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河南省信阳市县区2021-2022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适应性...

更新时间:2022-04-05 浏览次数:45 类型:月考试卷
一、积累与应用(共28分)
  • 1.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自强,燃起心中希望;奋斗,点亮人生华章,自强和奋斗相得益___①___ 。欧阳修被贬滁州,仍心无旁___②___治理地方,让百姓得以安居乐业;苏轼流放黄州,仍潜心于诗词创作,写下流传千古的名篇。勾践被俘吴国,仍守卧薪尝胆的承诺,最终三千越甲吞吴。面对困境,不能自惭形___③___,唯有自强不息,才能达到看似可望而不可即的目标。中华民族历来具有自强不息的精神,70年前,美国贸然出兵朝鲜,妄想杀新生的人民共和国,为保家卫国,中国人民志愿军出国作战,取得了抗美援朝的伟大胜利,这一丰功伟绩将永远铭刻在人类的史册上。

    1. (1) 依次给语段中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 gè   é B . kè   è C . kè   é D . gè    è 
    2. (2) 在语段横线处填入汉字,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 ①章     ②骛     ③秽 B . ①彰    ②鹜     ③讳 C . ①章     ②鹜     ③讳 D . ①彰    ②骛     ③秽
  • 2. 请在下表横线处填写相应的古诗文名句,完成积累卡片。

    主题

    古诗文名句

    意象

    “月”是古代迁客骚人多用意象。“浮光跃金,。”(范仲淹《岳阳楼记》),巧用比喻,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月光的动态及月影的静态之美;“,随君直到夜郎西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借明月送去李白对朋友的担忧和牵挂。

    哲理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两句就蕴含着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的哲理;苏轼《水调歌头》中“”两句,也蕴含着乐观豁达的生活哲理。

    意境

    《湖心亭看雪》中与柳宗元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意境相近的句子:“  ,  ”

  • 3. 名著阅读。
    1. (1) 回顾艾青诗选,选取诗歌中你最有感触的一个意象,联系相关诗句,写出其中蕴含的思想文化内涵。
    2. (2) 《水浒传》中近七百次提到了“兄弟”一词,他们或志同道合,或不打不相识,相识不久,便爽然结拜。这种以结拜形式确定的兄弟关系,是否存在真正的兄弟情义呢?请从下面的人物中任选一组,结合具体情节,谈谈你的理解。

      ①鲁智深和林冲          ②武松和施恩

  • 4. (2020·黔东南)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如何确诊?新闻报道中常提到确诊病毒感染的诊断手段“核酸检测”。那么,什么是“核酸检测”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结果呈阴性,则表明被测试者可能并没有感染这种病毒。

    ①“核酸检测”指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检测被测者体内是否存在某种病毒的核酸

    ②如结果呈阳性,则表明被测试者体内存在该种病毒

    ③病毒主要就是由核酸和蛋白质组成的

    ④核酸是脱氧核糖核酸(DNA)和核糖核酸(RNA)的总称

    ⑤主要贮存和传递遗传信息,是生命的最基本物质之一

    A . ①②③⑤④ B . ④①③⑤② C . ④⑤③①② D . ①④⑤③②
  • 5. 为调动同学们阅读小说的积极性,充实课余文化生活,各班级特此举办以“走进小说”为主题的读书沙龙活动。请你带领同学们完成下面的活动。
    1. (1) 【活动一】下面是“小说天地”社团活动计划的流程图,请你用连贯的语言将这个流程图完整准确地介绍给同学们,100字左右。

    2. (2) 【活动二】小明找到四大名著里的几副人物对联布置教室,可惜对联被打乱了,请你帮他找出相关人物对应的上下联,填写在横线上。

      上联

      下联

      人物

      ①一诗二表三分鼎

      ②心较比干多一窍

      ③禅杖打开危险路

      ④身穿金甲亮堂堂

      ⑤病如西子胜三分

      ⑥戒刀杀尽不平人

      ⑦头戴金冠光映映

      ⑧万古千秋五丈原

      诸葛亮:

      林黛玉:

      鲁智深:

      孙悟空:

    3. (3) 【活动三】 以“走进小说”为主题的读书沙龙活动成功举办,学校为此活动写了一则新闻,请你对下面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80个字。

