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山东省曲阜市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历史期末考试试...

更新时间:2021-08-11 浏览次数:198 类型:期末考试
一、选择题。(本部分共20题,每题1分,共20分。)<u></u>
  • 1. 下图为中国古代史时间轴部分图,其中阶段④的特征是(    )

    A . 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B . 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C . 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D . 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和发展
  • 2. 下图是阎立本创作的《步辇图》,描绘了唐太宗接见松赞干布派来的求婚使者的场景。这反映了(    )

    A . 唐太宗被尊奉为“天可汗” B . 唐朝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 C . 通过和亲手段促进与少数民族的友好关系 D . 采用册封方式使少数民族政权臣服唐朝政府
  • 3. 白居易《长恨歌》中写道“渔阳鼙(pí)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紧急的战报打破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歌舞升平。促使唐朝形势急转直下的是(    )
    A . 黄巢起义 B . 安史之乱 C . 宦官专权 D . 藩镇割据
  • 4. 唐朝时妇女喜化“啼妆”,其特点是:“时世妆,时世妆,出自西域传四方。时世流行无远近,腮不施朱面无粉。”妇女喜化“啼妆”主要反映了唐朝(    )
    A . 城市商业的繁荣 B . 诗歌创作的丰富 C . 社会风气的开放 D . 妇女地位的提高
  • 5. 中国古代制瓷水平高超,陆羽在《茶经》中记载的“邢瓷类银,越瓷类玉;邢瓷类雪,越瓷类冰”的现象出现在(    )
    A . 隋朝 B . 唐朝 C . 北宋 D . 元朝
  • 6. 王安石变法的主要目是(    )
    A . 改变北宋政治风气 B . 杜绝兵变政移现象的发生 C . 打败政敌司马光 D . 摆脱统治危机,实现富国强兵
  • 7. “大宋皇帝谨致誓书于大契丹皇帝阙下:共遵诚信,虔奉欢盟,以风土之宜,助军旅之费,每岁以绢二十万匹、银一十万两……差人搬运至雄州交割。”下列对此盟约的解读符合史实(    )
    A . 辽向宋称臣,并给宋岁币 B . 双方以淮水到至大散关为分界线 C . 形成了宋金对峙的局面 D . 此后辽宋之间保持和平局面
  • 8. 图示法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之一。下面能正确反映北宋与少数民族政权并立的示意图(    )

    A . A B . B C . C D . D
  • 9. 宋朝《耕织叹》中用“春催农工动阡陌,耕型纷纭牛背血。种莳已遍复耘籽,久晴渴雨车声发”场景描述农业生产,其中“久晴渴雨车声发”中提到了下列哪一生产工具(    )

    A . 耧车 B . 曲辕犁 C . 筒车 D . 秧马
  • 10. 作为社会的基础,传统农业文明趋向精致化,所谓精耕细作的精致型农业在宋代开始定型。下列关于宋代农业方面的表述正确的是(    )
    A . 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重要的粮仓 B . 小麦产量跃居粮食产量的首位 C . 政府颁发开荒执照,推行垦荒政策 D . 从美洲引进的占城稻在江南地区得到推广
  • 11. 某同学举办主题为“多彩的城市生活”图文展览。“闲听瓦内讲评书,粉怪传奇胜翻读。打诨烟花皆悦众,全凭利口誉京都”。这首诗与下列哪一幅图片搭配在一起最合适?(    )

    A . 唐都长安 B . 北宋东京 C . 元朝大都 D . 明朝北京
  • 12. 《中国诗词大会》分享诗词之美,感受诗词之趣。在节目中提及的南宋词风豪放,使词境更为雄奇阔大,进一步提高了词的社会功能的杰出词人是(    )
    A . 李清照 B . 苏轼 C . 辛弃疾 D . 马致远
  • 13. 《元史·地理志》记载:“元有天下,薄海内外,人迹所及,皆置驿传,使驿往来,如行国中。”此材料能实证(    )
    A . 元朝建立了四通八达驿站 B . 元朝加强海外贸易管理 C . 元朝时海外贸易范围广 D . 元朝海上丝绸之路达到鼎盛
  • 14. 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清朝乾隆时期设置机构,管辖包括巴勒喀什池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该机构是(    )
    A . 伊犁将军 B . 安西都护府 C . 北庭都护府 D . 北庭都元帅府
  • 15. 农民军以疾风暴雨之势,从陕西经山西直捣北京……十八日,农民军进占外城,十九日晨,崇祯帝在煤山自缢而死。农民军胜利地开进北京。”上述材料反映的事件是(    )
    A . 黄巢起义 B . 大小和卓叛乱 C . 朱元璋起义 D . 李自成起义
  • 16. 《元史》记载:“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与都省为表里”的地方行政机构是(    )
    A . 三司 B . 中书省 C . 行中书省 D . 宣政院
  • 17. 下图所示为现藏于河南博物院的杂剧陶俑。下列对杂剧的表述,正确的是(    )

    A . 代表作是汤显祖创作的《牡丹亭》 B . 宋元时期戏剧表演的主要形式 C . 明代发展成为全国性剧种 D . 正式形成于道光年间
  • 18. 1771年,战胜重重困难,返回新疆,为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谱写了光辉篇章的事件(    )
    A .   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 B . 文天祥抗元 C . 岳飞抗金 D . 平定噶尔丹叛乱
  • 19. 清朝龚自珍的诗:“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意思是说,当时的思想界陷入沉闷气氛中。出现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
    A . 统治者的严刑峻法 B . 八股取士与文字狱 C . 厂卫特务机构的设立 D . 军机处的设立
  • 20. 明朝中后期的一些科技巨著附有大量插图,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实证性资料。下面插图最有可能出自(    )

