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生物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河北省保定市阜平县2020-2021学年八年级上学期生物期中...

更新时间:2021-11-30 浏览次数:56 类型:期中考试
一、单选题
  • 1. (2017七上·蒙阴期末) 种子萌发所需的外界条件是(    )

    ①适量的水分  ②充足的光照  ③适宜的温度  ④丰富的养料  ⑤充足的空气.

    A . ①②③ B . ①③⑤ C . ①②③④ D . ①②③④⑤
  • 2. 下列播种在土壤中的种子不可能萌发的是(   )
    A . 种皮 受损伤的种子 B . 胚受损伤的种子 C . 果皮 受损伤的种子 D . 胚乳受损伤的种子
  • 3. (2018七下·莱城期中) 某生物小组的同学在学校的试验田里种植花生,下列做法对于花生正常出芽没有意义的是(  )
    A . 在晴天进行播种 B . 在春天进行播种 C . 在雨后进行播种 D . 在松土后进行播种
  • 4. 大豆和玉米种子萌发过程中供给胚营养的结构分别是(   )
    A . 子叶和胚乳 B . 胚乳和子叶 C . 子叶和子叶 D . 胚乳和胚乳
  • 5. 如下表所示,每次测得小麦的发芽率都有所不同,你认为小麦的发芽率是(   )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发芽率

    96%

    90%

    91%

    95%

    A . 96% B . 90% C . 93% D . 95%
  • 6. 芽的结构中,能发育成茎的是(    )

    A . 芽轴 B . 芽原基 C . 叶原基 D . 生长点
  • 7. (2021七上·江北期末) 能不断产生新细胞的是根尖的(   )
    A . 根冠 B . 分生区 C . 伸长区 D . 成熟区
  • 8. (2016·湘潭A) 蚕豆从土壤中吸收水分主要依靠根尖的(  )

    A . 分生区 B . 伸长区 C . 成熟区 D . 根冠
  • 9. (2016·赤峰) 在油菜开花前营养器官旺盛生长期,出现了植株矮小、叶片发黄的现象,缺少的无机盐是(  )

    A . 含氮的无机盐 B . 含磷的无机盐 C . 含钾的无机盐 D . 含硼的无机盐
  • 10. (2017八下·平定期末)

    将两株同样大小的玉米幼苗,分别放在盛有等量蒸馏水和土壤浸出液的试管中培养.两周后现象如图,说明土壤浸出液中含有玉米生长所需的(  )

    A . B . 无机盐 C . 阳光 D . 温度
  • 11. (2016·玉林) 人们常给移栽的大树打针输液,输入的营养液是(  )

    A . 水和无机盐 B . 蛋白质 C . 脂肪 D . 糖类
  • 12. (2019七上·惠来月考) 植物能够进行光合作用的部位是(  )
    A . 整个植物体 B . 绿色的叶片 C . 所有绿色部分 D . 只有茎和叶
  • 13. 在验证“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中,要对图甲的叶片进行脱色处理,处理方法如图乙所示,图乙中大烧杯内盛放液体A,小烧杯内盛放液体B,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液体A、B都是清水 B . 液体A、B都是酒精 C . 液体A是清水,液体B是酒精 D . 液体A是酒精,液体B是清水
  • 14. (2016·烟台)

    生物小组将放置暗处一昼夜的银边天竺葵做如图处理,光照一段时间后,取A,B两叶片脱色、漂洗、滴加碘液,对实验现象及解释正确的是(  )


    A . 叶片A中间变蓝而边缘不变蓝,说明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 B . 叶片B变蓝,说明光合作用的产物是淀粉 C . 叶片B变蓝,说明CO2是光合作用的原料 D . 叶片A变蓝,叶片B不变蓝,说明透明塑料袋阻隔了阳光
  • 15. (2016·常州) 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场所、产物分别是(  )

    A . 二氧化碳和水、叶绿体、有机物和氧气 B . 有机物和氧气、叶绿体、二氧化碳和水 C . 二氧化碳和水、线粒体、有机物和氧气 D . 有机物和氧气、线粒体、二氧化碳和水
  • 16. (2016·沧州)

    现有四套实验装置,若要验证植物的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则应选用的装置组合是(  )

    A . 甲和乙 B . 乙和丙 C . 甲和丙 D . 乙和丁
  • 17. (2015·资阳) 温室大棚栽培蔬菜时,夜间常常适当降低大棚内的温度,其最主要的目的是(  )

