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四川省南充市嘉陵区2021-2022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

更新时间:2021-12-27 浏览次数:109 类型:期中考试
一、语文知识及运用(共21分,每小题3分)
  • 1. 下面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 . 退(kuì)  裁(zhòng)  首(qiáo)    息敛声(bǐng) B . 然(qiǎo) 刻(juān)    杆(wéi)     精竭虑(dān) C . 红(fēi)  不(xùn)     不(chuò)    无消息(yǎo) D . 热(chì)  发(quán)    黑(yòu)    疲力尽(jīn)
  • 2. 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 彰显 娴熟 眼花瞭乱 鹤立鸡群 B . 禁锢 缰绳 油光可鉴 振聋发聩 C . 劳禄 窒息 和言悦色 为富不仁 D . 教诲 燥热 百手起家 诚皇诚恐
  • 3. 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 惨绝人寰的暴行,他投袂而起,愤怒的揭露了法西斯的豺狼本性。 B . 电影《战狼2》预告片中的部分章节对抑扬顿挫的故事情节进行了更为细致的描述。 C . 照片中她身穿深色西服套装,或是正襟危坐 , 或是嘟嘴卖萌,优雅俊美。 D . 他聪慧好学,多才多艺,阳光帅气,在我们年级鹤立鸡群 , 是学生会主席的热门人选。
  • 4. 下面四个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 10月18日,青岛召开疫情防控情况发布会,会上通报,青岛将开建大型传染病医院,占地大约180亩左右、投资15.8亿元、共有1000张床位。 B . 在第13届中国金鹰电视艺术节开幕式晚会上,通过歌舞等形式,使我们了解了脱贫攻坚中的感人事迹。 C . 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湖南大学岳麓书院考察调研时,希望同学们不负青春、不负韶华、不负时代,系好人生第一粒扣子,走好人生道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聪明才智。 D . 校运会期间,维持田径场秩序的工作人员强调,切忌在比赛时不横穿跑道。
  • 5. 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 . 新闻结构的五部分,分别是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其中标题、主体、结语是必不可少的三部分。 B . 律诗属于近体诗的一种,通常的律诗规定每首八句,每两句成一联,计四联。也有十句以上的律诗,称为“排律”或“长律”。 C . 夸张,是为了达到某种表达效果的需要,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夸大或缩小的修辞方式。 D . 传记是记述人物生平事迹的作品,一般由别人记叙;自述生平的,称为“自传”。
  • 6. 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 《藤野先生》的作者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先生。本文选自他的散文集《朝花夕拾》。 B . 《回忆我的母亲》一文,作者回忆了母亲的主要事迹,表达了对母亲的赞颂、感谢与怀念。 C . 《列夫·托尔斯泰》的作者是英国作家茨威格。作者为我们描绘出一幅世界文豪托尔斯泰的“肖像画”,揭示出托尔斯泰深邃而卓越的精神世界。 D . 《与朱元思书》的“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
  • 7. 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   )

    ①这就是林清玄先生赠予我们的幸福,先生真诚绚烂的文学心灵,也将永留于后世文坛。

    ②当我们披荆斩棘,气喘吁吁,穿过无尽的生活暗潮,我们还是可以拥有一个梦。

    ③中国人的生活离不开宏大的叙事,“鸡汤”常被嗤之以鼻。

    ④梦中有飞鸟的婉转和啁啾,更有月光下的风声和禅意。

    ⑤我却觉得,有时看点“鸡汤”倒也不坏。

    A . ③①⑤④② B . ③⑤②④① C . ⑤④①②③ D . ⑤①④②③
二、古诗文阅读(27 分)
  • 8. 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各题。

    【甲】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选自郦道元《三峡》)

    【乙】

    自黄牛滩东入西陵界,至峡口百许里,山水迂曲,而两岸高山重嶂,非日中夜半,不见日月。绝壁或千许丈,其石彩色形容,多所像类 ① 。林木高茂,略尽冬春。猿鸣至清,山谷传响,泠泠不绝。所谓三峡,此其一也。山松言:常闻峡中水疾,书记及口传,悉以临惧相戒,曾无称有山水之美也。及余来践跻 ② 此境,既至欣然,始信耳闻之不如亲见矣。其叠崿秀峰,奇构异形,固难以辞叙。林木萧森,离离蔚蔚 ③ ,乃在霞气之表。仰瞩俯映,弥习弥佳 ④ ,流连信宿,不觉忘返。目所履历,未尝有也。既自欣得此奇观,山水有灵,亦当惊知己于千古矣。

