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 /中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东省2021年中考历史一模试卷

更新时间:2021-05-27 浏览次数:180 类型:中考模拟
一、选择题
  • 1. 商朝历史之所以成为“信史”(“信史”意指较为详实可信的历史),其依据是(   )
    A . 河南二里头遗址的考古发现 B . 后世流传着众多商王的故事与传说 C . 《史记》记载商王的世系情况 D . 甲骨文和考古、文献资料的多重印证
  • 2. 西周时分封的诸侯国,“如姬姓的随、唐等国到达了汉水以东地区,建都于蓟(今北京)的燕国更延伸到了东北遥远的地方,改封到今江苏丹徒一带的宜侯更是延仲到了东南遥远的地方”。这说明分封制的推行(   )
    A . 有利于安抚宗亲贵族功臣 B . 推动了边远地区的开发 C . 确保了周朝统治的长治久安 D . 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 3. 清代史学家赵翼据西汉初“其君既起自布衣,其臣亦自多亡命无核之徒”的现象,认为“秦、汉间为天地一大变局”。下列主张体现了这种“大变局”的是(   )
    A . 废除苛政,休养生息 B .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 .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D . “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 4. 成书于东汉时期的《九章算术》总结了战国、秦、汉时期的数学成就。从下表可以看出《九章算术》(   )

    章节

    内容

    第一章  方田

    讲述了长方形、圆形、弓形、圆环等八种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涉及分数的四则运算法则,求分子分母最大公约数等方法

    第二章  粟米

    讲述了谷物粮食的按比例折换,提出比例算法

    第六章  均输

    讲述了合理摊牌赋税,涉及正、反比例、比例分配、复比例、连锁比例在内的整套比例理论

    A . 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 B . 是世界上最早的应用数学 C . 是农业生产的百科全书 D . 标志着古代数学体系成熟
  • 5. 东晋初年,从洛阳迁到吴地的丞相王导在盛夏之日为了消暑,将腹部压到冰凉的棋盘上,并说:“何乃渹(渹是吴地方言,意为凉快)。”北人说吴语,这体现出(   )
    A . 中华文化具有多样性 B . 人口南迁带动文化交流 C . 北人不适应南方气候 D . 东晋时期实现国家统一
  • 6. 《贞观政要》记载:“国以民为本,人以食为命……今省徭赋,不夺其时,使比屋之人,恣(任)其耕稼,此则富矣。”贞观时期,体现上述思想的措施是( )
    A . 减轻劳役,发展生产 B . 制定法律,减省刑罚 C . 勤于政事,虚心纳谏 D . 整顿吏治,裁减冗员
  • 7. 如下表唐诗(摘录),据表可见(   )

    诗  人

    诗  句

    出  处

    王维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全唐诗》

    杜甫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禀俱丰实

    白居易

    三月无雨旱风起,麦苗不秀多黄死

    A . 科举考试促进了唐诗的繁荣 B . 农业发展促进了唐诗繁荣 C . 文学创作推动社会阶层流动 D . 劳动生活是诗歌创作来源
  • 8. 以下两幅示意图反映的变化是(    )

    A . 商品经济发展 B . 耕地面积增加 C . 海外贸易兴起 D . 经济重心南移
  • 9. 两宋时期,海外贸易范围很广,东到朝鲜、日本,西至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那时阿拉伯等十几个国家的商人经常来华从事贸易。当时政府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是(   )
    A . 榷场 B . 澎湖巡检司 C . 市舶司 D . 宣政院
  • 10. 13世纪后半期,“汗八里”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国际大都市,“汗八里”应位于下图中的(   )

    A .   A B . B C . C D . D
  • 11. 国家邮政局发行的《郑和下西洋六百周年》纪念邮票一套三枚(如下图)。其意在纪念郑和下西洋(   )

