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地理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四川省蓉城名校联盟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地理开学联...

更新时间:2021-06-19 浏览次数:118 类型:开学考试
一、单选题
  • 1. 嫦娥五号探测器从海南文昌航天基地发射,经过23天飞行,顺利完成了月球探测“绕、落、回”三步。北京时间2020年12月17日1时59分,嫦娥五号返回器着陆在内蒙古四子王旗大草原。返回器中,装有中国从月球采集的不少于2公斤的月壤。我国成为了世界上继美、苏之后第三个实现月球采样返回的国家。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1) 嫦娥五号探测器(   )
      A . 运行期间会受到太阳活动的干扰 B . 离地后不处于地月系 C . 发射和运行时可能受极光的干扰 D . 离地运行时属于天体
    2. (2) 与地球相比,月球上一片荒凉,目前没有生命迹象,主要是因为月球(   )
      A . 自转公转周期长 B . 缺少太阳光照 C . 质量和体积过小 D . 流水侵蚀显著
    3. (3) 嫦娥五号返回器着陆时,身在纽约(西五区)的小明在电视上观看直播是当地时间(   )
      A . 17日14时59分 B . 16日13时01分 C . 17日12时59分 D . 16日12时59分
  • 2. 研究发现,鸟粪可以影响北极地区气温。每年迁徙至北极地区的鸟类产生的鸟粪被分解后,会释放大量的氨。氨与海水浪喷洒出的某些物质混合后,形成大量悬浮在空气中的尘埃颗粒。这些颗粒在整个北极地区均有分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1) 图中能反映北极地区近地面热量传递过程的是(   )
      A . ①-②-③ B . ①-④-② C . ①-③-④ D . ③-④-②
    2. (2) 该现象对北极地区气温影响及其原理是(   )
      A . 气温降低,①减弱 B . 气温降低,②增强 C . 气温升高,③增强 D . 气温升高,④增强
    3. (3) 仅考虑鸟粪对北极气温的影响,该现象可能导致北极地区(   )
      A . 海冰融化加剧 B . 海水蒸发加剧 C . 昼夜温差变大 D . 极地东风增强
  • 3. 下图为四川省某山区的传统民居景观示意图,民居坐北朝南,屋前一般为水泥或石子院坝,屋后种植林木。穿堂风是流动于建筑物内部空间的风,能在炎热的夏季取得较好的纳凉效果。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1) 屋前石子地面,屋后种植林木,可以增强夏季午后穿堂风,该现象符合(   )
      A . 大气受热过程 B . 热力环流原理 C . 温室效应原理 D . 热岛效应原理
    2. (2) 图示人为制造“穿堂风”的主要目的是(   )
      A . 降低室内温度 B . 提高室内温度 C . 增加建筑物采光 D . 为建筑物挡风
    3. (3) 图示时段“穿堂风”的风向是(   )
      A . 偏东风 B . 偏西风 C . 偏南风 D . 偏北风
  • 4. 我国是受台风和寒潮灾害影响较大的国家之一。下图为我国台风和寒潮的主要移动路径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1) 形成台风和寒潮的天气系统分别为(   )

      A . ①④ B . ②③ C . ①③ D . ②④
    2. (2) 与台风和寒潮入侵我国的主要移动路径描述相吻合的是(   )
      A . 寒潮入侵只在我国北方地区 B . 全国均显著受寒潮入侵影响 C . 台风主要影响我国东南沿海地区 D . 我国东北地区不会受台风影响
    3. (3) 台风具有可怕的摧毁力,但也给我国带来一些益处。下列属于台风益处的是(   )
      A . 削弱太阳辐射,利于作物生长 B . 缓解高温酷暑和旱情 C . 加速河口泥沙淤积,利于湿地发育 D . 促进沿海养殖业发展
    4. (4) 寒潮入侵时,可能造成的灾害有(   )

      ①农作物遭受冻害  ②害虫繁殖旺盛  ③大雪阻塞交通  ④大风破环牧场  ⑤冬季旱灾加剧

      A . ①②③ B . ②③④ C . ①③④ D . ①④⑤
  • 5. 读气候类型的气温曲线、降水柱状图(a图)和理想大陆某季节的风向分布模式图(图b),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1) 该风向分布模式为北半球(   )
      A . 春季 B . 夏季 C . 秋季 D . 冬季
    2. (2) 甲、乙、丙、丁四种气候类型在风向分布模式图中相应的位置分别是(   )
      A . ①③④② B . ③①②④ C . ③①②⑥ D . ⑤①②④
    3. (3) 甲、乙、丙、丁四种气候类型中,形成原因相同的是(   )
      A . 甲和乙 B . 乙和丙 C . 丙和丁 D . 甲和丁
  • 6. 城市下凹式绿地是一种生态型的雨水渗漏设施,其高度低于周围路面,也称低势绿地。它是海绵城市建设的一项重要措施,能有效缓解城市内涝。下图为城市下凹式绿地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1) 下凹式绿地能有效缓解城市内涝的原因是(   )

      ①调节水汽输送  ②调节地表径流  ③减少大气降水  ④增加雨水下渗

      A . ①③ B . ②③ C . ②④ D . ③④
    2. (2) 图中挡水堰(卵石)的主要作用是(   )