    (选自袁山松《宜都记》)

    【注】①形容:形状;多所像类:有很多类似某种东西的形状。②践跻:实际亲临。③离离蔚蔚:形容树木茂盛的样子。④弥习弥佳:愈亲近这风光愈感到美好。

    1. (1)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林寒涧(严肃) B . 凄异 (连接) C . 余来践跻此境 (等到) D . 既至欣然(高兴的样子)
    2. (2)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
      A . 耳闻不如亲见   春冬 B . 虽乘奔御风,不疾也 悉临惧相戒 C . 渔者歌曰 外户而不闭 D . 壁或千许丈 空谷传响,哀转久
    3. (3) 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与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 . 【甲】文先写三峡的总体风貌,然后从三峡的四季特点,表现出三峡的豪放之美、清

      秀之美和凄婉之美。

      B . 【乙】文先描写三峡的山水之美,然后以“山松言”转入议论抒情,表达欣赏山水的

      喜悦之情。

      C . 【甲】文通过猿鸣渲染景色的凄清,此凄清景色也是作者悲苦孤寂心境的体现。 D . 【甲】文中“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和【乙】文中“山水

      迂曲,而两岸高山重嶂,非日中夜半,不见日月”在描写山势上有异曲同工之妙。

    4. (4)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②悉以临惧相戒,曾无称有山水之美也。

  • 9. 诗词鉴赏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 (1) 下面对王维的《使至塞上》一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以简练的笔墨写此次出使的经历:诗人轻车简从,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去慰问边境将士。 B . 颔联写自己过了居延,就像“征蓬”一样,飞出了汉家的边塞,又像北归的大雁一样飞人胡天的上空,蕴含了作者内心的激动和兴奋之情。 C . 尾联写作者经长途跋涉,在萧关遇到了骑兵,却没有遇到将官,(一问才知道),将官此时正在燕然前线。 D . 这首诗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实为边塞诗之名作。
    2. (2) 颈联中的“直”和“圆”两字用的十分传神,说说这两个字为什么用得好
  • 10. 默写填空
    1. (1) 柴门何萧条,。(曹植《梁甫行》)
    2. (2) ?松柏有本性。(刘桢《赠从弟》(其二))
    3. (3) 晴川历历汉阳树,。(崔颢《黄鹤楼》)
    4. (4) 几处早莺争暖树,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5. (5) 李白《渡荆门送别》中的名句“”用游动的视角描写出了

      景物的变化。

三、现代文阅读(共29分)
  • 11.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各题。

    与一株蒲公英的默契

    ⑴惊蛰过后,春分未至之时,我习惯在自家庭院里徜徉。小小的院落,东西两侧几株挺拔的白玉兰和婀娜的海棠依然沉寂着未动声色,但冥冥之中,我感觉周遭的土地正勃发着一股盎然生机。于是找来一个耙子,扒开院墙底部覆盖着的枯草萎叶,眼前顿觉一亮——一株娇嫩淡绿的蒲公英,铺展着锯齿般细小的叶片正朝我微笑呢。“天时人事日相催”,春天来了!

    ⑵说来有些怪异,这株蒲公英生长在庭院东墙下一排木制围栏与甬道牙石的缝隙之中,其间只有些微的泥土。当年我办理完退休手续后,有暇时常于清晨和傍晚在庭院里散步,不经意地发现了它。此后连续十年间,每年惊蛰过后,它都在固定的位置上如约而至地发芽抽青,铺展开锯齿形的叶片。暮春之时,日渐壮硕的叶片在清晨的阳光和露水里晶莹闪烁。及至初夏,一场场细雨洗过的庭院里,姹紫嫣红,铺青叠翠,蒲公英的几层叶片中间,长出了纤细的枝茎,顶端逐渐形成一个细小的花盘,并绽开黄色的花瓣来。那丝丝缕缕的花瓣组成的黄花,直径不足半寸,花瓣紧紧围绕着花心,如同用圆规精心画出的圆,开得自然洒脱,恣意灿然。当此之时,蒲公英的头顶,盛开着的海棠灿若明霞,相隔几步之遥,雍容的白玉兰频送幽香,而这株低矮卑微的蒲公英不落寞,不悲观,默默地挺立着自己朴实的身躯,释放着细微的清香。仲夏,蒲公英的花盘开始脱落,形成了一个洁白色的绒球,不消几天光景,阵阵微风之中,洁白的绒球飞出无数张“小伞”,飘向空中,借着风力飞向遥远的天际……

