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江苏省苏州市高新区2019-2020学年八年级下学期语文期中...

更新时间:2021-03-31 浏览次数:119 类型:期中考试
一、基础
  • 1. 将下列词语填写在横线处,顺序正确的是哪一项?(   )

    ①围绕  ②盘绕  ③环绕  ④缭绕 

    ①壶口瀑布水流湍急,声若雷鸣,远望水气……. , 确是奇观。

    ②这间屋子荒废了很久,杂草丛生,长长的葛藤…………在屋前的大树上。

    ③小弟弟出生后立即成了家中的主角,大家的话题总是……….在他身上。

    ④有研究指出,郑和是第一个………地球航行一周的人,比西方的哥伦布、达·伽马和麦哲伦都要早,堪称世界远航的先驱者。

    A . ③④②① B . ③②④① C . ④②①③ D . ④②③①
  • 2. 选出对名著《傅雷家书》相关内容的表述错误的一项。(   )
    A . 傅雷对儿子的指导,就像良师益友一样提出建议和意见。 B . 傅雷希望儿子成为乐观坚强、敢于正视错误的人。 C . 傅雷教育儿子的信条是先为音乐家,次为人,再为艺术家,终为钢琴家。 D . 傅雷说,世界上最纯洁的快乐,莫过于欣赏艺术。
二、字词书写
  • 3.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根据汉语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夏日降临了,它带着热情(piān)然而至。大地上的一切生灵,都随它炙热的温度快速哺育子嗣。燕子忙(lù)着筑巢,布谷鸟在树荫下低语,勤劳的小蜜蜂在花间盘(xuán),五彩的蝴蝶姑娘吻着馨香的花瓣。所有这些诉不尽的夏日独有的生机勃勃的景象,总会以磁铁的方式,吸引着人类情不自(jīn)地走近它。

三、情景默写
  • 4. 默写古诗文名句,并在括号内的横线上填写相应的作者、篇名。
    1. (1) ,涵虚混太清。(()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2. (2) ,儿女共沾巾。(王勃《》)
    3. (3)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蒹葭》)
    4. (4) 诗歌《送友人》中借比喻的修辞手法来表达诗人与友人难舍难分之情的诗句:
    5. (5) 诗歌《子衿》中  的内心独自,通过夸张修辞技巧,造成主观时间与客观时间的反差,从而将诗人强烈的情绪心理形象地表现了出来。
    6. (6) 《小石潭记》写潭中游鱼动静相宜、灵活有趣的语句
四、填空题
  • 5. 一九五五年一月二十六日的信中写道:“你那位朋友说得不错,艺术表现的动人,一定是从心灵的纯洁来的!不是纯洁到像明镜一般,怎能体会到前人的心灵?怎能打动听众的心灵?”傅雷告诫儿子,只有保持才能有“艺术表现的动人”和“心灵的纯洁”。
五、语言表达
  • 6. “章鱼的一只眼睛,鼓鼓的,有猫头大小,周围是暗红色,中间发绿,这只眼睛在闪闪发亮。章鱼的几十条长长的腕足,像一团小蛇似的,蜿蜒地蠕动着,上面的鳞发出讨厌的沙沙声。章鱼在游动。他看见章鱼差不多就贴着自己的眼睛。那些腕足在他身上爬着,它们是冰凉的,像荨麻一样刺人。章鱼伸出的刺针如同水蛭,死叮在他的头上,一下一下地收缩,吮吸着他的血液。他感到他的血液正从自己身上流到已经膨胀起来的章鱼体内去。刺针就这样吸个不停。”《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这段描写好在哪里?
  • 7. 口语交际。

