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生物 /苏科版 /八年级下册 /第7单元 生命的延续与进化 /第23章 生物的进化 /第3节 生物进化的原因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初中生物苏科版八年级下册7.23.3生物进化的原因 同步练习

生物考试

更新时间:2021-02-22 浏览次数:82 类型:同步测试
一、单选题
  • 1. (2020八下·福州期末) “自然选择学说”的提出者是(  )
    A . 袁隆平 B . 孟德尔 C . 达尔文 D . 列文•虎克
  • 2. (2020八下·泗洪月考) 生物进化的内因是(  )。
    A . 遗传和变异 B . 生殖 C . 生长和发育 D . 环境的变化
  • 3. (2020·昆明) 蝗灾肆虐东非多国,不同环境中的蝗虫体色不同,分析错误的是(   )
    A . 是一种保护色 B . 是有利变异 C . 人工选择的结果 D . 自然选择的结果
  • 4. (2020·海南) 用达尔文进化论解释细菌对青霉素的耐药性,正确的是(   )
    A . 细菌产生的变异不利于适应环境 B . 青霉素使细菌产生了耐药性变异 C . 青霉素选择后耐药细菌生存下来 D . 耐药细菌之间没有生存斗争
  • 5. (2020·青岛) 学习了生物进化的原因后,某同学进行了如下梳理归纳。正确的是(   )
    A . 自然选择保留的变异永远有利于该生物的生存 B . 北极熊生活在冰天雪地里,它们的身体就产生了白色变异 C . 竹节虫的形态很像竹枝,是竹林使它发生了定向变异 D . 长颈鹿具有较长的颈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 6. (2020·辽阳) 下列关于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理解,错误的是(  )
    A . 生物变异是定向的,自然选择是不定向的 B . 自然选择是通过生存斗争实现的 C . 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容易生存并繁衍后代 D . 遗传变异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导致生物进化
  • 7. (2020·南通) 抗生素常用于治疗因感染细菌引起的疾病。滥用抗生素会使细菌产生耐药性,从而降低疗效。细菌产生耐药性的原因是(  )
    A . 自然选择 B . 人工选择  C . 不适应环境 D . 药物使细菌发生变异
  • 8. (2020·青山模拟) 某海岛上住着一种昆虫,经调查其翅的长度与个体数的关系如图所示。该岛上经常刮大风,若干年后再进行调查,你认为可能性最大的是图中的(   )

    A . B . C . D .
  • 9. (2019八下·长春期中) 依据自然选择学说的观点,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 长颈鹿长期食高处树叶,使颈越伸越长 B . 野兔的保护色和鹰锐利的目光,是它们长期相互选择的结果 C . 桦尺蛾为了适应污染的环境,它们的体色产生了定向的深色变异 D . 在农药的长期作用下,农田害虫产生了抗药性
  • 10. (2019九上·西城期末) 下图为某马铃薯甲虫灾区先后使用两种杀虫剂的实验结果曲线图,相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 使用某一种杀虫剂后,开始的1-2年效果较好 B . 甲虫具有抗药性,这是在使用杀虫剂之后才产生的 C . 杀虫剂I和Ⅱ对甲虫来说是不同的环境 D . 生存下来的甲虫个体通过遗传使抗药性得以积累
二、实验探究题
  • 11. (2019·湖南会考) 鸟类学家廷伯根对黑头鸥习性的早期观察中,发现一个现象:雏鸥孵出不久, 双亲便把蛋壳残片用喙捡起, 飞到远离鸟巢的地方将其扔掉。针对该现象,廷伯根提出问题:黑头鸥为什么要将蛋壳残片抛离?
    1. (1) 针对问题,作出假设:
    2. (2) 廷伯根进行了系列实验。

      实验 1:把很多黑头鸥的蛋分散放在养鸥场外的沙滩上, 其中有些蛋保持自然色(即蛋壳外表面的杂色), 其他蛋都被涂上醒目的白色(即蛋壳内表面的颜色);从隐蔽处观察数日, 记录乌鸦和银鸥对 2 种蛋的捕食率。结果:69 枚白色蛋被取食 43 枚, 而同样数量的杂色蛋只被取食了 13 枚。

      实验 2:把一些完整的天然杂色蛋分散地放置在沙地上, 然后再把一些破蛋壳放在离完整蛋不同距离的地方(分别是 15m、100m 和 200m),观察捕食者反应。

      预测实验 2 较可能的实验结果:

    3. (3) 实验 1 和 2 的变量分别是 ;黑头鸥繁殖期 “抛壳”行为的原因,根据实验 1 和 2 可以得到的结论是 ,从获得途径上看属于动物的 行为。

      产有硬壳的卵是鸟类的重要特征。卵壳对于卵的作用是 (至少写出两点)。动物的行为以及结构是生物在长期进化过程中通过 形成的对环境的适应。

三、综合题
  • 12. (2020八上·安阳期中) 根据下图所示,用生物进化的理论回答下列问题。

    1. (1) 从图中可以看出,不同的鸡具有相同的
    2. (2) 鸡的新品种的形成是由于原鸡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产生了许多变异个体,并能下去。通过选择,对具有不同变异的鸡逐渐选择、淘汰、培育而成的。
    3. (3) 和自然选择相比,选择新品种所需时间最短的是
  • 13. (2020八下·石家庄期中) 如图为长颈鹿进化示意图,据图回答:

