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小学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浙江省宁波市海曙区2020-2021学年六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

更新时间:2021-10-19 浏览次数:307 类型:期末考试
一、积累与运用(29%)
  • 1. 看拼音写词语。

    为了在科技节上大展风采,他quán shén guàn zhù地进行航模调试。那天,他cāo zòng zì rú,显得jì gāo yī chóu,航模在空中wēi fēng lǐn lǐn,不可一世。可是,就在他wàng hū suǒ yǐ 的时候,航模一个急转弯,不断下坠,任凭他怎么努力也无济于事,最终,他jǔ sàng地捡起了地上散架的模型。

  • 2. 下面每道小题中都有一个字的注音有误。
    1. (1)
      A . 古(měng) B . (zhuó) C . (bó) D . (jiàn)
    2. (2)
      A . (zhà) B . 笑(nìng) C . 缩(quán) D . (qí)
    3. (3)
      A . (bǒ) B . 误(miù) C . 谷(bì) D . (xuē)
  • 3. 下面每道小题中都有一个词语含有错别字。
    1. (1)
      A . 洒脱 B . 模糊 C . 汹涌澎湃 D . 暴露无疑
    2. (2)
      A . 抱怨 B . 悬崖 C . 别出心栽 D . 排山倒海
    3. (3)
      A . 枯萎 B . 贡献 C . 念念有词 D . 崭钉截铁
  • 4. 词语运用不当的一项是( )
    A . 小妞一曲唱完了,但她美妙的歌声却余音绕梁 , 使人久久沉浸其中。 B . 他的书法苍劲有力,真有笔走龙蛇之势。 C . 这支笔做工精美,定能妙笔生花啊。 D . 那双龙戏珠灯,精致灵巧,栩栩如生
  • 5. 下面的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 黄继光不但壮烈牺牲了,而且他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B . 六年来,通过老师的教育,使我认识到博览群书的重要性。 C . 我们要不断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D . 历史博物馆展出了两千多前新出土的文物。
  • 6. 下面句子中,标点使用有误的一句是( )
    A . 紫禁城城墙十米多高,有四座城门:南边午门,北边神武门,东西两边分别是东华门、西华门。 B . 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 C . “碰壁?”我说,“您怎么会碰壁呢?是不是走路不小心?” D . 一块白石头,几天不见,就长满了苔藓。一片黄泥土,几天不见,就变成了草坪菜畦。
  • 7.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狼牙山五壮士》中的战斗场面描写采用了“点面结合”的写法。 B . 《兰亭序》是柳公权的代表作之一。 C . 留意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能帮助我们深入地理解人物形象。 D . 《少年闰土》选自鲁迅的《故乡》。
  • 8. 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手捏向一匹猹。那猹却,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 9. 一轮明月,几多感慨。《宿建德江》中“”诗人借明月孤舟表千万愁绪。《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一句写了明月清风清幽自在的夏夜。
二、阅读与思考(38%)
  • 10. 先浏览下面的三个阅读材料,然后根据后面的阅读题,选择相应的阅读材料细读,并答题。

    (一)生死抉择

    喊雷

    ①傍晚时分,滔滔洪水铺天盖地而来!

    ②舍不得离开家园又终于不得不离开家园的刘大爷,看到洪水已经漫上桥面,才拄着木杖,扶着桥栏杆,带着小孙儿,小心翼翼涉水过桥。

    ③走着走着,他突然发现原本好端端的桥栏杆有一两丈不见了,于是用木杖探试,才知道这座五孔桥中间的一孔已被洪水冲塌。多危险哪,要不是这断栏杆提醒他,爷孙俩再往前跨一步,就会双双葬身于激流之中!

    ④于是爷孙俩赶紧掉头往回走,打算爬上屋后的小山逃生避险。

    ⑤爷孙俩刚走回桥头,就看见不远处有一辆汽车正向大桥开过来。

    ⑥险在眉睫!

    ⑦刘大爷当机立断,赶紧迎着这辆汽车奔去,站在公路中间,频频挥动手中的木杖示意并大声呼喊;“大桥断了!”

    ⑧然而不知为什么,车上那位留着长发的司机不仅没有因此停车,反而突然加大马力,不顾有木杖阻拦,快速绕过立在路当中的刘大爷,猛地冲上断桥,在刘大爷雷喊风吼般的“啊呀”声中冲入河底……

    ⑨“爷爷,这位叔叔为什么要自个儿寻死?”

    ⑩“孩子,你不懂,他不是寻死,而是求生!他加大马力是为了尽快逃离险境。”刘大爷一边惋惜地捡起被车碾断了的木杖,一边说。

    ⑪“你给他挥手,他为什么不肯停车?”

    ⑫“风声雨声太大,他听不着我的喊声,他误认为我们爷孙俩要搭他的车逃难,他不愿为咱耽误他宝贵的时间。可他哪里知道前边等着他的是这样一条死路!唉,可惜我的木杖太短,没能挡住他。”

    ⑬“他怎么敢碾断你的木杖?”

    ⑭“这是非常时期。别说碾断一根木杖,甚至还可能把我撞倒,从我身上碾过去呢。”

    ⑮“爷爷,洪水越来越大了,咱们还是赶快上山吧,犯不着在这儿拿生命去冒险!”

