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高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江西省景德镇市2021届高三下学期文科综合历史5月第三次质检...

更新时间:2021-07-26 浏览次数:96 类型:高考模拟
一、本卷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 1. 周公率师东征,使周王朝对东方广大地区的控制成为了现实。他的儿子伯禽由于父亲的功勋,被封于山东曲阜,建立鲁国。“其分器之多,土地之广,人民之众,实非他国可比。”这说明分封制(   )
    A . 受封者以王族成员为主 B . 有益于加强对地方统治 C . 任人唯亲阻碍阶层流动 D . 激化了封国之间的矛盾
  • 2. 战国时期,养牛业发展迅速,各国对牛的饲养十分重视,出现了一批专门牧牛的人。如《左传》中记载了有专门放牛的奴隶。这表明战国时期(   )
    A . 重农抑商推动了农业动力革命 B . 农牧业的商品化趋势明显加强 C . 奴隶集体劳作方式仍然占主导 D . 耕作方式变迁影响农牧业发展
  • 3. 据明人记载当时“中国物产丰富,独缺白银,视白银为奇货”。与中国进行贸易的另一方“均无他产”,但有着丰富的白银蕴藏和储备,所以“夷人悉用银钱易货,故归船自银钱外无他携来”。据此可知(   )
    A . 中外双方在贸易上存在契合点 B . 闭关锁国阻碍外贸发展 C . 洋货受到中国自然经济的抵制 D . 货币白银化的趋势明显
  • 4. 在顾炎武看来,朱熹的学说、乃至整个宋明理学,毕竟是汉民族的文化,是民族文化命脉的传承者,因而无论如何是应该给以历史的肯定的。这是因为顾炎武(   )
    A . 学术思想充满矛盾 B . 反对异族统治 C . 推崇程朱理学思想 D . 强调经泄致用
  • 5. 曾国藩痛斥“粤匪窃外夷之绪,崇天主之教。农不能自耕以纳赋,谓田皆天主之田也。商不能自贾以纳息,谓货皆天主之货也。士不能诵孔子之经,而别有所谓耶稣之说、《新约》之书,乃开辟以来名教之大变。凡读书识字者,焉能袖手坐观,不思一为之所也”。材料从侧面反映出太平天国(   )
    A . 违背了中国历史发展潮流 B . 没有与中国具体国情结合 C . 彻底推翻了中国传统社会 D . 沉重打击了清朝封建统治
  • 6. 关于“14年抗战”的说法,毛泽东在中共七大已提出:“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在1931年就开始了。”蒋介石晚年回顾:“第一大耻,已经由14年抗战成功而洗雪”。上述说法(   )
    A . 具有广泛的海内外共识 B . 推动国两党再次合作 C . 肯定了局部抗战的价值 D . 赞扬了正面战场的功绩
  • 7. 1949年4月,在解放军即将发动渡江战役时,英国紫石英号驱逐舰不听解放军的多次警告,闯入解放军防区,双方相互炮击。紫石英号重伤搁浅,最终狼狈逃走。这显示出(   )
    A . 帝国主义国家从此放弃了对中国侵略 B . 新中国坚决抗击英国侵略行径 C . 国民党政府实行丧权辱国的外交政策 D . 中共捍卫国家主权独立的决心
  • 8. 改革开放初期,党和国家做出创办经济特区的英明决策,通过经济特区来观察世界和了解世界,发挥经济特区的“试验田”功能进行试验,待取得成功经验后逐步推广。这说明创办经济特区的主要目的是(   )
    A . 追求特区自身的发展 B . 探索新型经济建设体制 C . 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 D . 加快市场经济体制建设
  • 9. 面对已经变得消极、懒散、贪婪的雅典人,苏格拉底通过一问一答的方式反复考验一切世俗的命题,追求真善美的境界,要求人们进行自我反省,以此去治愈雅典的疾病。但最后被控告为“腐蚀青年”的罪名被雅典公民大会判处死刑。这表明(   )
    A . 苏格拉底理想化的追求 B . 雅典社会阶级矛盾日益显露 C . 雅典民主缺乏规范程序 D . 理性主义成为当时主流思潮
  • 10. 1933年美国国会通过了《节约法》,主要是大幅削减了联邦政府的总预算。总统有权决定今后的预算调整。削减份额中很大一部分来自退伍军人,通过该法案缩减了政府开支和退伍军人津贴共5亿美元。由此可推知(   )
    A . 国会对联邦政府的制约加强 B . 美国对军队建设的力度减小 C . 总统的权力范围进一步扩大 D . 经济危机恶化趋势得以缓解
  • 11. 1985年,戈尔巴乔夫与里根在日内瓦会晤,两位领导人起初互相各执一词,相互指责。但是两人都关心核战争的可能性,并慢慢地得到彼此的尊重。后来双方在冰岛、华盛顿等地相继会晤,最终在军备控制上有了突破性进展。这表明(   )
    A . 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发展 B . 苏联改革危机逐渐显现 C . 美苏之间矛盾已基本消除 D . 世界紧张局势有所缓和
  • 12. 尼日利亚作家奥克瑞凭借小说《饥饿的路》获布克奖。《饥饿的路》以一个虚构的非洲现代城市贫民窟为背景,以神奇、魔幻创作手法,将个人的生命体验与民族的历史文明、家国的命运浮沉紧紧相连,在非洲文学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与此艺术手法相似的文学作品是(   )
    A . 《巴黎圣母院》 B . 《人间喜剧》 C . 《老人与海》 D . 《百年孤独》
二、本卷共52分,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前2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做答。后三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需求做答。
  • 13.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随着汉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出现了一大批累财巨万的富豪,越礼僭制便成了他们

