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高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河北省衡水中学2021届全国高三下学期文综历史第二次联合考试...

更新时间:2021-07-05 浏览次数:150 类型:高考模拟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
  • 1. 周的封国对周天子负有拱卫责任,封国之间有一整套规矩要遵循,这些责任和规矩是强制性的,由周天子负责维持。在春秋时期,诸侯也要靠这套责任与规矩才能称霸。材料表明这套规矩(    )
    A . 保持了周王权力高度集中 B . 巩固了奴隶主的世袭特权 C . 避免了诸侯国之间的战争 D . 促进了对政治权威的认同
  • 2. 下图是一组甘肃河西地区魏晋古墓的壁画。这组作品反映出当时河西地区(    )

     

    A . 丝织业领先于全国 B . 社会生产多元并存 C . 家庭经济农牧互补 D . 小农经济占据主导
  • 3. 宋朝劝学诗歌的数量庞大,其创作者有身居要职的高官,也有寒门学子,有理学大家,也有僧人道士,创作主体十分广泛。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得益于(    )
    A . 商品经济的发展 B . 程朱理学的兴起 C . 科举取士的实行 D . 崇文意识的流行
  • 4. 据统计,清朝乾嘉年间,河南各地有山陕会馆32处,山西会馆32处,江西会馆6处,湖广、湖北各5处,福建会馆4处,江浙、四川会馆各3处,江南、山东会馆各2处,江宁、湖南、两江会馆各1处。这反映出当时(    )
    A . 河南发展成为全国经济重心 B . 区域性的商人群体较为活跃 C . 河南商品生产居于全国首位 D . 陕西和山西地区以经商为主
  • 5. 1907年,《华商办理实业爵赏章程》规定:“凡商人无论独资、合资、附股营业,应得爵赏,即以个人资本之大小、所用工人之多寡为等差”“凡商人原有官阶职衔在应得奖励之上者,准将此项奖励移奖该商之胞兄弟、子侄”。这一规定(    )
    A .   表明政府仍然坚持抑商的政策 B . 反映了奖励实业成为社会共识 C . 体现出清廷主动发展资本主义 D . 有利于中国经济近代化的发展
  • 6. 1926年12月,共产国际执委会第七次扩大会议通过了《关于中国形势的决议》,突出强调无产阶级在民族革命中同资产阶级联合的必要性,“甚至大资产阶级的某些力量,也还能在一定时间内成为革命的同路人”。共产国际这一决议(    )
    A .   对中国革命形势的分析出现偏差 B . 有力推动了国共合作的实现 C . 导致中国国民革命运动走向失败 D . 指明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
  • 7. 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在1938年颁布的《晋察冀边区优待抗日军人家属暂行办法》规定:16岁以下、46岁以上的抗日家属(以下简称“抗属”)免服役;抗属因民事刑事案件起诉时,不出诉讼费;抗属生病可到公医院免费治疗;政府没收的汉奸土地,抗属有使用的优先权。这些举措(    )
    A . 保护了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安全 B . 满足了抗属生产和生活的需要 C . 调动了敌后军民的抗战积极性 D . 改变了敌后土地所有权的性质
  • 8. 下图是1984-2016年中国乡镇数量变化示意图。该图反映出中国(    )

    A . 行政区划进行了大规模调整 B . 农业规模化经营进一步发展 C . 农村人口大量流向发达城市 D . 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势头良好
  • 9. 罗马法强调,个人以自己的利益和目的而独立存在,权利主体处于自由形态,除受正义和公平原则拘束之外,不受其他因素支配。这说明罗马法(    )
    A . 淡化族群之间关系 B . 注重保护个体权利 C . 蕴含社会平等原则 D . 倡导自由不受约束
  • 10. 学者恩斯特·迈尔这样评价某一理论:“用纯粹的唯物主义发展过程代替了世界的‘设计’说”,废绝了人类本位说。他评价的是(    )
    A . 牛顿的经典力学理论 B . 卢梭的社会契约学说 C . 康德的理性批判思想 D . 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
  • 11. 罗斯福新政时期担任预算管理局局长的哈罗德·史密斯认为,当时的联邦政府是“一个巨大的服务性实体,它不仅要保护和关照个体,还要对商界施加影响,最大限度地降低商业行为对公民造成的不利影响”。这反映出罗斯福新政(    )
    A . 旨在保障民众的切身利益 B . 具有政府干预经济的特征 C . 以完善政府公共服务为主 D . 将商业领域作为施政重点
  • 12. 俄罗斯学者维克多·科列梅钮科指出,目前还没有一个国家能与美国抗衡。但是,为尽可能地维护本国利益,大多数国家,特别是美国以外的一些大国都支持建立国际新秩序。该学者意在强调(    )
    A .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危害了国家主权 B . 美国丧失了国际关系中的优势地位 C . 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成为大势所趋 D . 世界大国之间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
二、非选择题:共52分
  • 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慈善事业形成了官办慈善、宗族慈善、宗教慈善、社会慈善四种慈善形态交相运行的基本格局。从救助方式来看,施善者多倾向于临时性物质救助,而忽略受救者生存技能的培育及文化素养的提高。中国传统慈善带有异常明显的伦理道德属性,其理想目标在于达至儒家大同世界。

