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湖北省武汉市汉阳区2019-2020年八年级下学期语文期中试...

更新时间:2021-04-07 浏览次数:159 类型:期中考试
一、选择题
  • 1. 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在群星璀璨的中国文学史上,大概没有哪个文人所受关注与喜爱能与李白相比。喜欢他,不仅因为他  的诗才,以及对于理想的  , 还因为他崇尚人格自由平等的  , 这是即使在帝王面前也丝毫不打折扣的傲骨,是天子呼来不上船的快意不羁。

    A . 遗世独立  坚贞不移  傲岸 B . 奇绝无双  坚贞不移  傲气 C . 遗世独立  矢志不移  傲气 D . 奇绝无双  矢志不移  傲岸
  • 2. 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 国家中小学网络云平台的开通,旨在支持各地做好“停课不停学”工作,帮助学生居家学习。 B . 让咱们湖北土生土长的好产品走出去、销得远,需要我们优化市场运作机制,不断敏锐捕捉市场的需求。 C . 与线下文化空间的“凋敝”相比,线上文化活动却在疫情期间获得了新一波的发展机遇。 D . 被誉为“中国天眼”的球面射电望远镜的正式运行,意味着人类向宇宙未知地带探索的眼力更加深邃,眼界更加开阔。
  • 3. 下列各句标点符号使用不规范的一项是(   )
    A . 以长五火箭为代表的航天型号研制,是一项复杂的巨系统工程,具有跨领域、跨系统、多学科的特点,工作链条长,参与人员多,工程问题与科学问题交叉并行。 B . 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C . 苏童的小说语言你能感到南方生活潮湿、诗意的氛围;贾平凹的小说语言有古白话小说的神韵,也有民间的土气,莫言的语言风格比他们更为驳杂。 D . 有的作品典雅周正、雅俗相融,劲道十足、智趣盎然,营造出圆融厚重的境界;有的作品亲切恬淡、莹洁清澈,高古中有温柔,刚健中有敦厚,常世常情中别有超然之韵。
  • 4.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后面小题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唐)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释】①行杯:浮杯,流觞。②回:回荡,摆动。

    下列对本诗内容情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首句“岳阳尽”“洞庭开”,既点明诗人和朋友登临的地点,也写出景色的渺远辽阔。 B . 颈联中的“云间”、“天上”等词,运用夸张的手法,写出岳阳楼高耸入云的状态。 C . 诗中的“愁心”、“凉风起”等词语,表现了诗人写作时愁苦、悲凉的心境。 D . “好月”、“行杯”、“醉后”表明诗人是在晚上和朋友一起喝酒赏月。
二、现代文阅读
  • 5.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见识与知识

    ①知识和见识,看似只一字之差,实则相去甚远。见识源自知识,又高于知识。见识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有实践而且有思考,经历了从认识到实践再到认识的循环和升华。

    ②见识来自于丰富的阅历和知识的淬炼,二者缺一不可。见识必须以知识为基础,否则只是停留在看表象、看热闹的层面;而知识必须和见闻结合起来,才能升华为智慧。没有见识,空有知识,那不过是会移动的两脚书橱;没有知识,空有见闻,那不过是满世界跑的邮差。只有经过扎实的学习与实践的历练,不断打磨、沉淀而趋于厚重,才会慢慢形成具有个人风格的见识。我们常说“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有些人说话写文章让人感觉醍醐灌顶、拨云见日,这就是有见识、有见地的体现。

    ③见识的形成需要身临其境、亲身历练。常言道,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见识,就是见字当头、识在其中。很多东西,见都不曾见过,或者只是旁观乃至远观,没有躬身入局操持,就很难谈得上有什么识,更谈不上有什么真知灼见了。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读苏轼《题西林壁》一百遍,不如自己到庐山实地走一遭;读兵书万卷,也不能代替亲身上阵打一仗。“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因此,在广博汲取知识的基础上,要珍惜每一个工作岗位和平台,珍惜每一次动手的机会,不断积累经验、摸索方法、探索规律,这样才会慢慢形成真知灼见。

