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贵州省遵义市播州区新蓝学校2021-2022学年八年级上学期...

更新时间:2022-01-24 浏览次数:74 类型:月考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计25小题,每题1分,共计25分。)
  • 1.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的标志性历史事件是(    )
    A . 井冈山会师 B . 吴起镇会师 C . 会宁会师 D . 遵义会议
  • 2. “民生是为政之要,必须时刻放在心上、扛在肩上。”孙中山提出的革命思想最能体现出“民生主义”的一项是(    )
    A . 驱除鞑虏 B . 平均地权 C . 恢复中华 D . 创立民国
  • 3. 下列关于洋务运动的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 B . 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C . 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起到了一些抵制作用 D . 学习了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维护了清朝统治
  • 4. 《中国共产党的三十年》在评价1922-1923年中国铁路工人的英勇斗争时指出:“一方面,表示了工人阶级组织力量和革命积极性的迅速增长……另一方面,也证明了工人阶级如果没有强有力的同盟军……就无法在毫无民主权利的条件下战胜全副武装的反动派。”这说明(    )
    A . 工农群众革命积极性的迅速增长 B . 必须团结一切可能的同盟者 C . 标志着国民革命运动的开始 D . 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新道路
  • 5. “这次会议通过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这次会议”是(    )
    A . 八七会议  B . 古田会议  C . 遵义会议  D . 中共七大
  • 6. 鲁讯在《一件小事》中写到“这是民国六年的冬天”,其中“民国六年”指的是(    )
    A . 1915年 B . 1916年 C . 1917年 D . 1918年
  • 7. 下列因不平等条约签订而发生的事件,组合正确的是(    )
    A . 《南京条约》——虎门销烟 B . 《马关条约》——公车上书 C . 《天津条约》——安庆起义 D . 《望厦条约》——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 8. 汪林茂在《层级递进的晚清三次新政》中评论某…历史事件时说:“其最大的意义并不是产生了“强兵”的效用,而是在古老的封建主义的“体”上撕开了一道口子,开动了近代化这辆列车。”据此可见(    )
    A . 洋务运动的进步作用主要体现在开辟了近代化道路 B . 戊戌变法冲击了陈旧腐朽的旧文化,具有启蒙意义 C . 辛亥革命乃是中国社会近代化进程中显著的里程碑 D . 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 9. 南京是中国著名的四大古都及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下列关于发生在南京的历史事件中,叙述正确的是(    )

    ①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在此签订

    ②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此宣告成立

    ③在《天津条约》中被开辟为通商口岸

    ④孙中山、袁世凯都曾在此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A . ①②③ B . ②③④ C . ①③④ D . ①②③④
  • 10. 辛亥百年组歌第一乐章写道百年呼喊,彰显民族贲然血性;百年奋斗,铸就民族不屈性格;百年山河,矗立不朽民族丰碑。”辛亥革命所铸就的“民族丰碑”是(    )
    A . 实现了革命目标 B . 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性质 C . 推翻了封建制度 D . 宣告2000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终结
  • 11. “万户涕泪,一人冠冕……誓死戮此民贼,以拯吾民。”为此孙中山进行的斗争是(    )
    A . 二次革命 B . 护法运动 C . 护国运动 D . 黄花岗起义
  • 12. 史学家陈旭麓认为:“维新变法期间,第一批具有近代意义的知识分子已经出现…他们为广开中国的民智而介绍西方的社会科学知识和自然科学知识。”这说明该变法运动(    )
    A . 取得了巨大成功 B . 开始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C . 实行了君主立宪制度 D . 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 13. 某同学搜集了下图所示史料。据此推知,他探究的历史事件是(    )
    A . 新文化运动 B . 五四运动 C . 北伐战争 D . 西安事变
  • 14.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写道:“对于中国来说,这场战争(鸦片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了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走入近代的最初一步。”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走入近代的最初一步”的主要依据是(    )
    A . 开始实行资本主义 B . 社会性质发生变化 C . 被迫开放通商口岸 D . 形成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 15.   2021年7月1日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纪念日。某班同学要设计“中国共产党成立背景”的主题黑板报,下列选项可作为板报内容的有(    )

