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吉林省长春重点校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历史期末联考...

更新时间:2021-08-16 浏览次数:125 类型:期末考试
一、选择题:本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
  • 1. 周初分封造就了受封诸国“强烈的‘自群(自己是个群体)’意识”,各诸侯国纷纷以“诸夏”或“诸华”的整体名义,向境内及周边其他各族宣示自称。这说明,周初分封(    )
    A . 巩固了周天子共主地位 B . 促进了政治文化的认同 C . 激化了各民族间的矛盾 D . 加强了受封诸国的团结
  • 2. 考古学家从汉代一件精美的漆耳杯上发现铭文,内容是6道工序流程,及相关6名工匠,7位监造官吏名字,这表明汉代(    )
    A . 漆器生产技艺水平精湛 B . 工业生产制度化 C . 官营漆器生产管理严格 D . 职业管理体系化
  • 3. “魏、晋时代……乃因当时地方骚乱,交通阻梗,中央政府行使职权能力有限,全国选举难于推行,乃由中央指定各地域服务中央政府官吏中之性行中正者,采访同乡舆论,开列各地区人才,造成表册,送政府作为录用之根据。”材料表明当时(    )
    A . 地方操控舆论推荐人才 B . 科举制加强中央集权 C . 中央加强人才选拔管理 D . 察举制重视门第出身
  • 4. (2020·肇庆模拟) 从唐中后期开始到宋代,城市中工商业者人数增长,同时城市中其他行业,包括广义“邸店”业和演艺业之类,正在吸纳更多人户走向城市或新兴市镇。此外,兵士、生徒、举子和“方外”之人在城市中也占有相当比例。这说明当时 (    )
    A . 经济政治发展推动了社会结构变化 B . 人口流动加速了社会经济转型 C . 坊市制度变革促进了工商市镇崛起 D . 抑商政策松动引发了城乡分化
  • 5. (2020·肇庆模拟) 宋初,词作为南方小国的亡国之音,是人人望而生畏的文化腐朽物,体现着南方颓废的文风和士风。后来,大量士大夫参与了词的创作,改变了其创作风格,如岳飞和辛弃疾等,都写出了很多高亢嘹亮、心怀天下的词句。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 (    )
    A . 文化重心的转移 B . 诗歌的衰落 C . 民族矛盾的激化 D . 理学的影响
  • 6. 据明末清初《啬庵随笔》记载:“万历年间,优人(戏剧演员)演出一出,止一两零分,渐加至三四两、五六两。今(清代顺治时)选上班,价至十二两。”这可用来说明,明末清初戏剧(    )
    A . 发展空间得到扩大 B . 以服务社会上层为主旨 C . 成为娱乐文化主流 D . 表演技艺开始走向成熟
  • 7. 1896年,张之洞对湖北织布局进行股份制改革,“竞盈余十八万金,除以十五万金还清债务外,仍余三万金”,在提高产品质量的同时,基本实现了生产自主化。这反映出(    )
    A . 民族资本主义获得初步发展 B . 维新变法促进了产业独立 C . 洋务企业借鉴西方发展模式 D . 民族工业摆脱了发展困境
  • 8. (2015高一上·淄川期中) 1913年,某身着日式服装的革命党人途遇一老农,老农询问其国籍,某称“予中华民国人也”。老农“忽做惊状,似绝不解中华民国为何物者”,当被告知亦为中华民国人时,老农茫然惶然,连声说:“我非革命党,我非中华民国人。”这表明( )

    A .   国内民众的反日情绪强烈 B . 革命党人处于不合法状态 C . 辛亥革命对农村影响有限 D . 农民阶级不支持辛亥革命
  • 9. 史学界围绕“中共一大”开幕日期展开多次讨论,下表列举了部分观点。据此可以得出(    )

    出处

    观点

    当事人回忆

    7月1日(张国焘和李达);7月10日左右(包惠僧)

    共产国际档案

    大会预定6月20日召开,但各地的代表直到7月23日才全部到达上海,大会才开幕

    《中国社会科学》刊载文章

    从代表行踪、从可以借助的间接事件、从当时的文字记载三方面考证,认为一大的开幕日期是7月23日

    A . 当事人回忆更接近史实 B . 史学研究依赖原始档案 C . 国家刊物最具有权威性 D . 历史研究需要多重考证
  • 10. 毛泽东说:“大家不应只看到一个广东,湖南也是很重要的。湖南民众组织比广东还要广大,所缺的是武装,现已适值暴动时期,更需要武装。”他强调湖南暴动“纵然失败,也不用去广东,而应上山。”这段话表明(    )
    A . 萌发了救国救民道路的新思想 B . 武装斗争必须依靠人民战争 C . 城市中心革命论已无市场 D . 工农武装割据理论已形成
  • 11. (2020·焦作模拟) 1939年初,日军制定“治安肃正计划”,实行“囚笼政策”,不时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进行“扫荡”。这反映出 (    )
    A .   国共两党合作抗战引起日军恐慌 B . 蒋介石集团对日军的威胁已全面解除 C . 抗日战争由此进入战略相持阶段 D . 中国共产党面临的形势更加严峻复杂
  • 12. 1937—1942年,中国沿海工厂企业迁移到西南和西北地区,西部工厂数增加,如下图所示,西部工厂数的这一变化(    )

