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历...

更新时间:2021-05-10 浏览次数:118 类型:月考试卷
一、<b >单项选择题</b><b>(</b><b >每小题2分,25小题,共50分)</b>
  • 1. 《近代中国社会的演变和辛亥革命》写道“民国元年,曾经是中国近代史上最光明的一年,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垦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民主气氛浓郁,政党政治、议会政治高唱入云,党团林立,五彩缤纷,议员选举,城乡轰动。”这是因为辛亥革命(   )
    A . 传播了民主共和的理念 B . 推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 C . 实现了人民民主的愿望 D . 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
  • 2. 有人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革命党人为袁世凯量身定做的资本枷锁,”这主要是因为( )
    A . 袁世凯反对共和 B . 帝国主义支持袁世凯 C . 袁世凯八面玲珑 D . 袁世凯握有重兵
  • 3. 关于辛亥革命的叙述有误的项是(   )
    A .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是其经济基础    B . 西方民主思想传播为其提供理论基础 C . 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    D . 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 4. 1916年1月,陈独秀在《青年杂志》撰文称:“个人之人格高,斯国家之人格亦高。个人之权巩固,斯国家之权亦巩固。而吾国自古相传之道德政治胥(皆)反乎是。”陈独秀意在(   )
    A .   主张人民主权 B . 批判儒家文化 C . 反对君主立宪 D . 传播唯物史观
  • 5. 1916年,陈独秀在《新青年》上发表《我之爱国主义》,承接梁启超的新民说传统,认为国之强盛,在于民德、民风、民力。欲救亡图存,不在于有多少为国捐躯之烈士,而是改造国民性,造就一大批笃行自好之士。这表明(   )
    A .   爱国主义成为当时主要思想    B . 陈独秀意识到培养国民的意义 C . 《新青年》深受新民学说影响    D . 为国捐躯对救亡图存没有必要
  • 6. 1917年李大钊说:“余之掊击孔子,非掊击孔子之本身,乃掊击孔子为历代君主所雕塑之偶像的权威也;非掊击孔子,乃掊击专制政治之灵魂也。”据此可知新文化运动(   )
    A .   确立了中国的民主政体 B . 催生了中国的民主思想 C . 彻底摧毁封建专制思想 D . 启发了人们的民主觉悟
  • 7. 在近百年来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历程中,孔子的命运大起大落,是旧思想借尸还魂?还是新时代需要他老人家帮忙?回味新文化运动的反孔主旨,或许会使我们幡然醒悟。新文化运动的反孔主旨是(   )
    A . 推倒阻碍民主共和的传统观念促进国民觉醒 B . 为宣传“民主”与“科学”的思想扫清障碍 C . 全盘否定儒家思想文化促进国民的思想解放 D . 提倡以理性批判的态度学习和借鉴西方文化
  • 8. 《中国新闻传播史》一书认为:“1915年,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高举民主与科学的大旗,发动新文化运动,使报刊工作日趋活跃,五四运动后出现迅速发展的局面。”这主要说明新文化运动(   )
    A . 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B . 促进了民众的思想启蒙 C . 使民主科学的思想得到弘扬 D . 推动了五四运动的发展
  • 9. 陈独秀曾指出;“我们反对孔教,并不是反对孔子本人,也不是说他在古代社会毫无价值,不过因为他不能支配现代人心,适合现代潮流,还有一班人硬要拿他出来压迫现代人心,抵抗现代潮流,成了我们社会进化的最大障碍”。据此可知陈独秀(   )
    A . 全面否定孔子 B . 全面否定孔教 C . 主张进化人心 D . 理性认知传统
  • 10. 1918年,陈独秀在《新青年》发文痛骂义和团:“我国民要想除去现在及将来因耻的纪念碑,必须要叫义和拳不再发生…”:1924年,陈独秀却在《向导》中高度赞扬义和团:“还幸亏有“野蛮”的义和团少数人,保全了中国民族史上的一部分荣誊”。对上述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
    A .   个人好恶影响历史评价 B . 历史真相难以还原 C . 时代背景影响历史评价 D . 全面评价历史事件
  • 11. 有研究者统计,五四时期各种宣传新思想的刊物达1000余种,除《新青年》外,像《每周评论》《湘江评论》等一大批刊物都成为宣传新思想的重镇。这一现象突出反映了五四运动是(   )
    A . 彻底反帝反封建爱国运动 B . 新旧民主主义转折点 C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开始 D . 伟大的思想启蒙运动
  • 12. 1935年10月,陈云在向共产国际报告时说:“(此次会议)我们撤换了‘靠铅笔指挥的战略家’,推选毛泽东同志担任领导。”这次会议(   )
    A .   肃清了“左”倾思想的余毒 B . 调整了武装割据的思想 C . 完成了北上抗日的战略任务 D . 体现了实事求是的原则
  • 13. 1931年春,革命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后,农民“不还租,不还债,不完粮,不纳捐税,农民分得土地,好像解下一种枷锁,个个喜形于色。”这说明土地革命(   )
