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河北省唐山市丰南区2019-2020学年七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

更新时间:2021-05-24 浏览次数:153 类型:期末考试
一、积累与运用
  • 1. 在下列横线上填写相应的句子。
    1. (1) ,衣冠简朴古风存。(陆游《游山西村》)
    2. (2) ,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3. (3) 赵师秀在《约客》一诗中,通过写一个小小的动作,生动而又含蓄地表达诗人候客时长而失望焦躁情绪的两句是:
    4. (4) 《木兰诗》中,“”描写了木兰在边塞军营艰苦战斗生活的画面。
    5. (5)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纪昀《河中石兽》)
  • 2. 下列词语字形和加点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 忏悔         伶仃          宁(wù)          千重负(jūn) B . 案牍         遗撼          吞(shì)            海市楼 (shèn) C . 厄运         羸弱          热 (chì)           忧心 (chōng) D . 烧灼         迟钝          窗(xián)           息凝神 (píng)
  • 3. 下面句子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 想起战争年间颠沛流离的生活,心中不免一阵酸楚。 B . 富有创造性的人总是诲人不倦地汲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 C . 自疫情发生以来,美国一直试图为自己抗疫不力推卸责任,企图将这个“锅”扣在中国身上,并且非常无理地要求中国赔偿,美国这是要欲盖弥彰吗? D . 漫画往往用让人忍俊不禁的画面暗寓犀利的讽刺,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 4. 下列加点的短语类型,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
    A . 一个须眉花白的瑶族老人站在门前。 B . 他们谁也不想安慰别人 , 只是默默地拖着自己的脚步往前走。 C . 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 D . “落日”飞船不是飞向天空 , 而是潜入地球深处。                                                                          
  • 5. 班将组织“孝亲敬老”为主题的语文实践活动。请按要求完成任务。
    1. (1) 知孝道:请收集有关“孝亲”的经典名句,写出你最喜欢的一句。
    2. (2) 明孝义:请仿照所给例句写一句话,把你对“孝”的理解表达出来。

      例句:孝是稍纵即逝的眷恋,孝是无法重现的幸福。

      仿句:                                                                    

  • 6. 名著阅读。
    1. (1) 《海底两万里》中尼摩船长的潜水艇从太平洋出发,途经澳大利亚珊瑚海,在游历了印度洋、红海、等海域后到达南极。
    2. (2) 《海底两万里》结尾中写道:“有一天学术进步,这海底是要变成可以自由通行的。”如果有可能实现海底旅行,你最想亲历书中哪一个章节里的情景?请在下列选项中任选一项,结合小说内容和你的阅读感受简要说明。

      A《在海底平原上散步》 B《价值千万的珍珠》 C《沉默的大陆》 D《章鱼》

二、阅读理解
  • 7. 阅读诗词,完成下题。

    登幽州台歌

           唐·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前两句通过“前”“后”“古”“今”的对比,表明时间一去不复返。 B . 后两句通过“天地之悠悠”和“独”的对比,写出了天地的广阔和宇宙的永恒。 C . 整首诗情景交融,不仅有对幽州台的具体描写,也有直接的情感的抒发。 D . 这首诗语言苍劲奔放,句式长短参差,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2. (2)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 8. 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下题。

    犬救幼女

    呈贡县村民畜一犬,甚驯①。母未时上山采薪,幼女随之不及②,后于母里许。大雪,母薄暮③负薪归,女与犬俱不见。母惊恐万状,奔走号呼,不见女。邻里相助,亦无济④事。夜其幼女之父母悲痛欲绝,以为女或溺水 , 或堕井,或为狼所食。复邀邻人寻之见女卧大树下犬倚偎在旁乃⑤不死。此雍正(清爱新觉罗胤祯的年号)十一年十一月事,邑人⑥无不称奇。       (选自《滇南杂志》)

    【注释】①驯:温顺。②不及:赶不上。③薄暮:接近傍晚。④济:帮助。 ⑤乃:竟然。                 ⑥邑人:县里的人。

    1. (1) 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大雪。俄:

      不见女。  竟:  

      ③亦无济事。 于:

      夜其幼女之父母悲痛欲绝  是:

    2. (2) 下列句子中,“之”的用法和意义与“幼女随不及”相同的一项是(    ) 
      A . 大兄何见事晚乎!      B . 孔子云:何陋有? C . 莲,花君子者也。       D . 康肃笑而遣
    3. (3) 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朗读停顿,标三处。    