    ⑶想到这株蒲公英十年来与我的缘分,我不禁对它生出深深的怜爱之情。资料显示,蒲公英属别名黄花地丁、婆婆丁、华花郎等,含有多种健康营养成分,可食用、药用。《本草纲目》记载,蒲公英性平味甘苦,有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的作用。蒲公英花开后种子随风飘到别的地方孕育新的生命。可无论种子飘向何方,眼前这株蒲公英十年固守一处,“年年岁岁花相似”,不懈不怠,巧笑倩兮,伴我晨昏。它的品性勾起了我的一段回忆。

    ⑷上世纪的 1963 年秋天,我考入了一所高中。当时讲授语文课的 G 老师四十出头的年纪,中等身材,面目清癯,讲课操一口标准的普通话,慢声细语,却很有感情色彩。在古典文学、古代汉语领域,他都有着很深的造诣。入学后的翌年春天,学校组织我们到城郊乡下劳动半个月,G 老师与我们同去。当时正值经济困难时期,同学们在乡下的一日三餐都十分简单。为了丰富餐桌,劳动之余,同学们三五成群地在野地里采集野菜,G 老师也参与其中。

    ⑸那时的春天,原野上的野菜种类很多,尤其是蒲公英随处可见。采集其间,师生谈笑着,常有人提出一两句唐诗宋词向老师请教。当时还没有人料到两年后会出现那场史无前例的运动,所以,高中毕业后的理想前途自然是绕不过去的话题。同学中有的说要“志存高远”,有的用俄语朗诵《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名言,还有的表示将来要成为某个学科领域的栋梁之材等等。G 老师认真听罢大家的议论后平静地说:“很高兴听到同学们的想法,作为你们的老师,我真诚地希望看到你们成长进步。我此前的学生不乏青年才俊,但是说实话,我不奢望你们都成为栋梁之材。因为古往今来,出类拔萃的永远是极少数人,大多数只能是庸常的普通人。”

    ⑹他指着眼前无垠的田野接着说:“如同春日的田野上,有高耸的白杨,有斑驳的灌木,但更多的是遍地的蒲公英。自然界中的一切都有其存在的价值,白杨可以做栋梁,灌木可以做成篱笆,蒲公英虽然庸常卑微,却可以药用,又可以果腹。我所希望的是,同学们毕业后,不管命运把你抛向何处,只要深深地扎根土壤,努力去完成自己生命的历程,那就是有意义的人生。”G 老师的一席话,引发了在场同学久久的沉思。劳动返校后,G 老师以“春日的田野”为主题,给大家布置了一道自选作文题。记得我的作文标题是“蒲公英也有梦想”。

    ⑺岁月流转,沧海桑田,如今 G 老师已仙逝多年,在这个和煦明媚的春日,与庭院中的蒲公英再次邂逅,他半个多世纪前在城郊田野上的一席谈话,又在我耳畔响起。平心而论,自然界中的蒲公英无异于一棵野草,永远不可与众多的奇花异草同日而语,但是蒲公英也有自己的生命历程,年年岁岁,它都要熬过严酷的隆冬,待到春风骀荡之时,率先破土而出,在无人问津之中绽放属于自己的美丽。夏日,绿肥红瘦之际,又要将栉风沐雨培育出的无数种子散放出去,让它们带着自己的梦想,飘向海角天涯。多少年过去了,这株蒲公英散放出的“小伞”都飞向了何处?它们会在哪里停留驻足?细想起来,华夏土地上的大江南北,山冈、坡地、湖畔、田野、贫瘠的荒漠甚至岩石的缝隙,都是它们生长的地方。恰如当年我的那些“同学少年”,作为“老三届 ”中最年长的一届,半个世纪前他们在经历了或长或短的知青生活之后,相继在社会上找到了自己的位置。由于历史的原因,他们中的绝大多数成了社会上庸常的普通人。但庸常不是庸俗,庸常只是平常,几十年间,他们在平凡的岗位上努力着,奋斗着,燃烧着,持守着心灵的宁静与和谐。生活未必富裕,凡俗的日子里还有很多困难和曲折,但是他们在不怨不尤之中,也保持着一份心安理得的踏实感,心怀盈盈的温暖、感恩和爱。由此,无论面对怎样灰暗的时空,他们的脸上都会荡漾出一份明媚。这,不正是蒲公英的品格吗?

