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河北省唐山市滦南区域三校联考2021-2022学年九年级上学...

更新时间:2021-11-24 浏览次数:92 类型:期中考试
一、选择题(每题 2 分,共 50 分)
  • 1. 据记载,英国纽伯里的手工工场有 200 名织工织布,并有 200 名学徒在帮 工,100 名妇女被用来梳理羊毛,200 名少女在照看纺车,拣选羊毛则是由 150名儿童去做。呢绒一经织好,立即交到 50 名剪毛工人和 80 名整饰工人手里。 材料说明手工工场(   )
    A . 采用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 B . 面向市场进行生产 C . 工场生产技术水平高超 D . 生产集中,分工明确
  • 2. 大多数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和文学关注的中心都是人﹣﹣文艺复兴时期的新人,他或她是自身命运的塑造者而不是超自然力量的玩物。人们不需要专心 于超自然力量,相反,生活的目的是为了发展自身所固有的潜能。由此可见,文艺复兴(   )
    A . 推翻了封建教会的统治 B . 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解放 C . 推动了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D . 壮大了资产阶级的力量
  • 3. 在 15 世纪的海外冒险事业中,起带头作用的是葡萄牙而非西班牙……葡萄牙疆域不大,且位于大西洋沿岸,三面为西班牙领土所包围这有效地保护了葡萄牙人不会因为诱惑而将自己的财力浪费到欧洲战争中去。这主要用来说明新航路开辟中的(   )
    A . 经济动因 B . 宗教需要 C . 地理因素 D . 社会根源
  • 4. 戈雷岛上的奴隶堡一层有三处特别的地方,分别是“增肥室”、“惩罚室”和“不归门”。由于交易中只有体重超过 60 公斤的奴隶才能卖个好价钱,贩子们就在这里对体重不足的在押者拼命“填鸭”,以达到快速增肥的目的。材料说明了(   )
    A . 奴隶贸易的残酷性 B . 三角贸易利于资本积累 C . 奴隶贩子关注黑奴营养和健康 D . 三角贸易造成了非洲的贫穷和落后
  • 5. 一旦有适当的利润,资本就胆大起来。有 20%的利润,它就活跃起来:有50%的利润,它就铤而走险;有 100%的利润,它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有300%的利润,它就敢犯任何罪行……下列事件中最能证明这一观点的是(   )
    A . 新航路的开辟 B . 三角贸易 C . 工业革命 D . 资产阶级革命
  • 6. 英国作家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讲述了出身于英国生活优裕的商人家庭的鲁滨逊十分渴望航海冒险。他在巴西开办了种植园,看到当地缺少劳动力,转而去非洲贩卖黑奴。在一次航海途中,鲁滨逊遇险漂流到一座荒岛上。这段材料反映了( )
    A . 文艺复兴和新航路开辟 B . 西欧城市的兴起和奴隶贸易 C . 新航路开辟和奴隶贸易 D .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 7. 有学者这样评价近代英国:“它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方面的成就都为世界其他地方提供了范例,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英国开创了一个新的文明。”下列不具有这一文明属性的是(   )
    A . 先进的社会制度 B . 建立日不落帝国 C . 民主的政治体制 D . 崭新的生产方式
  • 8. 詹姆斯一世和继承人查理一世企图把英国圣公会的教义和仪式强加给所有的人,从而引起不信奉国教的臣民即清教徒的仇视。他们还企图摆脱国会进行统治,但遇到了困难,因为国会控制了国家的资财。他们试图通过出售进出口贸易和许多制造业的专卖权来绕过这一障碍,这带来了很大的收入,但也引起资产阶级的反抗。材料体现的主题是(   )
    A . 英国议会与王权斗争的起因 B .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原因 C . 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的过程 D .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过程的特点
  • 9. “它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前言,阐述了宣言的目的;第二部分阐述政治体制思想,即自然权利学说和主权在民思想;第三部分……说明殖民地人民是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被迫拿起武器的,力争独立的合法性和正义性……”它(   )
    A . 在世界上开启了限制王权的尝试 B . 是首个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 C . 沉重打击了欧洲的顽固封建势力 D . 宣告了美利坚合众国的诞生
  • 10. 法国大革命的到来,不是因为伏尔泰卓越的讽刺散文和卢梭伤感的浪漫小说,而是因为中产阶级已经上升到经济的领导地位,他们渴望得到社会的认可和政治权力。这表明法国大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是(   )
    A . 伏尔泰卓越的讽刺散文 B . 卢梭伤感的浪漫小说 C . 中产阶级渴望得到社会认可 D . 经济地位与政治权利的不平衡
  • 11. 2021 年 5 月 5 日,法国政府为拿破仑去世 200 周年举行了纪念仪式,此举引发法国国内激烈的讨论。其实自 1969 年法国时任总统蓬皮杜纪念拿破仑诞辰 200 周年以来,法国历届政府一直对这个人物敬而远之。而此次法国总统马克龙在纪念仪式上则公开称拿破仑为一位缔造者、战略家和法则的制定者。马克龙之所以这样评价拿破仑是因为他(   )

