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东河源市东源县崇文学校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

更新时间:2022-03-07 浏览次数:96 类型:期末考试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30小题,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
  • 1. 此前,虽已有印尼爪哇直立人的发现,但一直未被世界公认。北京人遗址的发现,使远古确有直立人存在得到肯定,所以有“北京人挽救了爪哇人”的说法。材料反映了北京人遗址(    )
    A . 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人类遗址 B . 在世界考古界占有重要地位 C . 与爪哇人发现意义完全相同 D . 是研究人类起源的唯一证据
  • 2. (2020·南县) 某中学历史学习小组以“发达的中国原始农业”为题开展研究性学习,搜集到以下材料,其中最可靠的是(   )
    A . 关于神农尝百草的传说 B . 《诗经》的相关描述 C .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稻谷 D . 《齐民要术》的记载
  • 3. 下表是关于炎黄两帝的记载。据此推测炎帝和黄帝时期(    )

    史料

    出处

    神农氏琴长三尺六寸六分,上有五弦,曰富、商、角、徵、羽

    《世本》

    昔黄帝令伶伦作五律……次制十二简,以之阮喻之下,听凤凰之鸣

    《吕氏春秋》

    A . 原始农业得到发展 B . 拥有文化娱乐活动 C . 掌握高超制琴技术 D . 华夏民族已经形成
  • 4. 《礼记》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其中记载:“大道之行,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是谓大同。今道既隐,天下为家,……是谓小康。”这里“天下为家”的含义是(    )
    A . 天下为大家所共有 B . 天下为大家所私有 C . 天下为家和睦团结 D . 天下处处可以成家
  • 5. 考古学者发现,殷墟各遗址出土的商代人骨普遍有明显跪坐姿势形成的痕迹,且年龄越大越明显。甲骨文中亦有众多和跪坐姿势相关的文字(题图)。据推测,这种跪坐姿势是(    )

    A . 礼仪规范的结果 B . 狩猎生活的需要 C . 战斗训练的要求 D . 刑罚残酷的表现
  • 6. 2021年3月,四川三星堆遗址再次因出土的背铜神树、纵目青铜面具等独具地方特色的文物而引起广泛关注。该遗址其实也发现了如青铜尊、青铜鼎、玉璋、玉琮、玉壁等与黄河流域一致的文物,而浙江良诸遗址也曾出土了与之造型相似的玉琮。以上现象说明(    )
    A .   古蜀文化相对先进 B . 中华文明多元一体 C . 审美观念趋向同一 D . 南北文化渐趋一致
  • 7. 根据规定,诸侯国国君每五年就要朝见周天子一次。据鲁史《春秋》记载,二百四十二年间,魯国国君朝见周天子只有三次,朝见晋国国君多达二十次。这反映了春秋时期(    )
    A . 中央集权加强 B . 周王室衰微 C . 社会和平稳定 D . 儒学居主导地位
  • 8. 识读地图是学习历史的重要内容之一,下列(题图)属于哪一时期的形势图(    )

    A . 西周时期 B . 春秋时期 C . 战国时期 D . 商朝时期
  • 9. “商鞅推行的一系列改革措施,使秦国的国力大大增强,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这则材料可以用来(    )
    A . 阐述商鞅变法的过程 B . 解释商鞅变法发生的原因 C . 说明商鞅变法的性质 D . 论证商鞅变法的积极影响
  • 10. 著名学者余秋雨曾经给人们留下一段优美的文字:“就在秦始皇下令修长城的数十年前,四川平原上已经完成了一个了不起的工程。他的规模从表面上看远不如长城宏大,却注定要稳稳当当地造福千年。”氽秋雨笔下的“它”是指(    )
    A . 都江堰 B . 邗沟 C . 郑国渠 D . 灵渠
  • 11. (2020·广东) “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意思是百姓之所以难以治理,恰是因为统治者“有为”。这体现的是(    )
    A . 法家的“法治”思想 B . 儒家的“仁政”思想 C . 道家的“无为”思想 D . 墨家的“非攻”思想
  • 12. 战国时期连年战争严重阻碍了各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给人民的生产、生活带来灾难,影响了社会稳定和发展。材料强调秦统一的(    )
    A . 目的 B . 背景 C . 过程 D . 影响
  • 13. 健全纪检监察制度是防止干部贪污腐化的重要途径。为加强对官员的监察,秦始皇时期设置了(    )
    A . 丞相 B . 太尉 C . 御史大夫 D . 县令
  • 14. 如今我国推崇依法治国,其含义一是依法行政,二是公民也要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利益。而早在两千多年前的秦朝实行的是“族诛”和“连坐”,这反映了秦的(    )
    A . 徭役繁重 B . 刑法严酷 C . 赋税沉重 D . 焚书坑儒
  • 15. 成语是我国文化遗址中一颗璀璨明珠,许多成语来源于历史典故。其中“破釜沉舟”与下列哪一场战役有关(    )
    A . 牧野之战 B . 马陵之战 C . 长平之战 D . 巨鹿之战
  • 16. 诗颂:“诏令劝农薄赋徭,躬行节俭尚廉潮。晟敏养息人丁旺,强国富民兴汉朝。”其歌颂的是(    )
    A . 秦灭六国 B . 文景之治 C . 重农抑商 D . 百家争鸣
  • 17. 下图反映的是“西汉初期中央与封国力量的对比”。读图分析统治者采取什么措施解决了图中反映的社会问题(    )

