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浙江省杭州市滨江区初中教育集团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上...

更新时间:2022-03-31 浏览次数:97 类型:月考试卷
一、积累与运用(15分)
  • 1. 看拼音写汉字。

        阅读美文,能让我们享受美的熏陶。读朱自清的《春》,耳畔仿佛听到鸟儿在卖弄清脆的歌hóu;读老舍的《济南的冬天》,一幅雪后初晴图展现在我们面前:山尖全白的亮色,仿佛给蓝天xiāng上了一道银边;读刘湛秋的《雨的四季》,雨催化了春的明媚,绽放了夏的粗guǎng,抚摸着秋的静mì,守护着冬的柔和。

  • 2. 古诗文默写。

    四季变换,皆可入诗入画。“,洪波涌起”那是枭雄曹操眼中的秋色;“,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那是夕阳下,旅人漂泊的斜影。四季变换,往往使诗人触景生情。“”一句,是李白借月抒怀,抒发对友人的思念和安慰之情;“”则是李益登城远望后勾起的征人思乡之情。

  • 3. 下列句子重音和停连最不合适的一项是(      )
    A . 风v轻悄悄的,草v软绵绵的。 B . 牛背上v牧童的短笛 , 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着。 C . 今天夜里山草也许就绿起来了吧? D . 的,济南的人们v在冬天是面上含笑的。
  • 4. 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未若柳絮风起()   相而去()   入门不

二、阅读(45分)
  • 5. 名著阅读
    1. (1) 高尔基说:“文学即人学”。阅读名著,听作者讲述故事,我们认识了形形色色的人物。如读(篇名),我们认识了鲁迅的父亲,他不懂孩子的心理,教育观念落后,在“我”兴奋万分准备去看迎神赛会时,命令“我”背书,将“我”的兴致全浇灭;读《藤野先生》,我们还了解了鲁迅(事件),投身到用文字拯救民族灵魂的心路历程,了解了一个爱国者鲁迅的真实影像。
    2. (2) 散文往往蕴含着作者的深厚情感。《朝花夕拾》一书就寄寓了鲁迅先生鲜明的“爱与憎”。请你选取下列篇目中的人物、事件具体谈一谈。

      备选篇目:《二十四孝图》《藤野先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父亲的病》

  • 6. 阅读下面的现代文,完成问题。

    孩子是春天的另一种姿势

        ①看看日历,知道已是春天,可老在户外,觉得风还是冬天的风,冰凉刺骨。太阳依旧病恹恹的样子,起伏的山,一片片的林子,全是灰蒙蒙的颜色,铅笔画似的。哪里有一丝春天的踪迹?有一天,我却意外地从学生的课桌上,发现了第一抹春痕。

        ②我在静悄悄的教室里巡视,蓦然看见,一张课桌的缝隙里,有一撮小草芽,用细细的白线娇娇的扎着。草芽针一样细,顶端嫩绿,往下是鹅黄,根部则嫩白。我站在那里端详了许久,心中一时有些感动。我相信,这是天地间第一抹春色。在寒风料峭的二月里,灰黄苍茫的天地间,发现这一抹淡到极致的春色,需要怎样的耐心和细心呀,我捏起那一小撮纤细的草芽看了看,又插进桌面的裂缝里,坐在位子上的男孩,这第一抹春色的主人,仰脸望着我,笑了。

        ③这以后,稍一留意,便天天可以从学生的课桌上,感受到春意的萌动和蔓延了。桌缝里,有一二截刚刚泛青或萌发芽苞的小树枝,还有三五朵小野花。花朵那么小,白的似米粒,黄的、红的,像蜡笔上削下的碎屑。想这些鲜艳的粉末,该是二月的风荡来的春天的水彩,细心的孩子发现了,使用小手指将它们拾起来,染在了他们的课桌上,教室里,被映上了暖暖的春意。

