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统编版(部编版) /七年级上册 /第四单元 /12 纪念白求恩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纪念白求恩》 同步试卷

更新时间:2021-07-13 浏览次数:148 类型:同步测试
一、单选题
  • 1. 下列划线字的注音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 (mì)      热(chén)     (xùn)职      (niān)轻怕重 B . (bì)薄      派(qiǎn)     (mǐn)灭      见异思(qiān) C . (cuì)     休(qì)       (mái)怨      (pǐ)极泰来 D . (xiè)意     狭(ài)       (pēng)击     振聋发(kuì)
  • 2. 下列句子中的划线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 白求恩同志支持中国人民反法西斯斗争的事迹在中国家喻户晓 B . 正是凭着这种对群众负责和对工作精益求精的态度,十年来,她经手的三百余起案件,无一起错案。 C . 有了乐于吃苦的理念和心态,就不会在工作中拈轻怕重 D . 张先生如往常一样漠不关心地上网核对前一天下午买的五注双色球机选号码。
  • 3. 下列词语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
    A . 实践    佩服    殖民地    麻目不仁 B . 动机    教训    恰谈会    毫不利己 C . 极端    职业    负责任    感人至深 D . 冷清    悲痛    晋察冀    家谕户晓
  • 4. 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 在日常工作中,党员干部应该像白求恩同志一样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 B . 习近平总书记讲的“我将无我,不负人民”,高度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 C . 这篇报道列举大量事实,控诉了人类破坏自然,滥杀动物。 D . 《纪念白求恩》的作者是我国伟大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毛泽东。
  • 5. 下列对《纪念白求恩》一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本文高度赞扬了白求恩同志伟大的国际主义和共产主义精神,表达了对白求恩的沉痛悼念之情。 B . 本文叙议结合,以议论为主,文中的记叙内容成了本文的事实论据。 C . 本文四个段落的内容层层深入,高度赞扬了白求恩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 D . 本文多处使用成语,如“拈轻怕重”“见异思迁”“精益求精”等,具有言简意赅的表达效果。
  • 6. 下列有关各句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 . 一个外国人,毫无利己的动机,把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当作他自己的事业,这是什么精神?这是国际主义的精神,这是共产主义的精神,每一个中国共产党员都要学习这种精神。 分析:这个句子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 B . 没有一个不佩服,没有一个不为他的精神所感动。 分析:这个句子中“没有一个不”表达了肯定的意思。 C . 对同志对人民不是满腔热忱,而是冷冷清清,漠不关心,麻木不仁。 分析:运用对比手法,严厉批评了“不少的人”,指出了向白求恩学习的必要性。 D . 这就是我们的国际主义,这就是我们用以反对狭隘民族主义和狭隘爱国主义的国际主义。 分析:运用反复手法,突出表明“我们的国际主义”是“反对狭隘民族主义和狭隘爱国主义的”,是有着鲜明的针对性的。
  • 7. 对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 . 这是什么精神?这是国际主义的精神,这是共产主义的精神。(设问) B . 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夸张) C . 希特勒,墨索里尼,不都在人民面前倒下去了吗?(反问) D . 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排比)
二、填空题
  • 8. 在下面文段的横线上选填恰当的称呼。

    A.白求恩同志    B.白求恩    C.白求恩医生

        从前线回来的人说到,没有一个不佩服,没有一个不为他的精神所感动。晋察冀边区的军民,凡亲身受过的治疗和亲眼看过的工作的,无不为之感动。每一个共产党员,一定要学习的这种真正共产主义者的精神。

  • 9. 依据课文《纪念白求恩》,选择恰当的词语填空。

    ①从前线回来的人说到白求恩,没有一个不(佩服 钦佩 信服),没有一个不为他的精神所感动。

    ②对于他的死,我是很(悲伤 沉痛 悲痛)的。现在大家纪念他,可见他的精神感人之深。

  • 10.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在《纪念白求恩》中,毛泽东号召中国共产党人要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的人,一个的人,一个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 11. 把下列带序号的句子依次填入文段中横线处,使上下文语意连贯。(只填序号)

        白求恩故居是维多利亚时代的建筑,两层小楼掩映在树木中。这就是孕育了白求恩的地方,一个人杰地灵的小镇。

    ①我拾起几片红叶——是白求恩家枫树上的红叶呵!

    ②弯下腰来,火红满眼。

    ③将红叶随手夹在《国际主义战士白求恩作品集》中。

    ④楼前是绿色的草坪,红叶层层散落其上,看上去分外美丽。

    ⑤直起身来,蓦然回首,那座小楼所有的玻璃窗,竟都是燃烧的火。

三、语言表达
  • 12. 阅读下面的材料,请模仿感动中国人物颁奖词的方式,为白求恩同志写一段颁奖词。

    材料:白求恩(1890—1939),国际主义战士、加拿大共产党员、著名的医生。1936年德意法西斯侵犯西班牙时,他曾亲赴前线为反法西斯的西班牙人民服务。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他率领加拿大美国医疗队,于1938年初来中国,3月底到延安,不久赴晋察冀边区,在那里工作了一年多。在一次为伤员施行急救手术时被细菌感染,1939年11月12日在河北唐县逝世。

  • 13. 本文叙议结合,叙得简明扼要,议得精辟深刻。请自立观点,选取具体事例,运用叙议结合的方法写一个片段。150字左右。
四、现代文阅读
  • 1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白求恩同志是加拿大共产党员,五十多岁了,为了帮助中国的抗日战争,受加拿大共产党和美国共产党的派遣,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去年春上到延安,后来到五台山工作,不幸以身殉职。一个外国人,毫无利己的动机,把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当作他自己的事业,是什么精神?是国际主义的精神,是共产主义的精神,每一个中国共产党员都要学习这种精神

