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陕西省宝鸡市金台区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历史期中考...

更新时间:2022-03-30 浏览次数:51 类型:期中考试
一、选择题:本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
  • 1. (2021高一下·沧州开学考) 战国时期,一家一户的小农生产,可以养活六到九人,甚至十人,这就使得“五口之家”或“八口之家”的小农经济发展起来。出现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
    A . 铁犁牛耕的推广 B . 统一趋势日益增强 C . 商鞅变法的推动 D . 各诸侯国兴修水利
  • 2. 《史记·河渠书》记载:“蜀守冰凿离碓,辟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则用溉浸,百姓飨其利。”上文所述的中国古代水利工程是(  )
    A . 井渠 B . 郑国渠 C . 都江堰 D . 灵渠
  • 3. 两宋时期,“有钱则买,无钱则卖”“版图更易,田税转移”“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土地“买卖之柄归于民”之类记录,屡见不鲜。这反映出当时(  )
    A . 土地私有化的扩大 B . 经济结构发生变化 C . 农民赋税负担减轻 D . 政府经济权威丧失
  • 4.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豪强地主庄园,除了役使田里、从事农业生产外,还从事开矿、冶铁、制盐乃至造船等较大规模的手工业生产。这些行业虽历来为国家控制,但私家“与公竞争,以收私利”的情况时有发生。材料表明这一时期(  )
    A . 盐铁专卖制度形同虚设 B . 庄园经济一定程度上促进民间手工业发展 C . 商品经济得到快速发展 D . 民间手工业逐渐能够和官营手工业相抗衡
  • 5. 古代南京云锦,是专供宫廷御用或赏赐功臣之物。云锦配色多达十八种,大量使用金线,形成金碧辉煌的独特风格。南京云锦最有可能生产于(  )
    A . 民营手工业 B . 家庭手工业 C . 工场手工业 D . 官营手工业
  • 6. 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于秦汉时期,发展于隋唐时期。唐宋以来,这条对外贸易路线亦被称为瓷路”。这反映出中国(  )
    A . 瓷器技术高度发展 B . 瓷器外销地位日益重要 C . 丝绸贸易逐渐衰落 D . 瓷器种类增多,产量提高
  • 7. 唐代诗人陆龟蒙名句“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所描绘的主要是指(  )
    A . 美术陶制品“唐三彩” B . 精湛的青铜铸造工艺 C . 精美的丝织印染品 D . 唐代越窑的精美青瓷
  • 8. 汉代冶铁技术取得重大发展。铸铁柔化处理技术和炼钢技术在汉初很不普及,但在汉武帝后却得到迅速推广,工艺也更为成熟。其主要原因在于(  )
    A . 杜诗发明和推广水排 B . 铁农具的广泛应用 C . 铁业官营政策的推行 D . 民营手工业的发展
  • 9. 1896年,清朝政府下令:“多以广开矿产为方今济急要图,当通谕各省将军督抚,体察各省情形,酌度办法具奏。”对这一谕令(  )
    A .   客观上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B . 其目的是抵御外国资本主义经济侵略 C . 表明清政府推行重商政策 D . 清政府开始支持洋务运动
  • 10. (2019高一下·武邑期中) 晚清时期“人见轮船招商与开平矿务获利无算,于是风气大开,群情若鹜,期年之内效法者十数起。每一新公司出,千百人争购之,以得股为幸。”这一现象说明(   )
    A . 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逐步解体 B . 部分手工工场转变为近代工矿企业 C . 洋务运动推动近代民族工业发展 D . 现代企业制度在中国已经建立起来
  • 11. 据统计,1865—1894年中国共有商办新式企业139家,创业总资本约455万两,其中上海有29家,广东有95家,从资本数量来看,上海为244.5万两,广东为184.2万两。这表明当时( )
    A . 政府放宽了民间设厂的限制 B . 机器生产取代了手工业生产 C . 新式企业的地区分布不平衡 D . 广东是全国经济贸易的中心
  • 12. (2020高一下·邯郸开学考) 民族资本家“火柴大王”刘鸿生说:“我在重庆办的中国毛纺织厂、火柴原料厂等都有官僚资本的投资,我原来在上海是大老板,到了重庆却成了大老板的伙计。”刘鸿生的话说明了 (    )
    A . 官僚资本对民族工业进行排挤和打击 B . 官僚资本壮大了民族企业 C . 毛纺织厂、火柴厂等轻工业不适合在重庆发展 D . 刘鸿生不适合当大老板
  • 13. 1935年,国民政府先后决定对金融和重要的战略物资进行统制。1937年7月,国民政府决定立即对粮食、资源、交通、卫生机关等进行统制,随后在上海成立了四行总处,并由资源委员会主持沿海工厂的内迁。这一做法(  )
    A .   主要源于国内的经济危机 B . 导致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失败 C . 有效调配了国内战略资源 D . 直接导致民族工业陷入困境
  • 14. 有学者认为,徽商胡雪岩“垄断蚕丝,冀获暴利。此既为出口大宗,适光绪九年(1883年)外国丝市不振,洋商不购,而胡氏存货山积,悉归腐敝。由是尽丧其资,波及全国,钱庄分设各地者,纷纷倒闭,而胡氏一蹶不振。”在该学者看来,胡雪岩破产的主要原因是( )

