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江西省宜春九中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历史第一次月考...

更新时间:2021-08-11 浏览次数:66 类型:月考试卷
一、单选题(共30小题,每题2分,60分)
  • 1. 从商鞅变法到秦汉,政府推行“编户齐民”制,重视对户口的清查和统计。明清时期,政府却重视土地的清丈,明朝政府多次在全国丈量土地,绘制成册。这一变化说明政府(  )
    A . 主动适应商品经济发展 B . 积极应对土地兼并问题 C . 经济管理职能发生变化 D . 赋税征收标准发生变化
  • 2. 明清时期,太湖地区“地狭人众,力耕不足糊口,比户养蚕为急务,墙隙田旁悉树桑”。蚕桑收入高于稻作,其生产的劳动投入、资本投入和技术要求也均高于水稻等粮食生产。这表明,太湖地区(  )
    A . 生产集约化程度提高 B . 城镇化进一步发展 C . 耕织分离的倾向加强 D . 传统技术不断革新
  • 3. (2020高三下·连云港开学考) 1954年,东北考古工作队在辽宁辽阳三道壕一带,发现了西汉村落遗址,清理出土、石、砖、瓮墓葬103座,共出土文物2815件。其中有农业生产工具铁铧、铁鑺、铁铲、铁锄、铁镰、插刀等一整套农具148件。据此可以推知西汉时期(    )
    A .   东北冶铁技术全国领先 B . 农业生产水平提升 C . 铁农具成为随葬必备品 D . 农业生产体系完备
  • 4. 学者许倬云认为,东汉时期长江流域、四川盆地及东南地区的人口增长非常显著。政府通过移民,使人口最为密集地区的人口压力大为减轻。根据许倬云的分析,汉代人口分布的变化(  )
    A . 加剧了汉代的人地矛盾 B . 加快了少数民族内迁的步伐 C . 缓解了边境地区的危机 D . 有利于中国社会发展的平衡
  • 5. (2020高二下·包头月考) 金景芳先生认为鲁国的“初税亩”是在公田上取一份地租外,在私田上又取一份,结果公家所得多于什一,而形成所谓“二”,故哀公云“二吾犹不足”。据此可知(   )
    A . 鲁国率先承认土地私有 B . 鲁国财政收入成倍增长 C . 井田制度并未彻底废除 D . 赋税改革推动鲁国称霸
  • 6. (2020高一下·潞城月考) 范仲淹有诗句形容当时的农村状况,“一派青山景色幽,前人田土后人收;后人收得休欢喜,还有后人在后头”。南宋及其后代政客文人也不断引用这首诗,明人顾庆元撰写的《夷白齐诗话》将其收录其中。这句诗反映出(   )
    A . 农村租佃关系的日趋普遍 B . 均田制下的农业生产发展较快 C . 农产品的商品化日趋提高 D . 地权的转移频繁和私有化加强
  • 7. 唐建立之初,“均给天下民田”,达到了“力业相称,细民获资生之利,豪右靡余地之盈”;唐中叶以后,“有钱则买,无钱则卖”“人从私契”成了土地转移、让渡的基本方式与基本原则。唐朝经济领域的这一转变(  )
    A . 有利于促进小农经济的发展 B . 表明政府的经济职能发生了根本转变 C . 是当时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 D . 是古代中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必然产物
  • 8. (2020高三上·哈尔滨月考) 《史记》记载江南地区“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南朝《宋书》则载江南“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据材料可知,发生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 魏晋以来江南逐渐得到开发 B . 江南地区少战乱社会较安定 C . 统治者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 D . 南方自然条件优越资源丰富