      为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与经典同行,与名著为伴,感悟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2021年10月21日14点,启明中学举行了以“走进小说”为主题的读书沙龙活动。此次活动中,该校三个年级的同学积极参与,分别围绕《西游记》《海底两万里》《骆驼祥子》等小说分享阅读心得,同学们在轻松舒适的环境里享受着一道道精神盛宴。启明中学通过此次活动,营造内涵丰富的校园文化氛围,引领学生与经典为友,以小说为伴,在读书活动中学会思考,感受多样的人生,全面提高了本校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现代文阅读(28分)
  • 6. 阅读下文,完成下题。

    镇堂之宝

    ①归源村,南方一个山清水秀的世外桃源。村口有家药堂,名叫“德济堂”,在这里已传了三代,代代医术高超,又不欺穷谄富,村民们视之如亲似友,不当外来户看。

    ②德济堂现在这位掌柜名叫陈须浮,尽得祖辈真传,三根手指轻轻一搭,便知病人阴与晴.圆与缺,拣几样自己炮制的中药,吩咐病人拿水一煎,只几天必定药到病除。

    ③这德济堂有些古怪,至少在陈须浮儿子陈小浮看来是。古怪之处就在神龛上面不供奉黄帝.扁鹊.华佗.张仲景这样天下公认的中医祖师爷,也不供奉陈家列祖列宗,却只供奉一只白铁皮盒。铁盒还上了锁,黄铜钥匙一直挂在陈须浮腰上,无论寒暑.夜昼,须臾不离身,他人根本甭想摸一下。

    ④问及白铁皮盒里装了什么,陈须浮每回都微微一笑,说是药,是镇堂之宝。除此不再多说半个字,吝啬得要命。不过,若问起自家祖上从哪里来,这神一般的医术又打哪里起,陈须浮便慷慨多了,话匣子一打开,滔滔不绝。

    ⑤据陈须浮介绍,陈家祖上居住在遥远的建昌府,一个古老的地方。那里中药炮制技艺特别有名,上下游产业聚合而成的药帮,人称“建昌帮”,其源于东晋,兴于宋元,于明清鼎盛时成帮。药技流传赣闽四十余市县,在台、粤、港及东南亚地区也有影响。

    ⑥后来,由于战乱,建昌府老老少少,特别是药帮中人大都外出逃难。陈家祖先是建昌药帮中数得着的大户,遣散众婢仆及学徒,金银细软啥都没带,只带了豚刀和雷公创这两样中药饮片加工工具,以及那个号称镇堂之宝的药,千里奔逃,来到归源村。从此世居于此,用祖上传下来的医术及中药炮制技艺,混口饭吃,转眼就是百十来年。

    ⑦豚刀及雷公创,陈小浮再熟悉不过了,从小就跟它们打交道。豚刀亦称建刀,体重.把长.刀面阔大.刀口线直.刃深锋利,适合切制根及根茎.藤木.果实.全草等类药材,包括各种规格的片.段.丝.块。雷公创又称药刨,适合创制长.斜.直.圆各形薄片或厚片,刨片片形均匀美观,片张可大可小.可厚可薄,省时省力。

    ⑧用刀,是最考验药工手艺的。有一回,陈须浮酒后兴起,当众表演了一次“刀功”。只见他右手抓起一把硬如木柴般的中药,塞进豚刀之口,左手操刀,飞一般地上下切之。没几下,刀前的箩筐里便铺了一层薄薄的药片。陈须浮随手抓起一把,迎风扬去,那药片,竟如飞絮般,在空中飘飘扬扬,半天才堪堪落回箩筐里。陈小浮大惊失色,知道自己还差得很远,从此沉下心来,勤学苦练,寒来暑往间,各种技艺突飞猛进,隐然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之势。陈须浮打心眼里高兴。

    ⑨老人,仿佛都有预知百年之事的能力。这不,一天晚饭后,陈须浮突然叫住了陈小浮,告诉他说,自己腰上的这把黄铜钥匙,可以打开那神龛上的白铁皮盒。只是,须得等自己百年之后才能打开,历代陈家人都是这规矩,不可破。

    ⑩陈小浮觉得好好地说这话太不吉利,将父亲好一通埋怨。不料第二天早上,陈须浮竟然真的没有醒过来,如同睡着般,无疾而终。含泪料理完父亲后事,陈小浮拿过父亲那把沉甸甸的黄铜钥匙,颤抖地打开那个白铁皮盒。里面无他,只一个鼓鼓囊囊的黄纸包,如寻常中药般。再打开那黄纸包,黑乎乎的一堆,鼻子凑上去一闻,土腥味扑鼻。

    ⑪陈小浮瞬间明白,这肯定是自己祖上从建昌府向南奔逃时,从脚下抓的一把家乡的泥土啊。泥土如药,治相思。“家乡之土”不正是天底下最好的一味中药吗?

