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小学语文 /小升初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浙江省宁波市慈溪市2020年小升初语文试卷

更新时间:2021-07-12 浏览次数:223 类型:小升初真题
一、积累运用(33分)
  • 1. 看拼音写词语。

        2020年春节,(wàn xiàng gēng xīn),新冠病毒的(qīn xí)却改变了一切。面对(yán jùn)的疫情,医护工作者不分(zhòu yè)坚守岗位,为(kòng zhì)疫情、战胜疫情做出了巨大的(gòng xiàn)

    选择题

  • 2. 下列四组词语中,带点字读音和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 (huo)     通 B . 旺(xìng)    书 C . 汹涌澎(pài)  唯 D . 其所(dé)  斗
  • 3. “文章添加一个好的结尾,往往能起到_________的作用,细细体会,总是_________。”选用恰当词语补充句子(    )
    A . 妙笔生花    语重心长 B . 笔走龙蛇   余音绕梁 C . 画龙点睛    耐人寻味 D . 技高一筹    引人入胜
  • 4. 为了说明“要勇于接受他人批评意见”这个观点,你会引用格言_______来增强说服力。(    )
    A .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B . 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C .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D .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 5. 乡愁是千古不变的话题,下列诗句中不是表达这一情感的一项是(    )
    A .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B .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C .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D .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 6. 下列语句中对于课文的表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 《匆匆》一文的结尾,作者用一连串的问句直接表达了对时间流逝的惋惜和感叹。 B . 《腊八粥》一文详写等粥的过程,“八儿”兴奋、期待之情跃然纸上。 C . 课文《十六年前的回忆》开头和结尾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更加严谨。 D . 《表里的生物》叙述了“我”童年时的一段可笑经历,就是为了表现“我”的幼稚、无知。
  • 7. “同读一本书”交流展示活动中,同学们围绕“我眼中的鲁滨逊”这一话题展开了讨论。下列评论中事例与人物形象不符的一项是(    )
    A . 鲁滨逊聪明能干﹣﹣他细心观察,掌握了荒岛上雨季和旱季的规律,播种大麦和稻谷。 B . 鲁滨逊不畏艰辛﹣﹣他在荒岛上用甘蔗酒浸泡烟叶制成药酒,给自己治病。 C . 鲁滨逊积极乐观﹣﹣初到荒岛,他冷静地分析自己的处境,宽慰自己,努力调整生活状态。 D . 鲁滨逊机智勇敢﹣﹣他想方设法防备野人的袭击,冒着危险从野人手中救下了“星期五”。
  • 8. 填空。

        吟诗可赏景。“,水村山郭酒旗风”里是秀丽的江南;“大漠沙如雪,”里是雄浑的大漠;“春城无处不飞花,”里有迷人的春景;“,冷露无声湿桂花”里有寂寥的秋意。

  • 9. 学文能修身。在《为人民服务》中引用名言“人固有一死,或,或”指出:为而死,就;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
  • 10. 争辩以明理。《两小儿辩日》,一儿认为是“日始初出时,而日中时”,理由是“日初出,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的观点则相反,理由是“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两小儿有理有据,“孔子”。
二、阅读理解(12+22=34分)
  • 11. 阅读。

        最有趣的是一位名叫阿瑟林斯基的俄裔美国睡眠研究专家。一次,他发现儿子在睡觉的时候,眼珠忽然转动起来。他感到很奇怪:为什么睡觉时眼珠会转动?这会不会与做梦有关?会是什么关系呢?阿瑟林斯基带着一连串的疑问,对自己八岁的儿子进行了实验,结果表明:脑电波的变化与做梦有关。接着,他又对二十名成年人进行了反复的观察实验,最后得出结论:睡眠中眼珠快速转动的时候,人的脑电波也会发生较大的变化,这是人最容易做梦的阶段。阿瑟林斯基的研究成果,成为心理学家研究做梦的重要依据。

    1. (1) 选文主要写了。课文中作者举了三个类似的事例,是为了证明的观点。
    2. (2) 选文中,事例是按照下面的顺序展开写的,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其余三部分。

      观察现象→

      以上四部分中,如果要证明“真理来自于对生活的留心观察“,应详写第部分。

    3. (3) 文中加点词“反复”一词可否去掉?为什么?
  • 12. 阅读。

    ①睡到半夜,忽然觉得好冷。也许,外面下雪了。不知过了多久,睁开眼,天亮了,透进屋的亮光,冷冷地泛着朦胧。好久漫见过看了!我顾不上睡觉,一骨碌爬起来,小跑着跑出门。

    ②父亲站在屋对面的小路上,他眼下是一丛一丛的雪枝。我知道,托着雪的是密密麻麻的树枝。每年,杏呀、李呀、桃呀,累累果实压弯了树枝。卖果子的钱,父亲一分一厘也不花,全存着,刚好够我们读一年书。我们就把那些杏呀、李呀、桃呀叫书本了。