    A . 降低温度可以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B . 温度降低,呼吸作用减弱,有机物消耗减少 C . 温度降低,蒸腾作用减弱,减少水分的散失 D . 温度降低,光合作用增强,有机物积累量多
  • 18. 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萝卜、梨等蔬菜水果放久了会空心,这是因为存放期间(   )
    A . 呼吸作用消耗了大量氧气 B . 光合作用消耗了大量水分 C . 呼吸作用消耗了大量有机物 D . 光合作用消耗了大量二氧化碳
  • 19. 下列关于粮食贮存条件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 低温、干燥、增加氧气浓度 B . 低温、潮湿、增加氧气浓度 C . 低温、干燥、增加二氧化碳的浓度 D . 低温、潮湿、增加二氧化碳的浓度
  • 20. (2019·民勤模拟) “小草依依,踏之何忍。”设置这些标语提醒人们不要践踏小草,因为经常在草坪上行走,会造成土壤板结,从而影响小草的生长。土壤板结影响植物生长的主要原因是 (      )。
    A . 土壤中缺少无机盐,影响生长 B . 植物缺少水,影响光合作用 C . 土壤中缺少氧气,影响根的呼吸 D . 气孔关闭,影响蒸腾作用
  • 21. (2016·滨州) 下列有关蒸腾作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 蒸腾作用只在白天进行 B . 叶是植物进行蒸腾作用的主要器官 C . 阴雨天移栽植物,可以提高成活率 D . 蒸腾作用可以提高大气湿度,增加降雨量
  • 22. 绿色植物的蒸腾作用可以(  )
    A . 增加周围环境的温度 B . 增加空气的湿度,有利于形成降雨 C . 减少水分的吸收 D . 降低植物的光合作用
  • 23. “山上多植物,胜似修水库。有雨它能吞,无雨它能吐”。这段谚语形象地说明了(  )
    A . 根的特性 B . 山上植物多时需要修水库 C . 治山要治水 D . 绿色植物参与生物圈中的水循环
  • 24. 关于植树造林,对空气质量影响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 吸附尘埃,减少雾霾 B . 增大空气的湿度 C . 保持大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相对稳定 D . 引起温室效应
  • 25. (2021七下·黄冈开学考) 关于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作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 能维持生物圈中碳—氧平衡 B . 为生物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C . 绿色植物能够提高大气温度,增加降水量 D . 直接或间接为其他生物提供食物来源
  • 26. “低碳生活”已成为时髦的话题,保护植被和大面积绿化是降低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有效方法,对改善人类的生存环境有重大意义,其原因之一是植物的光合作用能够(  )

    A . 吸收二氧化碳 B . 吸收水和无机盐 C . 生产有机物 D . 释放二氧化碳
  • 27. (2017·玉林) 绿色植物参与生物圈中水循环的生理作用主要是(   )

    A . 光合作用 B . 呼吸作用 C . 蒸腾作用 D . 吸收作用
二、综合题
  • 28. 观察菜豆种子和幼苗模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 (1) 菜豆种子的主要部分是[],它由(填代号)构成。
    2. (2) 菜豆种子中含有的营养物质储存在[]中。
    3. (3) ②将来发育成幼苗的[],B是由种子的[]发育而成的,C是由[]直接发育而成的。
  • 29. 如图是某同学设计的一组实验:在两个大小几乎相同的萝卜中各挖一个大小相等的洞,向甲、乙萝卜的洞中分别注入等量的清水和浓盐水,各用一个装有玻璃管的橡皮塞塞住洞口,记下玻璃管内液面的高度。放置一段时间,分析出现的变化。

    1. (1) 玻璃管内液面高度。 
    2. (2) 用手捏萝卜的感觉:甲,乙
    3. (3) 植物细胞吸水或失水主要取决于。 
    4. (4) 甲萝卜的细胞所处的状态相当于图二中的。 
    5. (5) 不同植物或同种植物的不同生长时期,浇水量应有所
  • 30. 下图表示植物体内的某些生理过程,据图回答问题。

    1. (1) 过程a和b分别表示植物的作用和作用。
    2. (2) 植物能进行a过程的主要器官是,场所是;制造的有机物不仅满足了自身生长、发育、繁殖的需要,还能为提供基本的食物来源,有机物中储存的能量来自
    3. (3) a和b两个过程,过程对于维持大气中的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的恒定具有重要作用。
    4. (4) 过程a大于过程b 时,植物体内的有机物得以,并能使植物表现出现象。
    5. (5) 温带落叶树木过冬时,仍持续进行着过程,它所分解的物质则是通过过程合成并储存在植物体内的。(填字母)
三、实验探究题
  • 31. 18世纪,某科学家在探究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过程中,做了如下实验:实验装置、材料、操作方法如下图。

    实验结果:甲玻璃罩内的蜡烛很快熄灭,乙玻璃罩内的蜡烛能持续地燃烧。

    分析上述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 (1) 从探究实验的基本要求看,实验中的变量是
    2. (2) 科学家设计该实验所提出的探究的问题应是
    3. (3) 实验结果说明了
    4. (4) 如果实验时将甲、乙玻璃罩用黑布罩住,实验结果是该实验结果说明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