    ①恢复君主制度,导致大革命成果付诸东流

    ②加冕称帝,建立了法兰西第一帝国

    ③对于近代法律制度的建设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④宣扬“民族主义”造成欧洲国家分裂

    ⑤军事才能卓越,多次打败反法联盟

    A . ①②③ B . ②③④ C . ①④⑤ D . ②③⑤
  • 12. 1830 年乔治・斯蒂芬森的机车“火箭号”以平均 14 英里的时速行驶了 31 公里,将一列火车从利物浦牵引到曼彻斯特。到 1850 年,英国拥有 6600 英里铁路。此后,铁路可以长距离、快捷、便利地大批运送煤和矿石。由此可见,工业革命(   )
    A . 带来了运输领域的大变革 B . 促使英国成为世界工厂 C . 为城市化提供了物质保证 D . 改变了英国的产业结构
  • 13. 戴维•兰德斯(国富国穷)中提到:棉纺织品是一种销售范围很广、需求量巨大的商品,它足以带动一场工业革命。材料旨在说明(   )
    A . 市场需求刺激了技术革新 B . 殖民掠夺推动了工业革命 C . 资本流动促进了工业革命 D . 商品直接带动了工业革命
  • 14. 清朝外交家张德彝在《三述奇》一书中记载:5 月 21 日,凡尔赛军队对巴黎发动了总攻。23 日,在凡尔赛我第一次见到了被抓获的人员两万多人。28 日,起义者遭到镇压,大批人员被处死。29 日,“胜利之师”三四万人的归来……这支刚刚投降过普鲁士,又拿起枪镇压本国起义者的军队,完全没有胜利之师的模样!该史实应纳入的学习主题是(   )
    A . 法国大革命 B . 拿破仑远征 C . 巴黎公社运动 D . 凡尔登战役
  • 15. 当 1857 年爆发反对英国统治的起义时,不仅英国军队,而且还有印度人也前去镇压。伦敦《泰晤士报》的记者惊讶地报道了这一事实:“所有这些男人、妇女和孩子都兴高采烈地涌向勒克瑙,去帮助欧洲人制服他们的兄弟。”据此可知(   )
    A . 印度民族大起义不得人心 B . 亚洲民族解放运动范围广影响深 C . 印度民族独立意识尚未真正形成 D . 泰晤士报的报道真实可信
  • 16. “旧世界的界标一个接一个地消失了:禁止蓄须和穿长袍,引进儒略历,简化字母,宫廷妇女不再闭门不出,芬兰湾畔的圣彼得堡被建成新首都。”这些现象的出现得益于(   )
    A . 彼得一世改革 B . 1861 年农奴制改革 C . 十月革命 D . 新经济政策
  • 17. 19 世纪俄国著名的自由主义者卡维林说,借着改良道路自上而下地废除农奴制,似乎就可以在 500 年内使俄国“一帆风顺地繁荣下去”。他们当中的大多数都对沙皇诏书表示热烈欢迎,称赞它“开辟了历史的新纪元”,“是贵族崇高的、自我牺牲精神的产物”。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
    A . 俄国农奴制改革完整全面地体现了资产阶级的利益 B . 俄国农奴制改革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C . 俄国农奴制改革是由俄国资产阶级领导并实施的 D . 俄国农奴制改革从根本上牺牲了农奴主的自身利益
  • 18. 下面示意图表现的主题是(   )

