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统编版(部编版) /八年级下册 /第四单元 /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部编版2021-2022学年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4课《应有格物...

更新时间:2022-02-16 浏览次数:69 类型:同步测试
一、基础知识
  • 1. 下列加下划线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 家(rǔ)  清(tán)  实(jiàn)  格物知(zhì) B . (mò)  检(tǎo)  徨(fáng)  一风顺(fān) C . 讨(tàn)  理(zhé)  照(zūn)  手旁观(xiǜ) D . (wù)  量(cè)  恐(huāng)  不知所(cuò)
  • 2. 下列句子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 现代学术的基础就是实地的探查,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实验。 B . 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探测。 C . 一个成功的实验需要的是眼光、勇气和毅力。 D . 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
  • 3. 下列划线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创造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袖手旁观 , 而是有想象力的有计划的探索。 B . 老师的严厉斥责,让他不知所措 C . 没有谁的人生是一帆风顺的,充满荆棘才充满挑战。 D . 学习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
  • 4. 给下列句子排序,最合理的一项是(    )

    ①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

    ②不但研究学术不可缺少,而且对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也是不可少的。

    ③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

    ④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

    ⑤就是说,不论是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还是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

    A . ①④⑤②③ B . ③②①⑤④ C . ④⑤③①② D . ④③①⑤②
  • 5. 文学常识填空。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一文作者是美籍华裔家,奖获得者。“格物”“致知”出自儒家经典《》中的《》篇。宋代朱熹抽取《》中的《》《中庸》两篇,和《》《》编在一起,称为“四书”。

  • 6. 对现代汉语中的近义词,我们不但要能辨析其不同意义,还要会运用它们。请你辨析下面句子中括号里的近义词,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1. (1) 这位先生明明是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寻 探讨 探询 探问)自己。
    2. (2) 现代学术的基础就是实地的(探索 探察 探究 探求),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实验。
    3. (3) 科学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 实践 实习 试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
    4. (4) 因为儒家传统的看法认为天下有不变的真理,而真理是“圣人”从内心(领会 领略 领悟 领取)的。
  • 7. 下面文段中有一句话有语病,请找出来并提出修改意见。

    ①过去五年,八项规定成为改变中国的一个关键词,让党风政风不仅明显改善,民风社风为之一新,也以动真碰硬、持之以恒的力度,进一步唤醒了广大党员干部的敬畏之心。②诚如古人所言:“凡善怕者,必身有所正,言有所规,行有所止。”③这正是八项规定以“小切口”推动“大变局”的原因所在。

    有语病的句子是:

    修改意见:

二、阅读理解
  • 8. 拓展阅读

    莫言在诺贝尔颁奖典礼上的演讲

        尊敬的瑞典学院各位院士,女士们、先生们:

        ①通过电视或者网络,我想在座的各位,对遥远的高密东北乡,已经有了或多或少的了解。你们也许看到了我的九十岁的老父亲,看到了我的哥哥姐姐、我的妻子女儿和我的一岁零四个月的外孙子。但有一个我此刻最想念的人,我的母亲,你们永远无法看到了。我获奖后,很多人分享了我的光荣,但我的母亲却无法分享了。

        ②我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引发了一些争议。起初,我还以为大家争议的对象是我,渐渐的,我感到这个被争议的对象,是一个与我毫不相关的人。我如同一个看戏人,看着众人的表演。我看到那个得奖人身上落满了花朵,也被掷上了石块、泼上了污水。我生怕他被打垮,但他微笑着从花朵和石块中钻出来,擦干净身上的脏水,坦然地站在一边 , 对着众人说:对一个作家来说,最好的说话方式是写作。我该说的话都写进了我的作品里。用嘴说出的话随风而散,用笔写出的话永不磨灭。我希望你们能耐心地读一下我的书,当然,我没有资格强迫你们读我的书。

        ③即便你们读了我的书,我也不期望你们能改变对我的看法,世界上还没有一个作家,能让所有的读者都喜欢他。在当今这样的时代里,更是如此。

        ④尽管我什么都不想说,但在今天这样的场合,我必须说话,那我就简单地再说几句。

        ⑤我是一个讲故事的人,我还是要给你们讲故事。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我上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学校里组织我们去参观一个苦难展览,我们在老师的引领下放声大哭。为了能让老师看到我的表现,我舍不得擦去脸上的泪水。我看到有几位同学悄悄地将唾沫抹到脸上冒充泪水。我还看到在一片真哭假哭的同学之间,有一位同学,脸上没有一滴泪,嘴巴里没有一点声音,也没有用手掩面。他睁着大眼看着我们,眼睛里流露出惊讶或者是困惑的神情。事后,我向老师报告了这位同学的行为。为此,学校给了这位同学一个警告处分。多年之后,当我因自己的告密向老师忏悔时,老师说,那天来找他说这件事的,有十几个同学。这位同学十几年前就已去世,每当想起他,我就深感歉疚。这件事让我悟到一个道理,那就是:当众人都哭时,应该允许有的人不哭。当哭成为一种表演时,更应该允许有的人不哭。

        ⑥我再讲一个故事:三十多年前,我还在部队工作。有一天晚上,我在办公室看书,有一位老长官推门进来,看了一眼我对面的位置,自言自语道:“噢,没有人?”我随即站起来,高声说:“难道我不是人吗?”那位老长官被我顶得面红耳赤,尴尬而退。为此事,我扬扬得意了许久,以为自己是个英勇的斗士,但事过多年后,我却为此深感内疚。