    A . 没有投资近代工矿企业 B . 买办商人势力的恶性竞争 C . 金融业形势发生了变化 D .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影响
  • 15. 在南京国民政府执政期间, 法币100元在1937年可以买两头黄牛, 到1947年却只能买到一个煤球。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 . 美国商品的大量涌入 B . 《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的签订 C . 繁重的捐税负担 D . 国民政府的恶性通货膨胀政策
  • 16. 下列四张纪念邮票都以党的重要会议为主题,其中关键词表述最恰当的一组是(  )

    A . 主要矛盾—国企改革—计划经济—科学发展观 B . 探索开端—改革开放—市场经济—邓小平理论 C . 经济建设—中国特色—市场经济—三个代表 D . 三大改造—经济特区—初级阶段—一国两制
  • 17. (2017·天津模拟) 1989年,邓小平会见来访的苏共领导人时,充分肯定了苏联对中国的帮助,认为“苏联帮助我们搞了一个工业基础”。这里的“工业基础”初步建立于新中国的(    )

    A . 国民经济恢复时期 B . “一五”计划时期 C . “大跃进”时期 D . 国民经济调整时期
  • 18. 1953年起,我国开始通过合作化道路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1978年12月,在全国农村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这两次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  )
    A .   都是为了发展生产力 B . 是性质完全相反的经济政策 C . 都改变了土地所有制 D . 后者是对前者的全盘否定
  • 19. (2019·海南) 1963~1965年,中国农业总产值平均年增长约11%;轻工业产值从404亿元增加到703亿元;燃料、原材料工业建设的步伐加快。上述变化反映了(    )
    A . 经济所有制结构发生重大改变 B . 国民经济调整取得了显著成就 C . 合作化运动促进了生产力发展 D . 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逐步解决
  • 20. (2020·新课标Ⅰ) 1983年,安徽某濒临倒闭的国营制药厂被8个年轻人承包,实行有奖有罚的经济责任制,9个月就盈利12万元。后来安徽省委、省政府从中得到启示,下发通知明确提出,小型国营企业也可以实行承包经营。由此可以看出(   )
    A . 市场经济体制在全国逐步建立 B . 政企职责不分弊端得到解决 C . 经济所有制结构开始发生变化 D . 企业的经营自主权逐渐扩大
  • 21. (2017高一下·桂林期中) 陈秉安著《大逃港》:“1977年11月深圳逃港人数为194274人,1980年逃港现象不仅消失了,外逃人员有成批地回来了。”出现这一鲜明对比的主要原因是(    )

    A . 内地政府加派部队严防偷渡者 B . 香港当局开始严惩雇主雇佣偷渡者 C . 中央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 . 中央批准深圳等4个经济特区
  • 22. 如表是国家统计局调查的我国某一历史时期,“国家计划”成分在经济中的比重。表格中“1”“2”代表的年份可能是(  )

    年份

    国家计划安排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率

    实行指令性工业品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率

    由国家管理价格的商品占商品总产值的比率

    1

    81.3%

    95.7%

    97.2%

    2

    7.6%

    6.1%

    8.3%

    A . 1927年,1949年 B . 1949年,1965年 C . 1966年,1976年 D . 1978年,1998年
  • 23. 天津著名中药企业达仁堂至今已有百年历史。20世纪50年代纳入国家集中统一管理后,原有分号与其全部脱钩,达仁堂只管生产,不管销售。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发展中,该企业曾一度“拔剑四顾心茫然”。造成其“茫然”的主要原因是(  )
    A . 集中统一管理使企业失去活力 B . 企业产品质量下滑 C . 企业失去分号,力量削弱 D . 企业尚未适应市场经济
  • 24. 当时人们流传着:“不剪发不算革命,并且也不算时髦,走不进大衙门去说话,走不进学堂去读书。”一时间,剪辫浪潮席卷大江南北,此事应该发生在(  )
    A . 鸦片战争时期 B . 天平天国运动时期 C . 辛亥革命时期 D . 新文化运动时期
  • 25. 1905年的一首歌谣中唱道:“卢沟桥,汉口岸,消息流通流不断,快马如飞轻舟似叶,哪及火轮一寸铁,祝我帝国好好好,祝我铁路早早早,一时勤劳百世安,从今不歌行路难。”这首歌谣反映了(  )
    A .   通信工具飞速发展带来的便捷 B . 交通工具的进步加速了社会交流 C . 卢汉铁路巩固了清王朝的统治 D . 出行难的问题已经得到完全解决
  • 26. 1897年,上海人孙宝暄在日记里记载:“览电光影戏,观者蚁聚,俄,群灯熄,白布间映车马人物,变动如生,极奇。”中国人能看到自己制作的最早的“电光影戏”是( )
    A .   《定军山》 B . 《白毛女》 C . 《红色娘子军》 D . 《小兵张嘎》
  • 27. 自从有了“美团”、“饿了吗”等订餐软件,人们随时随地都可以挑选附近的各种美食,并享受送餐上门服务,这为许多上班族节省了更多的工作、娱乐的时间。材料反映了(  )
    A . 餐饮业推动了交通运输业的大发展 B . 互联网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C . 人们饮食习惯的革命性变化 D . 人们饮食结构的革命性变化
  • 28. 清咸丰年间的《上海新报》曾登载:“因上海地方五方杂处,各商贾或以言语莫辨,或以音信无闻,以致买卖常有阻滞。”出版报纸“贵乎信息流通”,“可免经手辗转后宕延,以及架买空盘之误”。由此可推论出上海创办报纸的目的是(  )
    A . 娱乐大众 B . 传播商业信息 C . 宣传政治主张 D . 报道国内外大事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40分)
  • 29. 我国是传统的农业国,实现工业化是几代人的追求。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夫在芸耨,妻在机杼,民无二事,则有储蓄。……春夏夫出于南亩,秋冬女练于布帛,则民不困。