    A . 推翻沙皇专制统治的道路 B . 俄国沙皇废除农奴制改革 C . 改革推动了俄国社会进步 D . 俄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 19. 世界名著《飘》的原英文书名为《Gone with the wind》,有消逝与渺茫之意,正是表述了南方旧式农庄文明及其相关生活方式的消亡与飘逝。揭示了旧的农庄文化与现代工业革命两种不同社会发展状态下的意识形态的对立。小说《飘》创作的历史背景是(   )
    A . 美国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 B . 1929 年﹣1933 年世界经济大危机 C . 美国建立了联邦制共和国 D . 自由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
  • 20. 日本在西方坚船利炮的冲击之下,由一群有知者组成“萨长土肥”藩士成立的新政权在戊辰战争中消灭德川幕府和反抗者,推行版籍奉还,结束长达六百多年的武士封建制度,以藩阀和资本家取代武士阶级的统治。这主要用来佐证的时代主题是(   )
    A . 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大 B . 日本的幕府割据与内战 C .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 D . 亚非拉的民族民主革命
  • 21. 1890 年,日本天皇颁布了《教育敕语》,提出日本“国体之精华”乃忠孝二字,教育以培养忠臣孝子为出发点;以孝、友、和、信、恭、俭等十大德行,为“德育”的主要内容。《教育敕语》被视作国家的“第二宪法”而倍受重视,它具有了超越其他敕令或法令的地位,在教育问题上既具有最高权威性,又具有不可修改性。由此可知,日本明治维新(   )
    A . 政府非常重视国民教育 B . 注重学习中国儒家思想 C . 极大地提高了国民素质 D . 浸透军国主义思想教育
  • 22. 资本主义国家发展到 19 世纪后期,已经不满足于在殖民地掠夺原料后经过机器加工再将产品倾销回殖民地的掠夺方式了,它们希望直接利用殖民地廉价的原料和劳动力在当地生产,这样可以更有效率地节约成本,扩大掠夺量。此种现象表明(   )
    A . 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即帝国主义阶段过渡 B . 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使欧美资本主义国家成为工业化强 C . 帮助被殖民地国家发展经济 D . 资本主义国家的掠夺方式发生了变化
  • 23. 奥运会可以反映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科技等情况。北京冬奥会将于2022年2月在北京和张家口联合举行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举办冬季奥运会。世界首次冬季奥运会在1921年的法国举办。当时可能见到的现象有(   )

    ①运动员休息室电灯通明

    ②运动服使用人造纤维面料

    ③各国代表团乘坐火车或轮船来参赛

    ④运动员可以通过电脑与家人分享荣誉

    A . ①②③ B . ①③④ C . ①②④ D . ①②③④
  • 24. 随着受教育程度的提升,妇女获得更多的知识和技能女性对政治的关注和参与 程度很大提高,在世界范围内女性政治领导人显著增加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德国总理默克尔就是典型代表。上述材料说明(   )
    A . 妇女由家庭走向社会 B . 妇女获得选举权 C . 妇女地位的提高 D . 妇女实现与男性完全平等的地位
  • 25. “白人曾经把热带的黑人赶到温带做奴隶,没经过血统融合的黑人几百年还是黑人根本不会因为到了温带而自己进化成白皮肤。”这段材料是在质疑 的可信度。横线处应填的内容是(   )
    A . “三角贸易” B . 《物种起源》 C . 殖民主义 D . 万有引力
二、材料题(共 50 分)
  • 2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公元 1500 年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因为它标志着地区 自治和全球统一之间冲突的开端。在这以前,不存在任何冲突,因为根本就没 有全球的联系,遑论全球统一。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由于造船技术提高,欧洲人已能建造适于远洋航行的大型的多桅快速 帆船。中国人发明的罗盘针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并普遍应用于航海,为欧洲 人深入以往未知的海域提供了条件……新航路开辟标志着海洋这个大陆之间 的天然屏障被逾越,世界各地各个民族各种文明之间彼此隔绝的状态被打破, 人们的世界地理知识愈加丰富,对各个大陆和海洋增加了了解;横跨大洋的贸 易往来使世界市场初露端倪;互通有无的商品流通和日益频繁的人员交往促进 了文化的交流和发展……各个地区各个民族的历史逐渐融合成为统一的人类 历史。

    ——摘编自刘宗绪《历史学科专题讲座》

    1. (1) 材料一认为“公元 1500 年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其依据是 什么?
    2. (2) 据材料二,指出促使欧洲人能够远洋航行的工具。并结合所学知 识,归纳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 27. 世界形势风云变幻,穿越历史的风烟眺望未来。与时俱进,顺 势而变,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发展共识。阅读以下材料, 回答问题:

    【崛起有方】 材料一:西方的崛起曾被视为世界历史中最引人入胜的历程之一。这一进程始于民主与哲学在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出现,继之以中世纪欧洲的君主制和骑士制度,经过文艺复兴和大航海时代,结束于西欧和北美对全世界军事、经济和政治的控制。