    A . 历史悠久 B . 和平交往 C . 航海创举 D . 技术先进
  • 12. “明清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主要特点就是对外抗击外敌入侵,对内同分裂和叛乱势力作斗争,两者密切相结合。”下列史实能体现“对内同分裂和叛乱势力作斗争”的是
    A . 戚继光抗倭 B . 郑成功收复台湾 C . 康熙亲征噶尔丹 D . 雅克萨之战
  • 13. 下表为《红楼梦》中的部分描述,由此表明《红楼梦》(   )

    第三十九回

    “这样螃蟹,今年就值五分一斤。十斤五钱,五五二两五,三五一十五,再搭上酒菜,一共倒有二十多两银子。阿弥陀佛!这一顿的钱够我们庄稼人过一年了”

    第四十回

    每人一把乌银洋錾自斟壶,一个十锦珐琅杯

    第五十二回

    贾母便命莺鸯来“把昨儿那一件孔雀毛的衣给他吧……这是饿罗斯国拿孔雀毛拈了线织的……”

    A . 属于历史演义小说体裁 B . 能反映当时社会经济发展情况 C . 描写情节均有事实依据 D . 否认清王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 14. 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一书中指出:“人们多注意1840年的时代意义,实际上1860年同样是一个重要的年份,即社会观念的新陈代谢来说,它比1840年具有更加明显的标界意义。”1860年的“更加明显的标界意义”是指(   )
    A . 中国半殖民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B . 英法联军从北京撤军 C . 洋务派开始引进西方先进技术 D . 维新派主张政治变革
  • 15. 下图漫画中描绘了几个人围成一圈,将一个身穿清朝服饰的快散架的巨人抛向空中的画面。没画下的文字为“再来一下,巨人就要散架了”。漫画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 . 鸦片战争 B . 第二次鸦片战争 C . 甲午中日战争 D .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 16. 下表为近代史上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一些活动。由此可知,这些活动(   )

    阶级

    派别

    宣传时想

    实践活动

    民族资产阶级

    维新派

    设议院、开国会君主立宪

    百日维新

    革命派

    翻君主专制,建立共和

    辛亥革命

    A . 促进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 B . 推动中国政治近代化的进程 C . 掀起就亡图存的政治文化运动 D . 推进君主立宪走向民主共和的步伐
  • 17. 1945年6月,八路军参谋长叶剑英在与驻延安美军观察组毕德金中校等的谈话中,代表中共中央指出:“我们近百万军队,合作抗日,可以缩短战争,减少你们美国人命牺牲。没有外围帮助,我们一千年也打下去,也要打胜,十年二十年三十年,我们一定打下去。”这段话可以表明(   )
    A .   美国公开支持国民党发动内战 B . 美国无意继续援助中国的抗战 C . 中共夺取抗战胜利的坚定信念 D . 十四年抗战进入最困难的阶段
  • 18. 下表为“‘一五’计划期间中、英、美三国工业年均增长速度表”(单位:%)。此表最能说明(   )

    国家

    工业生产指数

    生铁

    原煤

    发电量

    中国

    18.0

    31.7

    25.2

    14.4

    21.6

    英国

    4.1

    5.7

    5.9

    下降

    7.8

    美国

    2.8

    3.9

    5.0

    7.8

    9.1

    A . 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B . 我国工业底子薄发展速度快 C . 工业不合理布局得到初步改善 D . 社会主义三大改造成就显著
  • 19. 1978年党和国家领导人纷纷走出国门。这一年,出访的领导人仅副总理和副委员长级别以上的就有12位,先后出访20次,访问的国家达51个,以欧、美、日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和地区为主。这些出访(   )
    A .   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赴外国访问的代表团 B . 开阔了眼界,为改革开放作准备 C . 彻底改变对资本主义本质和市场经济的认识 D . 粉碎了美国遏制孤立中国的企图
  • 20. 下表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不同时期的外交理念。这表明(   )

    时期

    外交理念

    20世纪50年代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求同存异”

    20世纪70年代

    对外关系重大发展,“冰释前嫌”

    20世纪80年代

    “和平与发展”的时代观

    20世纪90年代

    以“互信、互利、平等、协作”为核心的新安全观

    21世纪初

    “和谐世界”

