。
    2. (2) 据材料二,概括明清时期经济发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明清时期经济发展对当时文学艺术的影响)
  • 46. (2021·齐齐哈尔) 请仔细阅读下列材料问答问题:

    材料一:他不畏艰险,两次出使西域,沟通和加强了汉朝与西域各国的联系,开辟了一条连接亚欧的陆上贸易通道,与西欧诸国正式开始了友好往来,促进了东西经济文化的广泛交流,被誉为中国走向世界的第一人。

    ——摘编自《中国简史》

    材料二:2010年5月8日,一艘按1:1比例复制的日本遣唐使船从日本大阪启航,按照历史上的真实路线,经濑户内海驶至九州的五岛列岛,于6月12日日本国家使馆日驶入世博园区内的黄浦江水域,重现了当年中日交流的传奇。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教师教学用书

    材料三:成祖又命中官……往使。自一四〇五至一四三三,三十年间,凡七奉使,三擒番长。后来奉使海外的,无不盛称和以眩耀诸国。

    ——摘编自吕思勉《中国通史》

    材料四:欧洲的航海探险,使得世界各地区相互依存,各个地区各个民族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世界开始连为一个整体,世界的观念也从此初步确立起来。

    ——摘编自《新全球史:文明的传承与交流》

    材料五:明朝以前,中国是当时世界经济、科学最发达的国家。但是到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时为止,已经全面落后于西方了。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教师教学用书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被誉为中国走向世界的第一人”是哪位历史人物?这条连接亚欧的陆上贸易通道被称作什么?从材料中找出这条贸易通道的开通有何意义?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请问唐朝哪位高僧在“中日交流的传奇”中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日本仿效唐朝的典章制度进行了哪次改革?这次改革对日本有何重大影响?
    3. (3)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三反映的是什么历史事件?该事件发生在我国哪个朝代?
    4. (4)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四反映的是什么历史事件?该事件中第一个发现美洲大陆的航海家是哪一位?
    5. (5) 结合材料五和所学知识回答清朝实行的哪项政策导致中国全面落后于西方?
    6. (6) 结合以上材料,谈谈我们在对外交往方面应如何做?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