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吉林省松原市前郭蒙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历史期末...

更新时间:2021-08-16 浏览次数:126 类型:期末考试
一、单选题
  • 1. 学者吕文郁认为,西周主要是“天子建国”的时代;春秋前中期主要是“诸侯立家”的时代;春秋后期主要是卿大夫分封陪臣的时代。所谓周天子在“天下”分封诸侯,诸侯在邦国之内分封卿大夫,卿大夫在采邑内分封陪臣的“三级分封制”在周代任何一个时期都不存在。该学者意在强调( )
    A . 周代的分封制具有一定阶段性特征 B . 西周时期的等级制度遭受极大冲击 C . 分封制现实导向和继往开来的特点 D . 传统的政治统治具有相对的合法性
  • 2. 周太王(文王祖父)舍长子太伯而立少子季历,文王舍长子伯邑考而立次子姬发;武王生前欲传位周公,因周公辞让加之管叔、蔡叔(皆武王弟)等人反对,不得已而立孺子诵(是为成王)。这说明当时( )
    A . 分封制度需进一步完善 B . 王位继承制度尚未成熟 C . 贤能成为选择继承人的主要标准 D . 兄终弟及继承方式退出历史舞台
  • 3. 从秦朝开始,地方长官就有自辟僚属权,虽然中央限制郡只有辟署百石以下,县只有辟署斗食以下掾史吏员的权力,但地方设官,除几位主要长官的官秩在百石以上外,其余诸曹掾史本都在百石以下。据此可知,这一传统( )
    A . 有利于完善地方官僚体系 B . 容易产生封建割据势力 C . 有利于强化封建君主专制 D . 说明郡县长官权力开始扩大
  • 4. (2020高一上·南京期中) 对比下列甲、乙两图,由甲到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

    A . 中央官吏数量的增加 B . 废丞相加强君主专制 C . 以分权形式实现集权 D . 官僚机构职能的变更
  • 5. 1975年,在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秦幕中出土的大量秦简,其中包含《置吏制律》三条,规定县、都官、十二郡官吏、属官的考核、升黜工作从每年的十二月开始,到次年三月必须截止。这一规定( )
    A . 可以用来佐证秦朝厉行法治 B . 说明郡县官员必须由中央任命 C . 有利于国家政务的有序推行 D . 突出强化基层官员的责任意识
  • 6. 宋初,地方监司、通判等兼职监察官“多不守职,至有岁终不按一人,终任而不劾一吏者,上下相蒙,孰视不问”。对此,宋太祖做出规定,凡“临事简慢,所莅无状者为下;恪居官次,职务粗治者为中;治状尤异,大有殊绩者为上”,朝廷以此“厉行赏罚”。此规定(    )
    A . 防止了地方官员滥用职权 B . 强化了部门之间的相互监督 C . 遏制了地方官员贪污腐化 D . 加强了对地方监察官的考核
  • 7. 《明史》记载,明太祖朱元璋曾问众臣“天下何人最快活?”有人说“富甲天下者”,有人说“功成名就者”,有人说“高官厚禄者”,朱元璋一一摇头,直至一位大臣说“畏法度者最快活”时才点头称是。朱元璋“点头称是”是因为该大臣的回答迎合了他( )
    A . 裁撤宰相的意图 B . 设置内阁的需要 C . 以法治国的主张 D . 皇权至上的理念
  • 8. 《清史稿》载:“先是世祖亲政,日至票本房,大学士司票拟,意任隆密。康熙时,改内阁,分其职设翰林院。雍正时,青海告警,复分其职设军机处,议者谓与内三院无异。……至本章归内阁,大政由枢臣承旨,权任渐轻矣。”这说明( )
    A . 清朝内阁权力渐小 B . 军机处取代了内阁 C . 清朝中央集权加强 D . 清初分权思想加剧
  • 9. (2020·湛江模拟) 宋代,一切诏书均以君主的名义颁发;但诏令不可出自君主独断。皇帝旨意“非经二府者,不得施行”,诏令“以宰执熟议其可否,而后见之施行”。如果政令“有未当者”,则由“台谏劾举之”。这一体制(  )
    A . 避免了当政者决策失误 B . 构建了权力制衡的民主模式 C . 体现了文官政治的成熟 D . 表明宋代君主专制受到削弱
  • 10. (2019高一上·厦门月考) 元代行省虽然“军国重事,无不领之”,但却“有诸侯之镇,而无诸侯之权”。如在人事权方面,元代地方官吏的选用主要由中书省和吏部负责,行省几无任官和诠调权。这表明,行省的设置( )
    A . 改变了地方积贫积弱的现状 B . 消除了地方分裂割据的隐患 C . 顺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D . 体现了因俗而治的治国理念
  • 11. “唐制,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还中书又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但主书撰‘奉行’而已。”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对此制度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三省长官皆宰相,相权被分散 B . 尚书省地位低下,没有权力 C . 中书省负责草拟,下辖六部 D . 门下省地位最高,掌握决策权
  • 12. 曹魏时期,中正的评价必须有书面的正式材料。材料主要包括家世、品、状三个方面。状,指行状,是举主对于被举者道德才能的详细叙述。这反映出,曹魏时期的九品中正制( )
    A . 加大了选官的随意性 B . 促进了社会阶级流动 C . 注重选拔的公正合理 D . 摒除了门第间的差别
  • 13. (2019·衡阳模拟) 北宋的御史台和谏院合称“台谏”,是中央最主要的监察机构。台谏官称为“言官”,可直接参与决策、批评政事,既牵制宰相、又约束皇帝。宋太祖曾规定,“与士大夫治天下”,“不杀士大夫和上书言事者”。宋朝的这一传统(   )
    A . 保证了宋王朝长治久安 B . 助推了士人的参政热情 C . 完善了古代的监察制度 D . 有效地制约了君主权利
  • 14. (2020高三上·贵溪月考) 清代雍正帝时期,军机大臣“承旨”时多是以单独朝见皇帝的“独见”方式,而乾隆时期的承旨则由一人“独见”变为数人“同见”的方式,并成为定例。由此推知,乾隆时期(  )
    A . 国家决策注重集思广益 B . 军机大臣职权得到扩大 C . 皇权专制统治日益加强 D . 中央行政效率大为提高
  • 15. 清代内阁处理公务的案例“积成样本四巨册”,官员“惟揣摹此样本为急”,时人称之为: “依样葫芦画不难,葫芦变化有千端。画成依旧葫芦样,要把葫芦仔细看。”这反映出当时( )
    A . 内阁职权下降导致官员无所事事 B . 政治体制僵化官员拘泥规制 C . 内阁机要事务繁忙官员穷于应付 D . 皇帝个人独裁官员唯命是从
  • 16. 记好笔记是学好历史的前提,下图是一同学的笔记片段,请指出其历史主题是( )