    2012年以来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A . 体现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色彩 B . 中国外交政策缺乏连贯性 C . 标志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了 D . 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升
  • 21. 改革开放40多年来的今天,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工业国、第一大货物贸易国、第一大外汇储备国。这种状况表明(   )
    A . 世界各大经济体促成多极化形成 B . 改革深刻改变了中国并影响了世界 C . 改革开放使中国工业已超过美国 D . 实现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 22. “我们终年劳作,不得休息,我们向国家纳税,向神庙上供,供养你们。而你们却不让我们共享国家权利,连我们的孩子与你们通婚都是违法的。”“我们”隶属于(   )
    A . 婆罗门 B . 刹帝利 C . 吠舍 D . 首陀罗
  • 23. 《查士丁尼法典》的序言写道:“皇帝的威严、光荣不但依靠兵器,而且须用法律来巩固。这样,无论在战时或平时,总是可以将国家治理得很好。”这句话表明(   )
    A . 罗马法发展到成熟阶段 B . 治国须依靠兵器和法律 C . 罗马法对后世影响极大 D . 法律是治国的重要手段
  • 24. 16世纪前后,葡萄牙、西班牙等西欧国家上流社会热衷于(   )
    A .   远洋航行 B . 经商致富 C . 建立工厂 D . 争做骑士
  • 25. 下表是某同学对世界史人物进行的分类整理,其中______处应填(   )

    类别

    世界史任务

    第一类

    克伦威尔   拿破仑   林肯   罗斯福

    第二类

    但丁   莎士比亚   ______   列夫·托尔斯泰

    第三类

    哥白尼   牛顿   爱迪生   爱因斯坦

    A . 华盛顿 B . 罗伯斯庇尔 C . 贝多芬 D . 卡尔·本茨
  • 26. 有学者认为,除了在强有力的需求的刺激下,发明者很少做出发明。作为工业革命新发明的基础的许多原理早在18世纪前就已为人们所知道,例如蒸汽动力在希腊化时代的埃及已为人们所知道,却仅被用于开关庙的大门。对此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   )
    A . 古代埃及人的科学原理领先世界 B . 政治保障是工业革命开展的前提 C . 现实需求是发明创造的直接动力 D . 科学研究直接催生了工业革命
  • 27. 美国学者小约瑟夫·奈用“木头是深层原因,干柴和纸张是中层原因,划火柴是突发原因”评论下图浸画反映的历史事件。该事件是(   )

    A .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B . 俄国十月革命的爆发 C . 1929年经济危机的爆发 D .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 28. 雷蒙德·加特霍夫指出:“级和是进行冷战的一种更加老练、不那么好战的做法……核均势和相互威慑是20世纪70年代美苏缓和的基础。如果一方发动进攻,另一方也有能力摧毁对方。”这说明冷战(   )
    A . 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B . 遏制了强权政治和称权主 C . 维系了战后世界的和平稳定 D . 为第三世界的崛起提供机遇
  • 29. 下图中1958-1963年何联合国会员国数目大幅增加的主要原因是(   )

    A . 战后经济高速发展 B . 中美关系逐步改善 C . 美苏冷战对抗加剧 D . 大量非洲国家独立
  • 30. 苏联解体后,美国企图独霸世界,欧洲强调“欧洲中心论”,俄罗斯强调世界有俄罗斯一席之地。这表明(   )
    A . 意识形态对立不断加剧 B . 经济全球化阻力重重 C . 政治多极化的发展趋势 D . 多极化格局基本形成
二、综合题
  • 31. 早在秦汉时期,对千古一帝秦始皇的评价就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意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对秦始皇功过是非的评说,平在秦始皇生前就已经开始了。最早评论秦始皇的是其宠臣王绾、冯劫和李斯。他们以为“今陛下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王绾、冯劫等人的这一评说为后来秦人评价秦始皇定下了基调,遍览《史记》《汉书》及秦人的著作,凡是涉及秦始皇本人的各种记载,基本上都是称颂之词。