  • 9. 17、18世纪,景德镇生产的碗、盘等外销瓷器(景瓷),既有花鸟虫鱼、山水人物图案,也有特洛伊木马、手持雷电的朱庇特等西方神话故事类装饰。据此可知,这一时期的瓷器贸易(  )
    A . 突破了海禁政策的限制 B . 促进了中西方文化交流 C . 由地中海地区转口到西欧 D . 推动了景瓷生产方式变革
  • 10. (2020高一下·明光开学考) 春秋战国时期的齐国青铜器,越到晚期礼器越少,日用器则日益普遍,其器型越来越多姿多彩,装饰性和趣味性也日益增强。上述变化反映了( )
    A . 尊卑观念日趋淡化 B . 社会发展的世俗化倾向 C . 时代风尚骤然转型 D . 齐国青铜铸造的独特性
  • 11. 宋代元丰七年,苏轼上书神宗说:徐州利国“凡三十六冶,冶户皆大家,藏镪巨万……冶各百余人,采矿伐炭,多饥寒亡命强力鸷忍之民也”。这反映出当时(  )
    A . 民营手工业的发展 B . 雇佣劳动广泛出现 C . 官营手工业规模大 D . 政府鼓励冶铁发展
  • 12. 刘关张桃园结义的故事史籍不载,也没有其他证据表明汉末有异性兄弟金兰结义的习俗,但明代小说《三国演义》对于桃园三结义着墨甚多,同时期在许多水陆码头出现了“三义庙”“结义庙”。这反映出当时(  )
    A . 地域性文学得到充分发展 B . 商品经济发展对信义的重视 C . 社会主流价值观念的变迁 D . 三国历史受到商人们的推崇
  • 13. 据史料记载,长安在盛唐时期人口总数约70万,其中皇室及服务人员15万,在京官吏 约3万余,禁军和附近驻军约12万,到京师参加选官和科举的读书人1万,共需粮食580 万石左右,其中依赖国家供给粮食的人口约32万。据此可以推知盛唐时期(  )
    A . 长安己成为国际性的大都市 B . 对东南地区粮食需求增加 C . 出现了冗官冗兵冗费局面 D . 坊市制度瓦解速度加快
  • 14. 唐末草市兴起之后,有人描述当时彭州唐昌县建德草市,“人既繁会,俗巴丰饶,又置一镇,抽武士三十人而御之,亦立廨署,早暮巡警,盗将窜迹,人遂高眠”。这反映了(  )
    A . 坊市制度逐渐走向瓦解 B . 唐朝末年开始出现了草市 C . 草市功能转向政治军事 D . 政府重视商业环境的治理
  • 15. 明代《太函集》记载了嘉靖年间商人朱云治经营制铁业的活动:“朱处士云治,字天铎,海阳(安徽休宁县)新溪人也。……从兄贾闽,盖课铁冶山中,诸佣人率多处士长者……业大饶。”据此可知,明朝中后期(  )
    A . 工场手工业比较发达 B . 雇佣劳动现象较为普遍 C . 商业资本流向有所变化 D . 民营冶矿业开始发展
  • 16. 战国至唐,“通商”一词几乎在载籍中消失,在《宋史》《续资治通鉴长篇》等书中其出现的频率却陡然增高,《金史》《元史》等史籍中也出现不少“通商贾”、“通商惠工”、“力穑通商”的记载。这一变化体现了(  )
    A . 重商成为社会共识 B . 商业在国家中的地位提升 C . 抑商政策难以为继 D . 社会转型推动了经济发展
  • 17. (2020高一下·襄阳月考) 汉初,郡国可自行铸币。汉武帝在“独尊儒术”、反击匈奴、颁行“推恩令”后,禁止郡国铸币,由中央专门机构发行官铸五铢钱为唯一合法货币。西汉统一铸币权是基于(   )
    A . 中央集权削弱的倒逼 B . 中央财政实力迅速增强 C . 重农抑商政策的强化 D . 大一统政治形态的需要
  • 18. 城隍庙是用来祭祀城隍神(中国民间和道教信奉的守护城池之神)的庙宇。一般来说,庙是县级以城市的标志。明代不少江南市镇都设置了镇城隍庙。这说明这一时期的江南市镇(  )
    A . 经济水平普遍超过了县城 B . 开始成为基层商业和政治中心 C . 城市化程度为时人所认同 D . 由道教文化中心演变而来