    ——《尉缭子•治本》

    材料二   19世纪下半叶,中国近代工业化开始缓慢起步。……1912年至1920年中国工业年均增长率为13.4%,1923年至1936年为8.7%。

    ——刘佛丁《中国近代经济发展史》

    材料三   《中国1957~1960年工业、农业总产值》、中国1960年三大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

    材料四 搞农村家庭联产承包,废除人民公社制度。这个发明权是农民的。……“我国实现工业化不能以牺牲农业为代价,不能过多追求速度和数量,而是要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农轻重协调发展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1. (1) 依据材料一归纳小农经济的特点,指出与这种生产方式相应的我国古代经济政策。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12-1920年中国工业发展的特点及其原因。
    3. (3) 根据材料三,概括20世纪五十年代后期中国经济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其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对比材料三和四,中国关于工业化道路的认识有何变化?
  • 30.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潘楼东去十字街,谓之土市子,又谓之竹竿市。又东十字大街,曰从行裹角,茶坊每五更点灯,博易买卖衣服、图画、花环、领抹之类,至晓即散,谓之“鬼市子”。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二《潘楼东街巷》

    材料二   大抵徽俗,人十三在邑,十七在天下;其所积蓄,则十一在内,十九在外。

    ——王世贞《弇州四部稿》卷六一《赠程君五十序》

    材料三   今闽省向销之江浙棉布及洋货等物,因被英夷所占,不克畅销,纵使竭力招徕,而全省之一隅之地,民间服用无多,又不克转鬻他省。揆之事势,断不能使华夷两货,并用兼行,是即有愿往江浙等省贩货之人,而销既不多,势必裹足;况现在商俱疲乏,更属招之不前。

    ——彭泽益《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第一卷

    材料四   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问题是用什么方法才能更有力地发展社会生产力。我们过去一直搞计划经济,但多年的实践证明,在某种意义上说,只搞计划经济会束缚生产力的发展。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就更能解放生产力,加速经济发展。

    ——邓小平《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不存在根本矛盾》(1985年10月23日)

    1. (1) 据材料一概括宋代市场发展的特点;材料二反映了明代市场出现了怎样的新发展?
    2. (2) 材料三反映了近代中国市场出现了什么新现象?这从本质上反映了近代中国的经济结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 (3) 概括材料四的主要观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是怎样实现这一观点的。
  • 31.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康熙二十三年平定台湾后,即开放海禁,翌年设立江(上海)、渐(宁波)、闽(漳州)、粤(广州)四海关。乾隆二十二年起清廷实行“独口通商”政策,将国内与西洋各国的贸易集中于粤海关一口。

    ——《中国经济通史•清代经济卷》

    材料二  1872年,近代实业家陈启沅在广东简村乡创办继昌隆缫丝厂,采用蒸汽机和传动装置,雇女工数百人,出丝精美,行销于欧美两洲,价值之高,倍于从前,遂获厚利。

    ——《南海县志》

    材料三  任何一个国家要发展,孤立起来,闭关自守是不可能的,不加强国际交往,不引进发达国家先进经验、先进科学技术和资金是不可能的。

    ——邓小平

    1. (1) 材料一反映清朝前期对外经济政策出现了怎样的变化?对中国历史发展有何影响?
    2. (2) 材料二反映近代我国经济出现了怎样的变化?当时我国商品“行销于欧美两洲”的兴盛局面不会持久的根源是什么?
    3. (3) 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指出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形成怎样的对外开放格局?并说明开放有何积极意义?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