    A .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 . 休养生息政策 C . 采纳“推恩”建议 D . 实行盐铁专卖
  • 18. 随着功臣豪族势力的不断壮大,及皇室对他们的妥协和利用,功臣豪族逐渐通过政治联姻登上权力巅峰,成为东汉政局中一支强大势力。材料反映出东汉(    )
    A . 外戚专权 B . 宦官千政 C . 军阀割据 D . 贪官横行
  • 19. 有学者认为,黄巾起义失败后,东汉天下分崩,民不聊生,纲纪既衰,偶道尤甚。据材料可知,黄巾起义(    )
    A . 冲击了东汉的封建统治 B . 消除了社会矛盾 C . 造成了南北分裂的局面 D . 使儒家思想消亡
  • 20. 张骞第一次远征,仅就预定出使西域的任务而言,是没有完成,如从其促进东西方文明的交流所起的作用而言,无疑是很大的成功。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预定任务”是(    )
    A . 引进果树品种 B . 推动经济交流 C . 加强友好交往 D . 寻求军事联盟
  • 21. 两千多年来,丝绸之路作为贸易的大通道起起落落:当中原王朝强盛时,设州立郡,驻军屯田,保证了商路的通畅:当王朝衰弱时,重关密税,盗匪横行,阻碍了丝路贸易的发展。材料主要反映(    )
    A . 丝绸之路架起东西方交流的桥梁 B . 中原王朝的管理影响丝路的发展 C . 驻军屯田才能保障丝绸之路畅通 D . 盗匪横行是丝路中断的主要原因
  • 22. 新疆地广物丰,风光秀美,民风奇特,文化灿烂,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并非清朝时才新纳入版图的疆土。新疆正式归属中央政府管辖开始于(    )
    A . 张骞出使西域 B . 西域都护的设置 C . 班超出使西域 D . 丝绸之路的开辟
  • 23.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在这次抗击新冠疫情中,中医药全程深度参与,取得了显著的疗效。在我国古代中医药方面取得重大成就,被誉为“医圣”的是(    )
    A . 华佗 B . 扁鹊 C . 蔡伦 D . 张仲景
  • 24. 认知和探究历史地图,是学习和研究历史的重要方法。对题图所反映的这一历史时期,解读最准确的是(    )

    A . 社会稳定,经济发展 B . 形成南北对峙的局面 C . 实现局部统一,为大统一创造条件 D . 破坏了民族关系,不利于民族交融
  • 25. 据历史记载,吴国战船上下五层,可容纳士兵三千人:大海船长二十丈,载重万斛:孙权还多次派遣万人船队北航辽东,南通海南岛。据此可知吴国(    )
    A . 海外贸易范围广 B . 造船业很发达 C . 重视农业的生产 D . 海战捷报频传
  • 26. (2021七上·德惠期末) 自秦朝开始,统一成为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280年结束三国分裂局面,重新实现全国统一的王朝是(    )
    A . 魏国 B . 蜀国 C . 西晋 D . 东晋
  • 27. (2021·菏泽) 在我国南方各省,分布着数以百万计的客家人。史学界普遍认为客家人是历史上渐次南迁的中原汉族人。下列有关中原人口南迁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 西汉末年开始出现大批中原人口南下现象 B . 自然灾害频繁是中原人口南迁的主要原因 C . 中原人口大量南迁推动了江南地区的开发 D . 中原人口大量南迁引发南方社会动荡不安
  • 28. (2021·广东) 东晋初期,大量避乱南迁的北方贵族定居浙东,他们主要参与制造业、商业和运输业等经济活动,很少涉足大土地农业经营。这表明北方贵族(   )
    A . 缺乏生产工具和技术 B . 可支配的劳动力不足 C . 难以获得广阔的田地 D . 排斥南方的本地贵族
  • 29. (2021·安徽) 跪坐习俗是儒家礼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垂脚高坐被视为傲慢行为。魏晋南北朝时,随着“胡床、胡坐”的传播,汉人的跪坐礼俗逐渐变为垂脚高坐。这一转变体现了(   )
    A . 民族交融的加强 B . 儒学正统地位的丧失 C . 政权分立的加剧 D . 少数民族汉化的开始
  • 30. 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提到,碎土的耙分化出有齿铁耙和无齿耙;如果按照整地、r播种、中耕、灌溉、收获、贮藏、运输等细分,农具多达数十种,比西汉时增加了许多,使用方法也有改进。这反映了贾思勰(    )
    A . 强调生产因地制宜 B . 重视介绍生产工具 C . 强调种植不误农时 D . 提出多种经营思想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3小题,31小题12分,32小题14分,33小题14分,共40分)
  • 31. 文化软实力强的民族,更容易赢得其他民族的尊重和支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中国文化史上,他们是第一批最具实力的文化传承群体,他们的著作同样是第一批最具文化传承分量的成果。更为明显的是,当时取得的比往古多得多的文化成果,其绝大部分自然是诸子创新能力、意识等的结晶。

