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贵州省黔西南州同源中学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

更新时间:2021-11-24 浏览次数:101 类型:期中考试
一、选择题(25小题,每题2分,共50分)
  • 1. 20世纪20年代以来,在我国辽阔的土地上发现了众多的原始人类遗址。下列远古人类中,时间距离我们最久远的是(   )
    A . 元谋人 B . 北京人 C . 山顶洞人 D . 河姆渡人
  • 2. (2016七上·顺德月考) 《百家姓》是一部记录姓氏的童蒙读物。姓氏及其附着的文化内涵是打通古今交流通道的最好载体,它以一种血缘文化的特殊形式记录了中华民族的形成史。寻根问祖,追根溯源是人的天性。你认为“寻根问祖”应追溯到(   )

    A . 元谋人 B . 炎帝黄帝 C . 尧舜禹 D . 三皇五帝
  • 3. 对后世阁楼和楼房建造有重大影响的是(   )
    A . 干栏式建筑 B . 半地穴式房屋 C . 圆形房屋 D . 方形房屋
  • 4. 夏朝的建立,标志着中国进入了奴隶社会。夏朝的国家机构初具规模,其国家机器不包括(   )
    A . 军队 B . 刑法 C . 监狱 D . 警察
  • 5. 下列能展现长江流域居民制作未耙、种植水稻等原始农耕生活图景的文化遗址是(   )
    A . 元谋人遗址 B . 北京人遗址 C . 河姆渡遗址 D . 半坡遗址
  • 6.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此联 所涉及的历史事件分别发生在(   )
    A . 春秋和战国 B . 秦朝和春秋 C . 战国和三国 D . 秦初和汉初
  • 7. 春秋时期,社会经济有很大的发展,下列说法中与当时实际不相符的是(   )
    A . 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 B . 手工业规模不断扩大 C . 商业活动逐渐活跃 D . 更多使用圆形方孔钱
  • 8. (2016七上·苏州期中) 据史书记载,春秋初年有一百多个诸侯国,到战国时期只剩下十几个了,这个材料反映的历史发展趋势是(  )

    A . 诸侯割据混战扩大 B . 人民遭受的灾难更重 C . 封建制度逐步瓦解 D . 历史走向统一的趋势
  • 9. 史书记载:“每岁插秧毕,蜀人奉香烛,祀李王,络绎不绝吁。”材料中蜀人在播种季节供奉祭祀的 “李王”是(   )
    A . 李冰 B . 李世民 C . 李渊 D . 李耳
  • 10.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说:“改革是中国发展最大的红利”,在商鞅变法中直接给农民带来红利的措施是(   )
    A . 严明法度,禁止私斗 B . 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 C . 统一度量衡 D . 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
  • 11. 从两千多年前的墨子和学生做成小孔成像实验,到今天“墨子号”系列成果引领“第二次量子革命”,量子科学领域有望成为中国对外的新名片,闪耀世界。墨子的思想主张是(   )
    A . “春秋无义战” B . “无为而治” C . “兼爱”“非攻” D . “为政以德”
  • 12. 严格官员管理,健全监察制度是防止政府权力被滥用的重要途径。为此,秦始皇时期设立了(   )
    A . 丞相 B . 军机处 C . 太尉 D . 御史大夫
  • 13. 秦朝确立了“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的规制。这反映出秦朝政治的本质是(   )

    A . 皇权专制 B . 任免官吏 C . 思想控制 D . 言即法律
  • 14.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因地形,用制险塞,起临挑,至辽东,延裹万余里。”《史记》记载的是秦朝修筑的(   )
    A . 灵渠 B . 阿房宫 C . 骊山陵墓 D . 万里长城
  • 15. 某史学家说:“始皇时代……以一政府而统制方数千里之中国。”下列不属于秦始皇为“统制方数 千里之中国”采取的措施的是(   )
    A . 推行郡县制 B . 以德治国 C . 统一文字 D . 统一货币
  • 16. “万里长城”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秦长城的东、西起止地点分别是(   )
    A . 东到辽东、西起临洮 B . 东到辽东、西起河套 C . 东到河套、西起临洮 D . 东到临洮、西起辽东
  • 17. 战国时期,新出现了三个国家,它们是原来晋国分裂而成,它们是(   )
    A . 齐、赵、魏 B . 韩、楚、魏 C . 韩、赵、燕 D . 韩、赵、魏
  • 18. 据《史记》记载,商鞅治秦,集小都、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商鞅此举 (   )
    A . 促进军事力量的强大 B . 加强了对地方的管辖 C . 保护了世袭贵族的利益 D . 加大了地方长官的权力
  • 19. 如下图漫画,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