    ③这不是果树开花、结果的季节,父亲看那些雪树做啥呢?我望着父亲,不解地问:“你看这树干嘛?春天还早。”“真的还早么?快了快了!可是﹣﹣”父亲顿了顿,脸上露出了忧郁,“这雪太大了,你看,树枝压断了好多。”我细细一看,真的,一些断枝落在地上或是横在树上,全被雪掩住了,不仔细看根本看不出来。“回去拿根竹竿来吧。”父亲沉吟了一阵,对我说。

    ④我怔了怔,明白了父亲的用意,忙不迭地回家找来一根长竿。父亲站在树下,竹竿(①伸  ②打)到枝头,慢慢地,(①重重地  ②轻轻地)把积雪一点一点敲下来……几十棵果树,父亲整整敲了一个上午。回到家,头上、脸上、身上,全是雪。给体温(①熔化 ②融化)的雪水,湿透了父亲的衣服。我连忙烧起一堆旺旺的柴火,父亲靠在火边,还在(①瑟瑟发抖 ②颤颤巍巍)。

    ⑤晚上,又下起了大雪。父亲怎么也睡不着,听着外面的风吹草动。“睡呀,你怎么了?”母亲不耐烦了。“你懂啥?这叫听雪!”父亲的声音透着焦躁。半夜,父亲突然翻身跳下床,惊醒了我们。我们问他怎么了,父亲说:“我听到树枝又断了,一声连一声,我得敲雪去。”父亲抱着竹竿,打着手电就出了门。我们穿了衣服出去,在屋檐下看见一束亮光在树下晃来晃去。实在冷得不行,我们只得跑进了被窝。

    ⑥天亮,父亲回家,把我们全都摇醒,高兴地说:“一根树枝也没断,你们又能上学了,又有书本了!”父亲的牙齿咯咯直响,磕得不听使唤。

    ⑦第二天,父亲就病了。

    ⑧冬天完了,春天来了,那些树技就开出一堆一堆的杏花、李花、挑花,五彩缤纷的,像一片花的海洋。夏天到了。花一天一天地谢了,青涩的果子藏在绿叶间,一天一天地长大了,泛红了……父亲的病却一直不见好转。

    ⑨我挑了两个又大又甜的桃,捧到父亲床前,说:“爸,您尝尝,好甜呢!”父亲挣扎着撑起身子,劈手打掉我手里的桃,怒气冲冲地吼:“谁叫你们吃?这是你们的书本哪!不想读书了?”“想!”我哭着说,“我们没吃,只想您吃一个,您的口味不好!”父亲叹了口气。拉过我,给我擦了一把眼泪,说:“拣起来吧,我吃一个!”我看见父亲咬了一口桃,父亲的眼泪也一下子流了出来……

    1. (1) 给第4自然段选择合适的词语,填写序号。
    2. (2) 文中的父亲为了让孩子有书可读,你看他,你看他,你看他。作者通过描写,刻画了一位的父亲。
    3. (3) 第⑨自然段中写到“我“哭了,是因为;父亲流泪了,又是因为
    4. (4) 从下面题目中为本文选择一个合适的题目,并说明选择的理由。

      《我的父亲》《敲雪》《我家的果树》

      题目:

      理由:

三、习作表达(30分)
  • 13. 题目:这一次,我收获了                

        提示与要求:六年的小学生活中,你有哪些收获呢?哪那一次收获让你印象最琛?你是怎样得到这一份收获的呢?请把题目补充完整,用具体事来侧表达你的真情实感。字数不少于400字,文中不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

四、能力测试(20分)
  • 14. 班级举行以“抗击疫情“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推荐抗疫海报。

    如图是你们小组打算推荐的海报。请先为海报拟一个题目,再说说推荐理由。

    海报题目:

    推荐理由(至少2条):

  • 15. 完善抗疫报道。排一排句子顺序。

        为杜绝病从口入,使用公筷非常有意义。

    ①使用公筷公勺可以避免共同用餐时个人使用的餐具接触公共食物,减少对菜品的污染。

    ②二是减少浪费,文明用餐。

    ③使用公筷公勺可以帮助大家养成定量取餐,按需进食的习惯。

    ④一是干净卫生,预防疾病。

    ⑤无论是杜绝病从口入,保护家人健康,还是倡导餐饮文明,使用公筷公勺都很有必要。

  • 16. 根据提示补充合适的成语。

        疫情没有国界,人间自有真情。面对(指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的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抗疫的关键时刻,“中国邮包”火速派发,“中国专家”陆续出征,“中国经验”(指把所有的知识技能传授给别人)。中国从不会在朋友有难时(指别人有困难却不帮助)、避而远之,而是在(指自己的能力所能办到的)的范围内提供援助。与各国安危与共,(指团结互助战胜困难)。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