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文德学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历...

更新时间:2021-12-29 浏览次数:82 类型:期中考试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35题,总分70分)
  • 1. 北京周口店的考古发现包括:10万多件石器,成批的骨器,100多种野兽化石,还有大量灰烬……其中最厚的灰烬达4米。灰烬中有很多石头、骨头和朴树子等。材料反映了北京人(   )
    A . 会制造和使用石器、骨器 B . 会种植庄稼 C . 已经饲养家畜 D . 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
  • 2. “我来自元谋,你来自周口,牵起你毛茸茸的手,爱让我们直立行走。”这首网络歌曲给我国境内的远古人类披上了一层文学浪漫的薄纱。元谋人或周口北京人的“浪漫”生活不包括(   )
    A . 用打制方法制作石器 B . 结伴采集、捕鱼和狩猎 C . 与其他伙伴群居在一起 D . 集体种植粟和饲养家畜
  • 3. “考古中国”在2021年3月发布了三星堆遗址的最新考古发现。该遗址出土的部分青铜器具有中原殷商文化和长江中游地区的文化特点,另一部分的青铜神树、纵目青铜面具等具有古蜀文化的特点。这反映了(   )
    A . 古蜀文化代表中原文化 B . 中华文明多元一体 C . 各地区经济的平衡发展 D . 青铜铸造世界领先
  • 4. “舜子商均亦不肖,舜乃豫荐禹于天……然后禹践天子位”。这反映的政治制度是(   )
    A . 禅让制 B . 世袭制 C . 分封制 D . 宗法制
  • 5. 传说中蕴含真实的历史信息。传说中“黄帝发明了陶器,炎帝发明了酿酒”。考古学家在距今约4 000多年的山东龙山文化遗址发现了一个陶杯(见下图),这一考古发现可以印证传说中的历史信息是(   )

    A . 炎黄二帝热衷发明 B . 中华文明起源于山东 C . 该陶器是黄帝作品 D . 先民已掌握制陶和酿酒技术
  • 6. 西周时期,秦人的祖先非子为周孝王“主马于汧渭之间,马大蕃息”,周孝王给非子的酬劳是“分土为附庸”,“邑之秦”,“号曰秦嬴”。由此可见,“秦”之国号源自(   )
    A . 禅让制 B . 世袭制 C . 分封制 D . 宗法制
  • 7. 古人对炎帝、黄帝的祭祀很早且延续不断。战国时秦国祭祀四帝:白帝、青帝、黄帝、赤帝(炎帝)。少数民族入主中原时,往往托黄帝以明正朔,如北魏自称是黄帝之子昌意之后。这反映出,对炎、黄二帝的崇拜(   )
    A . 保持了中原地区政治经济优势 B . 促进了国家从分裂走向统一 C . 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发展 D . 形成了和而不同的思想理念
  • 8. (2021高一上·白城期中) 周襄王十六年(公元前636年),王子带作乱,襄王出奔。晋文公出兵护送襄王回王都,杀王子带。晋文公此举是为了(   )
    A . 夺取天子地位 B . 争当诸侯霸主 C . 维护分封秩序 D . 增强王室实力
  • 9. 从春秋到战国,我国民族关系出现重要变化,主要表现在周边各族(   )
    A . 大量迁居黄河流域 B . 生产方式迅速封建化 C . 华夏认同不断发展 D . 采用汉族的典章制度
  • 10. 春秋战国时期,水利建设取得重大成就,著名的芍陂、都江堰、郑国渠等陆续建成。这些成就的取得主要得益于(   )
    A . 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B . 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C . 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D . 青铜铸造技术的成熟
  • 11. 进入战国后,各诸侯国运用政权的力量,进行了一系列政治、经济,军事和社会制度改革,如李悝变法在魏国变法,商鞅在秦国变法。这些改革都(   )
    A . 顺应了社会转型的需要 B . 遏制了新兴诸侯纷争 C . 增强了华夏观念的认同 D . 加速了周王室的衰亡,
  • 12. 战国时期士人“择木而栖”的现象非常普遍。如卫国的商鞅先后在魏国、秦国任要职;齐国的邹衍成为燕昭王之师;吴起一生中曾在鲁、魏和楚等国为官,每当遭到诬陷,便另投明主。这种现象(   )
    A . 强化了“家国一体”的观念 B . 推动了百家争鸣的深入开展 C . 促进了诸侯国之间和平交往 D . 反映君主专制体制弊端严重
  • 13. (2021高一上·疏附期中) 历史地图是学习历史的重要工具。下图为《秦朝形势图》,它可以用来学习秦朝的(   )