    ⑫多年以后,当陈小浮躺在太师椅上,惬意地唱着戏曲段子,两岁大的孙子爬到他身上,指着神龛上那白铁皮盒,问那里装有什么时,陈小浮也如父亲般微微一笑,说是药,是镇堂之宝。除此不再多说半个字,任宝贝孙子怎样撒娇,也缄口不语。

    ⑬风,穿堂而过。陈小浮腰间那把黄铜钥匙碰到桌沿椅角,哗哗作响。

    1. (1) 请从“悬念→结局”的角度梳理小说故事情节。

      →镇堂之宝的来历→

    2. (2) 阅读第⑧段,分析作者是如何表现陈须浮“用刀”手艺高超的。
    3. (3) “陈须浮每回都微微一笑,说是药,是镇堂之宝。”在文章第④段合第⑫段重复出现,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4. (4) “必读社”网站将本文推荐给读者,评论区留言中,大家认为这篇小说能反映社会生活,内涵丰富。请结合小说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 7.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题。

    材料一

    ①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就是新教育的核心价值。

    ②我们认为,教育当然应该面向未来,但是教育同时更应该面对当下。必须认识到,教育本身就是生活,教育就是生活方式,是行动的方式。教育是在作为促进美好生活的一种手段的同时,它本身就应该是一种享受。幸福完整的教育就是让所有的与教育发生关系的人过一种幸福完整的生活。

    ③我们认为,教育生活本身就应该是幸福的。新教育强调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你仅仅有教对育终极意义的思考和追求,当然还有对当下某些教育问题的担忧和不满。我们遗憾地看到,有些教育,使孩子已经失去童年,他们的学习充满了失败。很多孩子已经失去了凝望世界的明眸,失去了追求理想的激情和冲动,失去了尝试成功的勇气和感恩的情怀。如果我们的孩子和老师们没有幸福和快乐可言,这样的教育还有必要.有意义吗?

    ④我们认为,教育生活还应该是完整的。我们只所以在“幸福”后面加上“完整”两个字,是因为我们知道,如果仅仅强调幸福,很容易让大家过分重视情感体验,甚至会认为感官的享受很重要。尤其在当下的教育中,我们的教育更多是单向度的,是畸形的,是片面的,是唯分数的教育,其中最大的问题是缺乏做人的教育,缺乏德行的教育。其实,教育的使命在于塑造美好的人性,进而建设美好的社会。人的生命本身应该是完整的,是自然生命.社会生命和精神的生命的统一体。所以,拓展生命的长宽高,本身就是教育的完整性的体现。人的完整性的最高境界就是让人成为他自己——一个完整的自己,这也是教育的最高境界。当然,这也是我们新教育人追求的最高境界。所以,新教育主张要让学校成为汇聚伟大事物的中心让学生在这里遇见美好.发现美好.成为美好。

    材料二

    教育就是父母师长用自己的言传身教.以身作则去换醒一颗幼小的种子,自己的真实行动来慢慢影响它,让它生根发芽.枝繁叶茂。

    1950年,美国有一个八岁的黑人女孩,她和姐姐每天都要到距家五英里远的黑人小学读书,而距离他家不远的小学只有白人小孩才能去。她问父亲为什么她不能到那里读书。当时整个美国都歧视黑人,黑人子女只能读又差又破的黑人小学。他父亲奥利弗-布朗向当地教局提出申请却被驳回。于是,布朗把教育局告上了法庭,官司一直打到了最高法院,最终法院判他们胜诉。

    这就是美国历史上著名的布朗诉托皮卡教育局案,这开启了美国废除种族歧视的一系列运动。奥利佛-布朗说:教育的本质是帮助孩子在未来生活中更成功的寻求自己的幸福。如果在孩子的意识里认为,白人比黑人好,白人比黑可以拥有人更好的学校,接受更好的教育,黑人就是要遭受歧视的,白人就是上等人……那么,他的孩子将来会幸福吗?