        ⑦请允许我讲最后一个故事,这是许多年前我爷爷讲给我听的:有八个外出打工的泥瓦匠,为避一场暴风雨,躲进了一座破庙。外边的雷声一阵紧似一阵,一个个的火球,在庙门外滚来滚去,空中似乎还有吱吱的龙叫声。众人都胆战心惊,面如土色。有一个人说:“我们八个人中,必定有一个人干过伤天害理的坏事,谁干过坏事,就自己走出庙接受惩罚吧,免得让好人受到牵连。”自然没有人愿意出去。又有人提议道:“既然大家都不想出去,那我们就将自己的草帽往外抛吧,谁的草帽被刮出庙门,就说明谁干了坏事,那就请他出去接受惩罚。”于是大家就将自己的草帽往庙门外抛,七个人的草帽被刮回了庙内,只有一个人的草帽被卷了出去。大家就催这个人出去受罚,他自然不愿出去,众人便将他抬起来扔出了庙门。故事的结局我估计大家都猜到了——那个人刚被扔出庙门,那座破庙轰然坍塌。

        ⑧我是一个讲故事的人。因为讲故事我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我获奖后发生了很多精彩的故事,这些故事,让我坚信真理和正义是存在的。

        ⑨今后的岁月里,我将继续讲我的故事。

        ⑩谢谢大家!

    1. (1)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所讲述的三个故事。

    2. (2) 第②段画线句“但他微笑着从花朵和石块中钻出来,擦干净身上的脏水,坦然地站在一边”中的“花朵”“石块”和“污水”分别指什么?
    3. (3) 从演讲中,可以看出莫言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4. (4) 阅读第二个故事,说说你从中获得了怎样的为人处世的道理。
  • 9.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学不怕挑战
    ①挑战是针锋相对的竞争。“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没有竞争,生物不会进化,至今地球上就只有原始生物。
    ②科学发展史是不断接受挑战的历史。
    ③量子力学理论刚提出时,由于它的基本概念与传统观念根本不同,有些科学家一时难以接受。爱因斯坦反对量子力学的几率解释,说:“我不相信上帝在掷骰(tóu)子。”他还多次提出“理想实验”进行挑战。玻尔是量子力学的创始人之一,他奋起应战,据理反驳。爱因斯坦屡败屡战,苦思冥想出一个特别刁钻的“理想实验”。玻尔彻夜未眠,苦思不得其解,直到清晨才豁然开朗,利用相对论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但爱因斯坦仍然固执己见,以至另一位科学家厄伦费斯特都忍不住说:“爱因斯坦,你真不像话!你简直在批判你自己的相对论了。”爱因斯坦挑战量子力学,虽败犹荣,他提出的“理想实验”,促进了量子力学的发展,还对量子密码、量子计算机等新技术起到了催生作用。
    ④进化论从诞生之日起就被挑战,从未停止过。创世说从信仰出发频频发难,甚至采用行政手段禁止进化论的传播。结果怎样呢?进化论身经百战,越战越勇,而创世说却破绽百出,只好以百万元大奖向科学家频送秋波求援。
    ⑤科学不怕挑战,怕挑战的不是科学。
    ⑥至今为止,仍不断有人为躲避挑战而打出“科学”旗号,把它当作挡箭牌。其实,这些人趁早收旗为好,否则,等到发现挡箭牌其实是箭靶子时,悔之晚矣。
    大浪淘沙,沙不除金不现。直面挑战,意在求真求是。
    1. (1)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 (2) 第③④段运用了事例来论证,请分别概括这两个事例的内容。
    3. (3) 第⑤段申两个句子的顺序能否颠倒?为什么?
    4. (4) 第⑥段中“科学”一词为什么加上引号?
    5. (5) 说说画线句子在文中的表达作用。
  • 10. 阅读丁肇中的《应有格物致知精神》(选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①但是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这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大学》本身就说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使人能达到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的田地,从而追求儒家的最高理想——平天下。因这样,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便被埋没了。
      ②大家都知道明朝的大理论家王阳明,他的思想可以代表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有一天王阳明依照《大学》的指示,先从“格物‘做起。他决定要”格“院子里的竹子。于是他搬了一条凳子坐在院子里,面对着竹子硬想了七天,结果因为头痛而宣告失败。这位先生明明是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
      ③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在研究学术中不可缺少,而且在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中也是不可少的。在今天一般的教育里,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就是说,不管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或者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现在世界和社会的环境变化得很快。世界上不同文化的交流也越来越密切。我们不能盲目地接受过去认为的真理,也不能等待”学术权威“的指示,我们要自己有判断力。在环境激变的今天,我们应该重新体会到几千年前经书里说的格物致知真正的意义。这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惟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袖手旁观,而是有想像力的有计划的探索。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地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
    1. (1) 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能不能删掉?为什么?

      但是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

    2. (2) 作者认为王阳明“‘格’院子里的竹子”的做法对吗?作者用这个例子想证明什么?
    3. (3) 结合选文,说说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是什么?
    4. (4) 选文最后一段,“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一句中“实验的精神”具体指什么?
三、综合表达
  • 11. 阅读下面的图表,请结合表一和表二,写出两条信息。

    表一:对基础教育阶段所学知识掌握情况的调查

    表二:对基础教育阶段所学知识是否有用的调查

  • 12. 学完本文后,有人认为“格物致知是一条放之四海皆准的真理”,也有人不以为然,请你参与讨论并表达自己的看法。
    1. (1) 【格物致知否】观察下面的漫画,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的感想。

    2. (2) 【格物致知真】请从下面的材料中提炼出一个论点。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曾名陶知行,因为认识到实践的重要性,所以改名陶行知。一天,他去修理母亲的表时,向修表匠提出,修表时要带学生在一旁观看。次日下午,他和学生们仔细地观看了修表匠把表拆了又装的全过程。当晚,他在亨达利表店买了修表工具,和几名学生一起动手拆装一只旧表,直到午夜才成功。为此,他和学生们都高兴得不亦乐乎。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