    江苏卫视《非诚勿扰》节目走红后,主持人孟非和点评嘉宾乐嘉成了明星主持。然而不久前,网络上竟然盛传乐嘉与孟非争权失势,要出走江苏卫视。

    有一次,孟非跟随摄制组在上海新世界商厦前现场面试男嘉宾。其中有一个不怀好意的小报记者挤到了孟非面前,问:“请问孟非先生,有传乐嘉出走是因为他觉得在台里地位没你重要,你认为你和乐嘉谁更重要?”这个提问一出,现场气氛顿时尴尬无比,人们都把关注的目光投向了孟非。孟非答道:“本来这事,我完全可以置之不理,谁愿意怎么说,那是他的言论自由,但我也有保持沉默的权利。但我今天想说几句,我和乐嘉谁更重要,这要看在谁的眼里,在我父母的眼里我更重要;在乐嘉父母的眼里他更重要。”孟非话音刚落,现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孟非的应对非常巧妙,请结合文本内容说说“巧妙”在何处。

六、诗歌鉴赏
  • 8. (2019八下·高新期中)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秋浦途中

    杜牧

    萧萧山路穷秋雨,淅淅溪风一岸蒲。

    为问寒沙新到雁,来时还下杜陵无?

    (注)①秋浦,唐时为池州州治所在,诗人被贬官外放时途经此地。②杜陵,在长安西南,诗人家乡樊川所在地。

    1. (1) 一、二句中的“萧萧”“淅淅”有何表达效果?
    2. (2) “为问寒沙新到雁”流露出作者哪些情感?
七、对比阅读
  • 9. 阅读(甲)(乙)(丙)三篇短文,完成各题。

    (甲)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选自《桃花源记》陶渊明·东晋)

    (乙)

    明日,宿旦子冈。甫行数里,见四野禾油油然,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间。盖江北之俗,妇女亦耕田力作;以视西北男子游惰不事生产者,其俗询美矣。偶舍骑步行,过一农家,其丈夫方担粪灌园,而妇人汲井且浣衣;门有豆棚瓜架,又有树数株郁郁然 , 儿女啼笑,鸡犬鸣吠。余顾而慕之,以为此一家之中,有万物得所之意,自恨不如远甚也!

    (选自《乙亥北行日记》戴名世·清)

    (注释)①甫:刚,才。②耘:除草。③询:通“洵”,信,确实。④郁郁然:茂盛的样子。

    (丙)

    远远的街灯明了,

    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

    天上的明星现了,

    好像是点着无数的街灯。

    我想那缥缈的空中,

    定然有美丽的街市。

    街市上陈列的一些物品,

    定然是世上没有的珍奇。

    你看,那浅浅的天河,

    定然是不甚宽广。

    那隔着河的牛郎织女,

    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

    我想他们此刻,

    定然在天街闲游。

    不信,请看那朵流星,

    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 

     (选自《天上的街市》郭沫若)

    1. (1) 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 通人          卿今者 B . 芳草美            陶后有闻 C . 开朗      见四野禾油油 D . 武陵人捕鱼业     愿市鞍马
    2. (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②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间。

    3. (3) (甲)(乙)两段文字所展现的生活图景有什么共同之处?
    4. (4) 陶渊明的“世外桃源”其实并不存在,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也只是诗人心中的“桃花源”,古今文人描写这些想象中的世界有什么相同的用意?
八、现代文阅读
  • 10.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

    中学课程很多,你自然没有许多时间去读课外书。但是你试抚心自问:你每天真抽不出一点钟或半点钟的功夫么?如果你每天能抽出半点钟,你每天至少可以读三四页,每月可以读一百页,到了一年也就可以读四五本书了。何况你在假期中每天断不会只能读三四页呢?你能否在课外读书,不是你有没有时间的问题,是你有没有决心的问题。

    世间有许多人比你忙得多。许多人的学问都在忙中做成的。美国有一位文学家、科学家和革命家富兰克林,幼时在印刷局里做小工,他的书都是在做工时抽暇读的。不必远说,你应该还记得,国父孙中山先生,难道你比那一位奔走革命席不暇暖的老人家还要忙些么?他生平无论忙到什么地步,没有一天不偷暇读几页书。你只要看他的《建国方略》和《孙文学说》,你便知道他不仅是一个政治家,而且还是一个学者。