      复 邀 邻 人 寻 之 见 女 卧 大 树 下 犬 倚 偎 在 旁 乃 不 死。

    4. (4) 翻译下面句子。

      ①女与犬俱不见。

      ②以为女或溺水。

    5. (5) 短文结尾写到“邑人无不称奇”,你觉得“奇”在哪里?
  • 9. 阅读下文,完成下题。

    牡丹的拒绝

    张抗抗

    ①欧阳修曾有诗云:洛阳地脉花最重,牡丹尤为天下奇。

    ②传说中的牡丹,是被武则天一怒之下逐出京城,贬去洛阳的。却不料洛阳的水土最适合牡丹的生长。于是洛阳人种牡丹蔚然成风,渐盛于唐,极盛于宋。每年阳历四月中旬春色融融的日子,街巷园林千株万株牡丹竞放,花团锦簇香云缭绕——好一座五彩缤纷的牡丹城。

    ③所以看牡丹是一定要到洛阳去看的。没有看过洛阳的牡丹就不算看过牡丹。况且洛阳牡丹还有那么点来历,它因被贬而增值而名声大噪,是否因此勾起人的好奇也未可知。

    ④这一年已是洛阳的第九届牡丹花会。这一年的春却来得迟迟。

    ⑤连日浓云阴雨,四月的洛阳城冷风嗖嗖。

    ⑥街上挤满了从很远很远的地方赶来的看花人。看花人踩着年年应准的花期。

    ⑦明明是梧桐发叶,柳枝滴翠,桃花梨花姹紫嫣红,海棠更已落英缤纷——可洛阳人说春尚不曾到来;看花人说,牡丹城好安静。

    ⑧一个又冷又静的洛阳,让你觉得有什么地方不对劲。你悄悄闭上眼睛不忍寻觅。你深呼吸掩藏好了最后的侥幸,姗姗步入王城公园。你相信牡丹生性喜欢热闹,你知道牡丹不像幽兰习惯寂寞,你甚至怀着自私的企图,愿牡丹接受这提前的参拜和瞻仰。

    ⑨然而,枝繁叶茂的满园绿色,却仅有零零落落的几处浅红、几点粉白。一丛丛半人高的牡丹植株之上,昂然挺起千头万头硕大饱满的牡丹花苞,个个形同仙桃,却是朱唇紧闭,洁齿轻咬,薄薄的花瓣层层相裹,透出一副傲慢的冷色,绝无开花的意思。偌大的一个牡丹王国,竟然是一片黯淡萧瑟的灰绿……

    ⑩一丝苍白的阳光伸出手竭力抚弄着它,它却木然呆立,无动于衷。

    ⑪惊愕伴随着失望和疑虑——你不知道牡丹为什么要拒绝,拒绝本该属于它的荣誉和赞颂?

    ⑫于是看花人说这个洛阳牡丹真是徒有虚名;于是洛阳人摇头说其实洛阳牡丹从未如今年这样失约,这个春实在太冷,寒流接着寒流怎么能怪牡丹?当年武则天皇帝令百花连夜速发以待她明朝游玩上苑,百花慑于皇威纷纷开放,惟独牡丹不从,宁可发配洛阳。如今怎么就能让牡丹轻易改了性子?

    ⑬于是你面对绿色的牡丹园,只能竭尽你想象的空间。想象它在阳光与温暖中火热的激情;想象它在春晖里的辉煌与灿烂——牡丹开花时犹如解冻的大江,一夜间千朵万朵纵情怒放,排山倒海惊天动地。那般恣意那般宏伟,那般壮丽那般浩荡。它积蓄了整整一年的精气,都在这短短几天中轰轰烈烈地迸发出来。它不开则已,一开则倾其所有挥洒净尽,终要开得一个倾国倾城,国色天香。

    ⑭牡丹为自己营造了神秘与完美——恰恰在没有牡丹的日子里,你探访了窥视了牡丹的个性。

    ⑮其实你在很久以前并不喜欢牡丹。因为它总被人作为富贵膜拜。后来你目睹了一次牡丹的落花,你相信所有的人都会为之感动:一阵清风徐来,娇艳鲜嫩的盛期牡丹忽然整朵整朵地坠落,铺散一地绚丽的花瓣。那花瓣落地时依然鲜艳夺目,如同一只被奉上祭坛的大鸟脱落的羽毛,低吟着壮烈的悲歌离去。牡丹没有花谢花败之时,要么烁于枝头,要么归于泥土,它跨越萎顿和衰老,由青春而死亡,由美丽而消遁。它虽美却不吝惜生命,即使告别也要留给人最后一次惊心动魄的体味。

    ⑯所以在这阴冷的四月里,奇迹不会发生。任凭游人扫兴和诅咒,牡丹依然安之若素。它不苟且不俯就不妥协不媚俗,它遵循自己的花期自己的规律,它有权利为自己选择每年一度的盛大节日。人们不会因牡丹的拒绝而拒绝它的美。牡丹之美,惊世骇俗。

    ⑰于是你在无言的遗憾中感悟到,富贵与高贵只是一字之差。同人一样,花儿也是有灵性、有品位之高低的。品位这东西为气为魂为筋骨为神韵只可意会。你叹服牡丹卓尔不群之姿,方知“品位”是多么容易被世人忽略或漠视的美。

