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河南省焦作市普通高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历史定位...

更新时间:2021-09-25 浏览次数:93 类型:月考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 1. 宋太祖在建国之初,用分化事权的办法,通过新设的机构,将宰相的权力大大削弱。这表现在(    )
    A . 设立中书门下 B . 增设参知政事 C . 创设三省六部 D . 设置御史大夫
  • 2. 公元前4世纪50年代后的雅典,金钱已经变得必不可少,从前担任公职是公民的义务责任,现在让一个公民无偿地为城邦服务已经难以做到。这说明,雅典(    )
    A . 民主政治危机显现 B . 经济发展日渐式微 C . 公民政治权利减少 D . 城邦意识丧失殆尽
  • 3. 1787年美国宪法规定,总统由各州选民选出的选举人选举产生,各州选举人的数量与各州参众议员人数相等,人口多的州选举人数量多。这一规定(    )
    A .   强化了各州权力 B . 体现了分权原则 C . 防止了专制出现 D . 具有了民主色彩
  • 4. 近代中国,各国不法商人与冥顽之徒在华肆意妄为,走私逃税,作奸犯科,种种为非作歹之举,竟然都可以不受中国法律的惩处而逃之夭夭。这一局面的出现主要在于,近代中国(    )
    A . 关税主权的丧失 B . 领土主权的破坏 C . 司法主权的破坏 D . 外交政策的软弱
  • 5. 图1为全面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主要战绩统计。这可用来说明(    )

    A . 敌后战场有力支援正面战场 B . 人民军队在战争中发展壮大 C . 中共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D .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贯彻实施
  • 6. 有人认为,二十世纪初有两场伟大的革命,一场是中国的辛亥革命,一场是俄国的二月革命,都是应当彪炳史册的。俄国二月革命彪炳史册在于其(    )
    A . 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 B . 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C . 完成了民主革命任务 D . 满足了广大民众的要求
  • 7. 据统计,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中有无产阶级和民主党派的代表人物,工农业劳动模范,武装部队的英雄人物,著名的文学、艺术科学教育工作者工商界、宗教界的代表人物。这表明,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
    A . 得到全体人民支持 B . 建立在全国普选基础上 C . 参加代表来源广泛 D . 奠定民主政治建设基础
  • 8. 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末,我国先后与亚、非、拉等地区的二十多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这一成就的取得(    )
    A . 表明中国奉行独立自主外交 B . 受到中美关系缓和的影响 C . 得益于不结盟运动兴起推动 D . 扩大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力
  • 9. 导致表1日美争端出现的因素是(    )

    表1

    时间

    日美争端

    20世纪60年代初

    围绕纺织品问题展开斗争

    1968年至1972年

    钢管与纺织品大战

    20世纪70年代

    汽车大战

    A . 日本经济的不断发展 B . 美国对日本政治控制 C . 日本政治大国的实现 D . 美国经济实力的下降
  • 10. 据记载,唐“(开元十三年)米斗至十三文,青、齐谷斗至五文。自后天下无贵物,两京米斗不至二十文,面三十二文,绢一匹二百一十文”。这一记载说明当时(    )
    A . 人民生活安定, B . 农业生产得到发展 C . 小农经济发达 D . 地区经济差异明显
  • 11. 明朝前期,由政府组织、经营矿治业。明朝后期,政府放弃矿禁政策,银矿税和铁课均入田赋征收。这一变化表明,明代(    )
    A . 政府抑商政策破产 B . 农业生产出现倒退 C . 矿冶业渐趋民营化 D . 商业税征收的加重
  • 12. 14-16世纪,意大利在欧洲的地位发生了巨大变化,从欧洲领跑者的位置上迅速跌落。导致意大利衰落的外部因素是(    )
    A . 英国商业的竞争 B . 殖民争霸的失败 C . 世界市场的形成 D . 贸易通道的改变
  • 13. 据估算,1850年英国全国各行业使用蒸汽机总马力数为5万匹,相当于19世纪初的5倍;1870年蒸汽机总马力数达到了400万匹。这反映出,英国(    )
    A . 手工生产的消亡 B . 垄断组织的兴起 C . 工业革命的深入 D . 世界工厂的建立
  • 14. 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工业发展的重心从英国转移到了德国,德国成了欧洲大工业的诞生地及代表。推动这一转移的主要因素是(    )
    A .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 B .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建立 C . 列强间殖民争霸的进行 D . 德国科学技术不断进步
  • 15. 李鸿章说:“中国积弱,由于患贫,西洋方圆千里、数百里之国,岁入财赋以数万万计,无非取资于煤铁五金之矿,铁路、电报、信局、丁口等税。”基于这一认识,洋务派(    )
    A . 培养科技人才 B . 创办近代民用工业 C . 设立新式学堂 D . 建立新式海陆军队
  • 16. 表2为1912-1915年以维持国货生产和销售的中华国货维持会情况统计表。这可用来说明当时(    )