    A . 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B . 有利于抗战所需物品的供给 C . 催生了实业救国思潮的兴起 D . 推动了国民革命运动的开展
  • 13. 1952年3月,教育部颁发《中学暂行规程》(草案)在全国试行。规程将“爱劳动”提升到“国民公德”的层面,要求教师“根据革命斗争和国家建设的实际”进行教学。该规程(    )
    A . 适应国民经济建设的需要 B . 满足了国家对人才的需求 C . 促成人民教育事业的奠基 D . 落实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
  • 14. 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发表关于中美关系的演说:“我们必须做的事情是寻求某种办法——我们能够有分歧而不至于成为战争中的敌人。”据此判断 (    )
    A . 中美已经建立外交关系 B . 中美两国仍然互相敌视 C . 中美关系出现重大转机 D . 中美两国成为战略同盟
  • 15. (2020高三上·六安月考) 1992年中国开放了有色金属和大部分机电产品价格,1993年开放了粮食、部分统配煤炭、部分统配木材和大部分钢材的价格,1994年放开了统配煤炭价格。这种做法 (    )
    A .   促进了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 B . 加快了市场经济体制的建构 C . 推动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展开 D . 实现了价格体系的全面放开
  • 16. 古代雅典常给予成功的将领以特殊的荣誉:在戏院里或节日的比赛上,他们可以享受前排座位,偶尔还会被授予黄金冠或被树立为青铜雕像。这些举措(    )
    A . 旨在培育公民责任意识 B . 强化了政治上的等级秩序 C . 增强了军队内部的团结 D . 保证了军事战争的胜利
  • 17. (2021高二下·泗县开学考) 苏格拉底创立了独特的问答法,其分为三步:第一步,用诘问的方式使人深入思考问题的本质;第二步,在问答中经过反复诘难和归纳,从而得出明确的定义和概念;第三步,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思索并得出结论。由此可见,苏格拉底问答法(    )
    A . 具有强烈的人文色彩 B . 弥补了智者学派理论上的缺陷 C . 以否定权威为出发点 D . 使理性占据希腊社会主导地位
  • 18. (2020高三上·顺德月考) 14世纪四五十年代发生的鼠疫至少造成欧洲2500万人死亡,包括很多神父也染病死亡。受疫情影响,人们把目光转向了享乐;劳动力市场得以解放,城乡流动变大;科学技术取得进步;卫生观念得到更新。由此可见,这场疫情 (    )
    A .   证明了神学理论的荒诞 B . 引发了深刻的社会变革 C . 奠定了工业革命的基础 D . 推动了理性主义的兴起
  • 19. 卢梭说,人们想习得的不是知识,而是一种判断能力。他反对将知识按照百科全书的模式教给孩子,主张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求知欲望。这些主张(    )
    A . 体现了理性主义对教育的影响 B . 推动了近代自然科学的形成 C . 反映了人文主义在欧洲的兴起 D . 摆脱了宗教观念的长期束缚
  • 20. (2020·肇庆模拟) 14—16世纪,远洋航行在葡萄牙等西欧国家颇为流行。贵族们希望通过海上征服战争建功立业,赢得君主欢心,从而获取俸禄、封地和职位;商人们希望开拓新的商路和市场,获得发财致富的机会;普通民众则希望获取新的土地。据此可知,在当时葡萄牙等西欧国家 (    )
    A .   资本原始积累的途径多元化 B . 海外扩张成为社会共识 C . 阶层间流动受到了严格限制 D . 开始利用海洋获取权益
  • 21. (2019·天津) “光荣革命”后直到1832年议会改革前,在英国的一些选区,地方权贵通过人为操作确定议员,议会席位可以买卖,贿选行为屡见不鲜。这说明英国(    )
    A . 最高权力归属仍未解决 B . 普选权的推行弊端众多 C . 专制独裁有了新的土壤 D . 民主制度建设尚需完善
  • 22. 下表是1787 年美国制宪会议的参会代表情况表,据此可知1787年宪法(    )