        ④打碗花、紫地丁、映山红百娇千艳,绚丽多姿。学生的课桌上花事纷繁起来,演示着春天的进程。一到春天,孩子们翻山越岭来学校,路上只要一弯腰,便能采一把在手里。这些山里孩子,有的还穿着露趾的鞋,穿着哥哥姐姐肥大的旧衣裤,他们吹着柳笛,摇着野花到了学校,便把花插在课桌上。有的孩子,还用细线把花枝绑在铅笔上。花枝轻抚小脸,让人想不清,是花枝染红了小脸,还是小脸染红了花枝。

        ⑤有一天,我迎着学生的歌声走进教室,看见我放着教科书的课桌上,循着纵横的缝隙,长满了青草、绿叶、小花。那课桌,仿佛是从春天剪下的方方正正的一块芳草地。我打开教科书,书页里也夹了几朵指甲般大小的紫色小花。我笑了,学生们也喜形于色。那一笑,已使师生的心沟通了。这一节课,学生始终情绪高昂。下课后,我拿起一枝开着淡紫色花朵的葛条,嗅了嗅,对学生说:“真是春天了,连咱们的课桌也都开花了!”学生大笑,欢呼起来。这时候,一个调皮的男孩,指着一个女孩子说:“老师,她也开花了!”我看,可不,她的小辫子上,簪了一枝粉红的野花。学生们又是一阵击掌大笑。

        ⑥在这开花的课桌间踱步,听着学生们那晴朗的笑声,我觉得,这教室该是春天的源头了。春天从孩子们的身上产生,先染了他们的课桌,然后漫出窗子,染了山川。和孩子们在一起,就是和春天在一起。我想起了一位诗人的句子:孩子是春天的另一种姿势。

    1. (1) 文章开头描写户外初春的景色的作用是什么?
    2. (2) 从②③④小节中各找出一句具体描写花草的句子,体现出春意的变化。

      第②小节:

      第③小节:

      第④小节:

    3. (3) 第②小节中,男孩“仰脸望着我,笑了”,男孩的笑的原因是什么?
    4. (4) 完成下面对本文中心思想的概括。

      本文通过对教室里插遍鲜花的描述,反映了孩子们,赞颂了师生之间),进而指出了孩子就是最美的春光。

  • 7. 阅读下面现代文,完成问题。

    麦与镰的季节

    屈绍龙

    ①时光,以像刀的脚步,一步一步走近。阳光的移动,河水的流逝,月亮的圆缺,燕去雁归,土地在河水中移动,这就是时间的脚步。在收割着地面的一切,不知不觉间,夏季来了。麦子在逐日褪去身上的绿色外衣,披上淡黄色的衣衫。

    ②立夏过后,扬花的麦子,总是羞涩地将两点花瓣儿挂在穗头,麦地里就多了一层淡雅的粉白。粉白不起眼,只是很温情,像乡村的少女,匆匆赶路,总是散着一绺头发,低着眉,红着脸,青春的气息,舒畅而又细腻。

    ③麦子是土地的女儿,也是养育乡村的母亲。就像乡村的女孩儿有一天也会感到受孕的幸福,以生命创造生命,在痛苦的幸福中祈福。

    ④初夏,楝子花开,是麦子逐渐成熟的标志。羽状的复叶是苦的,粗糙的树皮是苦的,椭圆的果实是苦的,深理的根须也是苦的,苦心的苦楝树,淡紫色的小花朵浓都地开满整个灌浆时节,一种独特的苦香四处弥漫。妻子的成热,是和石相花开相应和的,饱满的麦柱,堆满我们的院落,火红的花朵,摇曳在我们的每一段岁月。岁月,让人的感情发生着变化,就像葡萄在时间的催化下变成美酒一样,浓郁芳香醉人。

    ⑤我曾在柔和的春夜漫步田间,微朦的月光下,小麦在风中摇曳,显示出努力生长的模样,土地是软绵绵的,踏上去有一种舒服的感觉,新翻的泥土散发着一种特有的气息,与小麦散发的清香味糅合在一起,有一种给人向上的力量的感觉。月光如水,静静地泻在田野作物的叶面之上,像洁白的乳汁。作物在春的时节,努力地拔节生长,似乎能听到生长的声音,一种向上的音响。