        ……

        白求恩同志是个医生,他以医疗为职业,对技术精益求精;在整个八路军医务系统中,他的医术是很高明的。这对于一班见异思迁的人,对于一班鄙薄技术工作以为不足道、以为无出路的人,也是一个极好的教训。

        我和白求恩同志只见过一面。后来他给我来过许多信。可是因为忙,仅回过他一封信,还不知他收到没有。对于他的死,我是很悲痛的。现在大家纪念他,可见他的精神感人之深。我们大家要学习他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

    1. (1) 作者为什么要突出白求恩的年龄和来华路途?
    2. (2) 指出选文第一段中的三个“这”字,一个“这种精神”各指代什么。
    3. (3) 选文第一段文字运用的论证方法是(    )
      A . 例证法 B . 引证法 C . 对比论证 D . 比喻论证
    4. (4) 选文中作者把白求恩与一些人对比,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5. (5) “我和白求恩同志只见过一面”中“只”的表达作用是什么?
  • 15.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怀抱着胸中那一簇火焰

    ——孙犁先生百年诞辰纪念

    铁凝

        ①就我个人而言,纪念一位作家的最好方式是回到他的作品。对于像孙犁先生这样人品与文品高度一致的作家,就更是如此了。可以说,孙犁的作品伴随了我们这一代人的成长。

        ②我怀念水生嫂、吴召儿、秀梅、妞儿们,那是因为,她们身上有孙犁先生一生所信仰和追寻的“善良的东西,美好的东西”。孙犁先生说:“《山地回忆》里的女孩子,是很多山地女孩子的化身。当然,我在写她们的时候,用的多是彩笔,热情地把她们推向阳光照射之下,春风吹拂之中。在那可贵的艰苦岁月里,我和人民建立起来的感情,确是如此。我的职责,就是如实而又高昂浓重地把这种感情渲染出来。”

        ③在我看来,真诚,是作家最重要的品质之一。也正是因为这种真诚,孙犁先生能够在复杂的时代风云中写出超越生活表象的“真实”。诞生于20世纪50年代的《铁木前传》,就是最好的证明。单说那个精灵一样的女孩子小满儿,就足以抵达刻骨的人性深度。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她似乎是一个落后分子。可是,这个仿佛是从《聊斋》里走出来的女孩子,单用美艳、明媚不能概括她,单用狡黠、虚荣不能概括她,单用热烈、纯真要不能概括她,她似乎是上述这种种形容词的混合体,而作家在表现她时,也是怀着十分复杂的感情。我意识到,在她轻佻、随便的外表下,有着无可抑制的热情与幻想,也有着不为人知的痛苦与悲伤。孙犁深刻地同情人,深刻地了解人,他忠直地按着源自内心的同情和了解去写,正是因此才使他的人物穿越时间而鲜活如新。可以说,有了《荷花淀》,孙犁先生奠定了他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中的位置;而有了《铁木前传》,孙犁先生才成为了孙犁先生。

        ④晚年的孙犁,小说写得少了,他把时间大多用在了研读古籍,写作散文、杂文上,尤以大量的文论和书论而引人瞩目。中华文明历经几千年,未曾毁于灾荒、战火、人祸,反而星垂野阔,一脉千流,大概也和孙犁先生这样的知识分子始终悉心保护、修复文化,坚守自己的理想有关吧。这灯下修书的老人形象,竟是无数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一个剪影。

        ⑤我常常想,为什么孙犁的作品至今仍经得起一读再读,至今仍具有强大的艺术生命力呢?除了以上谈到的,我还想谈谈他对语言的珍视。孙犁先生说:“从事写作的人,应当像追求真理一样追求语言,应当把语言大量贮积起来。应当经常把你的语言放在纸上,放在你的心里,用纸的砧,心的锤来锤炼它们。”读一读孙犁先生的作品,不难感受到语言在千锤百炼之后所呈现出来的润泽的神采和深厚的力量。

        ⑥我敬仰孙犁先生,还因为他以他的写作和生活,向我们示范了如何小心呵护真、善、美的种子,使之成为人生温暖的底色。终其一生,孙犁先生都深切怀念他所经历过的战争年代,怀念他生活过的那些村庄,怀念那些作为伙伴、战友和同志的战士和群众,这种感情滋养了他的心灵,无论生活发生了怎样的变故,他都怀抱着胸中那一簇火焰。

        ⑦作为文学晚辈,我和我的一些作家朋友们在年轻时都受到过孙犁先生的恩泽。那时候,孙犁先生在《天津日报》编“文艺周刊”,他关注着青年作家的成长,给予过许多热情的鼓励和及时的引导。刚刚踏上文学道路的时候,就像一个人夜里走山路,有凉风扑面、神清气爽的时候,也有四顾茫然、不知所以的时候。这时候,一封信函,或者是几句话,都能点亮文学的灯火,照亮前面的路。在我心目中,孙犁先生就是那位提着灯的宽厚长者。1996年12月,中国作家协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之际,病中的孙犁通过《文艺报》向大会表达了祝愿,他说:“希望大家同心协力拿出好作品。”如今,孙犁先生不在了,我想,我们大家都愿意像孙犁先生对待当年的我们一样,同心协力,做一些“引导、打杂和清扫道路的工作”。这大概才是对孙犁先生最好的回报吧。

    (有删改)

    1. (1) 第⑤段,作者为什么说孙犁的作品“至今仍具有强大的艺术生命力”?请简要概述。
    2. (2) 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

      应当经常把你的语言放在纸上,放在你的心里,用纸的砧,心的锤来锤炼它们。

    3. (3) “孙犁先生就是那位提着灯的宽厚长者”一句说明了孙犁先生的什么特点?
    4. (4) 本文多处引用孙犁先生的作品,其作用是什么?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