    ⑻春日里,清晨的阳光已经流泻出丝丝暖意,阳光下的这株蒲公英,细小的叶片正闪烁着淡绿柔美的光晕。年复一年,每当春风拂面之时,我都会在庭院那熟悉的地方搜寻它的倩影,而它也会精灵般适时出现,这已成为我们之间无言的默契。

    1. (1) 怎样理解文章标题“与一株蒲公英的默契”的含义?
    2. (2) 文章主要写蒲公英,为什么还两次写到白玉兰和海棠?
    3. (3) 一株娇嫩淡绿的蒲公英,铺展着锯齿般细小的叶片正朝我微笑呢。”这句话的进行评析。(请从修辞角度分析表达效果)
    4. (4) 老师认为“不管命运把你抛向何处,只要深深地扎根土壤,努力去完成自己生命的历程,那就是有意义的人生。”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请说明理由。
  • 12.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各题

    自行车之歌

    苏童

    ①我父亲的那辆自行车是六十年代出产的永久牌,黑色车身,造型憨厚坚固。从我记事到八十年代离家求学,我父亲一直骑着它早出晚归。星期天的早晨,我总是能看见父亲在院子里用纱线擦拭他的自行车。现在我是以感恩的心情想起了那辆自行车,因为它曾经维系着我的生命。

    ②童年多病,许多早晨和黄昏我坐在父亲的自行车上来往于去医院的路上。曾经有一次我父亲用自行车带着我骑了二十里路,去乡村寻找一个握有家传秘方的赤脚医生。我难以忘记这二十里路,大约十里是苏州城内的那种石子路、青石板路,另外十里就是乡村地带如海浪般起伏的泥路了。我像一只小舢板一样在父亲身后颠簸,而我父亲就像一个熟悉水情的水手,也尽量让自行车的航行保持通畅。

    ③多少中国人对父亲的自行车怀有异样的亲情!多少孩子在星期天骑上父亲的自行车偷偷地出了门!去干什么?不干什么,就是去骑车!我记得我第一次骑车在苏州城漫游的经历。我去了市中心的小广场,小广场四周有三家电影院,一家商场。等我从商场出来,突然感到十分恐慌:我发现广场空地上早巳成一片自行车的海洋,每辆自行车看上去都像我们家的那一辆。我拿着钥匙在自行车堆里走过来走过去,头脑中一片晕眩,我觉得许多半新不旧的“永久”自行车的坐垫和书包架上,都散发出我父亲和我自己身上的气息。

    ④1980 年我中学毕业前夕,父亲给我买了一辆自行车。他说:你假如考不上大学,这车就给你上班用。但我考上了。我父母又说:车放在家里,等你大学毕业了,回家工作后再用。后来我大学毕业了,却没有回家乡工作。于是我父母脸上流露出一种失望的表情,说:那就只好把车托运到南京去了,反正还是给你用。

    ⑤一个初秋的下午,我从南京西站的货仓里找到了从苏州托运来的那辆自行车。车子的三角杠都用布条细致地包缠着,是为了避免装卸工的野蛮装卸弄坏了车子。我摸了一下轮胎,鼓鼓的,托运之前一定刚打了气,这么周到而细致的事情一定是我父母合作的结晶。 。因为我知道,从这一天起,生活将有所改变,我有了自行车,就像听到了奔向新生活的发令枪,我必须出发了。

    ⑥那辆自行车我用了五年,是一辆黑色的凤凰牌自行车,与我父亲的那辆“永久”何其相似。自行车国度的父母,总是为他们的孩子挑选一辆结实耐用的自行车,他们以为它会陪伴孩子们的大半个人生。但现实既令人感伤又使人欣喜,五年以后我的自行车被一个偷车人骑走了。我几乎是怀着一种卸却负担的轻松心情,跑到自行车商店里,挑选了一辆当时流行的十速跑车,是蓝色的,是我孩提时代无法想象的一辆漂亮的威风凛凛的自行车。

    ⑦这世界变化快——包括我们的自行车,我们的人生。许多年以后我仍然喜欢骑着自行车出门,我仍然喜欢打量年轻人的如同时装般新颖美丽的自行车,有时我能从车流中发现一辆老“永久”或者老“凤凰”,它们就像老人的写满沧桑的脸,让我想起一些行将失传的自行车的故事。

    ⑧我曾经跟在这么一辆老“凤凰”后面骑了很长时间,车的主人是一个五十来岁的男人,他的身边是一个同样骑车的背书包的女孩,女孩骑的是一辆目前非常流行的橘红色山地车,很明显那是父女俩。两辆自行车在并驾齐驱的时候仿佛也在交谈——

    ⑨黑色的老“凤凰”说:你走慢一点,想想过去!