  • 19. 中国纸币的起源追溯到汉武帝时的“白鹿皮币”和唐代宪宗时的“飞钱”。北宋民间商人在商品流通中使用了最早的纸币﹣﹣交子。“交”是交合的意思指合券取钱,即两张券合得起来就交钱。由此可见(  )
    A . 商人注重构建纸币的“防伪”功能 B . 汉唐政府制定诚信经营章程 C . 纸币起源于政府对经济控制的减弱 D . 纸币在宋代是主要流通货币
  • 20. 明清时期中国最发达的江南地区在谷物加工、服装制作、制烛等行业的生产规模上与其城镇人口绝对数量增加的步态大体一致;榨油、酿酒、印刷等行业的成长速度较快,纺织业发展更为迅速,技术领先于世界。这体现出(  )
    A . 资本主义萌芽发展迅速 B . 小农经济开始走向瓦解 C . 工商业市镇的繁荣发展 D . 重农抑商政策出现松动
  • 21. 公元8世纪下半期,中国沿岸的交州、广州、泉州、明州(今浙江宁波)、扬州等城市,因与蕃舶互动频繁,如雨后春笋般兴盛越来,成为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唐朝还设置“市舶司”。用来管理蕃舶的进出以及征税事由。由此可以推知当时(  )
    A . 经济交流主导着中外关系发展 B . 重农抑商政策已不合时宜 C . 城市发展依赖对外贸易的繁荣 D . 政府的外贸政策较为开明
  • 22. 明清时期白银成为主要货币,“朝野率皆用银”。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 . 商品经济的繁荣 B . 白银产量高 C . 经济作物的种植 D . 商帮的兴起
  • 23. (2020高一下·襄阳月考) 宋与辽夏金各政权之间的经济往来十分密切,官方在边界设置“榷场”。“榷场”指(   )
    A . 娱乐场所 B . 贸易场所 C . 军事要塞 D . 行政机关
  • 24. (2020·福州模拟) 明清商人往往采取“合伙”、委托资本(把资金委托给有商业才能且值得信赖的人经营)、通过各种人际关系(包括亲戚、朋友、同乡等)提供资本等方式进行筹资活动。这些筹资方式(   )
    A . 推动商帮的形成与发展 B . 促使股份制企业出现 C . 导致重农抑商政策瓦解 D . 催生了资本主义萌芽
  • 25. 宋代以前,花卉大都在院内圃外种植,而到宋代则大不相同。如陈州“园户植花如种黍粟,动以倾计”,扬州“种花之家,园舍相望”,“畦分亩列,多者至数万根”。这一变化说明(  )
    A . 时人追求财富意识增强 B . 农业生产开始服务城市 C . 精耕细作农业得到发展 D . 园艺种植成为农业主导
  • 26. 清代官方以文官驻镇负责法定社区的保甲里社系列,以汛弁(低级武官)驻防分管自然社区的乡兵团练系列:还通过控制牙行,实现对市镇经济上的管理和统辖。这表明清代市镇(   )
    A . 成为基层社会的经济中心 B . 兼具军事经济双项的管理功能 C . 呈现乡族组织的自治色彩 D . 承担联系区域生产的枢纽作用
  • 27. (2020高一下·明光开学考) 628年,唐代政府在各地设置义仓,规定义仓粮食有灾则用于赈民,无灾则借贷民户作种子。自此以后,州、县普遍设置义仓,专用于备荒,不许杂用。这表明当时( )
    A . 用立法手段救助弱势群体 B . 重农恤民思想得到实践 C . 关注民生的力度大大增强 D . 建立起完备的社会保障体系
  • 28. 西班牙人找不到同等竞争力的货物同中国商人交换,就将美洲殖民地生产的大量白银运往菲律宾,支付给中国商人。这就是当时著名的中国、菲律宾、西属美洲殖民地之间以中国商品和美洲白银为交换的、跨越整个太平洋的国际大三角贸易。从材料可以推知当时(  )
    A . 中国在国际贸易中处于优势地位 B . 中国白银大都来自与西班牙贸易 C . 西班牙经济发展程度远低于中国 D . 西班牙的货物质量低劣竞争力低
  • 29. (2020高一下·临清月考) 如图是东西方两幅航海的地图,以下说法符合历史史实的是( )