    A . 禅让制 B . 王位世袭制 C . 察举制 D . 科举制
  • 17. (2017·北京) 2016年,在北京市通州区发掘出汉代渔阳郡路县城址和800余座战国至汉代墓葬,出土了钱币及大量陶屋、陶仓等随葬品。这些考古发现,有助于研究(   )

    ①秦汉时期郡县的设置状况

    ②本区域古代农业发展状况

    ③汉代手工业和商业发展情况

    ④大运河对本区域交通的影响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④ C . ②③④ D . ①③④
  • 18. (2017高三上·孝义开学考) 公元前634年,齐国攻打鲁国,鲁国派使臣见齐君说,鲁国的祖上周公与齐国的祖上姜太公,共同协助周王安天下,有“世世子孙无相害”的盟誓,你打鲁国怎么能对得起先祖?于是,齐君下令退兵。这一结果出现的原因是(    )
    A . 盟约对春秋各诸侯的政治约束 B . 荣辱与共、利益一体的宗族观念 C . 诸侯必须服从天子的分封体系 D . 文化认同、天下共主的心理渊源
  • 19. 孝廉和秀才的察举,在魏晋时都采用了考试之法,郡举孝廉考试经术,州举秀才考试策论。梁武帝向寒微人士开放了策试之途,还允许自学者申请考试。据此可知( )
    A . 当时已建立了考试选官制度 B . 这对科举制产生了影响 C . 察举成儒家宣传的主要工具 D . 寒门人士成为了入仕主流
  • 20. 秦汉以来,我国中央和地方关系演变的趋势是( )

    ①削弱地方,加强中央 ②分散地方官吏权力,防止割据

    ③强化对地方官吏的控制          ④对边疆地区的治理渐趋严密

    A . ①②③④ B . ①②④ C . ②③④ D . ①③④
  • 21. 明初朱元璋严禁宦官读书识字,但中后期宦官读书识字逐渐制度化,士大夫甚至有针对性地编纂适合宦官学习的读本。由此可以推知,明代中后期( )
    A . 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 B . 皇帝权力日趋衰落 C . 内阁议政功能已经丧失 D . 宦官掌握决策权力
  • 22. 宋代经常出现县官职位空缺,无人愿意履职的现象,即使在江南富庶之地也同样如此。出现这一现象最有可能的原因是 ( )
    A . 中央集权过度,地方权力削弱 B . 文化教育落后,官僚人才缺乏 C . 商品经济发达,弃官从商普遍 D . 经济重心南移,文人弃北趋南
  • 23. 元代在地方设行中书省,在划区时突破以山川地理自然环境划分疆界的故套,这时的区划“合河南河北为一而黄河之险失,合江南江北为一而长江之险失,合湖南湖北为一而洞庭之险失”。这种区划规制的主要意图是( )
    A . 防止地方据险割据 B . 整合资源发展经济 C . 因俗而治加强管理 D . 完善基层行政组织
  • 24. 中国古代的朝会制度历史悠久,皇帝上朝与否历来被当做是皇帝是否勤政的标志,与王朝兴衰治乱关系密切。但多位皇帝不上朝的明朝却延续了276年,寿命仅次于唐朝。这主要得益于( )
    A . 政府运行机制日益完善 B . 皇权专制空前加强 C . “无为而治”治国模式有效 D . 宋明理学迅猛发展
  • 25. 北大历史系教授阎步克研究认为:中国古代官制中存在着两类官职,一类承担兵刑钱谷、监察考选等实际行政职能,即“职能性官职”;另一类则主要用于安排官僚品位高下,属“品位性官职”。秦汉以后,官职复杂多变,每一细微变化都折射出相关政治变迁。下列有关解读中正确的是( )
    A . 秦汉“以吏治天下”,禄秩等级从属于职位的色彩浓厚 B . 魏晋官僚“士族化”,仅参照等级品位因素 C . 唐宋人仕者皆授官阶,说明已基本摆脱魏晋品位的影响 D . 明清以“品位性官职”为主,与专制皇权的高度强化紧密相关
二、材料题
  • 26. 三省六部制是隋唐时期的重要制度创新,推动了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发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唐初,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上中书,中书又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但主书填“奉行”而已。