    (节选自朱光潜《给青年的十二封信之谈读书》)

    (材料二)

    现在的书真叫多,读书的可选择范围非常之大,倒容易弄得读书人手足无措,不知该读什么,该取怎么个读法了。面对这一形势,我现在多取“猫式读法”。我家养了三只大猫,注意观察,发现它们进食有几个特点,都足资我读书时借鉴。一是它们进食前先要以目巡查左右,并对食盆中的食物以鼻检验,绝不轻易下嘴,这启发我选一本陌生的书来读时要十分慎重,不能因此白白耗费宝贵的时间,更不能误食腐物影响心灵健康;二是它们吃东西时不仅细嚼慢咽,还往往摆头晃脑,能十分精确地将鱼肉中的小刺剔除,这启发我读书要善于汲取精华、唾其糟粕;三是它们一般都不贪食,胃口大开,却能适可而止,我们常用“猫食儿”形容量虽小而已他足,由此启发我:面对的书越繁杂,越不能贪多求广,还是要先确定好一个时期的读书目的,依次列出必读、可读、可读可不读(即机动安排,时间有富裕则读,无富裕则放弃)的书名,订出相应的计划,配置好时间份额,一周或半月检查一下自己的执行情况。“猫式读法”实践下来,尤有读书乐、乐融融的效益,故不揣冒昧,写出以供读友们参考。

    (节选自刘心武《狼·蟒·牛·猫——读书的四种方式》)

    (材料三)

    (数据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第十三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

    1. (1) 材料一中说“许多人的学问都在忙中做成的”,能否用《孙权劝学》中吕蒙读书的经历来证明这个观点?为什么?
    2. (2) 依据材料三,说说国民利用各种媒介阅读的时长有什么特点?
    3. (3) 初二同学时间紧、课业重。请你结合以上三则材料,向同学提出三条阅读建议。
  • 11.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下面小题。

    落实

    许世杰

    ①不知从哪个角落发出一阵轻微的鼾声,总算打破了会议室里令人窒息的沉寂。在县教育局汪副局长不满的目光下,有个胳膊肘悄悄捅了捅垂头打盹的人。于是,室内空气又凝滞了,连临窗张挂的“全县二十年以上教龄老教师座谈会”红布横幅,都纹丝不动。

    ②一个低柔的声音:“翁老师谈一谈?”梳着两把短刷子的女秘书终于忍不住了,她脸涨得通红,胆怯地窥察着汪副局长的表情。

    ③刷——!从全场二十余双老师的眼睛里,立刻射出或热或冷的束束目光,不约而同地投在翁思茂身上。

    ④翁思茂却全然没有注意到这一切,依然凝视着什么,呆呆地出神。迎面墙上“认真贯彻落实党的知识分子政策”的标语,正牵缠着他的绵绵思绪。

    ⑤二十五年了!如今,大学同学有的已经成了大学的副教授、编辑部的副编审、研究所的高级工程师,而他——大学的高才生,由于受父亲历史问题的牵连,被分配在远离省城的乡下中学。至今,仍然是一名普普通通的中学教员。陪伴他的,也仍然是那简陋的校舍,坑洼不平的黑板,夏漏雨、冬灌风的住房。当然,变化也是有的,他已经鬓发斑白、瘦骨嶙峋;他那“银河”对岸的爱妻,也总算熬到了身边,虽然已经瘫痪在床,又吃了劳保,人事关系还在外地……

    ⑥一个清脆的声音:“请翁老师谈谈吧!”当女秘书隔着屡屡青烟,看到汪副局长温文尔雅地点着头,肌肉松坠的脸上现出不大明显的笑容时,便鼓起了勇气。

    ⑦“啊?”翁思茂从冥思中惊醒,“我——”

