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与社会(人文地理)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浙江省嘉兴市2020-2021学年八年级下学期社会道法期末练...

更新时间:2022-02-28 浏览次数:159 类型:期末考试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
  • 1. 《明史》记载:“(明朝中后期增修、加固长城以后)九边生齿日繁,守备日固,田野日辟,商贾日通,边民始知有生之乐。”分析该史料可知,长城的增修加固( )
    A . 中央集权空前加强 B . 有效保护了长城沿线地区经济的发展 C . 巩固了祖国的东南海防 D . 加强了中央与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联系
  • 2. 下边是某同学整理的大事表,这组大事集中说明了这一时期(   )

    A . 经济发展重心南移 B . 盛世局面下危机四伏 C . 抗击外国侵略战绩卓著 D . 统一多民族国家不断巩固
  • 3. (2017八下·湖州期中) 潘季驯(1521—1595),湖州府乌程县(今属浙江省湖州市吴兴区)人,治理黄河的水利专家,世界水利泰斗。他的一生中的不可能经历的是(    )

    A . 苦读八股,参加科举考试 B . 治水有功,授予丞相一职  C . 谨言慎行,严防厂卫调查 D . 告老还乡,家乡经商盛行
  • 4. “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这一中国古代主流文学表达形式的变化趋势适应了明清时期 (   )
    A . 统治阶级文化生活的需要 B . 商品经济发展后市民阶层文化生活的需要 C . 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的需要 D . 儒家思想正统地位逐步提高的需要
  • 5. (2017八下·南市月考) 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对科举制中的八股取士这样评价:“八股之害,甚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但四百六十余人也。”由此可以推断“八股取士”(    )

    ①加强了对人们思想的控制            ②强化了封建的专制统治

    ③促进了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④削弱了儒家思想的影响

    A . ①②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③④
  • 6. 军机处一日日程:接折(阅读奏折)——见面(请皇帝旨)——述旨(拟皇帝旨意)——过朱(皇帝过目确定)——交发(下发旨意)。据此可以看出 (   )

    ①皇权不断膨胀    ②君臣之间的主奴关系   

    ③文化专制加强    ④军机大臣缺乏主见

    A . ①③ B . ②④ C . ③④ D . ①②
  • 7.  14-16世纪的西欧,“人”被重新发现。这一思想解放运动是指(   )
    A . 文艺复兴 B . 启蒙运动 C . 宪章运动 D . 科学革命
  • 8. 英、法、美资产阶级革命期间,都颁布了一些文献,下面对四部文献特点的归纳,其中正确的是( )

    ①《权利法案》——以法律的形式限制君主权力   

    ②《独立宣言》——三权分立原则的充分体现    

    ③《人权宣言》——体现了联邦共和国的思想   

    ④《拿破仑法典》——很多国家民法的参照蓝本

    A . ①② B . ②③ C . ③④ D . ①④
  • 9. 美国最具权威的《时代》周刊杂志评选出20位20世纪最具影响的大企业家,其中,亨利·福特位列榜首。这可能与其哪一成就有关(   )
    A . 工厂制度的创立 B . 内燃机的发明 C . 流水线生产方法 D . 发明有线电话
  • 10. (2016·丽水) 日本大臣木户孝允提出:“立国之本,惟于用人,而期望人才千载相继而无穷者,惟在于教育而已。”下列明治维新措施与该思想对应的是

    A . 提倡“文明开化” B . 实行征兵制 C . 废除全国所有藩国 D . 允许土地买卖
  • 11. 梳理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是学习历史的一种好方法,右边小华同学的课堂笔记中可以概括出的共同主题是(   )

    A . 资本主义的扩展 B . 工人运动的兴起 C . 变法图强的尝试 D . 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
  • 12. 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主体,杰出人物在历史的长河中谱写了浓墨重彩的篇章。下列搭配正确的一组为(   )
    A . 林则徐——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B . 邓世昌——“实业救国”的践行者 C . 张謇——甲午中日战争的民族英雄 D . 魏源——发动公车上书
二、非选择题
  • 13. 习近平主席指出,21世纪是海洋世纪,只有着力打造“向海经济”,才能写好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新篇章。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诗句

    作者

    反映的史实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戚继光

    开辟荆榛逐荷夷,十年始克复先基

    郑成功

    材料二:明朝的这些远航……为何返航带回的是供帝国朝廷观赏的斑马、鸵鸟等,而不是投入国内市场、可产生利润的货物…·那时的西欧是无可匹敌的,它拥有向外猛冲的推动力---宗教动力、思想骚动、经济活力、技术进步和有效的动员人力、物力的民族君主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日本崛起于岛夷,最后跨海而来,燃起一场巨大的战火。这个变化过程就发生在中国人的眼皮底下。比之西洋诸国的历史,无疑要具体得多。因此,战争带来的屈辱越是沉重,对于日本自强成功的领会也就越为深刻。于是强敌变成了榜样。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 (1) 联系所学知识,在表中①②处填上合适的内容。
    2. (2) 根据材料二分别列举一个中、西远航的壮举?材料中推动西欧向外猛冲的“技术进步”和“经济活力”各指什么?
    3. (3) 材料三中日本“跨海而来,燃起战火”是指哪一历史事件?此后,哪一场社会运动体现了日本在国人心中从“强敌变成了榜样”?这场运动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 14. 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历经沉沦、抗争与探索,不断追逐同一个梦想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沉沦】

    1840年到1949年的中国历史经历了“沉沦”“谷底”“上升”三个阶段在1840年到时1901年期间,中国历史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为“沉沦”。

    ----------摘编自《中国近代史稿》

    材料二【抗争】

      中国近代史,是一部不断抗争挽救民族危亡的历史。面对民族危亡以农民阶级为主体发动了两次大规模的农民运动。前者颁布了纲领性的文件,后者提出了鲜明的口号。

    ----------摘编自《中国近代史稿》

     材料三【探索】

    李鸿章说:“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于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而梁启超则认为: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本,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摘自《中国近现代史》上册

    1. (1) 根据所学结合材料一,中国从开始“沉沦”到完全沉沦到“谷底”的标志性事件各是什么?为什么这么说?
    2. (2) 材料二中提到的“两次大规模的农民运动”分别是什么?材料所指的“纲领性文件”和“口号”分别是什么? 
    3. (3) 概括材料三中洋务派和维新派的主要观点。简要说明这两个派别的探索为什么不能挽救民族危亡。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