    A . 爆发于大泽乡 B . 推翻了秦王朝的统治 C . 建立了“张楚”政权 D . 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
  • 20. “亭长何曾识帝王,人关便解约三章。只消一勺清凉水,冷却秦锅百沸汤(意即采取一些措施,化解了秦末以来的诸多矛盾)。”从诗中可以看出作者(   )
    A . 肯定了刘邦推翻秦朝的功绩 B . 分析了楚汉之争的性质 C . 指出了刘邦约法三章的目的 D . 认识到刘邦得民心的原因
  • 21. (2016七上·赤峰期中) 下列哪一措施不是汉高祖刘邦时期采取的措施(  )

    A . 让士兵还乡务农 B . 释放一些奴婢为平民 C . 减轻农民的赋税,减免徭役及兵役 D . 把田赋降到三十税一
  • 22. “文景之治”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个治世,这和汉文帝、汉景帝推行的下列哪些措施有关(   )

    ①注重农业生产    ②提倡节俭

    ③重视“以德化民”    ④统一文字、货币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④ C . ①③④ D . ②③④
  • 23. (2019·菏泽) 汉代张骞被誉为“中国走向世界第一人”。他先后两次出使西域,加强了汉朝与西域各国的联系。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是在(  )
    A . 公元前2世纪初 B . 公元前2世纪末 C . 公元前1世纪初 D . 公元前1世纪末
  • 24. 佛教快速传入我国内地,与下列哪一件事情有密切关系(   )
    A . 东汉建立 B . 造纸术的发明 C . 汉武帝的大一统 D . 丝绸之路的开通
  • 25. 《后汉书》记载,章和二年章帝死,年仅10岁的和帝即位,窦太后临朝听政,窦太后的哥哥大将军窦宪趁机操纵朝政,“威权震朝廷”。材料反映了东汉时期(   )
    A . 时局动荡不安 B . 地主兼并土地 C . 宦官把持朝政 D . 外戚势力膨胀
二、列举题(每小题2分,共8分)
  • 26. 根据提示,完成相应题目。
    1. (1) 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
    2. (2) 春秋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促进了农业上的 
    3. (3) 西汉初,朝廷对地方的控制很弱,统治者奉行“”的政策,诸子百家的学说在社会上很流行。
    4. (4) 东汉时,名医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写成了《伤寒杂病论》一书。
三、解析与探究题(2小题,共42分)
  • 27.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古人对某一历史时期的政治格局进行描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材料二:“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这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写的《古风》组诗中的诗句,描述了秦王嬴政灭六国、统一全国的气势。

    1. (1) 材料一中这种政治格局的出现与哪一制度有关?这种制度的实行,最终导致春秋争霸和战国七雄的混战局面。之后为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理、维护国家统一,该制度被哪种制度所取代?
    2. (2) 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回答,“秦王扫六合”的历史意义。为加强对全国的统治,秦朝创立了什么制度?它采用了诸子百家中哪一学派的思想?
    3. (3) 中国古代朝代的兴亡都与统治者的统治方式密切相关。通过以上探究,你能获得哪些启示?
  • 28.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公元前138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他还派出军队讨伐句奴,最后迫使匈奴各部落归顺或者逃往沙漠地区。贸易紧跟在胜利的汉朝旗帜之后,商路的安全有了保证。

    材料二:随着丝绸之路研究的深入,史学界提出了许多新的观点,如下表所示。

    观念内容

    学者1

    丝绸之路不止一条,依据地理位置及其路线,可分为“西北陆上丝绸之路"“西南陆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

    学者2

    丝绸之路上商品流通的参与者有汉人、波斯人、突厥人,大食人,鲜卑人等。除了以经商为主的商人,参与丝绸之路商品流通的还有僧侣,他们绝大多数并不以获利为目标,而是以宗教传播为己任。

    学者3

    丝绸之路中“丝绸”一词,已不再是中外商业史上交流的商品“丝绸”之狭义,而是一个文化象征符号。所以丝绸之路是沟通中国与域外交流的一个“交通网络”,包括商业、文化和民族迁徙交融这三大功能。

    1. (1) 根据所学知识指出公元前138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的目的是什么。公元前60年,西汉朝廷在西北地区采取了什么措施使“商路的安全有了保证”?这措施的实施有何重大的历史意义?
    2. (2) 根据材料一归纳张骞出使西域与丝绸之路的开通的关系。材料二中学者1所概括的“西北 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分别在哪里?
    3. (3) 依据学者2的观点回答,当时在丝绸之路上往来的主要是哪两类人?他们的目的有何不同?
    4. (4) 用史实分别说明学者3所说的丝绸之路的“商业功能”和“文化功能”。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