    表2

     

    1912年

    1913年

    1914年

    1915年

    个人会员(人)

    113

    458

    537

    629

    议决案件(件)

    48

    71

    70

    147

    A . 国货观念日益增强 B . 民族工业初步发展 C . 列强经济侵略加强 D . 政府奖励发展实业
  • 17. 1984年10月,中共中央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决定》,规定了改革的任务、性质和各项基本方针政策。这里的“改革”主要是(    )
    A .   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B . 全面展开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C . 实行外向型的经济战略 D .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 18. 1990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开发与开放上海浦东新区的决策,允许浦东新区采取比经济特区更优惠的政策来发展经济。这一决策的作出(    )
    A .   践行了“南方谈话”的精神 B . 受到中国加人世贸组织影响 C . 标志着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D . 使对外开放得到进一步深化
  • 19. 20世纪初的上海,民居总体布局仿照欧洲联排式房屋的样式,各个单元内部则是源于中国传统四合院改良型的新式石库门住宅,并得到进一步的普及。这说明,当时上海(    )
    A . 中西结合住宅成为主流 B . 城市建设已为洋人控制 C . 人民生活方式趋向西化 D . 民居受到西方建筑影响
  • 20. 1933年起,美国政府先后出台了《联邦紧急救济法》《全国劳工关系法》《公平劳动标准法》《社会保障法案》等大量劳工立法。其意在(    )
    A .   改善劳工生活状况 B . 强化国家干预经济 C . 缓和国内社会矛盾 D . 消除经济危机影响
  • 21. 在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期间,凯恩斯主义受到美国重视,二战后,各资本主义国家都不同程度地采用了凯恩斯主义。这表明,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    )
    A . 国家干预经济盛行 B . 强化政府行政权力 C . 市场经济不复存在 D . 经济危机不断爆发
  • 22. 列宁把新经济政策看作是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和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政策,是“认真的和长期的”政策。这主要是因为该政策(    )
    A . 调动了人民生产积极性 B . 促进了政治形势的稳定 C . 适应了苏俄的实际国情 D . 推动了国民经济的恢复
  • 23. 这说明,当时苏联(    )

    表3

    时间

    1953年

    1954年

    1955年

    农业投资占国家总投资比重(% )

    15.5

    19.6

    23.5

    A . 农业基础比较薄弱 B . 改革重心转向农业 C . 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D . 重视发展农业经济
  • 24. 孕育于二战末期的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在美国主导下成立,是战后国际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该组织成立的初衷是(    )
    A . 实现国际汇率稳定 B . 致力于全球发展援助 C . 推动欧洲经济复兴 D . 消除国家间贸易壁垒
  • 25. 图2为某一组织成员国(黑色部分)分布示意图。这一组织成立的背景是(    )

    A . 帝国主义殖民体系崩溃加速 B . 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发展 C . 规范化的世界贸易体系建立 D . 苏联解体致使两极格局瓦解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0分。
  • 2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689年初,在伦敦召开了上下两院联席的特别会议,决定邀请威廉和玛丽来共同统治英国,并向后者提出一项“权利宣言”,要求国王不经议会同意不能制订或终止任何法律的效力;不经议会同意不能征税;不经议会同意不能建立常备军;人民应享有选举议会议员的自由等。这项宣言在1689年12月被议会制订为正式法律,即《权利法案》。

