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化学 /高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2016年江西省新余市分宜一中高考化学一模试卷

更新时间:2016-08-29 浏览次数:1069 类型:高考模拟
一、<b >在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b>
  • 1. 利用如图进行实验,下列实验结果不能说明结论的是(   )

    A . 甲﹣盐酸,乙﹣石灰石,丙﹣硅酸钠溶液,证明酸性:盐酸>H2CO3>H2SiO3 B . 甲﹣盐酸,乙﹣亚硫酸钠,丙﹣溴水,证明还原性:HCl>SO2>HBr C . 甲﹣浓盐酸,乙﹣高锰酸钾,丙﹣溴化钾,证明氧化性:KMnO4>Cl2>Br2 D . 甲﹣氯化铵饱和溶液,乙﹣烧碱,丙﹣氯化铝,证明碱性:NaOH>NH3•H2O>Al(OH)3
  • 2. 关于反应CH4(g)+2O2(g) CO2(g)+2H2O(l)的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 . 该反应放出大量的热,甲烷可用作气体燃料 B . 如温度超过100℃,反应前后气体的体积不变 C . 可用干燥的冷烧杯检验生成的产物为CO2和H2O D . 此式中使用箭头表示此反应主产物为CO2和H2O,还可能有其他副产物如CO、C等
  • 3. 证明生石灰中既混有石英,又混有石灰石的方法是(  )

    A . 加入过量盐酸,观察是否有气泡冒出 B . 加入过量烧碱溶液,观察是否有固体溶解 C . 加热至高温,观察是否有气泡冒出,是否有硅酸钙生成 D . 先加过量盐酸搅拌,观察是否有不溶物剩余及气泡出现;若有不溶物则滤出,投入到氢氧化钠溶液中看其是否溶解
  • 4. 常温下,下列各组离子在指定溶液中一定能大量共存的是(   )

    A . 能使广泛pH试纸显蓝色的溶液:K+、Na+、CH3COO、Br B . 甲基橙呈红色的溶液:NH4+、Ba2+、AlO 、Cl C . 0.1 molL1 FeCl3溶液:K+、NH、I、SCN D . 由水电离的c (H+)=1×1014 molL1的溶液中:Ca2+、K+、Cl、HCO
  • 5. 向mg镁和铝的混合物重加入适量的稀硫酸,恰好完全反应生成标准状况下的气体bL.向反应后的溶液中加入cmol/L氢氧化钾溶液VmL,使金属离子刚好沉淀完全,得到的沉淀质量为ng.再将得到的沉淀灼烧至质量不再改变为止,得到固体pg.则下列关系不正确的是(   )
    A . c= B . p=m+ C . n=m+17Vc D . m<p< m
  • 6. 将2molA和1molB充入VL的密闭容器中,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反应:2A(g)+B(g)⇌2C(g).平衡时C的体积分数(%)随温度和压强的变化如表所示:

    压强/MPa

    体积分数/%

    温度/℃

    1.0

    2.0

    3.0

    350

    54.0

    a

    b

    415

    c

    40.0

    d

    550

    e

    f

    36.0

    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 . b>e B . 415℃,2.0MPa时B的转化率为60% C . 该反应的△H>0 D . 平衡常数K(550℃)>K(350℃)
  • 7. 用0.10mol•L1的盐酸滴定0.10mol•L1的氨水,滴定过程中不可能出现的结果是(  )
    A . c(NH4+)>c(Cl),c(OH)>c(H+ B . c(NH4+)=c(Cl),c(OH)=c(H+ C . c(Cl)>c(NH4+),c(OH)>c(H+ D . c(Cl)>c(NH4+),c(H+)>c(OH
  • 8. 糕点包装中常见的脱氧剂组成为还原性铁粉、氯化钠、炭粉等,其脱氧原理与钢铁的吸氧腐蚀相同.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 脱氧过程是吸热反应,可降低温度,延长糕点保质期 B . 含2.24g铁粉的脱氧剂,理论上最多能吸收氧气672mL(标准状况) C . 脱氧过程中碳做原电池负极,电极反应为:2H2O+O2+4 e=4OH D . 脱氧过程中铁作原电池正极,电极反应为:Fe﹣2e=Fe2+
二、<b >综合题</b>
  • 9. 下表给出了五种元素的相关信息,其中A、B、C、D为短周期元素.

    元素

    相关信息

    A

    在常温、常压下,其单质是气体,随着人类对环境的认识和要求的提高,它将成为倍受青睐的清洁燃料.

    B

    工业上通过分离液态空气获得其单质,其某种同素异形体是保护地球地表环境的重要屏障.

    C

    植物生长三要素之一,它能形成多种氧化物,其中一种是早期医疗中使用的麻醉剂.

    D

    室温下其单质呈粉末固体,加热易熔化.该单质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

    E

    它是人体不可缺少的微量元素,其单质也是工业生产中不可缺少的金属原材料,常用于制造桥梁、轨道等.

