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与社会(人文地理)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2020-2021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社会法治...

更新时间:2021-03-15 浏览次数:257 类型:期末考试
一、 选择题
  • 1. 下图是某史书第二十章的目录。下列选项中最合适做该章标题的是(    )

    A . 走向共和 B . 军阀割据 C . 君主立宪 D . 国家统一
  • 2. 《申报》“时评”栏目曾评述:“今之时局,略似春秋战国时之分裂。中央政府之对于各省,犹东周之对于诸侯也。南北相攻,皖直交斗,滇蜀不靖,犹诸侯相侵伐也。”这时局出现在( )
    A . 八国联军侵华时期 B . 辛亥革命时期 C .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 D . 红军长征时期
  • 3. 因生肖属相均为兔,蔡元培、陈独秀和胡适被后人称作新文化运动的“三只兔子”。下列关于他们在这场运动中的活动,表述正确的是( )

    ①陈独秀于1915年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

    ②蔡元培担任北大校长倡导“学术思想自由”

    ③胡适主张文学革命,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

    ④陈独秀和胡适在运动中号召无产阶级革命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④ C . ①③④ D . ②③④
  • 4. 下图为中国近代某一历史时期,国民党党员中社会各阶层占比示意图。(整理自王建朗等主编的《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民国卷》)这一情况的出现主要是因为( )

    A . 辛亥革命的推动 B . 国民党一大的召开 C . 国民大革命的开展 D . 北伐战争的进行
  • 5. 李大钊认为:“在半殖民地的中国,农民占人口的90%以上,当我们估计革命力量时,我们必须强调农民是一个重要部分。”下面把这一认识付诸实践的是(    )

    ①发动南昌起义

    ②创办黄埔军校

    ③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

    ④开展土地革命

    A . ①②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③④
  • 6. “民国二十七年三月二十四日,晨,到徐州,与李宗仁商日:如进攻峄县,不得奏效,则可撤至峄县东北山地待机,以取攻势防御。”这是蒋介石日记中的一段文字。蒋介石此行的目的是(    )
    A . 筹划台儿庄战役的防务 B . 亲临上海指挥淞沪会战 C . 谋划武汉军队撤退路线 D . 总结太原会战失败教训
  • 7. “中国人民解放军从江苏江阴到江西湖口的千余里战线上,分东、中、西三路进军。20日晚,中路军只用了30分钟就把敌人苦心经营的所谓天险防线’‘立体防线’撕开一个长达10公里宽的口子。”该段记载描述的是(    )
    A . 辽沈战役 B . 渡江战役 C . 平津战役 D . 淮海战役
二、综合题
  • 8.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100年来我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砥砺前行,开拓创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阅读年代尺

     

    材料二:……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我们党初心不改,敢于面对曲折,勇于修正错误,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关,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人间奇迹。

    一一摘编自党的十九大报告

    材料三:不忘初心,就要不忘人民。我们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我们力量的源泉。

    ——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讲话

    1. (1) 写出材料一年代尺所示的历史阶段名称。任选其中一个“新”,用相关历史事件说明你对“新”的理解。
    2. (2) 根据材料二,列举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共产党“敢于面对曲折,勇于修正错误,创造奇迹”的历史事件名称及其意义两例。
    3. (3) 运用北伐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史实各一例,佐证“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我们力量的源泉”。
  • 9. 时代召唤各有不同,青春力量一脉相承。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五四风云]

    五四运动过程简表

    时间

    事件

    5月4日

    北京学生三千多人在天安门前集合,高呼口号,举行示威游行。北京政府派军警镇压,逮捕学生32人。

    5月20日

    北京、武汉等地商界议决抵制日货办法。

    6月5日

    上海工人开始罢工,要求释放学生,罢免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各地工人纷纷响应。

    6月28日

    在海内外各界的强大压力下,中国代表拒绝在《巴黎和约》上签字。

    ——摘编自“五四运动纪念馆”之“五四运动前后大事记”

     [战争烽火]

     [抗疫有我]

    全国有1.2万多名“90后”“00后”医护人员驰援湖北,占支援湖北医护人员总数的近1/3。他们放弃团聚、推迟婚期、剪去长发,克服重重困难,同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展现出披坚执锐、一往无前的青春力量。——摘编自网络

    1. (1) 根据材料,指出五四运动过程中所发生的变化。
    2. (2) 材料中的“他们”面临的时代召唤是什么?列举他们响应时代召唤的事例各一则。
    3. (3) 三则材料中的青年身上凝聚着哪一共同精神品质?这种精神品质对实现中国梦有何现实意义。
  • 10.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40年,欧洲战局的变化让日本当局兴奋不已。他们在7月26日的《基本国策要纲》中认为:“目前世界已迎来历史性的一大转机……必须要把握这一世界历史性发展的必然动向。”

    ——[日]阁议。基本国策要纲[A]

    材料二:1941年7月,日本御前会议通过了《适应世界形势的帝国国策要纲》,决定“……,不辞对英美一战”。而日本中国派遣军总司令官烟俊六认为“中日战争已经5年,仅仅一个中国,日本的力量就很勉强,现在又两面作战,情况会越来越困难"。

    ——[日]《现代史资料38·太平洋战争4》

    材料三:罗斯福根据美国军方估计,如果美国独立进行太平洋战争,那么打败日本尚需付出一百万人的伤亡及一年半的时间,因而急切需要苏联及早参加对日作战。

    ——军事学院编:《第二次世界大战》

    材料四:日本史学家服部卓四郎说:“敌在广岛投下原子弹后,又继有苏俄之参战,致使天皇陛下……更加决心认为,除迅速接受波茨坦宣言以结束战争外,别无他途。”

    ——[日]服部卓四郎《大东亚战争全史》1975年版

    1. (1) 根据所学知识,写出材料一中日本当局判断“大转机”的依据。
    2. (2) 材料二中日本“不辞对英美一战”开始的标志是哪一历史事件? 用史实说明“中日战争已经5年,仅仅一个中国,日本的力量就很勉强”。
    3. (3) 综合上述史料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史料、运用所学知识予以论证。 (要求:观点科学,史论结合,逻辑严密)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