    ⑧能谈些什么呢?如果是在一个月前,他一定会动情地向大家讲述,汪副局长在将近一年的时间里,多次到家里问寒问暖、同他交朋友的经过。一次,得知他爱人看病竟是自费,原单位不予报销时,汪副局长气愤地站了起来:“岂有此理嘛!这样吧,把医药费单据给我,由组织上帮你交涉好了,这事包在我身上。”翁思茂眼里闪着泪花,他没有什么奢望,只要能有这样一位贴心的好领导,他的心就暖了,劲就足了,即使工作和生活中的困难再大,又算得了什么呢!在汪副局长悄悄流露出为了让女儿考上大学,希望请个老师辅导辅导的意思之后,翁思茂便一口应允了。

    ⑨“汪副局长同翁老师交朋友的事,省教育厅通报表扬了。请翁老师谈谈体会吧!”女秘书又催了,翁思茂礼貌地欠了欠上身,尴尬一笑,青筋暴露的右手置于胸前,拇指、食指和中指习惯性地拢在一起,就像平日在讲台上捏着一支粉笔那样:“体会嘛……”

    ⑩体会?怎么说呢?一言难尽!因为,有两件事使他非常伤心。在高考报名的时候,汪副局长的女儿委屈地说:“翁老师,我想报师范,可爸爸说什么也不让。”

    ⑪“噢?不会吧?”

    ⑫“不骗您,我爸爸冲我瞪眼说:‘当一辈子老师有什么出息!’”

    ⑬没过几天,这个女孩拿着几张医药费单据:“翁老师,这是阿姨的吗?”

    ⑭翁思茂接过一看,惊愕了,原来正是去年交给汪副局长的那几张。

    ⑮“我在字纸篓里发现的,保准是您给我补课时掉在我们家的。”

    ⑯翁思茂双手颤抖,几张单据被撕得粉碎……

    ⑰女秘书不耐烦了,蹙眉代替了笑脸:“体会、希望、意见什么的,都可以谈谈。”

    ⑱“好吧!”翁思茂严肃、冷静,“我对局领导落实党的知识分子政策的工作,提点希望和意见。不多,只十二个字:端正认识、不弄虚假、落到实处!”

    选自《全国微型小说精选评讲集》)

    1. (1) 通读全文,概括翁思茂在整个会议过程中的状态表现。

      第一次被点名时他全然没注意,呆呆的出神。

      第二次被点名时

      再一次被催促时

      女秘书不耐烦时

    2. (2) 小说开头写会议室的场景有什么作用?
    3. (3) 下面两句都涉及到打包票,结合相关文章,分析“包票”在文中各有什么作用。

      ①汪副局长气愤地站了起来:“岂有此理嘛!这样吧,把医药费单据给我,由组织上帮你交涉好了,这事包在我身上。”(《落实》)

      ②桌上便有一大碗煮熟了的罗汉豆,就是六一公公送给母亲和我吃的。听说他还对母亲极口夸奖我,说“小小年纪便有见识,将来一定要中状元。姑奶奶,你的福气是可以写包票的了”。(《社戏》)

    4. (4) 小说多次提到女秘书的声音和表情,有什么用意?请简要分析。
    5. (5) 请根据小说内容,在文末横线上编写一个结尾(不超过30个字),并说说你这样编写的理由。
九、作文
  • 12.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对于鲁迅来说,那夜归航的豆儿,是一缕芬芳;对于史铁生来说,那北海的菊花,是一缕芬芳;对于朱自清来说,父亲买橘的背影,是一缕芬芳……在你的记忆深处,也一定有那么一缕芬芳,幸福了你的岁月,温暖了你的时光。

    请以“留在记忆里的芬芳”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记叙文。

    要求:①结合个人生活经历,选取真实生活片段;②恰当运用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写出真情实感。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