    1. (1) 图①说明古代长颈鹿祖先的全体之间颈长存在着。古代长颈鹿的颈长短属于 性状,是通过变异产生的,可以给后代。
    2. (2) 图②说明地球环境变得干旱、缺乏青草时, 的个体容易获得食物而生存下来。那么,长颈的变异是,短颈的变异是
    3. (3) 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适应者,不适应者被,这就是达尔文提出的学说。
  • 14. (2019·娄底) 科学家在隔离的一小片麦苗上放入十只绿色蝗虫、十只黑色蝗虫和一只大山雀,大山雀最先发现了一只黑色虫,啄了几口就放弃了,转而发现了绿色蝗虫,啄了两下,就吃了下去,接下来就是第二只,第三只…黑色蝗虫却都幸免于难。这是为什么呢?原来,黑色蝗虫在受到攻击以后,体内的苯乙腈迅速转化成剧毒的氢氰酸,鸟类少量摄入就会头晕、眼花、呕吐,如果继续摄入,就会有性命之忧,鸟类轻度中毒,再也不敢造次,所以黑色蝗虫的体色和气味都成为其很好的防御武器。请问:
    1. (1) 鸟类的上述行为属于
    2. (2) 你认为在这个具有麦苗和大山雀的环境中,绿色蝗虫和黑色蝗虫,哪一个更容易被发现?;哪一个更适应这个环境呢?,请说明理由
    3. (3) 按照达尔文的进化理论,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的结果。
  • 15. (2019八下·普宁期中) 资料分析

    科学家做过如下实验,将深色桦尺蛾和浅色桦尺蛾分别进行标记,然后放养于不同的地点,一段时间后,将所释放的桦尺蛾尽量收回,统计数目,结果如表:

    类型

    数据

    项目

    工业污染区

    非工业区

    深色蛾

    浅色蛾

    深色蛾

    浅色蛾

    释放数目

    154只

    164只

    472只

    496只

    再回收率

    58%

    25%

    6%

    42%

    1. (1) 由表中可以看出,桦尺蛾有深浅不同的体色,这说明生物界中存在着现象。根据达尔文理论,这种不同保护色的形成是的结果。
    2. (2) 由表中可以看出,在工业污染区深色桦尺蛾所占比例高,这是因为在工业污染区深色桦尺蛾不容易被敌害发现并逐代通过得以加强,数量越来越多;反之,浅色的桦尺蛾数量则减少。由此说明,桦尺蛾敌害对桦尺蛾起到了的作用。
    3. (3) 由于真菌感染而使这片森林中所有树干的颜色都变成了灰白色,多年以后,此森林中不同颜色的蛾类最可能的变化结果是图中的        
      A . B . C . D .
  • 16. (2017九上·北京期中) 稻飞虱是水稻生产上的重要害虫.某地自1991年开始,使用杀虫剂吡虫啉防治稻飞虱,效果非常好.随着吡虫啉的大量使用,2002年监测到该地区稻飞虱对吡虫啉具有低水平抗性,2005年达到极高水平抗性.如图①~④表示在一段时间内抗药性不同的稻飞虱的数量变化.


    1. (1) 随着吡虫啉的使用,对稻飞虱群体中抗药性个体数量变化的排序最合理的是     
      A . ③→喷洒杀虫剂①→一段时间后②→喷洒杀虫剂④ B . ②→喷洒杀虫剂④→一段时间后③→喷洒杀虫剂① C . ③→喷洒杀虫剂④→一段时间后②→喷洒杀虫剂① D . ②→喷洒杀虫剂①→一段时间后③→喷洒杀虫剂④
    2. (2) 短短十多年的时间,稻飞虱群体的抗药性水平从低向高进化,主要原因是:

      ①稻飞虱具有很强的能力,能产生大量后代.

      ②未使用吡虫啉之前,这些后代中就有抗药性强的个体,也有抗药性弱的个体,这种现象在遗传学上被称为

      ③当喷洒吡虫啉时,抗药性弱的稻飞虱逐渐被淘汰,抗药性强的个体就容易生存下来,并且繁殖后代,抗药性强的个体将基因传递给了后代,这种现象称为.经过许多代后,群体的抗药性水平越来越高.

    3. (3) 由此可见,吡虫啉在稻飞虱的进化中起了作用,最终使稻飞虱表现出对该环境具有一定的
  • 17. (2020八上·河口期末) 北京时间2019年7月19日21 时06分,遨游太空近三年的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在预定的时间内返回了地球,通过与大气的摩擦全部焚毁,少量的残骸坠落在南太平洋安全海域,为我国空间实验室任务画上了圆满的句号。香港学生提出的“太空养蚕”计划随着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升空,6只秋丰白玉蚕宝宝度过长达31天的“太空之旅”。

    1. (1) 为了让蚕宝宝吃好,科研人员在“太空屋”两侧的铝合金端盖,即“蚕宝宝的食堂”里填满了味道可以媲美桑叶的饲料,蚕宝宝的这种取食行为从获得途径上来说属于行为,这种行为是由决定的。
    2. (2) 航天员景海鹏在“天宫二号”指尖“遛蚕”的视频令网友大呼过瘾。蚕宝宝在太空中吐丝、结茧,吐丝处于发育中的时期,其发育方式为
    3. (3) 蚕宝宝在生长发育过程中会有蜕皮现象,原因是
    4. (4) 科学家对太空蚕与地面蚕的蚕丝进行了详细的对照研究。太空蚕吐出的蚕丝在强度、刚度和韧度都优于地面家蚕。这种变异属于变异。
    5. (5) “秋丰白玉”是我国自己培育的新蚕种,这是选择的结果。除此之外,“春玉明丰”蚕种以“一带一路”大战略为契机“走出去”去往越南,蚕茧的不同颜色在遗传学上叫做
    6. (6) 家蚕有控制蚕茧颜色的黄色基因A与白色基因a(A对a显性),结白色蚕茧的家蚕基因型为,结黄色蚕茧的家蚕的基因型可能为,Aa×aa产生的后代表现型是;对应的比例是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