      ①减轻地表径流的侵蚀  ②增加下渗量  ③利于储水  ④利于植物生长

      A . ①② B . ②③ C . ③④ D . ①④
    3. (3) 种植在下凹式绿地中的绿化植被,最好选择(   )
      A . 观赏性强的植被 B . 遮阳性好的植被 C . 本地耐旱植被 D . 本地耐渍植被
  • 7. 下图为哥伦布1492年和1493年两次美洲之行路线示意图。1月份都柏林的平均气温为8℃时,圣约翰斯的平均气温常常在0℃以下。1978年3月,一艘名为“阿摩科·卡迪兹”号的油轮在英吉利海峡附近失事,2.95亿升原油泄入海中。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1) 哥伦布从欧洲去美洲时,1492年用了37天,1493年却只用了22天,原因是1493年航行(   )

      ①航行路程短  ②顺洋流航行  ③顺风航行  ④航海技术进步

      A . ①② B . ②③ C . ③④ D . ①④
    2. (2) 造成都柏林和圣约翰斯两地1月平均气温差异的主导因素是(   )
      A . 纬度位置 B . 海陆位置 C . 洋流性质 D . 盛行风向
    3. (3) 在1978年的原油泄露事件中,洋流可能使(   )

      ①污染扩散加快  ②污染净化速度减慢  ③近海污染加剧  ④污染范围扩大

      A . ①② B . ②③ C . ③④ D . ①④
  • 8. 某中学地理研学小组对黄河流域部分地区开展了“黄土·黄河自然之美”为主题的考察活动。他们首先来到了洛川黄土国家地质公园(图①),放眼望去,宽广辽阔的黄土塬,连绵延伸的黄土墚,浑圆的黄土峁,深切的沟壑让人感到震撼。两天后,他们到达晋陕大峡谷(图③),这里拥有连续壮观的深切河曲景观。顺流而下,不远便是黄河壶口瀑布国家地质公园(图②),巨大的黄色瀑布水珠飞溅,声势浩大。最后,研学小组直奔东营,黄河来沙造就了这片富饶辽阔的土地(图④).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1) 形成图①景观的外力作用主要是(   )
      A . 风力侵蚀 B . 风力堆积 C . 流水侵蚀 D . 流水堆积
    2. (2) 壶口瀑布(图②)的形成主要受河流的(   )
      A . 溯源侵蚀 B . 下蚀 C . 侧蚀 D . 堆积
    3. (3) 主要由堆积作用形成的地貌是(   )
      A . B . C . D .
  • 9. 下图为某地区规划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1) 图中乙处的地貌类型是(   )
      A . “v”字形河谷 B . 洪积一冲积平原 C . 河漫滩平原 D . 三角洲平原
    2. (2) 修建甲村到丁村的公路选线方案中,较合理的是(   )
      A . 线路①③ B . 线路②③ C . 线路①④ D . 线路②④
    3. (3) 甲、乙、丙、丁四个村镇,容易发展为比较大城市的是(   )
      A . B . C . D .
  • 10. 地球表面四个圈层联系紧密,存在物质、能量交换,这些圈层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了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读自然环境各图层相互联系示意下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1) 甲、乙、丙、丁所代表的圈层分别是(   )
      A . 大气圈、生物圈、水圈、岩石圈 B . 生物圈、水圈、大气圈、岩石圈 C . 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 D . 大气圈、生物圈、岩石圈、水圈
    2. (2) 丁圈层的矿物质进入丙圈层所经历的主要过程是(   )
      A . 风化、侵蚀过程 B . 侵蚀、搬运过程 C . 搬运、沉积过程 D . 变质、沉积过程
二、综合题
  • 11. 图a为地球公转示意图,图b为以极点为中心的地球俯视图,阴影表示夜半球。读图完成下列要求。

    1. (1) 图b所示的日期是前后,对应图a中①②③④的位置,此时地球位于公转轨道(近/远)日点附近。
    2. (2) 2021年寒假期间(1月31日到2月28日),地球公转位于图a中的(甲、乙、丙、丁)段,地球公转速度逐渐变。(快/慢),成都的昼夜长短及变化情况是
    3. (3) 图b中A地位于(晨/昏)线上,昼长为小时。
    4. (4) 图b所示时间太阳直射点的坐标为,A,B,C,D四地按正午太阳高度从大到小排序是
  • 12. 下图为我国某时刻近地面等压线图(单位:hPa),读图完成下列要求。

    1. (1) 图示气压状况所示的季节是北半球。我国东部地区此时吹风。
    2. (2) 此时控制乙、丙两地的天气系统分别为。在图示天气系统的影响下,乙地为天气。
    3. (3) 甲地东侧粗实线附近的锋面类型为。该锋面过境时的天气状况为
    4. (4) A、B两地中风力较大的是。判断理由是
  • 13. 下图为“我国某区域地貌景观和地质剖面图”,读图完成下列要求。

    1. (1) 甲地的地质构造为。判断理由是
    2. (2) 乙地地形的形成原因是
    3. (3) 岩层①、②、③中,形成年代最晚的是。该岩层属于三大岩中的。其形成所需的内力作用是
    4. (4) 丙处发育河流,请结合该地的地质构造做出合理解释。
  • 14. 图a为我国部分地区自然带分布示意图,图b为我国某山地植被垂直带谱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要求。

    1. (1) 图a中①自然带的名称是。该自然带所对应地区的气候特征是
    2. (2) 图a中①②③自然带的变化主要体现了的地域分异规律,其形成的基础是条件变化。
    3. (3) 图b中的山脉可能位于图a中①②③区域的,理由是
    4. (4) 分析图b山脉中高山冰雪带下限南坡较北坡海拔高的原因。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