    自觉或不自觉的行动。“富者田连阡陌,贫者亡立锥之地”。贫民走投无路,只好聚而为盗或揭杆而起。西汉统治者决定严格礼制,擅过则责,位僭则诛。霍氏奢侈,茂陵徐生曰:“霍氏必亡,夫奢则不逊,不逊必侮上,侮上者逆道也”·..···其后霍氏诛灭。汉文帝强调:“上节用则国富,君无欲则民安”。朝廷采取抑商的手段,迫使商人放弃对奢侈品的经营,并引导他们归之于农,以维持生产与消费的平衡。考核各级官员时,把为政清廉作为升迁的重要条件。对于普通百姓的俭朴行为也予以褒奖,立教乡里,劝善纠恶,抑奢祟俭。

    --摘编自仝晰纲《简论汉代抑奢思想》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增产节约运动最早开始于抗美援朝战争的后勤供应基地东北

    地区,以劳动竞赛的形式开展,到1950年底全国范围地开始了增产节约运动。在农村推行爱国丰产运动,精耕细作,致力于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增产商品粮食、工业原料作物、外销物资等等。在企业实行经济核算,改进经营管理和生产方法以克服浪费。工人阶级纷纷提出“工厂就是战场,机器就是枪炮”的战斗口号,竞相参加爱国增产节约运动。以华北地区为例,全区1952年11月完成增产节约计划的数字比10月份提高19%.12月又比11月提高25%,使1952年全区增产节约6万亿元的计划,到12月底超额24%胜利完成。

    --摘编自郑博、韩永安《论建国初期增产节约社会风尚的形成》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代抑奢的举措和积极作用。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新中国初期增产节约运动的特点和意义。
  • 14.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图10展示了20世纪初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国际、国内形势。请围绕图片信息主题

    选取其中相关联的两个或两个以上角度,自拟论题,并结合相关知识进行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明确,书写美观。)

  • 15.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英国的乡村振兴最早发端于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的圈地运动,大量的家庭农场建立。

    经历工业化时代,英国完成了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作为最早完成农村现代化的国家之一,早在18世纪中期英国就开始了农业教育现代化工作。20世纪初期,英国颁布《福斯特教育法》,许多农村居民逐渐享受到接受正规教育的机会。由于国土面积小,人口密度较大,加上英国完成工业革命后城市化进程加快。英国从工业革命之前的重要粮食生产国转变成为进口国。二战结束后,英国调整经济发展战略,例如,通过颁布“绿化带”政策保护农业用地和农村土地;1949年颁布的《国家公园与乡村通达法》要求英国政府设置“国家公园”及其管理机构,以保护乡村土地和自然景观。20世纪60年代欧洲共同体的创立减少了欧洲发生战争的威胁,城市居民在享受城市现代生活的同时,人们更向往回归自然的乡村美景,“逆城市化”现象逐渐出现。英国的农业政策和农村经济逐步发生了变化,开始关注乡村地区休闲娱乐开发与自然资源保护之间的平衡。

    --摘编自沈费伟《赋权理论视角下乡村振兴的机理与治理逻辑》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概括英国乡村建设的政策。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影响英国乡村建设政策的因素。
  • 16.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1942年美国战争信息署在重庆正式成立中国分部,其目的是既要帮助美国军队了解中国

    社会和人民,同时因为美国对华实际的军事和经济援助有限,所以更需要在言辞和心理上对中国进行抚慰与鼓舞,通过宣传缓和中美合作中的冲突与矛盾,鼓舞中国人的士气。随着胜利的步步接近以及军事上中国战略地位的下降,1944年战争信息署开始有意识地将自己从单一的战争宣传机构转化成美国对华政策的阐释者和执行工具,促进中国按照美国模式进行民主改革,在战后作为一个大国参与国际社会并成为美国忠实的政治盟友。宣传恰好是在中国政治改革的关键时期输出美国的民主和自由理念、在缔结战后和平之前向中国灌输大国义务和国际合作理念的重要手段。在战争信息署看来,中国的抗日战争只是一个古老文明再生和现代化的一个阶段,让中国人民加入世界共同体是一个长期的进程,这一进程不会因为日本的投降而终止。

    --摘编自王睿恒《太平洋战争时期美国的对华宣传:起源、政策与机制》

    1. (1)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太平洋战争时期美国对华宣传侧重点的变化及原因。
    2. (2)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太平洋战争时期美国对华宣传的主要作用。
  • 17. [历史--选修4:历史人物评价]

    严复是中国近代教育的先驱。他认为当今中国所患者为愚、贫、弱三者,故当务之急乃“愈此愚、疗此贫、起此弱”。“是以讲教育者,其事常三宗:曰体育、曰智育、曰德育,三者并重。”他很看重体育,认为,“今者论一国富强之效,而以其民之手足体力为之基”,他敏锐地意识到国民体质不单纯是一个生物学问题,更是一个与社会发展和政治制度密切相关的重要问题。关于德育,严复认为德育的目的是教育国民去奴性,讲民主。“欲进吾民之德,于以同力合志,联一气而御外仇,则非有道焉使各私中国不可也”。他批评八股科举具有三大害处:“锢智慧”、“坏心术”、“滋游手”,“其破坏人才,国随贫弱”。同时,严复对张之洞等洋务派提出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理论也进行了批判。“中国所本无者,西学也,则西学为当务之急明矣。”严复批评了清末学部对教科书未能及时重视,而任凭坊局随意出售教科书的状况。他主张改国定制为审定制。

    --摘编自王艳玲《论严复教育救国思想的理性色彩》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严复的教育思想主张。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严复的教育救国思想。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