    代表

    土地投机者

    高利贷者

    工商航运者

    持大量公债者

    奴隶主

    人数

    14

    24

    12

    40

    15

    A . 体现了人民主权 B . 消除了各阶层间的矛盾  C . 宣扬了自由平等 D . 强调实际的集团利益
  • 23. (2020·肇庆模拟) 德意志帝国在最初建立时具有行政结构上的联邦主义和政治体制上的半专制主义特征,但随着德国社会的发展,帝国行政结构出现了由联邦主义向中央集权主义的缓慢转变,政治体制由半专制体制向议会民主制迈进,缓慢实现了“悄无声息的议会化”。这表明当时德国 (    )
    A . 议会逐步成为了权力中心 B . 首相不再对皇帝负责 C . 代议机构的职权发生变化 D . 议会和皇帝实现分权
  • 24. 美国电话之父贝尔于1877年创办贝尔电话公司;爱迪生发明电灯后立即创立自己的电器公司;德国卡尔·本茨1885年发明汽油动力车,次年便成立奔驰汽车厂;美国莱特兄弟1903年制造出第一架飞机,1909年创办莱特飞机公司;瑞典化学家诺贝尔拥有100家工厂……从此类现象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A . 经济发展促进了科学技术的进步 B . 工厂开始逐渐取代了手工工场 C . 发展重化工业成为当时主要潮流 D . 科技成为推进经济的重要动力
二、材料分析题:本题共3小题,25题25分,26题12分,27题15分,共52分。
  • 2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英国重商主义相关政策中,集中办理了特许证,鼓励商人建立有效的商业公司,开展更加多元化的商业活动。英国政府还针对具体问题集中颁布了航海法案,也导致其开始独占航运过程中产生的利益。与此同时,英国政府也开始积极地运行政治和外交机制,旨在更好地获取欧洲大陆展开贸易运营的商务机构,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整体经济贸易环境。在推进重商主义的过程中,英国各个行业已经在沿袭资本主义的运行轨道,尤其是工商业,在运行重商主义方面呈显出不同的格局。追溯英国经济发展历程,从15世纪的圈地运动开始,英国从农业项目的经营模式改良,到资本主义革命的推行,所有的经济发展决策都离不开重商主义的影响和引导。到了17世纪初,英国的农村只剩四分之一的土地依旧用于农业,导致大批量的农业人员离开家乡,流离失所,整个英国农业经济也呈现出高度萎缩的状态。

    ——摘编自杨寒《试论近代英国的重商主义》

    材料二:中国的重商主义和重农主义并存了非常漫长的一个时期,而且重商主义比较处于下风,直到晚清时期才引起清政府的重视,但也是当权者拿来利用的工具,商业并没有被真正得到重视。近代中国重商主义,首先是源于财政上的需要。经鸦片战争及太平天国之役,政府愈来愈面临严重的财政困难。从中央到地方,商税成为解决难题的重要途径。晚清中国出现的重商主义浪潮确实与当时勃然兴起的近代民族主义思潮密不可分。这其中经济民族主义可以说是晚清重商主义的核心,而“商战”则是其最响亮的口号。19世纪70年代,上海附近经商人数逐年增长,趋势明显。“商”由“末”发展为本,商人阶层已充分认识到自己的存在价值和社会力量,于是体现这一主体意识觉醒的商会组织便应运而生了。“贵利”“重商”克制了传统观念中“贵义”的虚浮精神,注重有利于社会民生的务实精神。

    ——摘编自冯筱才《从“轻商”走向“重商”一一晚清重商主义再思考》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英国实行重商主义的主要表现及其影响。
    2.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英国相比近代中国重商主义的特点,并分析其成因。
  • 2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根据吴于谨、齐世荣主编《世界史》整理

    图为欧美近代以来大事件简表,请从表中提取相关信息,围绕思想解放和社会转型的关系拟定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 27.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鉴于台湾地位的重要性,刘铭传建议立台湾为行省,得旨允准。光绪十一年(1885年),台湾建省,刘铭传为第一任巡抚。他在台六年,励精图治,功勋卓著。刘铭传初到台湾时,生番土著“窟穴”,盗贼出没其间,时常侵扰百姓;而大户借着治安之名趁机敛财招募壮丁,“抗官吏,赋税不以时至”。刘铭传恩威并施,亲督将吏剿抚,后诸番皆臣服归化。后又丈量田亩,视地亩肥瘠订立课赋标准,又创茶盐、金、漾、樟脑之税,台湾府库“始岁入九十万,后至三百万”,结束了仰赖福建财政支援的历史。刘铭传“兴造铁道为纲纽,辅之以电线、邮政”,在台“辟巨道七百里以通南北”。他还筑炮台、购火器,设军械局、水雷学堂等,“台防益固”。

    ——摘编自王树拐《刘铭传传》等

    1. (1) 根据材料,概括刘铭传治理台湾的主要举措。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刘铭传对台湾发展的作用。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