    A . 都是资本主义萌芽和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 B . 其历史活动的政治经济目的基本相同 C . 呈现的都是东西方航海史上的壮举 D . 都引发和促成了东西方的社会转型
  • 30. 16世纪的欧洲出现了货币贬值浪潮,贵金属短缺,西欧各国货币的金银成分大大减少。如图是法国货币图尔里佛中含银量变化图(见表)。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是(  )

    年份

    单位货币中含银量比例

    1541﹣1550

    50%

    1551﹣1560

    39%

    1561﹣1570

    11%

    1571﹣1580

    17%

    1581﹣1590

    18%

    1591﹣1600

    5%

    A . 欧洲各国政治局势的动荡 B . 亚洲经济的快速发展改变了世界贵重金属流向 C . 欧洲海内外市场不断扩大 D . 早期殖民战争使流入欧洲的贵重金属数量下降
二、材料阅读
  • 3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宋朝的商品经济非常繁荣。新兴经济作物茶叶、甘蔗之类绝大部分进入市场。市场形成城市、镇市、草市三级金字塔型结构。在地方贸易网的基础上,初步形成了江南、西北等几个较大的区域市场。海外贸易规模超岀唐朝,朝廷在南方沿海港口设立了多处市舶司。民间开始出现中国古代最早的纸币,称为交子。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二:在宋代两浙地区,农村市场快速发育和成长,广大农民越来越多地卷入到市场活动之中。在两浙地区,到北宋中期,镇作为农村经济中心地的意义已基本确立。南宋时期,不少镇的市场发展水平不仅赶上,甚至超过地所在县城。

    ﹣﹣摘编自陈国灿《宋代两漸路的市镇与农村市场》

    材料三:西汉中叶中国商人渡海到达印度半岛,购置当地奇珍。到了唐代,海外贸易得到进一步发展,在广州设置了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市舶司。宋代是我国海外贸易大发展的时期。当时同中国发生贸易关系的国家和地区多达数十个,进口货物在400种以上,宋王朝在海外贸易方面的收入不断增加。宋高宗绍兴初,年收入占当时全部收入的 。宋代及其以后,海路已经取代陆路而成为中外经济和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

    ﹣﹣摘编自王嘉《两宋海外贸易发展的社会基础》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宋朝商品经济繁荣的表现。
    2. (2) 根据材料二,指出两渐地区出现的经济现象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原因。
    3. (3) 根据材料三,概括宋代海外贸易的特点。
  • 3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自16世纪50年代中欧海路开通至19世纪,中国保持巨额贸易顺差达两个半世纪之久。葡萄牙学者戈迪尼奥的研究表明,日本白银产量的绝大部分和占美洲产量一半的世界白银流入了中国,数量十分庞大,因此他将中国形容为一个“吸泵”,形象地说明了明清中国吸纳了当时全球巨量的白银。据史料记载,16﹣18世纪,中国向全世界出口的商品约有236种之多,其中手工业品有137种,占总数的半以上。其中生丝、丝织品出口最多,其次是瓷器和茶叶等。质优价廉的中国商品在与欧洲、美洲各地商品的较量中势如破竹。

    ﹣﹣摘编自陈昆、汪祖杰《国际竞争力、海上贸易与套汇:明朝中后期白银流入的考察》

    材料二:16世纪西班牙入侵美洲之后,不断将美洲白银开采,运送到本国和其他殖民地,运送到本国的白银通过外债和贸易流通到西欧各国,西欧接着同中亚、南亚进行贸易,白银流向东方,再通过中国同南亚的贸易流入中国,而西属殖民地也通过和中国的贸易流入中国。这一时期也正是欧洲建立其世界中心的时期,全球化已经不可避免的波及到了亚洲、非洲和美洲。

    ﹣﹣摘编自刘昊《欧洲世界体系与美洲白银﹣16、17世纪美洲白银的流向研究》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清时期中国成为世界白银“吸泵”的原因。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美洲白银在近代世界体系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3. (3)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白银对中国和西班牙经济发展的不同影响。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