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统编版(部编版) /九年级下册 /第二单元 /5 孔乙己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部编版2021-2022学年九年级下册语文第5课《孔乙己》同...

更新时间:2022-01-27 浏览次数:78 类型:同步测试
一、基础知识
  • 1. 下列划线字的注音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 (chuò)  水(chān) 活(pō)  煮(sǔn) B . 素(hūn)  进(dù) 笔(yàn)  步(zhòu) C . 头(jiàn)  水(yǎo) 或(jiàn)  唐(tuí) D . 包(pú)  开(zhàn) 门(kǎn)  不(xiāo)
  • 2. 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 荤菜    颓唐    附和    咸享酒店 B . 格局    蒲包    淀放    兼收并蓄 C . 拭去    门槛    窃书    不屑置辨 D . 监督    绰号    青筋    污人清白
  • 3.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 通过学习《孔乙己》,使我深深地体会到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 B . 《孔乙己》是一篇讨伐封建科举制度及封建文化教育的战斗檄文和强烈的呐喊。 C . 孔乙己这一鲜明的艺术形象让我们分明地看到这个科举制度的牺牲品在悲苦人生道路上留下的一串长长的足迹。 D . 读完《孔乙己》,一位被封建科举制度深深毒害的下层知识分子的形象与音容笑貌浮现在我的眼前。
  • 4. 孔乙己和范进都是深受科举制度毒害的读书人。下面是书写孔乙己和范进的一副对联,在横线处依次填入词语,将这副对联补充完整,正确的一项是(    )

    ________,________,偷摸成性,身残体废走向死亡路疯癫举人,懦弱迂腐,虚伪狡诈,如愿以偿叩开________。

    A . 童生落魄    自视清高    功名门 B . 落魄童生    好大喜功    田舍门 C . 落魄童生    自视清高    功名门 D . 童生落魄    好大喜功    田舍门
  • 5.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孔乙己》写于“五四运动”前夕,是鲁迅先生的第一篇白话小说,作者用孔乙己的悲剧讨伐了封建制度和封建文化。 B . 小说以酒店小伙计的见闻为线索,撷取孔乙己人生中的几个典型片段构成故事情节,布局精巧。 C . 小说中用阵阵笑声与孔乙己的不幸遭遇形成对比,揭露了社会的病态,批判了群众的麻木。 D . 小说中既有社会环境描写,也有自然环境描写。
  • 6. 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 . 你怎的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呢? B . 我想,讨饭一样的人,也配考我么? C . 多乎哉?不多也。 D . 要不是偷,怎么会打断腿?
  • 7. 下列句子的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 “读过书,……我便考你一考。茴香豆的茴字,怎样写的?” B . 是天气比往年热呢?还是自己的身体虚呢?这么一想,他忽然不那么昏昏沉沉的了,心中仿佛凉了一下。 C . 人,成了茫茫一片;声,成了茫茫一片……。 D .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的这句词激励着我们青少年学生珍惜时光。
二、阅读理解
  • 8. 阅读下面的课文选段,完成小题。

        中秋过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看看将近初冬:我整天的靠着火,也须穿上棉袄了。一天的下半天,没有一个顾客,我正合了眼坐着。忽然间听得一个声音,“温一碗酒。”这声音虽然极低,却很耳熟。看时又全没有人。站起来向外一望,那孔乙己便在柜台下对了门槛坐着。他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穿一件破夹袄,盘着两腿,下面垫一个蒲包,用草绳在肩上挂住;见了我,又说道,“温一碗酒。”掌柜也伸出头去,一面说,“孔乙己么?你还欠十九个钱呢!”孔乙己很颓唐的仰面答道,“这……下回还清罢。这一回是现钱,酒要好。”掌柜仍然同平常一样,笑着对他说,“孔乙己,你又偷了东西了!”但他这回却不十分分辩,单说了一句“不要取笑!”“取笑?要是不偷,怎么会打断腿?”孔乙己低声说道,“跌断,跌,跌……”他的眼色,很像恳求掌柜,不要再提。此时已经聚集了几个人,便和掌柜都笑了。我温了酒,端出去,放在门槛上。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见他满手是泥,原来他便用这手走来的。不一会,他喝完酒,便又在旁人的说笑声中,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

    1. (1) 选文第一句属于描写,它的作用是
    2. (2) 你认为孔乙己被打断腿的直接原因是,根本原因是
    3. (3) 画出描写孔乙己肖像的句子。如果在文中肖像描写后加一个比喻句,下面两句你觉得哪一句更恰当?试从表达作用的角度简要说明理由。

      A.哆嗦得像秋风中的一片树叶。

      B.犹如土地庙里一尊破旧的泥塑。

    4. (4) 选文最后一句为什么要特地加上一个状语“在旁人的说笑声中”?说说这一句中“走”字的含义与作用。
  • 9. 阅读《故乡》和《孔乙己》选段,完成题目。