    ——摘编自周秋光《“扬弃”式演进:中国慈善的两次历史转型》

    材料二

    近代以前,中国传统慈善事业的重心在以苏州为中心的“江南”地区。到了十九世纪七八十年代之交,全国义赈中心逐渐从苏州转移至开埠后的上海。清末民初,一批具有全国重要影响的慈善团体先后在上海创立,上海渐成全国慈善中心。1907年10月5日的《时报》就说“慈善事业之发达,独盛于上海”。1919年《申报》有“沪上为慈善渊薮”、上海是“全国慈善事业之枢纽”的评论。为筹赈华北旱灾,1920年12月,上海几个重要慈善救济组织筹款即达200万元。

    ——摘编自陶水木《上海,中国近代的慈善中心》

    材料三

    改革开放以来,在各级政府部门、慈善组织、爱心企业、志愿者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我国慈善事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历史成绩:慈善事业的法治体系日益完善、社会捐赠稳定增长、社会组织发展迅速、志愿服务遍地开花。慈善事业不仅在扶贫济困,扶老救孤、恤病助残,灾害救助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还在激发社会活力,参与社会治理,促进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等事业发展方面作出了许多成绩。

    ——摘编自赵芮、常红《改革开放40年中国慈善事业成就令人瞩目》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传统慈善事业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近代上海慈善事业发达的原因。
    3.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慈善事业发展的意义。
  • 1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企业家尼克·哈诺尔和经济学家埃里克·拜因霍克认为,市场的运作跟生态系统一样,不是因为它效率高,而是因为它有效果,能解决消费者或生物体所面临的问题。商业的美妙之处在于,一旦它运转起来,就会奖励那些解决了他人问题的人。“最好把(市场)理解成一个演变系统。(市场)就像自然界的演变一样,不断地针对问题创造,尝试新的解决办法。有些解决办法更“适应'适者生存而得到传播。不适者灭亡。”

    ——摘编自姚斌《经济进化论的视野》

    提炼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并结合世界近代史的知识加以评析。

    要求:观点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 15.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1895年,张之洞署理两江总督期间结识康有为,与康有为有过数度深夜长谈。最初他很赏识康有为的才华见地,筹款支持康有为创办《强学报》。但在《强学报》创刊号中,康有为的做法引起了张之洞极大不快:康有为刊发不能公开的光绪帝“上谕”,并用旁注文字自诩自重。更“令人骇异”的是,刊物首页以“孔子卒后二千三百七十三年”的方式纪年。《强学报》只办了3期即被张之洞叫停,两人渐行渐远。1897年冬,康有为进京,政治上要一展身手。张之洞对他由警惕转向担忧。他认为康有为所主张的“平等、民权”,“一万年做不到,一味呓语”。但张之洞毕竞是新派人物,从未向康有为“公发难端”。他不反对变法,只是希望来一场没有康有为的变法。为阐明自己的政治与学术思想,张之洞在1898年春主持撰写《劝学篇》,一是针对康有为的“邪说”,二是针对保守官员的“迁说”,其书多变法主张,经光绪帝推广产生了巨大影响。

    ——摘编自茅海建《戊戌变法仍有巨大谜团:张之洞曾赞同变法》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张之洞和康有为均赞同变法的背景。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康有为与张之洞在变法问题上的主要分歧。
  • 16.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英国的海洋优势不仅关系到英国本土及海外帝国的安全,且更关系到英国作为欧洲均势的调控者对欧洲国家体系担负的特殊责任,这种责任要求英国在必要时,有能力对欧洲大陆均势的失衡进行有效干预,英国的海上优势,实际上正是英国能够在欧洲国家体系中担负起特殊角色的前提条件。与英国的情况恰恰相反,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德国能够成为世界强国的前提,首先是必须突破狭隘的欧洲均势体系的约束,而这点从根本上讲,势必将引起欧洲大陆上的其他主要国家(尤其是法国和俄国)对德国努力的强烈反弹,这也是为什么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英德海军竞赛,不仅激起了英国的深刻敌意,同时也引起了法国和俄国的强烈恐慌。正因为德国成为世界强国的前提,首先是必须打破作为欧洲国家间基本秩序之根本保障的欧洲均势,因此德国的目标不仅为英国且同样也是为任何其他欧洲国家无法接受的。

    ——摘编自吴征宇《“德约范式”与现代国际体系的运行模式》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崛起对英国的威胁。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德竞争的影响。
  • 17.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吴瑭(1758-1836),清医学家,中医温病学集大成者。19岁时,因父亲患病去世立志学医,后借在京检校《四库全书》之机,阅读大量古今医著,积累丰富的医学知识。他推崇叶天士,但认为叶氏的理论“多南方证,又立论甚简,但有医案散见于杂证之中,人多忽之而不深究”。于是他在继承叶天士理论的基础上参古博今,结合临床经验,撰写《温病条辨》5卷,对温热病学说做了进一步的发挥。1793年京都温病流行,时医界多守伤寒论治法,收效甚微,吴瑭另辟蹊径,治好不少垂危的病人,由是名声大振。此间,他又历采历代名贤著述,“去其驳杂,取其精微,间附己意”,结合临床实践,著成《温病条辨》6卷,系统而全面地阐述温病发生、发展变化及治疗规律,同时,为后人留下许多优秀的实用方剂。它的问世,标志着中医温病学完整理论体系的诞生,因而被此后的中医学界列为中医“四大经典”之一,成为学中医者的一本必读之书。

    ——摘编自《吴中清代人物专题》

    1. (1) 根据材料,概括指出吴瑭的历史贡献。
    2. (2) 根据材料,说明吴塘成为中医温病学集大成者的原因。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