    ——摘自《为什么是欧洲?世界史视角下的西方崛起(1500﹣1850)》

    【民主宪政】 材料二:短短几千个字,却是第一次把国王和贵族之间的权力关系,转化为明确的 法律文字。近代民主制度能够在英国产生,有赖于英国传统习惯和中世纪分封制度 中有丰富的妥协因素……最为关键的因素是英国的议会传统、教会的制约和习惯法 的限制,使得国王几乎从来都没有演变为东方式的完全不受限制的专制君主。

    ——王从圣《各国民主制度的建立途径》

    【多元利益】 材料三:美国宪法本身就是一个“多元利益相互妥协”的产物……它在制定和实施 过程中,特别注重对美国社会在地域、群体等方面多元利益的冲突与协调,办法是 让不同的利益集团通过多方位、连续不断的“谈判”而达成妥协,使不同的群体均 可从中实现利益分沾和共享。

    ——李剑鸣《美国宪法何以成为“活着的宪法”》

    【思想基础】 材料四:由于法国特有的理想化的思想基础和浪漫的文化特征,也由于法国的历史 和现实传统,法国没有选择渐进的现代化方式,而是采取了非此即彼的极端手段, 用激进的方法实施政治现代化,为此付出巨大的代价。

    ——摘编自钱乘旦《现代化历程•西欧卷》

    1. (1) 根据材料一,指出近代西欧崛起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2. (2) 依据材料,概括“短短几千个字”对英国产生的影响(不得摘抄原文)。据材料指出“近代民主制度”产生的关键因素。
    3. (3) 根据材料三,指出美国宪法如何协调“多元利益”?为达到此目的, 美国宪法的设计所依据的原则是什么?
    4. (4) 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法国实现政治现代化的方法及采取该方法 的“思想基础”。
  • 28. 世界工厂为世界制造,世界工厂因创新而不断变迁;创新是推 动历史发展的不竭动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工业革命与世界工厂的变迁

    18世纪60年代

    19世纪中期

    20世纪中期

    21世纪

    工业革命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世界工厂

    英国

    美国

    日本

    特点

    制造中心  

    科技中心  

    贸易中心

    制造中心  

    科技中心

    制造中心

    分散化

    ——摘编自孙林岩《全球视角下的中国制造业发展》

    材料二   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兴起,美国抛弃了英国模式,转向重工业发 展……凭借其在科学技术上的领先以及生产技术和生产能力上无法比拟的优 势,成为新的“世界工厂”。

    ——摘编自周斌、李水凤《中国:做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工厂”》

    1. (1) 根据材料一,回答“世界工厂”的产生起源于哪一历史事件?概 括作为“世界工厂”的国家的主要特征。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首 先成为“世界工厂”的政治前提。
    2. (2) 根据材料二,指出美国的“世界工厂”与英国相比有何不同。 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美国成为“世界工厂”的原因。
    3. (3) 综上所述,从“世界工厂”的变迁中,我们可借鉴的经验是什么?
  • 29. 阅读材料,探究问题。

    材料一 1853 — 1854 年,美国海军舰队两次强行闯入日本港口,要求日本打开国门,否则开战。日本被迫在不平等条约上签字,开放港口。其他西方国家接踵而至……开港通商后,日本经济受到很大冲击,许多手工工场倒闭。日本黄金大 量外流,引起市场混乱,物价飞涨。农民、城市贫民和下级武士的处境不断恶化。

    ——《世界历史》

    材料二 日本因为自身地理环境等方面的因素,资源相对匮乏,唯有不断强大自身 才能解决问题。于是日本以向强大先进国家学习一途,以强者为师。这种学习不是 简单的"拿来主义"和"金盘式"吸收,而是根据自身特点,结合需求,有选择性地学 习、吸收,最终演化为具有日本特色的内容。日本民族性格中,有一点很值得提倡, 那便是坚韧不拔、求精求细。日本人极度务实的性格,使他们很少去关注、研究宏 大的思想和理论,而往往是从精细处着眼,就现实性问题寻求答案,并持之以恒地 去实现。 明治维新不是单纯的器物革新,而是政体、经济、法律、军事、教育等等全方面的 改革。对于这些改革,使得日本由一个落后的等级封建社会,逐渐转变为资本主义 社会。

    ——  《日本明治维新为什么能够成功?》

    1. (1) 材料一表明明治维新前日本面临哪些危机?
    2. (2) 根据材料二,探究明治维新成功的原因。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