    ①社会风俗    ②疆域四至    ③周边民族关系    ④地方行政制度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④ C . ①③④ D . ②③④
  • 14. 每到十月,天象恰好与这一都城乃至整个“天朝”的布局完全吻合:这时的“银河”与渭水相应,“离宫”与阿房宫同经,“阁道”与经由牵牛桥抵达阿房的驰道交相辉映,形成一个天地人间一体化的神奇世界。秦始皇如此设计都城意在(   )
    A . 美化建筑 B . 神化皇权 C . 歌功颂德 D . 追求个人享受
  • 15. 嬴政自称始皇帝,对国家事务掌至高无上的决定权,下设三公:丞相掌行政、协助皇帝处理政事;太尉掌军事;御史大大为副丞相,主管监察。这种政治制度的本质特征是( )
    A . 国家一统 B . 君主专制 C . 三权分立 D . 中央集权
  • 16. 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各民族虽然都有自己的方言,但两千多年来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从未间断过。这得益于(   )
    A . 秦朝疆域辽阔 B . 秦朝统一货币 C . 秦朝统一文字 D . 秦朝统一度量衡
  • 17. 《史记》记载,陈胜在发动起义时说:“天下苦秦久矣。”“天下苦秦”的原因包括(   )

    ①战乱频繁    ②繁重的赋税     ③刑罚严酷    ④沉重的徭役和兵役

    A . ①②③ B . ①③④ C . ②③④ D . ①②③④
  • 18. 秦末起义时,关东郡县民众苦于秦吏的残酷,纷纷奋起,“皆杀其守、尉、令、丞以反,以应陈涉”,甚至秦地方官如沛令、会稽守通等愿意发兵响应民众的抗秦斗争,也为起义军所不容。材料表明(   )
    A . 秦朝阶级矛盾激化 B . 六国贵族乘机起义 C . 关东民众要求复国 D . 秦郡县制弊端明显
  • 19. 西汉初年的各种制度基本沿袭秦朝,但施政方针有了诸多重大调整。下列各项,属于西汉初年施政方针“重大调整”的是(   )
    A . 采取“与民休息”政策 B . 实施尊崇儒术的文化改革 C . 颁布推恩令削弱王侯势力 D . 设立直接为皇帝控制的中朝
  • 20. 西汉初年,在文帝和景帝的治理下,汉朝出现了一个社会稳定、国家繁荣的时期,历史上把这一时期称为“文景之治”。形成“文景之治”局面的原因有(   )

    ①皇帝提倡节俭,以身作则    ②轻徭薄赋,减轻人民负担 

    ③重视发展农业    ④以德化民    ⑤焚书坑儒

    A . ①② B . ①②③ C . ①②③④ D . ①②③④⑤
  • 21. 汉初,“汉承秦制”,又“惩亡秦孤立之败”,在地方上采取的行政制度(   )
    A . 削弱诸侯王势力 B . 在全国分设13个刺史 C . 严厉打击豪强势力 D . 郡县与分封并行制
  • 22. 西汉时期“强宗豪右,田宅逾制,以强陵弱,以众暴嘉”的现象非常普遍,为此汉武帝采取的措施有(   )

    ①颁布“推恩令”    ②设立刺史   ③任用酷吏治理地方  ④设立中朝

    A . ①② B . ②③ C . ②④ D . ③④
  • 23. (2020高一上·杭州期中) 光武帝刘秀吸取西汉后期的教训,采取加强集权、发展生产等措施,东汉前期社会出现繁荣景象。其“加强集权”的措施有(   )

    ①开始提升尚书令的作用   ②增强尚书台的作用    ③严格控制外戚干政   ④划分13州部设刺史

    A . ①② B . ②③ C . ①②④ D . ②③④  
  • 24. 白居易在一首诗中写道:“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王莽篡汉从侧面反映了西汉后期存在一个严重影响统治的问题,它是(   )
    A . 宦官乱政 B . 何奴为患 C . 外戚干政 D . 儒家衰落
  • 25. 为了尽快平定黄巾军起义战事,东汉政府将军权由中央下放到地方。这一措施(   )
    A . 导致了军阀割据局面的形成 B . 动摇了东汉王朝的统治基础 C . 促进了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 D . 使黄巾起义很快蔓延到全国
  • 26. (2021高二下·萨尔图期末) 战国时魏国的《竹书纪年》记载:益干启位,启杀之;而《史记》记载:三年之丧毕,益让帝禹之子启。史书反映的事件(   )
    A . 《竹书纪年》成书时间早,比较可信 B . 《史记》是比较符合儒家知识分子的价值需求 C . 两本史书证实了夏朝历史的开端 D . 反映了中央内部王权的争夺
  • 27. 两汉人民创造了灿烂的文化,成就斐然。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 . 汉乐府诗讲究铺陈排比,文采华丽 B . 司马迁的《史记》兼具史学和文学特色 C . 班固的《汉书》首创了纪传体通史 D . 《神农本草经》奠定中医理论基础
  • 28. 相传诸葛亮曾在云南大规模推广茶叶种植,才有了举世闻名的普洱茶。为了纪念诸葛亮,这里的人们奉诸葛亮为茶祖。类似关于诸葛亮的故事在西南地区还有很多。这种传说反映了三国时期(   )
    A . 西南地区得到开发 B . 中央政府直接管辖西南 C . 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D . 茶税成为政府主要收入来源
  • 29. 如图是晋朝颁给内迁少数民族酋长的印章:“晋归义羌侯”印。由此可知(   )

