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考...

更新时间:2021-11-07 浏览次数:105 类型:期中考试
一、知识积累及运用(第1~7题,共20分)
  • 1. 下列加点字注音、字形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 萏(hàn)        确(záo)    蝉(tuì)        为一谈(hùn) B . (liàng)      谷(bǐ)     落(zhuó)      小心冀冀(yì)       C . (xiāo)       斜(jī)      若(tǎng)       花团锦(cù)    D . (guǎng)     赏(jiàn)    菜(wā)        咄咄逼人(duō)
  • 2.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明从小就养成了勤学好问的习惯,遇到问题总是不耻下问地向老师请教。       B . 得知自己获得了第一名,他高兴得喜出望外。    C . 窗外的雨淅淅沥沥地落下,天地间仿佛被细雨织在一起。 D . 毕业典礼上男女同学打扮得花枝招展、意气风发,灵动的青春在校园里尽情飞扬。
  • 3. 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达有误的一项是(  )
    A . 《论语》,儒家经典著作,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四书”之一。     B . 古代常见敬辞有令尊、令堂、贤弟等。谦词有家父、寒舍、敝人等。    C . 《朝花夕拾》意为早上的花晚上去采摘,是鲁迅的一部散文集,既有温情与童趣,也有对人情世故的洞察。  D . 《金色花》是一篇散文诗,写现实之事,以儿童的视角表达对母亲的依恋。
  • 4.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 通过艰苦卓绝的锻炼,小胖的体重下降了一倍。       B . 为了防止疫情不再反弹,我校加强了周周“消杀”工作。 C . 正确书写汉字不仅能传承中华文明,还能规范学生的书写习惯。    D . 语文课堂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
  • 5. 请在横线上续写句子,要求语意连贯,句式一致。
            聆听自然,万物皆有情。小雨淅沥,泉水叮咚,诉说着心中的喜悦;夜莺歌唱,喜鹊报春,讲述着人间的欢乐;                                   。让我们心存感恩,为它们赞美,为它们歌唱:赞美这成长路上风霜雨雪的奇观,歌唱这前行途中鸟语花香的陪伴。

  • 6. 阅读下面材料,一句话概括主要内容。(30字以内,含标点)

        新华社北京10月20日下午15时,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在国家卫生健康委西直门办公区新闻发布厅召开新闻发布会,科技部社会发展科技司制司长田保国表示,目前我国的新冠疫苗研发工作总体上处于领先地位,目前已有4个疫苗进入了Ⅲ期临床试验,接种了共计约6万名受试者,未收到严重不良反应的报告。

  • 7. 古诗文默写。
    1. (1) 潮平两岸阔,。(王湾《次北固山下》)
    2. (2) ,山岛竦峙。(曹操《观沧海》)
    3. (3) 夜发清溪向三峡,。(李白《峨眉山月歌》)
    4. (4) ,受降城外月如霜。(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5. (5) ,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6. (6) 《论语》中强调学与思辩证关系的句子是
二、口语交际及综合性学习(第8~10题,共8分)
  • 8. 目前,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还没有“退烧”,而中国国庆假期的旅游热潮引起外媒的关注。美国承认中国防疫成就显著,中国在疫情控制体现了“大国自信”。虽然国内疫情控制趋于平稳,但为避免反弹,仍需加强防控。为提高重视,七年级(1)班要开展“防控意识不可丢”综合性实践活动。请你积极参与,回答下面问题。
    1. (1) 为营造活动氛围,请设计一条宣传标语。
    2. (2) 小明同学认为疫情已经过去了,不用再戴口罩了,针对每天班主任老师坚持早上、中午测体温嗤之以鼻,你应该如何劝说他?
    3. (3) 作为中学生的你,对于进一步防控疫情可以做些什么?(至少三条)
三、阅读理解与分析(第11~26题,共42分)
  • 9. 赏析《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回答以下各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内容说得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 李白,字太白,号香山居士,唐代浪漫主义诗人,被称为“诗仙”,与杜甫并称“李杜”。 B . 诗人在“杨花落尽子规啼”中写了杨花和子规鸟两种意象,渲染伤感的气氛。 C . 本诗寓情于景,借景抒情,通过写有形之物来关怀跋山涉水,远走他乡的友人王昌龄,希望他早日归来。 D . “龙标”指王昌龄。古代常用官职或任官之地的州县名来称呼一个人。
    2. (2) 请赏析“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 10. 阅读《焦饭遗母》,回答以下各题。

