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化学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陕西省渭南市大荔县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化...

更新时间:2022-06-14 浏览次数:29 类型:期末考试
一、单选题
  • 1. 下列一些诗句、成语等包含放热反应过程的是(   )

    ①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②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③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④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⑤凿壁借光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④ C . ①②④⑤ D . ①②③④⑤
  • 2. 化学来源于生活,也服务于生活。下列有关生活中的化学知识叙述正确的是(   )
    A . 能源危机会阻碍社会发展,目前使用的能源石油、风能、太阳能都属于新能源 B . 目前市售的热贴大多使用铁粉和碳粉为原料,原理是发生了析氢腐蚀而放热 C . 电热水器用镁棒防止内胆腐蚀,原理是牺牲阳极的阴极保护法 D . 用纯碱可以清洗油污,原理是
  • 3. 下列有关物质的性质与用途具有对应关系的是(   )
    A . 碳酸钡不溶于水,医疗上可用作“钡餐”进行胃病检查 B . 氧化铝熔点高,可用作电解冶炼铝的原料 C . 氨气溶于水显碱性,可用来作制冷剂 D . 氯气在饱和食盐水中的溶解度小,工业上可用电解饱和食盐水制备氯气
  • 4. 在下图所示的装置中进行相关实验。关于该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 装置图A可用于精确测定中和热 B . 装置图B可用于验证原电池反应原埋 C . 装置图C可测定未知氢氧化钠溶液的浓度 D . 装置图D可用于粗铜的提纯
  • 5. 过量铁粉和100 mL 2 的硫酸溶液反应,一定温度下,为了加快反应的速率,又不影响产生H2的总量,可向反应物中加入适量的(   )
    A . 4-5滴硫酸铜 B . 把稀硫酸改为浓硫酸 C . 醋酸钠固体 D . 少量硫酸钠溶液
  • 6.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 对于有气体参加的反应,增大压强能提高单位体积内活化分子的数目 B . 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右移,电离平衡常数可能增大 C . 铅蓄电池放电时,正极与负极质量均增加 D . 升高温度能增大吸热反应反应速率,降低放热反应反应速率
  • 7. 甲烷可以消除NO2对环境的污染,反应式为:CH4+2NO2=N2+CO2+2H2O。在1 L密闭容器中,控制不同温度,分别加入0.50mol CH4和1.2mol NO2 , 测得n(CH4)随时间变化的有关实验数据见下表。

    组别

    温度

    时间/min

    n/mol

    0

    10

    20

    40

    50

    T1

    n(CH4)

    0.5

    0.3

    0.18

    0.15

    0.15

    T2

    n(CH4)

    0.5

    0.35

    0.25

    0.1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由实验数据可知实验控制的温度T2 <T1 B . 0~20min内,组别①中NO2的降解速率为0.018mol/(L∙min) C . 40min时,表格中T2对应的数据为0.1 D . 选用合适的催化剂可提高NO2的转化率,优化环境
  • 8. 如图是化学反应A+B⇌C的反应过程与能量的变化,对于该图的理解,你认为一定正确的是(   )

    A . 该反应的∆H用曲线I计算和用曲线II、III计算数值不同 B . 曲线II、III表明两个反应过程中均为吸热反应 C . 该反应在不需要加热条件就一定能发生 D . 该反应按照曲线II、III进行比按照曲线I进行反应速率要快
  • 9.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25℃,向蒸馏水中加入NaCl、NH4Cl、CH3COONa均能促进水的电离 B . 物质燃烧放出的热量就是该物质的燃烧热 C . 等质量的锌粒分别投入到过量等pH等体积的盐酸、醋酸中,醋酸中的平均反应速率快 D . 电解质溶液导电的过程就是其电离的过程
  • 10. 将 的化学能转化为电能,下列装置能达到目的的是(铅条均除去了氧化膜)(   )
    A . B . C . D .
  • 11. 25℃时,对于浓度均为0.1 mol/L的三种溶液:①醋酸、②氢氧化钠、③醋酸钠溶液,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 c(CH3COO-):③>① B . 水电离出的c(H+):③>①>② C . 25℃时,①和②等体积混合后的溶液: D . 25℃时,①和③等体积混合后的溶液:
  • 12. 在体积不变的密闭容器中进行反应: 。下列各图表示其他条件不变时,改变某一条件对上述反应的影响,其中分析正确的是(   )