    ⑯“我还要等一等,你听,远处又有汽车开过来了,我还得在这儿拦车,把大桥断了的消息告诉他们。你先抄小路上山,别在这儿等我。”

    ⑰“如果他们还像刚才那位叔叔那样,甚至对着你把汽车开过来怎么办?”

    ⑱“不能这样想,世上的人不都一个样,如果再过来的司机虽仍误认为我要搭车逃难,却愿意把车停下来,那么他就能因此得知这一险情,同时也会因此大难不死,如果……如果他不肯停下,一意孤行,硬要去死,咱也挡不住,是死是活,现在只能让人家去选择。但是我绝不能见死不救!”

    ⑲正说话间,又一辆汽车驶近了大桥。

    ⑳刘大爷猛地推开孙子一掌,吼道;“你——快走!”紧接着几大步跨过去,视死如归地又一次站到了公路中间。

    (二)万维百科中关于洪水的网页

    洪水

    洪水是一种自然灾害,指河流湖泊、海洋所含的水体上涨,超过常规水位的水流现象。洪水常威胁沿河、湖滨近海地区的安全,甚至造成淹没灾害。

    洪灾是因自然降水过或排水不及时造成的人员伤亡、财物损坏、建筑倒塌等现象,洪灾发生时不单会淹沿海地区,更会破坏农作物、淹死牲畜、冲毁房屋。此外,泛滥使商业活动停顿,学校停课、古迹文物受损、水电瓦斯供应中断,更会污染食水及传播疾病。

    (三)应对洪水灾害自救5招

    近期我国各地洪涝灾害多发,在突遇洪水时学会自救,科学应对洪水灾害十分必要。

    ⒈洪水来临前,及时转移。涉水撤离,要随身携带棍子,不断探路,防止路面塌陷等。当水深达腰部以上,不勉强涉水。

    ⒉洪水到来时,来不及转移的人员,要就近迅速向高地、避洪台等地转移,或者立即爬上屋顶、楼房高层、大树、高墙等高的地方暂避。

    ⒊如果已被洪水包围,要设法尽快与当地政府防汛部门,公安消防取得联系,报告自己的方位和险情,积极寻求救援。

    ⒋驾车转移时,打开雨雾灯,减速慢行,时时观察道路情况。如车辆不慎掉进水中,须在水漫至车窗前逃离。当车身快速沉没水中时,要紧闭车窗,打开所有车灯,作为求救信号。在水漫入车厢的过程中寻找尖锐物品,设法开门或砸玻璃逃生。

    ⒌洪水过后,要做好各项卫生防疫工作,预防疫病的流行。

    (选自《中国气象报》2020年7月20日)

    1. (1) “刘大爷”爷孙俩掉头往回走是因为 。
    2. (2) 第⑥自然段为什么说“险在眉睫”?这四个字独立成段的作用是什么?
    3. (3) 第⑩自然段中刘大爷口中的“寻死”指什么?“求生” 又指什么?
    4. (4) 第⑭自然段中“这是非常时期。别说碾断一根木杖,甚至还可能把我撞倒,从我身上碾过去呢。”这一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 木杖不值钱,被碾断了也没有关系。 B . 山洪暴发时,司机为了逃生,可以从行人的身上碾过去。 C . 刘大爷对非常时期司机为了逃生而进行的“非常”行为表示理解。 D . 非常时期,做任何事都不需要负法律责任。
    5. (5) 小说以“生死抉择”为题,在生与死之间刘大爷的抉择是什么?你赞同他的抉择吗?说说你的理由。
    6. (6) 根据材料一中的描绘和材料二,判断刘大爷遭遇的洪水,其成因最有可能的是( )
      A . 雪山融化,河水暴涨。 B . 突降暴雨,河水暴涨。 C . 海水上涨,排水不及。 D . 海堤倒塌,城市被淹。
    7. (7) 阅读材料二,列举4项洪灾可能对刘大爷家造成的危害。
    8. (8) 读《应对洪水灾害自救5招》,判断小明下列做法是否正确。

      ①小明一觉醒来发现自家--楼已被淹没,他带上木棍试图涉水撤离。

      ②在接到当地气象部门的洪水预警后,小明一家开车向避洪台转移。

      ③小明--家在洪水中受困,他带领家人爬到屋项,并拨打110求助。

      ④洪水退去后,小明用消毒液喷洒屋子的角角落落,预防疾病传播。

    9. (9) 结合材料三,判断材料一中长发司机应对洪水的做法正确吗?为什么?请给长发司机提两点自救建议。
  • 11. 借助注释阅读古文,然后答题。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明]宋濂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观群书。

    ①嗜:喜爱。②致:买。③假:借。

    1. (1) “之”在本文中有这样几种解释:①指借的书;②指抄书;③的。下面句中“之”分别是什么意思?将正确的序号填在括号中。

      ①每假于藏书家。

      ②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怠。

      ③录毕,走送 , 不敢稍逾约。

    2. (2) 哪里可以看出“余幼时嗜学”,请摘录原文。
    3. (3) 用自己的话概括“人多以书假余”的原因。
三、习作与运用(30分)
  • 12. 题目:我班有“高人”

    “高人”,指在某一方面有特长或特殊才能的人,比如唱歌、弹琴特别好,又比如跳绳、耍溜溜球有一手……你的班里有这样的同学吗?请选择一位,把“高人”的特殊才能写具体,并把你的感受和看法写下来。不少于4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