    ④见识的形成需要思想的激荡与碰撞。有人说:“真理只在讨论中呈现。”从某种意义上说,真理确实越辩越明,而人们对真理的认识也往往会出现反复,往往是在同谬误的斗争中更加深刻认识真理的。毛泽东指出,“马克思列宁主义是科学,科学是不怕论战的,怕论战的不是科学。”随着互联网科技的发展,与过去相比,获取信息和知识已相对容易。在互联网时代,人们掌握信息的优势应该更多地体现在思考的深度和驾驭局面的能力上。在思想观念日益多元化的今天,我们更需要尽量设身处地地思考,以开放、包容的心态看待各种观点,充分考量和汲取其视角的合理性,在思想交流交融乃至交锋中使自己的观点更加客观、公允。

    ⑤见识的形成需要跳出已有知识范围的限制。有位物理学家打了一个形象的比方,说知识是已知的圆圈,见识就是打破这个圆圈并看到更大、更广世界的能力。从哥白尼到牛顿,再到爱因斯坦,都是靠一次次冲破原有知识固化的藩篱而推动世界的进步的。

    ⑥见识的形成需要摆脱陈腐观念的束缚。人云亦云,就很难有见识,更不会有真知灼见。所谓有见识,其实就是见得多、识得广,看得比别人深、比别人透。学术研究中常说要“见人之所未见,发人之所未发”,就是指要有创新、有突破,不仅横向上突破同时代的人,而且纵向上突破古人。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保持独立思考的精神和习惯,去先入之见,于无疑处有疑,既不轻信今人,也不轻信古人,乃至不盲从权威、大家,而是坚持实事求是,随时准备坚持真理,随时准备修正错误。

    (文/钟国清,基于命题需要有删改)

    1. (1) 关于见识与知识的关系,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知识是见识的起源,见识比知识层次高。 B . 见识来自于阅历的积累和知识的淬炼。 C . 见识的形成需要跳出已有知识的限制。 D . 积累的丰富知识,最终都会变成见识。
    2. (2) 作者认为见识怎样才能形成?下列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
      A . 需要经历知识的实践、循环和升华过程。 B . 需要在躬身实践中积累经验、摸索方法、探索规律。 C . 需要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客观理性思考不同观点。 D . 需要坚持实事求是,不盲从,并追求创新。
    3. (3) 对于本文论述的核心内容,下列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A . 见识和知识,两者在本质上相去甚远。 B . 见识与知识缺一不可,两者同等重要。 C . 形成自己见识的一些方法。 D . 见识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 6.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亲近自然

    ①每年开春,仿佛无意中突然发现土中冒出了稚嫩的青草,树木抽出小小的绿芽,那时候会有一种多么纯净的喜悦心情。记得小时候,在屋外的泥地里埋几粒黄豆或牵牛花籽,当看到小小的绿芽破土而出时,感觉到的也是这种心情。也许天下生命原是一家,也许我曾经是这么一棵树,一棵草,生命萌芽的欢欣越过漫长的进化系列,又在我的心里复苏了?

    ②唉,人的心,进化的最高产物,世上最复杂的东西,在这小小的绿芽面前,才恢复了片刻的纯净。

    ③人,栖居在大地上,来自泥土,也归于泥土,大地是人的永恒家园。如果有一种装置把人与大地隔绝开来,切断人的来路和归宿,这样的装置无论多么奢华,算是什么家园呢?

    ④人,栖居在天空下,仰望苍穹,因惊奇而探究宇宙之奥秘,因敬畏而感悟造物之伟大,于是有科学和信仰,此人所以为万物之灵。如果高楼蔽天,俗务缠身,人不再仰望苍穹,这样的人无论多么有钱,算是什么万物之灵呢?