    焦饭遗母

        吴郡陈遗,家至孝。母好食铛底焦饭,遗作郡主簿,恒装一囊,每煮食,辄贮录焦饭,归以遗母。后值孙恩贼出吴郡袁府君即日便征遗已聚敛得数斗焦饭,未展归家,遂带以从军。战于沪渎,败,军人溃散,逃走山泽,皆多饥死,遗独以焦饭得活。时人以为纯孝之报也。

    (选自《世说新语•德行》)

    【注释】①至:最。②铛(chēng):一种铁锅。③恒:总是。④贮录:贮藏。⑤值:碰上,遇到。⑥孙恩:东晋末,孙恩聚众数万,攻陷郡县。后来攻打临海郡时被打败,跳海死。⑦袁府君:即袁山松,任吴国内史(诸侯王封国内掌民政的长官,相当于太守)。⑧未展:未及。

    1. (1)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①母食铛底焦饭

      带以从军

    2. (2) 请用“/”给下面语句划出两处停顿。

      后值孙恩贼出吴郡袁府君即日便征遗已聚敛得数斗焦饭

    3. (3) 把下面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逃走山泽,皆多饥死,遗独以焦饭得活。

    4. (4) 为什么陈遗总是贮录焦饭?(用原文的话来回答)
    5. (5) 读完本文,你获得怎样的启示?
  • 11. 阅读《一枚温热的发卡》,回答以下各题。

    一枚温热的发卡

    一路开花

    ①我十岁那年,父亲终于决定外出谋生。他说,他得出去挣点钱,以后让我进城念好的学校。他说话时,母亲正倚在门上,用破旧的头巾扑打着身上的灰尘。

    ②父亲走的这天,母亲没有出门送他。我以为,母亲并不在乎父亲的走与留。殊不知,我却在午后的玩耍中,偶然看到了蹲坐在玉米地埂上的母亲,正独自默默流泪,面前的母亲和一个小时前与父亲欢笑着告别的母亲俨然判若两人。

    ③父亲回来的那天,隔壁邻居都过来看了。母亲一直不说话,父亲从兜里掏出一枚精致的黄色发卡。我认识,那是一朵多么漂亮的迎春花啊!黄色的蕊,黄色的瓣,如同一只翩翩起舞的蝴蝶。父亲将它插入母亲的发隙中,用手指一按,“啪”一声,别在了头上。母亲于是欢喜地进了厨房,只剩我和父亲在门前嬉闹。

    ④没过几天,父亲又回到城里去了。其间,他给家里写过两封信,说自己在一家公司里做搬运工,货物虽不重,可都是高档货,很能赚些钱,叫我和母亲不要担心。那两封简短的信,不识字的母亲硬是让我念了许多遍。而她每听完一遍,都要在地埂旁坐上很长时间。

    ⑤春节前,母亲收到了父亲的汇款。经过一夜的深思,母亲最终决定带我去城里添置些东西,好给父亲一个惊喜。母亲买了一条羊毛围巾、两张年画和一个偌大的二手衣柜。母亲说,这种衣柜,放在家里够气派。衣柜有了,可搬运成了问题。我们只得花一点工钱,去桥头雇个搬运工。

    ⑥桥头的工人可真多啊,密密麻麻地聚集了一地。前头的几个老练的小工一看到我和母亲,便迅速起身围了过来。寻思间,一个声音粗犷的男人对着密集的小工打趣:“嘿,是不是又来老板了?找我啊,我力气可大着呢,庄稼人!不偷懒儿!”