    ①西晋时有大量少数民族内迁到黄河流域

    ②西晋实行了相对开明的民族政策

    ③西晋被少数民族所灭       

    ④少数民族内迁使南方经济超过了北方

    A . ①② B . ③④ C . ①③ D . ②④
  • 30. 东晋初,高门士族王导在朝中担任宰相,其弟王敦,统重兵坐镇长江中游,内外相应。某次朝贺,皇帝司马睿请王导与他并排上坐,王导坚决推辞,时称“王与马,共天下”。这种现象的出现说明(   )
    A . 两晋政权更迭且政体相对混乱 B . 王氏兄弟已有谋反之心 C . 东晋时期士族当权且影响巨大 D . 皇帝善于用人深得民心
  • 31. 自西晋末年起,北方人民为了躲避战乱,大批流亡南下,逐渐形成南迁浪潮。该现象带来的主要影响是(   )
    A . 导致民族矛盾尖锐 B . 推动江南经济开发 C . 干扰南方社会秩序 D . 南北经济交流频繁
  • 32. 318年,晋元帝司马睿下令在徐、扬二州推广种麦,“所益甚大”;他还以人谷多少作为对州郡长吏考核评定等级的标准。这反映出当时南方地区(   )
    A . 社会相对稳定 B . 政府重视农业生产 C . 生产技术提高 D . 经济发展超越北方
  • 33. 下图为考古发现的两幅北朝壁画和砖画内容。这表明当时(   )

    A . 书画艺术开始进入自觉阶段 B . 少数民族普遍推行农耕生产 C . 统治者积极推行封建化政策 D . 民族间生产和生活相互融合
  • 34. 下图左侧描绘的是宁夏固原北魏漆棺画中之“舜”的形象(垂裙帽、窄袖为胡服特点),右侧为河南洛阳北魏孝子石棺画像中“舜”的形象(宽袍大袖为汉服特点)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背景是(   )

    A . 传说人物的形象具有地域差异       B . 鲜卑由游牧经济转向农耕生活 C . 民间绘画风格发生了重大转变      D . 北魏孝文帝改革提倡改易服饰
  • 35. (2019高二上·江门月考) 战国时期有人提出:“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这句话反映的是(   )
    A . 儒家的思想 B . 道家的思想 C . 墨家的思想 D . 法家的思想
二、材料阅读题:(30分)
  • 36. 政治文明的演进经历了漫长而艰难的过程,每一个朝代政权的稳固都离不开统治者的治国措施。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西)周分封71国,其中同姓诸侯40国,通过逐级分封,编织起由中央向四方扩散的控制网络,打破了夏商时期众邦林立的状态,加强了周王室与各诸侯国的经济、文化联系。

    材料二:公天下之端自秦始……秦变周法,政权归皇帝一人掌握。皇帝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表现为高度的中央集权,在世袭制下世代沿袭,虽有增减,但核心不变,这是几千年来占主导地位的制度。

    张岂之《中国文明史十五讲》

    材料三:“汉承(继承)秦制,有所损益(减少和增加)。”为了巩固统治, 刘邦分封诸侯异姓王、同姓王,随着封国的发展,出现“尾大不掉”之势……诸侯王的权力很大,在封地内可以任免官吏,收取租税,铸造钱币,还拥有兵权。

    材料四:地方权力到中央权力的集中经历了漫长的时间,不管是分权还是集权,都是某一时代特定的产物……集权组织机构从产生之日起,就具有多民族、大一统的性质和形成多民族、大一统国家的历史任务。

    ——凤凰网

    1. (1) 根据材料一说出西周与夏商时期相比,在政治制度上有什么创新之处。这种创新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2. (2) 材料二中的“制度”是谁首创的?结合材料二指出该制度的特点。
    3.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承秦制”是指汉朝继承了秦朝的什么政治制度?简述汉武帝是如何解决材料中存在的问题?
    4. (4) 概括材料四中央集权制度对我国历史发展的积极作用。
  • 37.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论语·颜渊》

    材料二 仲舒复对曰:“......《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汉书·董仲舒传》

    1. (1) 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孔子和董仲舒的思想主张。
    2.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种主张在当时的社会地位及其原因。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