    ①十月革命的胜利和共产国际的帮助    ②中国工人阶级队伍发展壮大

    ③国民党的大力支持    ④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    ⑤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A . ①②③④ B . ①②③④⑤ C . ①②④⑤ D . ②③④⑤
  • 16. 孙中山在总结黄花岗起义的影响时说:“事虽不成,而黄花岗七十二烈士轰轰烈烈之慨,已震动全球,而国内革命之时势,实以之造成矣。”下列对此次起义理解不正确的是(    )
    A . 沉重打击了清朝的腐朽统治 B . 揭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 C . 鼓舞了全国人民的革命斗志 D . 加速了革命发展的进程
  • 17. 我们一般将史料分为第一手史料和第二手史料。前者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发生当时所产生的、可较直接作为历史根据的史料,后者是指后人运用第一手史料所作的研究及诠释。下列史料不能作为第一手史料的是(    )
    A . 关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研究的最新成果 B . 八国联军杀害中国人民的照片 C . 五四运动时期的爱国纪念章 D . 《南京条约》签订时的照片
  • 18. 历史叙述有史实陈述、历史评价等方式。史实陈述是对历史现象或历史事件进行客观的描述。下列哪一项属于史实陈述的是(    )
    A . 鸦片战争改变了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B . 《北京条约》的签订使中国的半殖民地程度进一步加深 C . 1860年英法借口换约受阻,再次出兵中国占领天津,进逼北京 D . 《辛丑条约》的签订使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 19. 对联是中华民族文化瑰宝之一。品对联“竹枪一杆,打得妻离子散,未闻枪声震天;铜灯半盏,烧尽田地房廊,不见烟火冲天。”该对联揭示的问题是(    )
    A . 因吸烟,中国人民内部仇杀亿万千人 B . 说明中国人民勇敢,不怕刀枪火炮 C . 揭示了鸦片输入的危害 D . 刀枪火炮都有较大危害
  • 20. 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说:“法者天下之公器,变者天下之公理”。于是他组织参与了(    )
    A . 学技术,办企业 B . 力陈变法,推行维新 C . 组织起义,推翻清朝 D . 宣传礼教,主张复辟
  • 21. 某条约第十款规定:各省官员必须保证外国人的安全,否则立予以革职,永不录用。凡发生反帝斗争的地方,停止文武各等考试5年。这规定给中国带来的危害是(    )
    A . 清政府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B . 增加劳动人民的负担 C . 严重破坏了中国领土主权完整 D . 阻碍了中国文化的发展
  • 22. 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有(    )
    A . 戊戌变法历时103天,谈不上有什么影响 B . 戊戌变法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C . 戊戌变法裁撤了冗官,减少了财政开支,提高了政府效率 D . 戊戌变法废除了八股取士,得到了科举考生的支持和拥护
  • 23. 两个强盗闯入了“夏宫”,一个动手抢劫,一个把它付之一炬。原来胜利就是一场掠夺。胜利者抢走了“夏宫”的全部财富。之后,他们双双拉着手荣归欧洲。这两个“强盗”是指(    )
    A . 英国、美国 B . 英国、法国 C . 俄国、法国 D . 俄国、美国
  • 24. 中国近代史上列强发动了多次侵华战争,使中国社会性质开始发生改变的战争是(    )
    A . 第二次鸦片战争 B . 甲午中日战争 C . 鸦片战争 D .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 25. 中国近代史上遭受了一系列侵略战争,其中在1894年的战争后签订的条约是(    )
    A . 《天津条约》 B . 《北京条约》 C . 《南京条约》 D . 《马关条约》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25分)
  • 26.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欲自强,则莫若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

    ——李鸿章

    材料二:“今日和议既成,中外贸易有无交通,购买外洋器物,尤属名正言顺。购成之后,访募革思之士,智巧之匠,始而演习,继而试造,不过一、二年,火轮船必为中外官民通行之物,可以剿发捻(‘发’指太平军、‘捻’指捻军起义军),可以勤远略(抵抗外国侵略)。”

    ——曾国藩

    1. (1) 材料表述是什么运动吗?这场运动的目的是什么?
    2. (2) 列举运动中创办的军事工业及民用工业各一个。
    3. (3) 该运动最终以失败告终,它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 27. 中国走向近代化的历史路程清晰在目,但留下的脚步并非一条直线……国人每向前迈进一步都异常艰难,但却是一种不断提高的过程。让我们踏着国人的足迹,走进中国的近代。

    近代的中国先后经历了四次大规模的入侵,请根据史实完成下题。请补充表格:

    战争名称

    条约名称

    对中国社会性质的景响

    鸦片战争

    第二次鸦片战争

    甲午中日战争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 28. 学习历史要注意归纳与总结,要把握历史事件实质,抓住历史事件的联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为新文明开道)

    材料一:民国早期……采取共和体制而带来的政治面貌,并不足以革新国家,还需要有一些更基本的东西来唤醒国家及人民。受过西方教育或影响的新知识分子,进行一场激烈的社会变革。这场思想革命有时被描述为"中国的文艺复兴"。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青年谱写赞歌)

    材料二:5月4日下午,北京大学等13所大专院校的3000多名爱国学生,在天安门前集会。他们高呼"外争国权,内除国贼"、"废除二十一条"等口号,…学生的爱国行动得到各界人士的同情和支持……这是真正伟大的历史转折点。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缔造希望起点)

    材料三:“革命声传画舫中,诞生共党庆工农。重来正值清明节,烟雨迷雾访旧踪。”

    ——1964年4月董必武同志题诗

    1. (1) 材料一中“中国的文艺复兴”指的是什么历史事件?吹响这一历史事件号角的人是谁?
    2. (2) 材料二中“学生的爱国行动”爆发的直接原因是什么?材料中哪句口号最能反应此次运动的性质?为什么说“这是真正伟大的历史转折点”?
    3. (3) 上述两个事件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4. (4) 材料三中的“画舫”因为召开了哪一次重要会议而闻名天下?这次大会成功召开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5. (5) 中国共产党在哪一次会议上第一次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