    (有删改)

    1. (1) 你从“牡丹拒绝寒冷”中读出牡丹具有哪些品质,用原文回答。
    2. (2) 选文多采用第二人称叙述,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 (3) 选文对想象中的牡丹花开的景象进行了描写,请任选一个角度加以赏析。
    4. (4) 请说一说文章标题的妙处。
  • 10. 阅读下文,完成下题。

    闻一多先生

              汪曾祺

    ①很多人都知道闻一多先生是留胡子的。报刊上发表他的照片,大都有胡子。那张流传很广的木刻像(记得是个姓夏的木刻家所刻),闻先生口噙烟斗,目光炯炯,而又深沉,是很传神的。这张木刻像上,闻先生是有胡子的,但是闻先生原来并未留胡子,他的胡子是抗战那一天留起来的。当时发誓:抗战不胜,誓不剃须。

    ②闻先生原来并不热衷于政治。他潜心治学,用心甚笃。他的治学,考证精严,而又极富想象。他是个诗人学者,一个艺术家。他的讲课很有号召力,许多工学院的学生会从拓东路(工学院在昆明东南角的拓东路)步行穿过全城,来听闻先生的讲课。闻先生讲课,真是“神采奕奕”。他很会讲课(有的教授很有学问,但不会讲课),能把本来是很枯燥的考证,讲得层次分明,引人入胜,逻辑性很强,而又文词生动。他讲话很有节奏,顿挫铿锵,有“穿透力”,如同第一流的演员。他教过我们楚辞、唐诗、古代神话。好几篇文章说过,闻先生讲楚辞,第一句话是:“痛饮酒,熟读离骚,可以为名士”,是这样的。我上闻先生的楚辞课,他就是这样开头的。他讲唐诗,把晚唐诗和后期印象派的画放在一起讲。我记得他讲李贺诗,同时讲法国的点彩派,这样的东西比较的研究方法,当时运用的人还很少。他讲古代神话,在黑板上钉满了用毛边纸墨笔手摩的大幅伏羲女娲的石刻画像(这本身是珍贵的艺术品)。昆中北院的大教室里各系学生坐得满满的,鸦雀无声。听这样的课,真是超高级的艺术享受。

    ③闻先生的个性很强,处处可以看出。他用的笔记本是特制的,毛边纸,红格,宽一尺,高一尺有半,是离京时带出来的。他上课就带了这样的笔记,外面用一块蓝布包着。闻先生写笔记用的是正楷,一笔不苟,字兼欧柳字体稍长。他爱用秃笔。用的笔都是从别人笔筒中搜来的废笔。秃笔写蝇头小字,字字都像刻出来的,真是见功夫。他原是学画的。他和几位教授带领一群学生从北京步行到长沙,一路上画了许多铅笔速写(多半是风景)。他的铅笔速写另具一格,他以中国的书法入铅笔画,笔触肯定,有金石味。他冶印,朱白布置很讲究

    ④闻先生的胡子不是络腮胡子,只下巴下长髯一绺,但上髭浓黑,衬出他的轮廓分明,稍稍扁阔的嘴巴,显得潇洒而又坚毅。

    ⑤闻先生以前整天钻在图书馆楼上,同事曾戏称为“何妨一下楼主人”,后来,闻先生走下“楼”拍案而起,献身民主运动,原因很多,我只想说,这和他的刚强的个性是很有关系的。一是一,二是二,想怎么样,就怎么样,心口如一,义无反顾。闻先生是中国现代史上一个无半点渣滓的、完整的、真实的浪漫主义者。他的人格,是一首诗。

    ⑥能为闻先生塑像的理想人物,是罗丹。可惜罗丹早就死了。在西南联大旧址,现在的西南师范学院的校园中有闻先生的全身石像,长髯飘飘,很有神采。闻先生遇难时,已经剃了胡子。我建议在闻先生牺牲的西仓坡另立一个胸像(现在有一块碑),最好是铜像。这个胸像可以没有胡子。

    (选自《修髯飘飘》,有删改)

    【注】闻一多于1946年7月15日被国民党特务杀害。

    1. (1) 文中第②段,作者说“听这样的课,真是超高级的艺术享受。”闻一多先生课的特色体现在哪里?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2. (2) 文章第③段画线句子能不能删去,为什么?
    3. (3) 请说说闻一多先生的性格特点。
    4. (4) 作者在结尾提出建议:“在闻先生牺牲的西仓坡另立一个胸像,最好是铜像,这个胸像可以没有胡子。”你赞成这个建议吗?说说理由。
三、写作题
  • 11. 成长就是一次旅行。旅程中有父母的陪伴、老师的指引,有朋友的鼓励、陌生人的关爱,有大自然美好的风光,也有沁人心脾的书香……

    请以“温暖的旅程”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自选文体(诗歌除外)。(2)不少于500字。(3)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4)书写工整,卷面整洁。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