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物理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湖南省株洲市炎陵县2020-2021学年八年级上学期物理期末...

更新时间:2021-10-26 浏览次数:82 类型:期末考试
一、单选题
  • 1. 下列估测中,最接近实际的是(   )
    A . 课桌的高度约75dm B . 人正常步行的速度约1.1m/s C . 八年级物理课本的质量大约是2kg D . 做完整套眼保健操所用的时间约50s
  • 2. 在超市乘坐电梯上升时乘客说自己是静止的,他所选的参照物是(   )
    A . 地面 B . 超市里的收银员 C . 上升的电梯 D . 货架上的商品
  • 3. 吼猴是世界上叫声最响的动物之一,它以雷鸣般吼声警告其它动物不要侵犯它的领地.这里的“雷鸣般”描述的是声音的(  )

    A . 音调 B . 响度 C . 音色 D . 声速
  • 4. 关于声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 物体不振动也可以发出声音 B . 公路两旁安装隔音板是为了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C . 倒车雷达是利用次声波来确定障碍物的远近的 D . 利用超声波进行金属探伤,说明声音可以传递信息
  • 5. (2017八上·江苏期中) 下列关于物态变化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 春天,河里冰雪消融的过程要吸热,是升华现象 B . 夏天,雪糕周围冒“白气”的过程要放热,是汽化现象 C . 秋天,早晨花草上形成露珠的过程要吸热,是液化现象 D . 冬天,戴眼镜的人从室外进入室内,镜片变“模糊”的过程要放热,是液化现象
  • 6. 下列有关“光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 阳光下,微风吹拂的河面,波光粼粼,这里面含有光的反射现象 B . 汽车在夜间行驶时,应打开驾驶室里的电灯 C . 彩色电视机屏幕上的丰富色彩是由红、黄、蓝三种色光混合而成的 D . 在暗室里,为了能从镜子中看清自己的脸部,应把手电筒正对镜子照射
  • 7. (2017·中山模拟) 如图所示为某款数码相机的成像原理,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影像传感器相当于光屏,拍照时,将镜头对准景物,相机通过自动调节,就能得到清晰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为拍摄到更大的像应将镜头远离景物 B . 为扩大拍摄范围应将镜头靠近景物 C . 影像传感器上成的是正立的实像 D . 景物在二倍焦距以外才能成缩小的像
  • 8. 如图所示,是小明在做“探究物质熔化规律”实验时,根据实验数据描绘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图像,由图像可知(   )

    A . 该物质在BC段处于液态 B . 该物质在BC段不吸热也不放热,温度保持不变 C . 该物质熔化过程持续了约6 min D . 该物质是晶体
  • 9. (2019·重庆) 中国的诗词歌赋蕴含丰富的光学知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酒中明月倒影是光的折射 B .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影子的形成是由于光沿直线传播 C .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阴晴圆缺的月亮是自然光源 D .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共赏的天上明月是平面镜所成的像
  • 10. (2019八上·江宁月考) 图甲是小明春游时看到的美景,图乙中能正确反映他看到水中“树木”的光路图是(    )

    A . B . C . D .
  • 11. (2020八上·垣曲月考) 如图,小桃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时,把蔡老师的眼镜放在蜡烛和凸透镜之间,发现光屏上烛焰的像变模糊了;接着,她再将光屏靠近凸透镜,又能在光屏上看到烛焰清晰的像。关于蔡老师的眼睛和眼镜说法正确的是(  )

    A . 蔡老师是近视眼,戴凸透镜 B . 蔡老师是远视眼,戴凸透镜 C . 蔡老师是近视眼,戴凹透镜 D . 蔡老师是远视眼,戴凹透镜
  • 12. (2020·成都) 下列测量方案中,最合理的是(   )
    A . 测小铁块密度:用装有适量水的量筒测体积后,再用天平测质量 B . 测正方体小木块密度:用天平测质量后,再用刻度尺测边长并计算体积 C . 测小砖块密度:用天平测质量后,再用装有适量水的量筒测体积 D . 测比赛用铅球密度:用天平测质量后,再用装有适量水的量筒测体积
  • 13. 凸透镜的焦距是15cm,将物体放在主光轴上,距光心35cm处所成的像一定是( )

    A . 正立缩小的 B . 倒立放大的 C . 正立放大的 D . 倒立缩小的
  • 14. (2019八上·大洼月考) 甲、乙两种物体的质量和体积的关系图象如图所示,则甲、乙两物体的密度之比是(   )

    A . 8:1 B . 4:3 C . 4:1 D . 2:1
  • 15. 如图是测量酱油密度的过程,甲图可读出烧杯的质量,乙图可读出烧杯和酱油的总质量,丙图可读出烧杯中全部酱油的体积,那么下列选项中计算结论错误的是(   )

    A . 空杯的质量 B . 酱油的质量 C . 酱油的体积 D . 酱油的密度
二、多选题
  • 16. 一辆汽车A和一辆卡车B同时从同一地点出发,同向做匀速直线运动,某时刻它们的位置如图所示,图中,能正确反映两车运动的图象是(   )