    ⑥麦子是温柔的女子,在召唤阳刚的镰刀。初夏时节,麦子成了待阁的少女。

    ⑦我手握镰刀,弯腰低头,向麦子致敬。或许是她们太矮小,不,是她们太牵挂母亲。我只好蹲下,与她们近距离接触。我再一次对她们感念,我单膝跪下,进一步向她们致敬。

    ⑧分神,手指被锋利的镰刀轻轻划破,殷红的血液,在光洁的镰刀上留下斑斑痕迹。不知是麦子柔弱,还是土壤疏松,镰刀时而割断麦子,时而又将麦子连根拔起,麦芒刺伤我的手指和手背,隐隐作痛。

    ⑨运方的养牛院子里,牛的尾巴在不停地摇摆,驱赶着身边的效蝇,姿态很甜美,旋律也很优雅。或许,牛儿们知道麦于成熟,收制后,被轧扁的麦秸是它们最好的食粮,麦田就是它们天然的谷场和食料厂。

    ⑩有些植物追求肥沃,有些植物则追求空间,而麦子,是既追求肥沃,又追求空间的农作物。当冬日万物沉睡时,麦子则在广袤的土地之上苏醒,绿色在田野间镶上了边框,她们是那么纤细,是那么弱小,是那么新绿。此刻面对金色麦田,她们过往的绿色身影,在我们的眼前不停地晃动。绿色,是最感人,最有情的。她们不像红色那样热,不像蓝色那样冷,她们柔和美好,给人安慰,使人安静,叫人思索。

    ⑪手指的鲜血,给她们配上热烈的色彩,使她们显得更加美好柔和,给人安慰,给人安静,让人增添无限的思索……

     (选自2017年第5期《散文选刊》,有删节)

    1. (1) 根据文章内容,将表格补充完整。

      扬花的麦子

      成熟的麦子

      收割麦子

      赞美麦子

      温情

      努力生长

      牵挂母亲

    2. (2) 文中划线句子富有表现力,请加以赏析。

      麦子在逐日褪去身上的绿色外衣,披上淡黄色的衣衫。

    3. (3) 第④段写麦子成熟季节时,还写到了楝子花开和石榴花开,有何作用?
    4. (4)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回答问题。

      ①岁月,让人的感情发生着变化,就像葡萄在时间的催化下变成美酒一样,浓郁芳香醉人。(屈绍龙《麦与镰的季节》)

      ②正像保存葡萄最好的方式是把葡萄变为酒;保存岁月最好的方式是致力把岁月变为永存的诗篇或画卷。(冯骥才《日历》)

      以上两段文字都是对岁月的感悟,请根据你的理解,联系实际谈谈自己的看法。字数100字左右。

  • 8. 古诗文阅读。

    听流人水调子

    王昌龄

    孤舟微月对枫林,分付鸣筝与客心。

    岭色千重万重雨,断弦收与泪痕深。

    【注释】:①这首诗大约作于王昌龄晚年赴龙标贬所途中。

    1. (1) 首句用“孤舟”“微月”和“枫林”三种景物,营造了的意境。
    2. (2) 尾句的“泪痕深”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 9.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宋有狙公者,爱狙 , 养之成群,能解狙之意,狙亦得公之心。损其家口 , 充狙之欲。俄而匮焉,将限其食,恐众狙之不驯于己也,先诳之曰:“与若芧 , 朝三而暮四,足乎?”众狙皆起而怒。俄而曰:“与若芧,朝四而暮三,足乎?”众狙皆伏而喜。

    《庄子•齐物论》

    【注释】:①狙(jū):猴子。②口:口粮。③匮:不够。④限:减少。⑤芧(xù):橡粟,一种粮食。

    1. (1) 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

      狙之意         

      其家口 

      俄而匮焉         

      之曰           

    2. (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文言语句。

      恐众狙之不驯于己也。

    3. (3) 本文是一个成语的出处,这个成语是什么?并说说本文蕴含的道理。
三、写作(40分)
  • 10. 美无处不有,美无处不在。在你的生活中,一定会有美好的人、事、景、物,给你留下美好的印象。请以“我发现了   ▲   的美”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先把题目补充完整;2感情真挚,文通字顺;3不少于5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