    ——摘编自高全喜《英国宪制中的妥协原则——以英国宪制史中的“光荣革命”为例》

    材料二:1871年4月,德意志帝国议会颁布帝国宪法,规定德意志帝国首脑为德意志皇帝,由普鲁士国王和他的家族世袭,皇帝代表帝国,有宣战、媾和等权力,皇帝有权任命宰相和其他行政官员,也可以解除他们的职务,有权召集立法机构开会成解散的权力。

    ——摘编自许屹山《试论近代德国的政治现代化》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国制订《权利法案》的目的。
    2. (2) 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德国皇帝相对于英国国王的主要不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原因。
  • 2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东周以后,当古代中国土地私有化刚刚起步的时候,与自然经济相对立的商品交换也悄然出现。中国古代地主占有的剩余劳动主要是谷物地租,手工业品和农产品的加工制品极其有限,这样就使地主经济不可避免地要与市场发生较多的联系,以解决消费品的不足。广大的个体农民局限在小块的土地上,生产手段更为有限,他们只能通过出卖剩余农产品以换取其他生产生活必需品。再者,中国从秦汉以来就是一个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国家,政府对于土地所有者的赋役经济关系以及对于城市经济活动的统治政策,也都在客观上打破了区域间货物流通的障碍,促进了商品货币关系的较早发展。中国古代商品经济缺乏独立发展的性格,特别是中国历朝奉行不渝的“重农抑商”政策,更加强了商品经济的依附性,从而使它的发展随着封建社会的变迁而呈现出波浪式前进的姿态。当农耕经济较为繁荣,政治较为清平之世,商品经济也随之繁荣;而当农耕经济走入低谷,政治腐败混乱之际,商品经济的发展也受到严重的破坏。但就总的趋势而言,中国古代商品经济呈现出整体上升的趋向。

    ——摘编自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1. (1) 根据材料,概括中国古代商品经济的特点。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古代商品经济特点产生的因素。
  • 2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苏联的工业化是从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的。该计划是在1929年作出立法决议,在参加计划的目的方针和主要任务讨论时,斯大林一贯地强调要最大限度地增加对重工业的投入。苏联用了不到20年的时间,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了生户机器和设备的国家,工业产值占世界工业产值由1917年的不到3%到1937年的10%,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一跃成为工业强国,其发展速度和取得的成就是举世瞩目的。

    ——摘编自梅春才《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历史进程及其经验教训》

    材料二:建国前后,中共中央多次论述了要“建立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使中国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先进的工业国”。这些重要论述集中阐明了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思想。为了改变旧中国工业基础极端畸形落后的状况以及力求短期内迅速实现国家工业化的目标,中央政府最终确立了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这一战略的基本任务是,集中力量进行以苏联帮助我国设计的156个建设单位为中心的工业建设,以建立起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摘编自周明长《新中国建立初期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与工业城市发展研究》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苏联工业化建设成就举世瞩目的原因。
    2.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确立的背景。
  • 2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30年,美国国会在贸易顺差的情况下通过了《斯姆特-霍利关税法》,美国的平均关税税率从40%提高到47%,农产品关税税率提高到48.92%。英国为了维护自己的贸易利益,在1931年实施《非常进口税法》。此后,以征收关税为特征的贸易战蔓延到大多数国家,西班牙、意大利、加拿大、古巴、印度、阿根廷、巴西和中国等也未能幸免。

    ——摘编自保建云《大萧条时期贸易保护主义的历史教训》

    材料二:为了缓和危机,通畅国际贸易渠道,巩固美国在世界市场中的地位。1934年6月,美国国会通过了《互惠贸易协定法》,降低长期以来美国的高关税政策。从1934年8月签订第一个互惠贸易协定到1939年,美国先后与22个国家签订了互惠贸易协定。

    ——摘编自齐涛主编《世界通史教程·现代卷》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20世纪30年代初贸易战兴起的背景。
    2. (2) 根据材料一、二,概括美国对外经济政策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影响。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