    ⑤现在,我们与土地的接触愈来愈少了。砖、水泥、钢铁、塑料和各种新型建筑材料把我们包围了起来。我们把自己关在宿舍或办公室的四壁之内。走在街上,我们同样被房屋、商店、建筑物和水泥路面包围着。我们总是活得那样匆忙,顾不上看看天空和土地。我们总是生活在眼前,忘掉了永恒和无限。我们已经不再懂得土地的痛苦和渴望,不再能欣赏土地的悲壮和美丽。

    ⑥这熟悉的家,街道,城市,这熙熙攘攘的人群,有时候我会突然感到多么陌生,多么不真实。我思念被这一切覆盖着的永恒的土地,思念一切生命的原始的家乡。

    ⑦精神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土地和天空,土地贡献了来源和质料,天空则指示了目标和形式。比较起来,土地应该是第一位的。人来自泥土而归于泥土,其实也是土地上的作物。土地是家,天空只是辽远的风景。我甚至相信,古往今来哲人们对天空的沉思,那所谓形而上的关切,也只有在向土地的回归之中,在一种万物一体的亲密感之中,方能获得不言的解决。

    ⑧唯有在辽阔的大地上方才会有辽阔的天空。可以说,一个人拥有的天空是和他拥有的大地成正比的。长年累月关闭在窄屋里的人,大地和天空都不属于他,不可能具有开阔的视野和丰富的想象力。对于每天夜晚守在电视机前的现代人来说,头上的星空根本不存在,星空曾经给予先哲的伟大启示已经成为失落的遗产。

    ⑨我们都会说人是大自然之子的道理,可惜的是,能够记起大自然母亲的面貌的人越来越少了。从生到死,我们都远离土地而生活,就像一群远离母亲的孤儿。到各地走走,你会发现到处都在兴建雷同的城镇,千篇一律的商厦和水泥马路取代了祖先们修筑的土墙和小街,田野和村庄正在迅速消失。最可悲的是我们的孩子,他们在这样一种与大自然完全隔绝的生活模式中成长,压根儿没有过同大自然亲近的经验和对土地的记忆,因而也很难在他们身上唤起对大自然的真正兴趣了。

    ⑩我们切不可低估这一事实的严重后果。一棵植物必须在土里扎下根,才能健康地生长。人也是这样,只是在外表上不像植物那么明显,所以很容易被我们忽视。远离土地必定会付出可怕的代价,倘若这种对大自然的麻木不仁延续下去,人类就不可避免地要发生精神上的退化。在电视机前长大的新一代人,当然读不进荷马和莎士比亚。始终在人造产品的包围下生活,人们便不再懂得欣赏神和半神的创造,这有什么奇怪呢?

    ⑪孩子天然地亲近自然,亲近自然中的一切生命。孩子自己就是自然,就是自然中的一个生命。

    ⑫然而,今天的孩子真是可怜。一方面,他们从小远离自然,在他们的生活环境里,自然最多只剩下了一点儿残片。另一方面,他们所处的文化环境也是非自然的,从小被电子游戏、太空动漫、教辅之类的产品包围,天性中的自然也遭到了封杀。

    ⑬我们正在从内外两个方面割断孩子与自然的联系,剥夺他们的童年。他们迟早会报复我们的!

    (文/周国平,基于命题需要有删改)

    1. (1) 读第⑤段,简要概括“我们与土地的接触愈来愈少”的原因。
    2. (2) 读第③④⑦⑧段,为什么“精神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土地和天空”?请简要概括。
    3. (3) 第⑩段中,作者说“我们切不可低估这一事实的严重后果”。结合上下文,“这一事实”指的是什么?又会造成怎样严重的后果?请简要概括。
    4. (4) 文章最后,作者说“今天的孩子真是可怜”,又说“他们迟早会报复我们的”。作者是想提醒“我们”,应该怎样帮助孩子们亲近自然呢?请简要概括。
三、课外阅读
  • 7. 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武昌九曲亭记(节选)

    苏 辙

    然将适西山,行于松柏之间,羊肠九曲,而获少平,游者至此必息。倚怪石,荫茂木,俯视大江,仰瞻陵阜,旁瞩溪谷,风云变化,林麓向背,皆效于左右。有废亭焉,其遗址甚狭,不足以席众客。其旁古木数十,其大皆百围千尺,不可加以斤斧。子瞻每至其下,辄睥睨终日。一旦大风雷雨拔去其一斥其所据亭得以广。子瞻与客入山视之,笑曰:“兹欲以成吾亭邪?”遂相与营之。亭成,而西山之胜始具。子瞻于是最乐。