    ⑩橘红色的山地车却说:你走快一点,想想未来!

    (有删改)

    1. (1) 作者满怀深情回忆有关“自行车”的往事,原因是什么?请联系全文,分点概括作答。
    2. (2) 文章第⑤段空缺处原有一段描写,下面给出的哪一个选项更适合填入?请结合文章内容,作出判断并简述理由。

      A 我骑上我的第一辆自行车离开了车站的货仓,初秋的阳光洒在南京的马路上,仍然热辣辣的,我的心也是热的。

      B 我骑上我的第一辆自行车离开了车站的货仓,初秋的清风拂过我的脸颊,轻轻地踩着踏板,我的心也是轻松的。

    3. (3) 如何理解第⑥段画线句“但现实既令人感伤又使人欣喜”?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说明。
    4. (4) 文末用⑧⑨⑩三个段落写一对陌生父女,这样结尾有何妙处?请结合全文进行赏析。

四、语言应用(6 分)
  • 13.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新闻的主要内容。

    昨天,《扬子晚报》记者从南京市发改委了解到,南京即将出台《社会诚信体系实施方案》,今后凭身份证号就能查到个人税欠缴、乘车欠缴费、交通违章等“失信记录”。逃票、欠税、欠费、闯红灯……这些都将被记入你的“个人信用库”。同时,企业欠薪、专利侵权拖欠贷款等不良信用也将被记录到“企业信用库”中,可凭组织机构代码自查。这两个库的信息将在市政府各部门共享,并接入省里的“诚信库”,这意味着有失信记录的企业和个人今后在南京将“无处藏身”。

  • 14. 下面是本次活动的解说词,请你补充完整。

        诚信对于一个人来说十分重要,只有讲诚信的人才有人愿意与其打交道。诚信是水,能给思想浑浊者带来心灵的洗礼;诚信是,能;诚信是,能

五、名著阅读(共7分)
  • 15.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1. (1) 下面是《红星照耀中国》的内容节选,请说说文中的“他”指的是谁,在埃德加·斯诺的眼中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你认为在什么条件下,中国人民才能够消耗和打败日本的军队?”我问。

      “三个条件可以保证我们的成功,”他回答说,“第一、中国结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第二、全世界结成反日统一战线;第三、目前在日本帝国主义势力下受苦的被压迫的各国人民采取革命行动。在这三个条件中,主要条件是中国人民自己的团结。”

    2. (2) 下列关于名著阅读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红星照耀中国》的意义,首先在于它通过一个外国人的所见所闻,客观地向全世界报道了共产党和红军的真实情况,使西方人第一次了解到中国共产党人的真实生活。 B . 《红星照耀中国》的意义,还在于书中不仅记录了考察所得的第一手资料,而且深入分析和探究了“红色中国”产生、发展的原因,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做了客观的评价。 C . 埃德加·斯诺根据采访和考察得来的第一手资料,写成了《红星照耀中国》(当时为了在国民党统治区出版方便,曾易名为《西行漫记》) D . 1936年,英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冒着生命危险,穿越重重封锁,深入延安,深入根据地,深入西方媒体眼中的“土匪聚集的地方”,切实了解中国共产党人的生活经历和革命精神。
六、表达与写作(共60分,含书写5分)
  • 16. 请从下面两题中任选一题作文

    ⑴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鲁迅先生一直珍藏着藤野先生写有“惜别”的照片,并写下了怀念先生的回忆性散文。如今,照片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自拍照、旅游照、毕业照、新闻照……比比皆是。它呈现着大千世界,记录了生活点滴,有的令人喜悦、感动,有的令人痛苦、惭愧,有的令人思索、回味……总有那么一张照片会让我们印象深刻。

    请以《总会想起那张照片》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文体自选(除诗歌外);②文中不能出现考生的姓名和所在学校名称;③不少于 600 字。

    ⑵请你以 “    ▲    , 我成长中的一座桥 ” 为题,选择你最擅长的一种文体,写一篇作文。

    要求:⑴先将题目补充完整,如“父爱”“母爱”“赞美”“挫折”等,再写作文。⑵用你最擅长的文体表达积极真挚的感情。⑶不少于 600 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