    A . 图A表示t0时刻增大NH3的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B . 图B中的a曲线表示使用催化剂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C . 图C表示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且T1>T2 D . 图D中a、b、c三点中只有b点已经达到平衡状态
  • 13. 常温下,下列有关电解质溶液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 相同浓度的HCOONa和NaF两溶液,前者的pH较大,则Ka(HCOOH)>Ka(HF) B . 相同浓度的①碳酸氢钠、②碳酸钠、③碳酸铵溶液中, :②>③>① C . 向AgCl、AgBr的饱和溶液中加入少量AgNO3 , 溶液中 不变 D . 向0.1mol/LCH3COOH溶液中加入少量水,溶液中 增大
  • 14. 利用三室电解池(装置结构如图所示,电极均为惰性电极)可以实现用硫酸钠溶液制取硫酸和氢氧化钠。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 a气体为氢气,b气体为氧气 B . A为氢氧化钠溶液,B为硫酸溶液 C . 通电后中间隔室的Na+向阳极迁移,阴极区溶液的pH增大 D . 该电解反应的总化学方程式为:
  • 15. 比亚迪公司开发了锂钒氧化物二次电池。电池总反应为V2O5+xLi LixV2O5 ,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该电池充电时,锂电极与外加电源的负极相连 B . 该电池放电时,Li向负极移动 C . 该电池充电时,阴极的反应为LixV2O5-xe=V2O5+xLi D . 若放电时转移0.2mol电子,则消耗锂的质量为1.4xg
  • 16. 25℃时,将0.1mol/L NaOH溶液加入20mL 0.1mol/LCH3COOH溶液中,所加入溶液体积(V)和混合液的pH关系曲线如图所示。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A . 从a到b点的溶液中,水的电离程度先增大后减小 B . pH=7时, C . a点所示的溶液中 D . b点所示的溶液中
二、综合题
  • 17. 生活中离不开化学。运用化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 (1) 氢气、丙烷是重要的燃料,计算等质量的氢气完全燃烧产生的热量是丙烷完全燃烧产生的热量的倍(精确到小数点后二位)。(已知:氢气、丙烷的燃烧热分别为:286kJ• ,2217. 6 kJ• )
    2. (2) NH4Al(SO4)2在食品加工中是一种合法的食品添加剂,它还是一种净水剂,其净水的理由是(用化学用语回答)。
    3. (3) 龋齿是有机酸使牙齿中的Ca5(PO4)3(OH)溶解造成的。使用含氟牙膏会使其转化为Ca5(PO4)3F抵抗酸的腐蚀,含氟牙膏能使牙断中Ca5(PO4)3(OH)转化为Ca5(PO4)3F的理由足:溶解度Ca5(PO4)3(OH)Ca5(PO4)3F(填“﹥”或“﹤”)。
    4. (4) 目前民用电池的主要成分是碱性锌锰电池,该电池的总反应式为:Zn+2MnO2+2H2O=2MnO(OH)+Zn(OH)2 , 该电池放电时,负极的电极反应式为
  • 18. 氮是地球上含量较丰富的一种元素,氮的化合物在工业生产和生活中有重要的作用。
    1. (1) 四氧化二氮是火箭推进器的燃料,它与二氧化氮可以相互转化。一定条件下,密闭容器内发生化学反应: H>0,达到平衡时,当分别改变下列某一条件,回答:

      ①达到平衡时,升高温度,平衡将移动(填“正向”、“逆向”或“不”)。

      ②达到平衡时,保持体积不变充入Ar气时,平衡将移动(填“正向”、“逆向”或“不”)。

      ③达到平衡时,保持容器容积不变,再通入一定量N2O4 , 达到平衡时NO2的百分含量(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2. (2) 消除汽车尾气污染物中NO的反应平衡常数表达式为:

      已知:   

        

        

      写出此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该反应(填“高温”或“低温”)能自发进行。

    3. (3) 在催化剂作用下,H2可以还原NO消除污染,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将2 mol NO和1 mol H2充入一个1 L恒容的密闭容器中,经相同时间测得混合气体N2的体积分数与温度的关系如图所示。则低于900 K时,N2的体积分数(填“是”或“不是”)对应温度下平衡时的体积分数,原因是。高于900 K时,N2的体积分数降低的可能原因是(任写一点)。

    4. (4) 氨气是生产氮肥的主要原料,一定温度下,在体积为1 L的密闭容器中充入1 mol N2和2 mol H2合成氨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时,测得N2的转化率为25%,则达平衡时该反应的中平衡常数K=(列出计算式)。
  • 19. 某矿渣的成分为Cu2O、Fe2O2、FeO、SiO2 , 工业上用该矿渣获取铜和胆矾的操作流程如图:

    已知:①

    ②部分阳离了以氢氧化物形式沉淀时溶液的pH如表所示:

    沉淀物

    Cu(OH)2

    Fe(OH)3

    Fe(OH)2

    开始沉淀pH

    5.4

    2.7

    5.8

    沉淀完全pH

    6.7

    3.7

    8.8

    1. (1) 为了加快反应1的速率,可以采取的措施是(任写1条)。
    2. (2) 固体混合物A中的成分是
    3. (3) 反应1完成后,铁元素的存在形式为(填离子符号)。
    4. (4) 用NaClO除能调节溶液pH外,还能起的作用是(用离子方程式表示)。
    5. (5) 沉淀B为Fe(OH)3 , 此时溶液中含有C(Fe3+)的浓度为mol/L(已知:Ksp(Fe(OH)3)=4.0×10-38)。
  • 20. 某研究型学小组在学习了中和滴定原理后,用中和滴定法测定市售紫林白醋的浓度。

    实验步骤:

    1. (1) 配制100mL待测白醋溶液:用准确量取10. 00mL市售白醋,在烧杯中用水稀释后转移到中定容,摇匀即得待测白醋溶液。
    2. (2) 常温下,该学生用标准0.1000mol/L NaOII溶液滴定白醋的实验操作如下:

      A.检查滴定管是否漏水

      B.取20.00mL待测白醋溶液,注入锥形瓶中,加入2 ~3滴酚酞

      C.调节滴定管小液面至0或0以下,使尖嘴部分充满溶液,记下读数

      D.用蒸馏水润洗滴定管,并用标准NaOH溶液润洗2~3次

      E.取标准NaOH溶液注入碱式滴定管至0刻度线以上2 ~ 3cm

      F.把锥形瓶放在滴定管下面,瓶下垫一张白纸,用NaOH标准液进行滴定,记下读数。

      G.另取锥形瓶,再重复上述滴定操作2~3次

      ①正确操作步骤的顺序是A→→G。

      ②滴定达到终点的标志是

    3. (3) 实验记录

      实验编号

      NaOH溶液的浓度(mol/L)

      滴定完成时,消耗NaOH溶液的体积V(mL)

      待测白醋溶液的体积V(mL)

      1

      0.1000

      14.40

      20.00

      2

      0.1000

      16.00

      20.00

      3

      0.1000

      16.02

      20.00

      4

      0.1000

      15.98

      20.00

      数据处理与讨论:

      ①计算该白醋c(CH3COOH)=mol/L。

      ②学生甲用pH计测得该白醋的pH=2.4,计算该温度下醋酸的电离平衡常数Ka=(列出计算式)。

    4. (4) 在本实验的滴定过程中,下列操作会使实验结果偏小的是______(填标号)。
      A . 锥形瓶中加入待测白醋溶液后,再加少量水 B . 滴定前平视,滴定后俯视碱式滴定管读数 C . 碱式滴定管在用蒸馏水洗净后,未用标准NaOH溶液润洗 D . 锥形瓶在滴定时剧烈摇动,有少量液体溅出 E . 碱式滴定管的尖嘴在滴定前有气泡,滴定后气泡消失
  • 21. 如图是原电池电解池的组合装置图。

    请回答:

    1. (1) 若甲池某溶液为稀H2SO4 , 闭合K时,电流表指针发生偏转,电极材料A为Fe,B为碳棒。则:

      ①甲池为(填“原电池”或“电解池”);B电极上发生的现象为

      ②乙池中的银电极上的电极反应式为

      ③丙池中E电极为(填“正极”、“负极”、“阴极”或“阳极”);闭合K一段时间后,稀M溶液的浓度会增加,则M溶液中的溶质是(填化学式);丙池中的离子膜为(填“阳离子交换膜”或“阴离子交换膜”)

    2. (2) 若将甲池的某溶液改为FeCl3 , 电极材料A为Cu、B为碳棒,则甲池的总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3. (3) 若甲池为氢氧燃料电池,某溶液为KOH溶液,A极通入氢气。则:

      ①A电极的反应方程式为

      ②若线路中转移0.02mol电子,乙池中D极质量变化g。

      ③二氧化氯(ClO2)为黄绿色气体,是国际上公认的高效、广谱、快速、安全的杀菌消毒剂。目前已开发出也能用丙池装置制取二氧化氯。写出生成二氧化氯的电极反应式为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