    ——《朱子语类》

    材料二:唐初,三省长官议事于门下省之政事堂。其后,裴炎自侍中迁中书令,乃徙政事堂于中书省开元中,张说为相,又改政事堂号“中书门下”,列五房于其后:一曰吏房,二曰枢机房,三曰兵房,四曰户房,五曰刑礼房,分曹以主众务焉。

    ——《新唐书》

    材料三:凡军国大事,则令中书舍人各执所见,杂署其名谓之五花判事。中书侍郎、中书令省审之,给事中、黄门侍郎驳正之。上(太宗)始中明旧制,由是鲜有败事。

    ——《资治通鉴》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唐朝前期三省六部制运作的主要特点。
    2. (2) 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政事堂”的性质发生了什么变化。
    3.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三省六部制的历史作用。
  • 2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宋神宗曾说:“法出于道。人能体道,则立法足以尽事;立法而不足以尽事,非事不可以立法也,盖立法者未善耳。”宋代的“祖宗之法”作为根本性的治国原则,本着“事为之防,曲为之制,纪律已定,物有其常”的精神,在行政管理上充分运用了制衡原则,中书门下、枢密院与三司各自行使独立职权,突出了国家政务的核心内容,职权与事权明确集中,官员的专业化程度較高。同时,“祖宗之法”也有深刻的负面影响,北宋中后期的党争问题、强敌当前收武将兵权的问题等,无不与宋代遵循“祖宗之法”的立国之策有密切联系。

    ——摘编自《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中国历史上,帝王的“共理”“共治”,本质是通过士大夫、借士大夫的能力来治理天下。政治的主导权掌握在帝王手中,朝政的走势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君主个人的好恶,这种状况在11世纪前期的北宋发生了深刻转变。宋代士人们在谈及国家的政治取向、制度原则时,秉持“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的原则,认为:“士之所宜学者,天下国家之用也”;士大夫以“公议”“天道”为旗帜,制约君主,参与国家治理。宋太祖曾对臣僚说:“天下广大,卿等与朕共理。”皇帝必须与士大夫“共定国是”,成为君臣双方共同承认的原则—这是北宋政治史上一项具有突破性的大原。

    ——摘编自《中华文明史》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政治制度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它对宋政府加强中央集权的影响。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皇帝必须与士大夫‘共定国是’”的原因。
  • 28.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明代废除丞相以前历代著名丞相及其命运

    时期

    代表人物

    命运

    战国时期秦国

    吕不韦

    秦王以“仲父”相称,掌握国家大权,后被流放

    东汉末年

    曹操

    挟天子以令诸侯,掌握国家大权,其子篡夺皇位

    材料二:废除丞相以后相当丞相地位官职所享有权力范围的变化

    时期

    职位

    所享有权力范围

    明代中叶后

    内阁首辅

    拥有票拟权,但不是合法的宰相,地位常受到挑战

    清代

    军机大臣

    承旨拟写,相当于顾问、秘书班子

    当代史学家对封建国家权力运行的规律作了如下总结:皇帝从资历较浅、地位不高的心腹近侍或仆从中选拔一些人来承担政务,逐渐演变成正式的辅政机构,当这些辅政机构和官员的权力较重时,皇帝又从更为亲宠的近侍或仆从中另选一些人来承担政务,有意架空原有的辅政机构和官员,剥夺其实权,仅保留虚衔或使之变为荣誉职称,然后又进行下一轮的循环……每一次循环的结果,都使得中枢机构原权力更分散,皇帝的权力更加强。这种不断地转移与分散,是封建国家权力运行的基本规律。

    材料三:法国著名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在其《论法的精神》一书中曾这样评价当时中国的君主专制:“中国政府只有在施用棍棒才能让人民做些事情,政府与其说是管理民政,毋宁说是管理家政。中国的专制主义,……用自己的锁链武装了自己,而变得更为凶暴。”“因此,中国是一个专制国家,它的原则是恐怖的。”

    请回答:

    1. (1) 材料一说明了什么问题?明代废除丞相制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明清时期中枢机构的大循环,且说明其反映的本质问题。
    3. (3) 你同意材料三中孟德斯鸠的观点吗?当时中国君主专制的强化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