    1. (1) 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然将西山       适:到……去 B . 茂木           荫:树荫 C . 相与营之       相与:一同 D . 而西山之始具   胜:优美的景色
    2. (2)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一旦/大风雷/雨拔去其一斥其/所据亭得以广 B . 一旦大风雷雨/拔去其一/斥其所据/亭得以广 C . 一旦大风/雷雨拔去其/一斥其所据/亭得以广 D . 一旦大风雷雨/拔去其/一斥其所/据亭得以广
    3. (3) 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山间羊肠小道的两侧都是松树、柏树,行人们都会在一块稍微平坦的地方休息。 B . 在这小块平地上,人们可以从不同角度看到山间的各种景物、风云变幻。 C . 废弃的亭子就在这块平地上,但遗址狭窄,不能让所有的客人在这里摆开酒席。 D . 亭子旁边有许多长得很粗壮的古树,子瞻对这些古树一直没有什么好感。
四、翻译
五、名著阅读
  • 9.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傅雷家书》(节选)

    太多与刺激感官的东西(音乐便是刺激感官最强烈的)接触,会不知不觉失去身心平衡。你既憧憬希腊精神,为何不学学古希腊人的榜样呢?你既热爱陶潜、李白,为什么不试试去体会“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境界(实地体会)呢?你既从小熟读克利斯朵夫,总不致忘了克利斯朵夫与大自然的关系吧?还有造型艺术,别以家中挂的一些为满足:干吗不上大不列颠博物馆去流连一下呢?大概你会回答我说没有时间:做了这样就得放弃那样。可是暑假中比较空闲,难道去一二次郊外与美术馆也抽不出时间吗?只要你有兴致,便是不在假中,也可能特意上美术馆,在心爱的一二幅画前面呆上一刻钟半小时。不必多,每次只消集中一二幅,来回统共也花不了一个半小时;无形中积累起来的收获可是不小呢!你说我信中的话,你“没有一句是过耳不入”的;好吧,那末在这方面希望你思想上慢慢酝酿,考虑我的建议,有机会随时试一试,怎么样?行不行呢?我一生为你的苦心,你近年来都体会到了。可是我未老先衰,常有为日无多之感,总想尽我仅有的一些力量,在我眼光所能见到的范围以内帮助你,指导你,特别是早早指出你身心与艺术方面可能发生的危机,使你能预先避免。“语重心长”这四个字形容我对你的态度是再贴切没有了。只要你真正爱你的爸爸,爱你自己,爱你的艺术,一定会郑重考虑我的劝告,接受我数十年如一日的这股赤诚的心意!

    1. (1) 文中加点词“这方面”具体是指哪两点建议?请结合文意简要概括。

      1)

      2)

    2. (2) 从语段划横线的语句中,你能够感受到一个怎样的父亲形象?请简要概括。

      我感受到了一个语重心长、教子有方、的父亲形象。

六、综合性学习
  • 10. 根据要求完成下面小题。

    网课已经进行了一段时间。为了引导同学们对这种新的学习方式进行反思和总结,班级开展了主题为“网课进行时”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1. (1) 你所在的小组就“合理安排网课期间的作息时间”进行了热烈的讨论。请你就此向大家提三条切实可行的合理化建议。
    2. (2) 有家长认为自家孩子上网课的效率不高、效果不好,因此网课这种授课方式不符合学习的规律。对此,你是如何看待的?请写出你的观点,并简要说明。(100-120字)
七、作文
  • 11.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使我们长时间蜗居一室之内。足不出户,我们只能通过一扇扇窗观察外面的世界。窗内窗外发生了哪些让你难忘的事,又引发了你的哪些思考呢?

    请以《窗内窗外》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文体不限,诗歌、戏剧除外。②将作文题写在文稿纸的第一行中间。③不少于字。④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如有需要,请以化名代替。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