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物理 /中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上海市三年中考两年模拟汇编 专题一:光现象、凸透镜成像

更新时间:2021-07-20 浏览次数:140 类型:二轮复习
一、单选题
二、填空题
  • 10. (2020·青浦模拟) 白天在电视上收看“空中课堂”时,有时会出现屏幕的“反光”现象,影响收看效果。

    ①这种“反光”现象是由光的现象造成的;

    ②为了避免“反光”现象,除了安装并拉上窗帘外,采用的方式还可以是。(写出一种即可)采用此方式能避免“反光”的理由是

  • 11. (2021·奉贤模拟) 如图所示,是某小组同学在研究光的反射规律实验时观察到的现象,已知AO为入射光线,其入射角等于度。关于OD的性质,请说出你的观点:。关于OE,部分同学认为是法线。你支持他们的观点吗?答: (选填“支持”、或“反对”)。

  • 12. (2019·杨浦模拟) 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的实验中,采用作为平面镜。如图所示,为了找到虚像的位置,接下来的操作是;为比较像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应将蜡烛A放在位置多次实验(选填“同一”或“不同”),同时发现所成像的大小(选填“相同”或“不同”)。

  • 13. (2019·上海) 小明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中,将蜡烛、凸透镜和光屏的中心调至。已知凸逶镜焦距为10厘米,现蜡烛的位置如图所示,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为10厘米,移动光屏寻找像的位置,发现光屏上有一个倒立、的像(选填“放大”、“等于”或“缩小”)。

  • 14. (2020·虹口模拟) 一束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折射角入射角(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增大入射角时,折射角(选填“增大”、“不变”或“减小”)。一束白光由空气射向三棱镜,经三棱镜后分为许多单色光,这叫做光的现象。
  • 15. (2020·上海) 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中,应调整凸透镜的中心,光屏的中心与烛焰的中心大致在同一,以保证像成在光屏中央;将烛焰与光屏置于凸透镜的(选填“两侧”或“同侧”),移动光屏直到光屏上所成的像最清晰(选填“实”或“虚”),像是的(选填“正立”或“倒立”)。
三、作图题
四、实验探究题
  • 23. (2021·静安模拟) 某小组同学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将测得的物距u、像距v、计算的u+v、成像情况记录在下表中。

    实验序号

    物距u(厘米)

    像距v(厘米)

    u+v(厘米)

    像与物大小比较

    像的虚实

    1

    60.0

    12.0

    72.0

    缩小

    实像

    2

    50.0

    12.5

    62.5

    缩小

    实像

    3

    40.0

    13.3

    53.3

    缩小

    实像

    4

    30.0

    15.0

    45.0

    缩小

    实像

    5

    18.0

    22.5

    40.5

    放大

    实像

    6

    16.0

    26.7

    42.7

    放大

    实像

    7

    14.0

    35.0

    49.0

    放大

    实像

    8

    12.0

    60.0

    72.0

    放大

    实像

    1. (1) 请根据表中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分析、归纳得出结论。

      (a)根据实验序号1~4的数据,分析比较物距u和像距v的大小关系与成像情况,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

      (b)根据实验序号的数据,分析比较物距u和像距v的大小关系与成像情况,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凸透镜成放大实像时,u < v。

    2. (2) 根据实验序号1~8的数据,分析比较像距v随物距u变化的情况,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凸透镜成实像时,
    3. (3) 根据实验序号1~8的数据,分析比较u+v随物距u变化的情况,推测凸透镜成实像时,u+v存在(选填“最小值”或“最大值”),且当物距u在范围内可以找到这个极值。
  • 24. (2021·徐汇模拟) 小徐通过实验“探究凸透镜成实像的规律”,他选取焦距为10厘米的凸透镜,一个高度H为3.00厘米的发光体、光屏和光具座等进行实验。正确安装和调节实验器材进行实验,将测得的物距u、像距v、像高h记录在下表中,为了进一步研究凸透镜成实像时,像高h与物距u、像距v之间的关系,还进行了适当的运算,将相关数据记录在下表最后一例。

    实验序号

    物距u(厘米)

    像距v(厘米)

    像高h(厘米)

    像距和物距的比值k(k=v/u)

    1

    60.0

    12.0

    0.60

    0.20

    2

    50.0

    12.5

    0.75

    0.25

    3

    30.0

    15.0

    1.50

    0.50

    4

    18.0

    22.5

    3.30

    1.25

    5

    16.0

    26.7

    5.00

    1.67

    6

    14.0

    35.0

    2.50

    1. (1) 根据实验序号1~5的数据,分析比较像距v、像高h随物距u的变化情况,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同一凸透镜成实像时,同一发光体,
    2. (2) 根据实验序号1~5的数据,分析比较像高h与像距和物距比值k的变化情况,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同一凸透镜成实像时,同一发光体。、
    3. (3) 请根据表中信息判断实验序号6中:像高h厘米。
    4. (4) 小徐在完成上述实验后,认为还可以通过更换或增加实验器材进行拓展探究。

      示例:可以用黑色纸片遮挡部分凸透镜,探究遮挡物的形状及大小对凸透镜成像的影响。

      请仿照示例写出其他拓展探究方案(一个方案即可)。

  • 25. (2021·青浦模拟) 某学习小组做“探究凸透镜成实像的规律”实验,他们在光具座上固定焦距为f 的凸透镜,取高度h为8厘米的物体进行实验。调节好实验装置后,他们分别取不同的物距u、并移动光屏找像,每次都使光屏上的像最清晰,将相应的像距v、成像情况记录在表中。

    实验

    序号

    物距u

    (厘米)

    像距v

    (厘米)

    像高h ′

    (厘米)

    实验

    序号

    物距u

    (厘米)

    像距v

    (厘米)

    像高h ′

    (厘米)

    1

    32.0

    14.4

    3.6

    4

    19.0

    21.1

    8.9

    2

    25.0

    16.7

    5.3

    5

    15.0

    30.0

    16.0

    3

    22.0

    18.3

    6.7

    6

    12.0

    60.0

    40.0

    1. (1) 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6数据中物距u、像距v及成像的变化情况,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凸透镜成实像时,
    2. (2) 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2或3数据中物距u与像距v的大小关系及成像情况,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凸透镜成实像、且时,所成的像是缩小的。
    3. (3) 通过进一步分析比较表中物距与像距之和及成像情况,他们提出了一个猜想:“当物距与像距之和最小时,可能会成等大的实像”。

      (a)这么猜想的依据是:

      (b)为了验证该猜想,他们应将物距设定在厘米的范围内继续进行实验。

  • 26. (2020·崇明模拟) 在焦距为5厘米、10厘米或15厘米的凸透镜中选择一个置于光具座的B点处,如图所示。在光具座上将蜡烛、光屏分别置于透镜两侧,调整透镜和光屏的高度,使它们的中心与烛焰的中心在,目的是为了使烛焰的像能成在光屏。将蜡烛置于A点,在CD间移动光屏时,可看到一个清晰的像,则实验所用透镜的焦距可能是厘米。保持蜡烛与光屏的位置不变,为了得到另一种性质的像,可将凸透镜向移动(选填“左”或“右”)。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