    ⑦母亲迅速拨开人群,循声望去。不远处的空地上,坐着一个头发蓬乱,衣衫褴褛的男人。我看不清那张黑黝黝的脸,只是他手臂上特有的疤痕,让我辨认出,他便是我的父亲。他在见到我与母亲的一瞬间,惊慌失措地捂着肚子往远处跑,似乎是急着上厕所。

    ⑧母亲没有叫他,目不转睛地看着那个熟悉的背影渐渐消失在视野里。然后她随便指了一个在旁的男人,拉着我,飞也似的离开了。我气喘吁吁地抬头,看到母亲那簌簌滴落的眼泪打湿了那条新买的羊毛围巾。

    ⑨父亲出事的那天,母亲正在门前扫雪。一个神色匆忙的男人从马车上跳下来说:“不好啦,不好啦,虎子他爹出事儿了!”父亲是在搬运家具时出事的。楼梯上有水结了冰,父亲时没有站稳,摔了下来。那张一百多斤重的八仙桌,便毫不留情地砸向了他的身体。

    ⑩父亲最终没能救活。下葬那天,母亲盘起了头发。将那朵柔黄的迎春花缓缓插入了发际。我没有哭,母亲也没有。

    ⑪亲朋散去之后,我和母亲默默地收拾家里的残局。洗碗时,她捋着蓬乱的头发惊呼:“我的发卡呢?我的发卡呢?”当夜,母亲硬拉着我,在漫天的雪花中,寻找父亲送她的那一枚黄色发卡。我从来没有见她如此疯狂过。

    大雪呼啸着席卷了山野。漆黑的夜,路上,我和母亲趴跪在冰凉刺骨的雪地上,一步步地顺着掩埋父亲的方向找寻而去。母亲的发卡真丢了。父亲下葬时,她不曾哭泣,如今却在惨白的雪夜里,为一枚没有生命的发卡哭得没了声息。

    ⑬当雪花再度悄然覆盖了村庄,我已不觉寒冷。因为我知道,在这个白雪皑皑的世界里,一定有一枚温热的发卡在寒冬的深处,默默地守护着一朵柔黄的迎春花。

    (选自《北方人》,有删改)

    1. (1) 父亲用他独特的方式守护着自己的妻子和孩子,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2. (2) 第⑫段画线句“大雪呼啸着席卷了山野”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3. (3) 说说文中父亲是个怎样的人,请简练概括。
    4. (4) 请分析题目的作用。
  • 12. 阅读《以书为种子》,回答以下各题。

    以书为种子

    尤今

    ①书对我而言,犹如空气。它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而我,时时刻刻都需要它。

    ②自童年开始,我便明白,肚子饿了,找食物吃;眼睛饿了,找书看。我的双眸,时时都处在饥饿的状态中,只要一书在手,我便既有“蚕吞桑叶”的快乐,亦有“蜂儿采蜜”的满足。

    ③略识之无,我便发现,屋子里的每一寸空隙,都飘浮着一缕一缕的书香。视线所及之处,有书;视线不及之处,亦有书。高高低低地叠着,密密麻麻地堆着,疏疏散散地放着,整整齐齐地排着。书和屋子,你侬我侬地化成了一个圆满的整体。在那如饥似渴地从书籍汲取营养的童稚时代,我们的物质生活是捉襟见肘的。书却为我营造了一个金光灿烂的世界。

    ④父亲总是买书,不是一册册地买,而是一摞摞地买。当他把书提进门时,忙家务的母亲总是很快地把湿漉漉的手抹干了,把那一摞书当成瑰宝一样,小心地捧过来,欢天喜地地拆开看。

    ⑤万籁俱寂时,母亲在灯下执卷而读的样子,真是美丽。微卷的睫毛静静地在眸子下方印着扇形的影子,脸上浮着若有若无的笑意。

    ⑥她低头看书。我仰头看她。她快乐地沉浸在那满是文字的神秘莫测的世界里,而我,向往那个世界。于是,跌跌撞撞地闯了进去。最初,一知半解,等一进入,便痴痴地迷上了。书,自此成了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⑦成家之后,我的整间屋子氤氤氲氲都是书香。我站着读、坐着读,躺着也读。我读书的时候,孩子也人手一册地读。一家大小静静地、齐齐地读书的那种感觉,美好到了极致,幸福到了极点。