    【甲】

        一日是天气很冷的午后,我吃过午饭,坐着喝茶,觉得外面有人进来了,便回头去看。我看时,不由的非常出惊,慌忙站起身,迎着走去。

        这来的便是闰土。虽然我一见便知道是闰土,但又不是我这记忆上的闰土了。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这我知道,在海边种地的人,终日吹着海风,大抵是这样的。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我这时很兴奋,但不知道怎么说才好,只是说:

        “阿!闰土哥,——你来了?……”

        我接着便有许多话,想要连珠一般涌出:角鸡,跳鱼儿,贝壳,猹,……但又总觉得被什么挡着似的,单在脑里面回旋,吐不出口外去。

        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

        “老爷!……”

        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说不出话。

        【乙】

        中秋过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看看将近初冬;我整天的靠着火,也须穿上棉袄了。一天的下半天,没有一个顾客,我正合了眼坐着。忽然间听得一个声音:“温一碗酒。”这声音虽然极低,却很耳熟。看时又全没有人。站起来向外一望,那孔乙己便在柜台下对了门槛坐着。他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穿一件破夹袄,盘着两腿,下面垫一个蒲包,用草绳在肩上挂住;见了我,又说道:“温一碗酒。”掌柜也伸出头去,一面说:“孔乙己么?你还欠十九个钱呢!”孔乙己很颓唐的仰面答道:“这……下回还清罢。这一回是现钱,酒要好。”掌柜仍然同平常一样,笑着对他说:“孔乙己,你又偷了东西了!”但他这回却不十分分辩,单说了一句“不要取笑!”“取笑?要是不偷,怎么会打断腿?”孔乙己低声说道:“跌断,跌,跌……”他的眼色,很像恳求掌柜,不要再提。此时已经聚集了几个人,便和掌柜都笑了。我温了酒,端出去,放在门槛上。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见他满手是泥,原来他便用这手走来的。不一会,他喝完酒,便又在旁人的说笑声中,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

        自此以后,又长久没有看见孔乙己。到了年关,掌柜取下粉板说:“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到第二年的端午,又说:“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到中秋可是没有说,再到年关也没有看见他。

        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一九一九年三月。

    1. (1)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甲】【乙】选段的内容。
    2. (2) 选段【甲】中的“厚障壁”指什么?这样的比喻写出了“我”怎样的心情?
    3. (3) 选段【乙】中画线的句子属于什么描写?该句有什么表达作用?
    4. (4) 结合选段,回答问题。

      ① “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中“欢喜”和“凄凉”是否矛盾?请简要分析。

      ②“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中的“大约”和“的确”是否矛盾?为什么?

    5. (5) 选段【甲】中闰土和选段【乙】中孔乙己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外貌、语言、动作上。结合课文内容,分析他们变化的原因各是什么?
  • 10. 阅读选文

    独腿人生

       罗伟章

        朋友住在城南一幢别墅里,与闹市区有一段距离,下公交车之后,若步行,紧走慢赶,至少也要40分钟。眼看约定的时间到了,我顺手招了一辆人力三轮车。

        朋友曾在电话中告知:若坐三轮,只需3元。为保险起见,我上车前还是问了价。“5元。”见我犹豫,车夫开导我说:“出租车起价就是6元呢。”这个账我当然会算,可5元再加1元,就是3元的两倍,这个账我同样会算。“这不是讹人嘛。”我举目张望,希望再有一辆三轮车来。车夫说:“上来吧,就收你3元。”

        车夫一面蹬车,一面以柔和的语气对我说:“我要5元其实没多收你的。”“人家已经告诉我,只要3元呢。”“如果在前一个站,就只收3元。你以后来这里,就在前一站下车。”他穿着人力三轮车车夫统一的黄马甲,剪得齐齐整整的头发已经花白,至少有55岁的年纪。

       

        车行一小段路程,我总觉得有点不大对劲,上好的马路,车身却微微颠簸,而且,车轮不是滑行向前,而是向前一冲,片刻的停顿之后,再向前一冲。我正觉奇怪,突然发现蹬车的人只有一条腿!右腿上一截黄黄的裤管,挽一个疙瘩,悬在空中,随车轮向前“冲”的频率前后晃荡着。他的左腿用力地蹬着踏板,臀部时时脱离坐垫,身子向左倾斜,以便把所有的力量都用在左腿上。从他左腿并不肥大的裤管随风摆动的情形,我猜想他唯一的好腿一定瘦得可怜。

        我的喉咙有些发干,心里被一种奇怪的惆怅甚至悲凉的情绪纠缠着,笼罩着。我想对他说,不要再蹬了,我走路去。我当然会一分不少地给他钱,可我又怕自己的做法显得矫情,玷污了一种圣洁的东西。

        前面是上坡路。我说:“这里不好骑,我下车,我们把车推过去。”他急忙制止:“没关系没关系,这点坡都骑不上去,我咋个挣生活啊?”言毕,快乐地笑了两声,身子便弓了起来,加快了蹬踏的频率。他的独腿顽强地与后退的力量抗争着,车轮发出“吱吱”的尖叫,车身摇摇晃晃,极不情愿地向前扭动。车夫黝黑的后颈上高高绷起一股筋来,头使劲地向前耸。他是在跟自己较劲,与命运抗争!