    A . B . C . D .
  • 17. 初冬的早晨,窗户玻璃上会出现一层水雾,太阳出来后,水雾又消失了。关于这种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水雾出现在玻璃的外侧 B . “出现水雾”是液化现象,“水雾消失”是汽化现象 C . 水雾出现在玻璃的内侧 D . “出现水雾”是熔化现象,“水雾消失”是升华现象
  • 18. 如图所示,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时,烛焰在光屏上成一个清晰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利用这一成像规律可制成照相机 B . 该透镜的焦距f的范围是: C . 如果蜡烛向左移动,光屏需要靠近凸透镜才能再次接收到清晰的像 D . 用不透明的纸将凸透镜的上半部分挡住,光屏上只能呈现半个烛焰的像,像的亮度减弱。
  • 19. 有关生活中的物理知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夏天使用电风扇时人感觉凉爽,是因为风降低了室温 B . 用高压锅煮饭熟得快是因为锅内气压大,水的沸点升高 C . 清晨,我们看到地平线下的“太阳”是由于光的折射形成的 D . 用天然气炉灶煲汤,在沸腾时调大火焰能提高汤的温度
  • 20. 甲、乙两物体,同时从同一地点沿直线向同一方向运动,它们的 图像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内乙做匀速直线运动 B . 4s时甲、乙两物体的速度相等 C . 内乙的平均速度为2m/s D . 3s时乙在甲的前方
  • 21. 某实验小组分别用天平和量筒测出了两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并描绘出V-m图像(如图所示),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 . ρ B . ρ C . 若m=m , 则V<V D . 若V = V , 则m< m
三、填空题
  • 22. 甲图所示,所测木块的长度为cm;乙图所示液体的温度是℃。

  • 23. 2020年6月23日,我国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最后一颗组网卫星成功发射,能为全球提供导航、定位、授时和短报文等服务。“北斗+”让天地互通更加智慧。在某公交年站,一同学从电子站牌上看到一辆公交车需要时6分钟行驶3.2千米才能到达某站,由此他预测该车的速度是千米/小时,该车实际上提前8秒到达此站,它的行驶速度是(结果保留两位小数)米/秒。
  • 24. 公安交通管理部门要求驾驶员和乘客必须使用安全带,如图所示,汽车匀速行驶时,坐在座位上的乘客相对于汽车是的。坐在车内的小明看到路旁的树向后退去,他是以为参照物的。

  • 25. 物理老师用力拍讲台桌面时,我们听到声音的同时还会看到桌面上的小粉笔头也跳起来,这一现象说明

    如图所示是用小竹管做的一个哨子,吹竹管的上端,可以发出悦耳的哨声,上下拉动活塞可以改变声音的;音乐会上不同的乐器演奏同一首乐曲,我们也能够分辨出不同器发出的声音这主要是依据。(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

四、实验题
  • 26. 如图所示,在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让小车从斜面的A点由静止形如下滑并开始计时,分别测出小车到达B点和C点的时间,即可算出小车在各段的平均速度。

    1. (1) 图中AB段的距离sAB=cm,测得时间tAB=1.6s,则AB段的平均速度vAB=m/s。
    2. (2) 如果小车过了B点才停止计时,则测得的平均速度vAB会偏
    3. (3) 实验中应多次测量,每次测量时必须让小车从由静止开始下滑。
    4. (4) vABvAC(填“>”、“<”或“=”)。
  • 27. 如图所示装置是某同学做“观察水的沸腾”的实验描绘的水温随时间变化的图像,由图可知:水的沸点是℃;此时水面上方的气压(填“高于”、“低于”或“等于”)标准大气压;第5分钟后,继续加热,水的温度会(填“升高”“降低”或“不变”)。

  • 28. 测量某种液体密度的主要实验步骤如下:

    1. (1) 用调节好的天平测量烧杯和液体的总质量,当天平再次平衡时,如图甲所示,烧杯和液体的总质量为g;
    2. (2) 杯中的部分液体倒入量筒中,如图乙所示,量筒中液体的体积为cm3
    3. (3) 用天平测出烧杯和杯内剩余液体的总质量为74g;

      计算出液体的密度为

  • 29. 下图为小红在做“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的实验装置,其中A、B是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C是平整的白纸,E是玻璃板。

    1. (1) 点燃蜡烛A放在玻璃板前,观察到玻璃板后有蜡烛的像A'。此时在玻璃板后移动蜡烛B使其与像 完全重合。但小红无论怎样移动B,始终不能使其与蜡烛的像 完全重合,可能的原因是
    2. (2) 蜡烛A的像是由于光射到玻璃表面发生(填“反射”或“折射”)形成的;
    3. (3) 当玻璃板后面的蜡烛B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时,小红移去蜡烛B,并在蜡烛B所在的位置放一光屏,则光屏上(填“能”或“不能”)承接到蜡烛A的像,此现象说明平面镜所成的是(填“实”或“虚”)像。
五、综合题
  • 30. 据统计,全国发生的车祸中有超过四分之一是超速引起的!为此,我市近年来加大了道路限速监控管理。一种是“定点测速”,即监测汽车在某点的车速;另一种是“区间测速”,就是测算出汽车在某一区间行驶的平均速度,如果超过了该路段的最高限速,即被判为超速。若监测点A、B相距18km,一辆轿车通过监测点A时车内速度表如图乙所示,请你根据图中信息回答以下问题:

    1. (1) 图中 表示。该轿车通过监测点A时的速度是,若采用“定点测速”,该轿车在通过滥测点A时(填“会”或“不会”)被判超速;
    2. (2) 采用“区间测速”,这辆轿车在该路段会不会被判超速?(请通过计算进行说明)(
六、计算题
  • 31. 某空烧杯的质量为100g,在烧杯内装满水,测得烧杯和水的总质量为700g,将质量为500g的金属块浸没在烧杯内的水中,等停止溢水后,再次测得烧杯、金属块和剩余水的总质量为1100g,求:
    1. (1) 烧杯的容积
    2. (2) 溢出的水的质量
    3. (3) 金属块的密度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