    A .   得到了所有农民热情拥护 B . 极大地解放了当地农村生产力 C . 有效巩固了抗日民主政权 D . 在全国铲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
  • 14. 1930年,中共中央机关刊物《红旗》指出:“现在就全国看来,农民运动的发展比城市的工人运动要快的多。在这一情势下,若我们依然是将大部分的力量都用在城市中,实不如用在农村中的好。”这一分析是基于当时(   )
    A .   工农武装割据斗争的成果显著    B . 农村革命道路在中共内部达成共识 C . 中国共产党纠正了“左”倾错误    D . 中国共产党的工作重心开始转移
  • 15. 1935年4月,蒋介石首次提出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并作了简要解释,“国民经济运动,乃以振兴农业,改良农产,保护矿业,开发矿产,扶助工商,调节劳资,开辟道路,发展交通,调整金融,流通资金,促进实业为宗旨”。这一举措(   )
    A .   开启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B . 确保了民族工业的持续发展 C . 与中华民族利益相契合 D . 为即将到来的抗战做了准备
  • 16. 中共某次会议强调全党同志要用极大的努力去学会管理城市和建设城市,中心任务是恢复发展生产,否则,“党和人民就不能维持政权,就会站不住脚,就会要失败”。此次会议出现的历史背景是(   )
    A . 新民主主义革命即将取得全国胜利    B . 社会主义革命在如火如荼的开展 C . 反对帝国主义的战争取得完全胜利    D . 社会主义建设在国家全面的展开
  • 17. 2020年8月中国内地上映电影《八佰》,讲述了史称“八百壮士”的中国国民革命军第三战区88师524团的一个加强营,在团副谢晋元的率领下,固守苏州河畔的四行仓库、阻击日军的故事。该故事反映的是(   )
    A .   淞沪会战 B . 太原会战 C . 徐州会战 D . 武汉会战
  • 18. 据《日本华北方面军作战记录》记载,“这次奇袭完全出乎我军意料之外,损失甚大,需要相当的时日和巨额经费才能恢复。……也标志着敌后战场上升为中国抗战的主战场。”“这次奇袭”是(   )
    A . 忻口会战 B . 徐州会战 C . 长沙会战 D . 百团大战
  • 19. 1933年,日本向中国东北进行移民,移民低价在中国购买土地并进行垦荒。1936年日本军部又提出20年内向伪满洲国移民百万户的计划,并对移民进行严格的军事训练。日本移民的根本目的是(   )
    A .   扩大对华侵略战争 B . 输出国内过剩人口 C . 转嫁国内经济危机 D . 长期殖民东北地区
  • 20. 陕甘宁边区政府公布的《陕甘宁边区各级参议会选举条例》中规定:“凡居住边区境内的人民,年满十八岁,不分阶级、党派、职业、男女、宗教、民族、财产和文化程度的差别。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这一规定旨在(   )
    A . 推动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 B . 适应民族战争新形势的需要 C . 削弱国民党在敌后的势力 D . 促进工农武装割据局面形成
  • 21. 1949年11月中旬,中央人民政府从东北地区每日调运1000万吨粮食进入关内;华中地区的棉花也在不断向东部沿海地区输送;在陇海线上,成百吨的纱布夜以继日地向西安等大中城市流去。11月25日,中央政府一声令下,全国各大城市一齐行动,大量物资涌入市场。中央人民政府的上述举动(   )
    A .   造成了物价飞速上涨 B . 旨在维护金融市场的稳定 C . 使全国物价趋于稳定 D . 使国民经济得到全面恢复
  • 22.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其重要意义在于(   )
    A . 冲破了帝国主义孤立、封锁中国的政策 B . 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C . 加强了中国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联系 D . 为新中国的建设赢得了良好的国际环境
  • 23. 上海浦东正在进行“小政府、大社会”的改革尝试,这一改革改变以往以政府为主导的资源配置方式,政府要转移行政职能,把不该管、管不了、管不好的事情大胆地交给社会组织。这一改革(   )
    A . 拉开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序幕    B . 有利于增强政府管理经济的职能 C . 颠覆了政府与社会组织的关系    D . 有利于促进浦东社会经济的发展
  • 24. 为加强与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我国提出了“一带一路”的构想倡议,这一倡议的核心理念是( )
    A . 共商共建共享 B . 以人为本 C . 和平交往交流 D . 合作共赢
  • 25. 1979年9月中共十一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决议强调,各级行政机关的意见,“除有法律规定者外,不得用行政命令的方法强制社、队执行,应该允许他们在国家统一计划的指导下因时因地制宜,保障他们在这方面的自主权,发挥他们的主动性”。该决议(   )
    A .   加快了农业生产责任制发展    B . 推动了农村基层单位的变革 C . 扩大了国有企业经营自主权    D . 实现了市场对资源合理配置
二、<b >材料分析题(26题20分、27题12分、28题18分共50分)</b>
  • 26. 一部思想解放史,就是一部互融交流的文明发展史;也是一部除旧布新的改革史;更是一部荡气回肠的革命斗争史。阅读下面材料:

    材料一:政治界虽经三次革命,而黑暗未尝稍减。其原因之小部分,则为三次革命,皆虎头蛇尾,未能充分以鲜血洗净旧污;其大部分,则为盘踞吾人精神界根深蒂固之伦理道德文学艺术诸端,莫不黑幕层张,垢污深积。并此虎头蛇尾之革命未有焉。此单独政治革命所以于吾之社会,不生若何变化,不收若何效果也。

    ——陈独秀《文学革命论》

    材料二:由《新青年》卷起的新文化运动狂飙,已从器物、制度的层次深入到精神文化的层面,其对传统文化糟粕的批判和对西方思潮的大量引入,造就了一大批具有自由观念和开放意识的青年,对于民国政治、思想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张岂之《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

    材料三:与新文化运动不同,欧洲文艺复兴的文化策略是温故以立新,彰往以察来。……总之,文艺复兴是基于欧洲自身的思想资源基础上的再创造。新文化运动借助的不是本土文明的资源,而是外来文明的资源。

    —刘军宁《没有复活,就没有兴盛--从文艺复兴看新文化运动》

    完成下列要求:

    1. (1) 材料一认为中国革命未能成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为此,陈独秀等知识分子掀起了什么运动?此次运动的最大功绩是什么?
    2. (2) 材料二提出学习西方历经了“从器物、制度的层次深入到精神文化的层面”的演进,请各举一事例说明。
    3. (3) 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比较文艺复兴与新文化运动在对待传统文化态度上有何差异?概括“外来文明资源”主要有哪些内容?
  • 2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根据列宁的观点,社会主义革命不仅能够在具有阶级觉悟的无产阶级的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爆发;它也可以在一个不发达国家开始,然后再影响其他国家,最终在全世界得以传播。

    ——曼费雷德.马伊《一口气读完世界史》

    材料二:八七会议后,除了毛泽东领导的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外,湖北、广东、江西以及陕西、河南、直隶等省的党组织也发动了多次武装起义,但这些起义基本都失败了。

    完成下列要求:

    1. (1) 结合所学知识,用史实证明材料一中列宁观点的后半句话。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失败后的中国共产党开辟了怎样的革命道路?并分析其决定因素?根据上述材料,我们得到了什么认识?
  • 2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西汉武帝时期,张骞受命“凿空”通西城,汉朝同西域各国、各民族间开始大规模的交往活动。西方新奇的物种大量流入中原,中国的特色商品也源源不断地传入西方。然而,两晋时期由于战乱,丝绸之路逐渐衰退。唐统一后,丝绸之路又恢复了生机。为复兴这条商路,唐王朝西击突厥,并在西域设立机构管理,对交通路线也进行重新部署与管理,丝绸之路再度繁荣起来。胡萝卜原产于北欧地区,巴达木原产于波斯,二者在唐代由西域传入中国,中国的大黄也传到西域和欧洲。在唐代,西城良马大规模传入中原,自唐以后,西域少数民族的饮茶之风渐盛,使得丝绸之路上的主要传播商品由丝绸转化为茶。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二:马歇尔在1947年哈佛大学的毕业典礼上宣告美国已为帮助欧洲复兴做好了准备,由美国为这一计划提供资金才是最为关键的部分。1948年4月,马歇尔计划正式开始实施,该计划的实施稳定了西欧的政治局势,西欧共产党的势力也迅速衰弱。由马歇尔计划催生的美国和西欧之间的贸易关系也巩固并推进了北大西洋同盟,并使之持续到冷战终结。中国推行的“一带一路”倡议是沿线各国开放合作的宏大经济愿景,需各国携手努力,朝着互利互惠、共同安全的方向前行。“一带一路”倡议使得区域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安全高效的陆海空通道网络基本形成;高标准的自由贸易区网络基本形成,经济联系更加紧密,政治互信更加深入;人文交流更加广泛深入,各国人民相知相交、和平友好。

    ——摘编自厉以宁等《读懂一带一路》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丝绸之路兴盛的原因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马歇尔计划和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不同点
    3. (3)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为更好地促进世界各国商贸交流建言献策。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