    材料二  汉初的地主阶级对秦的暴政及秦始皇本人的功过是非进行了认真的总结。据统计,仅在《史记》中汉人评论秦亡的文字多达八十余处,其中谈及秦始皇本人的就有六十余次。汉人对秦始皇已不像秦人那样歌功颂德了,而是大加责骂和抨击。总的来看,汉人对秦始皇的批评主要集中在如下三个方面:第一、法繁刑酷;第二、“赋敛无度”,瑶役无已;第三、“穷兵”好战。

    ——以上材料摘编自梁向明《浅析秦人和汉人对秦始皇的评价》

    1. (1) 秦汉两朝对秦始皇的评价有什么不同?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分析出现不同评价的原因。
    2. (2) 你认为哪种评价更接近真实的秦始皇?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3. (3) 我们在评价历史人物时应该坚持哪些原则?
  • 32.   2021年是建党一百周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闭幕仅一周,习近平带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专程前往上海和浙江嘉兴瞻仰中共一大会址和浙江嘉兴南湖红船。习近平指出:“上海党的一大会址、嘉兴南湖红船是我们党梦想起航的地方。我们党从这里诞生,从这里出征,从这里走向全因扰政。这里是我们党的根脉。”

    材料二  抗战是中华民族复兴的转折点。从观的视角看,它是一场全面的民族解放战争,中国不仅打败了日本,消除了亡国的危险,还从盟国那里挣脱了不平等枷锁,在因家主权的收复与巩因方面大有进展,获得了平等地位。抗日战争中,中国还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参与了新的国际体系的创立,并由此而在国际事务中担当重要角色。

    ——摘编自王建朗《大国之路的起点:抗日战争与中国国际地位的变迁》

    材料三  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的讲话(1949年3月)

    材料四  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它在革命斗争中凝聚成五四精神、红船精神、长征精神、抗战精神、抗美援朝精神,在和平年代升华为脱贫攻坚精神抗疫精神、探月精神、工匠精神……这些水不过时的精神力量,指引着我们在不凡之年奋发进取、逆风前行。

    ——《新时代的中国精神》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党的“一大”确定的奋斗目标。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抗日战争的胜利是如何提高中国国际地位的?
    3.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毛泽东讲话的背景及意义。
    4. (4) 根据材料四指出“中国精神”的内涵。任选材料四中的其他一种精神,结合史实,谈谈你的理解。
三、论述题
  • 33. 棉花和棉纺织品这些如今看来很平常的物品,曾经有一段从局部区域扩散到全球,并深刻地塑造世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60-1864年印度棉花向英国出口统计表

    年份

    数量(单位:包)

    1860年

    562 738

    1861年

    986 280

    1862年

    1 071 758

    1863年

    1 292 984

    1864年

    1 399 514

    ——转引自王唐波《近代中国和印度农业商品化比较——对棉花种植业的个案研究》

    材料二  下图是关于棉花与棉织业演进的思维导图。

    ——整理自[美]斯文·贝克特《棉花帝国:一部资本主义全球史》

    1. (1) 根据材料一,指出1860-1864年间印度向英国出口棉花数量的趋势,联系当时的国际局势分析其原因。
    2. (2) 结合所学知识,就棉花与棉织业发展的某一历史时期,参考示例自拟一个能够反映其时代特征的题目,并运用具体史实予以论证。(要求:运用2个史实,论证充分,史实准确,表述清晰。)

      示例:

      题目:19世纪后期以来棉织业在亚洲的新发展。

      论证:①美国南北战争结束后,欧洲殖民者在亚洲、非洲寻找新的棉花生产基地,英国发动了片战争,使中国成为棉花生产基地与棉布的销售市场,从而把中国卷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②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展,纺织业技术得到进一步革新,以中国、印度、日本为代表的亚洲国家,大力发展以棉纺织业为核心的近代工业,迈开了近代化的步伐,最终使亚洲取代欧洲成为棉花工业的中心。

      结论:19世纪后期以来棉花与棉纺织业生产向亚洲的转移,推动了亚洲的近代化步伐,同时也推动了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