        坡总算爬上去了,车夫重重地喘着粗气。不知怎的,我心里的惆怅和悲凉竟然了无踪影。在我面前的,无疑是一个强者,他把路扔在了后面,把坡扔在了后面,为自己“挣”来了坦荡而快乐的生活。

        待他喘息稍定,我说:“你真不容易啊!”他自豪地说:“这算啥呢!今年年初,我一口气蹬过八十多里,而且带的是两个人!”

        他说:“有两个外国人来成都,想坐人力车沿二环路走一趟,看看成都的风景。别人的车他们不坐,偏要坐我的车。他们一定以为我会半路出丑的,没想到,嘿,我这条独腿为咱们成都人争了气,为中国人争了气!下了车,那两个外国人流了眼泪,说的什么话我不懂,但我想,他们一定不会说我是孬种。”

        我不知道该说什么好,既心酸,又豪迈,是那种近乎悲壮的自豪的情感。

        我很想打听一下他的那条腿是怎么失去的,可终于没有问。事实上,这已经无关紧要了。他已经断了一条腿,而那条独腿支撑起了他的人生和尊严,这就足够了。

        离别墅大门百十米远的距离,车夫突然刹了车。“你下来吧。”他说。

        我下了车,给他5元钱。他坚决不收,“讲好的价,怎么能变呢?你这叫我以后咋个在世上混啊?”我没勉强,收回了他找给的2元钱。

        我正要离去时,他不好意思地说:“往别墅里去的人,至少应该坐出租车啊……我怕被你朋友看见……”我天生是不大流泪的人,但此时我的眼泪流了下来。

        “谢谢。”我轻声地说。“谢谢您!”车夫郑重地说。

        议完事,朋友留我吃饭,我坚决拒绝了。我徒步走过了那段没有公交车的路程,我从来没有与自己的两条腿这般亲近过,从来没有觉得自己的两条腿这般有力过。

    1. (1) 简要梳理“我”对车夫情感态度变化的过程,在下面横线处填写恰当的词语。
    2. (2) 小说让车夫自述拉两个外国人的故事,有何作用?
    3. (3) 作者按一定层次塑造“车夫”这一形象,请参照①的句式,用“挣”或“争”概括另外两个层次:
    4. (4) 车夫与鲁迅小说中孔乙己的命运截然不同,请说明造成这种不同的社会原因。
三、综合表达
  • 11. “回目”是中国传统小说常见的标题形式,常常采用对仗的方式,一方面概括章节内容,另一方面暗示结构主题。请参照下面的示例,补充出空缺之处。

    示例:《智取生辰纲》——杨志押送金银担,吴用智取生辰纲

    《孔乙己》:小酒店大世界,

  • 12. 下列语句分别运用了哪种描写方法,刻画了人物怎样的性格特点?

    ①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

    ②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

  • 13. 班级开展“走近鲁迅”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加。
    1. (1) 班级要举行“走近鲁迅”专题学习活动,要求至少结合两篇课文确定一个研究专题。请参考示例,简要介绍你的研究活动。

      示例:

      【专题名称】鲁迅小说中的“小人物”

      【研究依据】《孔乙己》中的孔乙己、《故乡》中的闰土

      【我的发现】他们都是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普通人,既老实善良,又愚昧落后。鲁迅对他们的态度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同时对造成他们人生悲剧的社会根源进行了深入思考。

    2. (2) “回目”是中国传统小说常见的标题形式,常常采用对仗的方式,一方面概括章节内容,另一方面暗示结构主题。请参照下面的示例,补充出空缺之处。

      示例:《智取生辰纲》——杨志押送金银担,吴用智取生辰纲

      《孔乙己》:小酒店大世界,,尝尽人生酸辛

    3. (3) 学习了《孔乙己》之后,王强写了几句感悟,其中有一些问题,请你帮他修改。

      【甲】《孔乙己》是一篇讨伐封建科举制度的战斗檄文和强烈的呐喊。【乙】孔乙己这一鲜明的艺术形象让我们分明地看到这个科举制度的牺牲品在悲苦人生道路上留下的长长的一串足迹。读完《孔乙己》,一位被封建科举制度深深毒害的清末下层知识分子的形象浮现在我眼前。

      ①【甲】处画线句中有搭配不当的问题,请提出修改意见:

      ②【乙】处画线句中有语序不当的问题,应将“”和“”互换位置。

  • 14. 阅读《孔乙己》,回答问题。
    1. (1) 文中不止一次写到酒客们对孔乙己的嘲笑和讽刺,你怎样看待他们的这些言行?请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2. (2) 作者为什么要通过一个小伙计“我”的眼光来讲述孔乙己的故事?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