    ——摘编自董连祥《“百家争鸣”及其文化传承创新的意义》

    材料二:汉和帝日理万机,每天都要看一大堆竹简或木简。这些竹木简既沉重又占空间,无论搬远还是储存都不方便。市西上也有用大麻和苎麻制成的纸,但大多质地粗糙,只能用来包东西。

    ——摘编自宋时雁《蔡伦改进造纸术》

    材料三:公元462年,祖冲之经过多年查阅、比较和研究古代天文历法方面的资料,并进行了长达数年的计算,终于制成了《大明历》。在《大明历》颁行受挫时,他没有放松自己的研究,坚信自己劳动的价值,并把研究志向转向数学。

    ——摘编自何锐《无穷无尽的祖冲之》

    请回答: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这一“文化传承群体”中任选一个学派的某位代表人物,指出其“创新能力、意识等的结晶”。

      示例:儒家学派的荀子,主张实行“礼治”,明确尊卑等级,以维系社会秩序。

    2. (2) 根据材料二,归纳蔡伦改进造纸术的主要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造纸术对传播文化的作用。
    3.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祖冲之“把研究志向转向数学”后在该领域所取得的主要成就。并谈谈祖冲之有哪些优秀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 32. 政治文明的演进经历了漫长而艰难的过程,古代中圈各朝代的政治制度既有沿袭,又有创新。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今日看来西周政治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 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捧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材料二:公之天下之端自秦始……秦变周法,政权归皇帝一人掌握。皇帝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表现为高度的中央集权,在世袭制下世代沿袭,虽有增减,但核心不变,这是几千年来占主导地位的制度。

    ——张岂之《中国文明史十五讲》

    材料三:

    “汉承(继承)秦制,有所损益(减少和增加)。”为了巩固统治,刘邦分封诸侯异姓王、同姓王,随着封国的发展,出现“尾大不掉”之势……诸侯王的权力很大,在封地内可以任免官吏,收取租税,铸造钱币,还拥有兵权。

    材料四:地方权力到中央权力的集中经历了漫长的时间,不管是分权还是集权,都是某一时代特定的产物……集权组织机构从产生之日起,就具有多民族、大一统的性质,其职能就具有维护、推动、发展和形成多民族、大一统国家的历史任务。

    ——凤凰网

    请回答;

    1. (1) 材料一中西周的“地方分权体制”指的是什么制度?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朝为实现君主“独制”而推行的地方行政体制及其意义。
    2. (2) 材料二中的“制度"是谁首创的?结合材料二指出该制度的特点。
    3. (3) 结合所学知识判断,西汉初年诸侯王的封地应该是材料三图1中的“国”还是“郡"?材料三图2中提到的“汉承泰制”是指汉朝继承了秦朝的什么政治制度?为监视州部内的地方官吏和豪强,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汉武帝建立了什么制度?
    4. (4) 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制度不断变化的原因是什么?概括中央集权制度对我国历史发展的积极作用。(不能照抄材料)
  • 33. 民族交往、交流与交融,对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这些华夏诸侯国在被楚国灭亡的过程中,其居民有不少被迁与楚人杂居,楚人也会向这些征服地移民。久而久之,他们便合而为一了……由民族之间的人口流动和政治经济文化交往而引起的民族交融,乃是一种不仅存在于春秋时期,而且存在于整个先秦时代的情况。

    ——摘编自徐兴祥《春秋时期民族融合的渠道问题》

    材料二:汉通西域的结果,使广大的西域地区从此纳入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版图,西域各族以民加入了中华民族的大家庭之中…毫无疑问,汉朝的民族交往交融,奠定了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疆域基础,是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史上的重要一环。

    ——摘编自汪高鑫 《汉代的民族交往与民族融合》

    材料三:民族交融是一个极为复杂的漫长的历史历程……他掀起的“汉化运动”并没有达到“全盘汉化”的预期目的……措施大多采用行政命令的形式对鲜卑族施以巨大的压力,以促进鲜卑、汉民族融合,但违背了民族交融的客观规律,最终造成了欲速则不达的后果。对“汉化运动”之成效我们既不能任意拔高,也不该随意低估。

    ——摘编自李克建、陈玉屏《谈改革对民族融合规律的启示》

    请回答: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春秋时期民族交融的主要途径。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一位为“汉通西域”作出过贡献的历史人物(皇帝除外)。结合史实说明“汉通西域的结果,使广大的西域地区从此纳入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版图”。
    3. (3) 材料二中提到了“汉朝的民族交往交融,是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史上的重要的一环”,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汉武帝如何处理与北方少数民族的关系。
    4. (4)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化运动”是哪一历史事件,并客观、全面评价这场“汉化运动”。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