    材料三

    当前家长对子女成才的希望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家庭认为学习可以改变一切。“十年寒窗金榜题名”的思想也让家长认为孩子读书就是为了应付考试。很多家长认为一旦考上了重点学校,一生的命运就会因此改变。“提前教育”的观念让家长从小学就开始让孩子不断的接学习,虽然适当的学习对孩子最初的教育事是一定好处的,但现在的家长让孩子周末参加各种培训班,这必然会增加学生的课业负担。这样不仅不利于孩子健康成长,还抹杀了孩子的天性和兴趣,除了让孩子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外,家长也给孩子布置其他作业,不让孩子有任何的空余时间。

    1. (1) 根据以上材料,下面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 出于对当下教育的担忧,以及对教育终极意义的思考和追求,新教育强调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B . 人的自然生命,应该和社会生命.精神生命相统一。人的完整性的最高境界就是让人成为他自己——一个完整的自己,这也是教育的最高境界。 C . 材料二运用举例论证,具体有力的证明教育的本质是帮助孩子在未来的生活更成功的寻求自己的幸福。 D . 材料三从正面证明了材料一第③段“教育生活本身就应该是幸福的”这一观点。 E . 适当的学习对孩子的最初的教育是有一定好处的,但是不应该给孩子造成过重的课业负担。
    2. (2) 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
    3. (3) 材料一认为:“拓展生命的长宽高本身就是教育的完整性的体现。”请从受教育程者的角度谈谈如何拓宽生命的长宽高?
三、古诗文阅读(14分)
  • 8.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下题。

    (甲)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有泉焉,其始出石罅①,涓涓然,冬温而夏寒;浸②为小渠,冬夏不枯。其初为渠时,深不逾尺,而澄澈可鉴,俯视,则崖上松竹华木皆在水底,故秘书卿白野公③恒来游,终日坐水旁,名之曰“活水源”。予既爱兹水之清,又爱其出之不穷,而能使群动④咸来依,有君子之德焉。上人⑤又曰:“属岁旱时,水所出,能溉田数十亩。”则其泽又能及物,宜乎白野公之深爱之也。

    (节选自刘基《活水源记》,有删改)

    (注)①罅(xià):裂缝,缝隙。②浸:渐渐,逐渐。③白野公:人名,时任秘书卿。④动:动物。⑤上人:对僧人的敬称。

    1. (1) 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 六七里    道之人弗受    远自迩 B . 有亭翼然于泉上者    故崩寄臣以大事也    如大敌 C . 之者谁    有仙则    不可 D . 号曰醉翁也    非亭午夜分    始至终
    2. (2) 把语段(甲)中画模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3. (3) 语段(甲)作者通篇以“醉翁”“太守”自称,结尾才点出姓名,请简要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4. (4) 两个语段都写到了“泉”,在文中的作用有什么不同?
  • 9. 阅读《行路难》(其一),完成下题。

    行路难(其一)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 (1) 这首诗展现了诗人复杂的心路历程,请根据诗歌内容补全下面的空白。

      → 期待企盼→ 忧愁迷茫→ ②

    2. (2) 这首诗运用了多种写作手法,请从对比或比喻的角度,结合诗句分析其表达效果。
四、作文(50分)
  • 10. 阅读下面文字,按任务要求写作。

    方向

    邵建航

    人生就像小溪

    我们都有自己的方向

    我们会在春天遇见

    就像树会长大

    草会发芽

    灯塔

    王柏龙

    海上的光

    若隐若现

    却依然明亮

    就像成长

    总会找到前进的方向

    (上面两首诗歌均选自《大山里的小诗人》,人民日报出版社)

    任务一:请以“我们都有自己的方向”为题,写一篇记叙文,讲述自己的经历,抒发感想。

    任务二:关于“方向”,你有怎样的思考?请以“方向”为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阐述自己的观点。

    要求:①任选一个任务,按文体要求写作。②不少于600字。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