    ⑧站在浩如烟海的书籍中,突然想起青少年时代的一件往事。那时,零用钱有限,想买书只能将钱一点一滴地储存起来,存够了,才得以一偿夙愿。有一回,看中了赛珍珠的译著《大地》,翻来覆去地看,爱不释手,可是,没有钱买。一连两三周,上书店时,总先去看看那部小说还在不在,如果还在,便抽出来,用手轻轻摩挲一番,才恋恋不舍地放回去。后来,学校考试,忙着温习功课,没上书店。考完试后,钱也存够了,便风风火火地赶往书店。可是,那部朝思暮想的书没了。我觉得心里有一种说不清的疼痛,在书架旁晃来晃去,像个无主的孤魂。

    ⑨阅读,是一种多功能的活动,也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浸润活动。许多散文和小说,都不着痕迹地蕴藏着隽永可贵的价值观与人生观,它会在阅读的过程中,慢慢地流入读者的内心深处,那种影响力,是巨大而深远的。台湾漫画家蔡志忠说过:“要成为出色的漫画家,非得喜欢读书不可。画只是技巧,出色的漫画,出自无穷的想象。不读书,就表示没有好奇心,怎么可能画出精彩的漫画?”

    ⑩实际上,阅读所能带来的脑力冲击,大得超乎想象。它足以将水面上的一个小涟漪化为滔天巨浪,从而创造出一个个奇迹。

    ⑪阅读带来的大快乐,是任何其他的活动都难以相比的。当它让你哭时,那种感动,能够进入心坎很深的地方;当它让你笑时,那种快乐,像是融化在心上的一块糖。它时而像铁锹,在你心叶上挖出一个个痛楚的窟窿;时而像辣椒,辣得你汗如雨下却又拍案叫绝。有时,它像雷像电,狠狠地劈下来,将迷糊混沌的你震醒;有时,它又像云像雾,让你腾云驾雾、浑然忘却世间的一切烦恼。

    ⑫我觉得自己最大的“成就”是:以书为种子,在孩子的心田里种下了一株快乐的树。这树,永不枯萎。

    (选自《广州日报》,有删改)

    1. (1) 阅读文章,阅读能给人们带来哪些好处?
    2. (2) 从修辞角度分析“只要一书在手,我便既有‘蚕吞桑叶’的快乐,亦有‘蜂儿采蜜’的满足”的表达效果。
    3. (3) 文章第④段的画线句“当他把书提进门时,忙家务的母亲总是很快地把湿漉漉的手抹干了,把那一摞书当成瑰宝一样,小心地过来,欢天喜地开看。”中的加点词有什么作用,试分析。
    4. (4) 文章第③段属于哪种记叙顺序?有什么作用?
    5. (5) 请你向同学们推荐对你影响最深的一篇文章或一本书,并简述你推荐的理由。
四、写作(50分)
  • 13. 从下面两个文题中任选一题作文。

    ㈠请以“记忆中的一朵浪花”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作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地名、人名。

    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

    ③写出真情实感。书写工整,卷面整洁。

    ㈡一个青年向一个富翁请教成功之道,富翁却拿了3块大小不等的西瓜放在青年面前。“你吃哪块?”富翁问。“当然是最大的那块!”说完两人开始吃起来。当富翁把最小的一块吃完又拿起了最后一块吃起来。显然富翁比青年吃得多。这时候富翁说:“要想成功,要懂得放弃,只有放弃眼前的利益,才能获得长远大利,这就是我的成功之道。”

    要求:①除诗歌、戏剧外,文体不限。

    ②表达真情实感,不得套写抄袭。

    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地名、校名、人名。

    ④字数在600字左右。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