    1. (1) E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是
    2. (2) B和D对应的气态氢化物中,稳定性强的是,熔沸点高的是(用具体的化学式表示).
    3. (3) D的单质与烧碱水溶液加热时发生自身氧化还原反应生成两种具有强还原性的阴离子,写出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4. (4) C与A形成的某一化合物能和C与B形成的另一无色化合物(这两种化合物分子中原子个数比皆为1:2)一起用作火箭助推剂,写出两者发生反应生成无毒物质的化学方程式
    5. (5) 以上这五种元素组成一种工业上用途极广的复盐,该物质中A、B、C、D、E的质量比为5:56:7:16:14.则其水溶液的pH7(填“>”“=”或“<”),原因是(用离子方程式表示).溶液中离子浓度从大到小的顺序为
  • 10. 工业废水中常含有一定量的Cr2O 和CrO ,它们会对人类及生态系统产生很大损害,必须进行处理.常用的处理方法有两种.

    方法1:还原沉淀法

    该法的工艺流程为④③②①

    CrO Cr2O72 Cr3+ Cr(OH)3

    其中第①步存在平衡:2CrO42(黄色)+2H+⇌Cr2O72(橙色)+H2O

    1. (1) 若平衡体系的pH=2,该溶液显色.
    2. (2) 能说明第①步反应达平衡状态的是

      a.Cr2O 和CrO42的浓度相同

      b.2v(Cr2O )=v(CrO42

      c.溶液的颜色不变

    3. (3) 第②步中,还原1 mol Cr2O72离子,需要 mol的FeSO47H2O.
    4. (4) 第③步生成的Cr(OH)3在溶液中存在以下沉淀溶解平衡:

      Cr(OH)3(s)⇌Cr3+(aq)+3OH(aq)

      常温下,Cr(OH)3的溶度积Ksp=c(Cr3+)•c3(OH)=1032 , 要使c(Cr3+)降至105 mol/L,溶液的pH应调至

      方法2:电解法

      该法用Fe做电极电解含 Cr2O72的酸性废水,随着电解进行,在阴极附近溶液pH升高,产生Cr(OH)3沉淀.

    5. (5) 用Fe做电极的原因为
    6. (6) 在阴极附近溶液pH升高的原因是(用电极反应解释),溶液中同时生成的沉淀还有
  • 11. 草木灰中富含钾盐(主要是K2CO3 , 还有少量KCl和K2SO4).据从草木灰中提取钾盐实验,填写下列空白:
    1. (1) 此实验操作顺序如下:

      ①称量样品;②溶解、沉降;③;④;⑤冷却结晶.

    2. (2) 用托盘天平(指针向上的)称量样品时,若指针偏向右边,则表示       (填下列正确选项的代码).
      A . 左盘重,样品轻 B . 左盘轻,砝码重 C . 右盘重,砝码轻 D . 右盘轻,样品重
    3. (3) 在进行第③步操作时,有可能要重复进行,这是由于
    4. (4) 在进行第④步操作时,要用玻璃棒不断小心地搅动液体,目的是防止
    5. (5) 在②、③、④步操作时,要用到的同一种玻璃仪器是
    6. (6) 将制得的少量晶体放入试管,加蒸馏水溶解并把溶液分成三份,分装在三支试管中.

      ①在第一支试管中加入稀盐酸,可观察到有生成,证明溶液中有离子.

      ②在第二支试管中加入足量稀盐酸,再加入BaCl2溶液,可观察到有生成,证明溶液中有离子.

      ③在第三支试管中加入足量的稀硝酸后,再加入AgNO3溶液,可观察到有生成,证明溶液中有离子.

  • 12.

    下面是甲、乙、丙三位同学制取乙酸乙酯的过程,请你参与并协助他们完成相关实验任务.甲、乙、丙三位同学均采取乙醇、乙酸与浓硫酸混合共热的方法制取乙酸乙酯.他们分别设计了如图所示的三套实验装置:


    1. (1) 请从甲、乙两位同学设计的装置中选择一种作为实验室制取乙酸乙酯的装置,较合理的是(填“甲”或“乙”).丙同学将甲装置进行了改进,将其中的玻璃管改成了球形干燥管,除起冷凝作用外,另一重要作用是

    2. (2) 【实验步骤】

      ①按丙同学选择的装置组装仪器,在试管中先加入3 mL乙醇,并在摇动下缓缓加入2 mL浓硫酸充分摇匀,冷却后再加入2 mL冰醋酸;

      ②将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

      ③在试管②中加入适量的饱和Na2CO3溶液;

      ④用酒精灯对试管①加热;

      ⑤当观察到试管②中有明显现象时停止实验.

      【问题讨论】

      a.步骤①安装好实验装置,加入样品前还应检查

      b.写出试管①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注明反应条件)

      c.试管②中饱和Na2CO3溶液的作用是(填“能”或“不能”)换成NaOH溶液,原因为

      d.从试管②中分离出乙酸乙酯的实验操作是

      e.若60g乙酸与足量的乙醇反应能生成53 g乙酸乙酯,计算该反应中乙酸的转化率(要求写出计算过程).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