    农作物加工图          陶瓷制作图         煤炭采掘图

    A . 《齐民要术》 B . 《农政全书》 C . 《本草纲目》 D . 《天工开物》
二、非选择题(共30分)
  • 21. 某校七年级(1)班同学以“我以目中的隋唐”为主题,开展了如下探究活动。

    [杰出帝王]

    材料一:

    图1 隋文帝        图2  唐太宗        图3   唐玄宗

    [重大工程]

    材料二:

    图4  大运河              图5    长安城

    [制度创新]

    材料三:隋唐时重新建立起大一统的帝国并且使之更为完善,接下来100年间的和平与繁荣使唐时国力大大超过了汉朝,同时制度和文化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而这一进展反过来又推动了国家的全面发展。

    [对外交流]

    材料四:唐朝是中国古代外交非常活跃的时期,唐朝的社会经济繁荣景象吸引了世界的目光,唐朝又以兼容并包的开放政策吸纳外来文化之精华,在中外文化交流过程中,灿烂的中华文化深深地影响了友好邻邦,使中国成为东方文化的渊源,形成了中华文化圈。

    1. (1) 材料一中三位杰出帝王,请任意选择其中的一位,概括说出其主要功绩。
    2. (2) 根据图4,要将一批粮食通过大运河从涿郡运到洛阳的洛口仓,所通过河段名称是什么?图5长安城在当时唐朝和世界有怎样的地位?
    3. (3) 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朝在制度和文化方面取得的哪些“突破性进展”?
    4. (4) 根据材料四,概括唐朝外交活跃的的原因。“灿烂的中华文化深深地影响了友好邻邦”,请以唐朝时期中日文化交流的史实加以说明。
  • 22. 中学历史课程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作为目标。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时空观念】

    材料一:中国古代年代尺(局部)

    【史料实证】

    材料二:宋太祖问:“天下自唐季以来,兵戈不息,苍生涂地,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之计,其道何如?”赵普曰:“国家不安者,其故非他,节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矣,今所治之,无他奇巧也,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天下自安矣。”

    【历史解释】

    材料三:“清朝重新统一西藏以来,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在总结前朝治藏经验和本朝治藏实践的基础上,逐步通过册封、定制、设官、驻军、用兵等举措巩固了对西藏的统治,在一段时期内达到了维护清朝在西藏统治的目的,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家国情怀】

    材料四:晋商是活跃于明清时期的山西商人,雄踞徽商、浙商、粤商等十大商帮之首。晋商主导的“万里茶路”长 5150 公里。在运输过程中翻山越岭,闯沙漠,过草原,加之常常遇到盗匪抢掠,路途之遥远与艰苦难以想象。晋商对待顾客秉持“见利思义,诚信不失”原则,所销售商品货真价实,“秤平、斗满、尺满足”。晋商追求高尚的道德人格,热心于社会公益,忧国忧民,如灾年设锅施粥以赈灾民,大捐军饷以助朝廷平定战乱。

    ——摘编自蒋荣华《从晋商历史角度解读企业家精神》

    1. (1) 结合材料一回答,图中政权①的建立者是谁?政权②是由哪一少数民族建立的?
    2. (2) 宋太祖分别采取了哪些“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的措施,从而强化中央集权?
    3. (3) 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写出清朝前期管辖西藏地区采取的任两项具体措施
    4. (4) 从材料四中对晋商的描述中,我们可以学习他们身上哪些宝贵的精神?
  • 23. 海洋对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回顾明清历史,海防问题和海洋战略的地位越来越重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永乐三年六月,命和及其侪王景弘等通使西洋……和等还,诸国使者随和朝见……和经事三朝,先后七奉使,所历凡三十余国。

    ——《明史》

    材料二:自嘉靖元年(1522年)罢市舶,凡番(指日本)货至,辄赊于奸商。久之,奸商欺冒,不肯偿。番人泊近岛,遣人坐索不得,出没海上为盗。久之,百余艘,盘踞海上,日掠我海隅不肯去。凶徒、逸囚、罢吏、黠僧,及衣冠失职、书生不得志、群不逞者,皆为倭奸细,为之向导。

    ——《嘉靖东南平倭通录》

    材料三: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番舶托言舟触风涛,愿借濠镜地曝诸水渍货物,海道副使汪柏许之……番人之居澳,自汪柏始。

    ——《澳门纪略》

    材料四:康熙二十年(1681年)六月,发布诏令:“郑锦(经)既伏冥诛,贼中必乖离扰乱,宜乘机规定澎湖、台湾。务期剿抚并用,底定海疆,毋误事机。”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五:夷(外国)货非衣食所急,可谓中国不缺耶。绝之则内外隔而构之衅无由生矣,夷虽欲窥伺我也,何可得哉?

    ——《海防篡要》卷七

    1. (1) 材料一反映了哪一历史事件?该事件对人类航海事业作出了怎样的伟大贡献?
    2. (2) 根据材料二,造成明朝中期倭患严重的原因是什么?写出平定倭患的一位民族英雄。
    3. (3) 材料三反映的列强侵略中国的史实是什么?
    4. (4) 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清朝康熙年间“规定澎湖、台湾”设立的地方管辖机构的名称,并简述这一举措的重大意义。
    5. (5) 据材料五概括清朝实行这种海防政策的原因有哪些?的中华文化深深地影响了友好邻邦,使中国成为东方文化的渊源,形成了中华文化圈。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