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与社会(人文地理)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浙江省温岭市团队六校2020-2021学年八年级上学期社会法...

更新时间:2021-02-20 浏览次数:124 类型:期中考试
一、选择题
  • 1. 人类早期文明大多兴起于亚非地区的大河流域,下列大河流域主要文明成果归属错误的是(  )       

    A . 尼罗河流域-金字塔 B . 两河流域-伊斯兰教 C . 印度河流域-种姓制度 D . 黄河流域-甲骨文
  • 2. 下列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 . 夏-商-西周-春秋 B . 夏-西周-商-春秋 C . 夏-西周-战国-春秋 D . 夏-商-战国-西周
  • 3.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这反映了西周的( )
    A . 宗法制 B . 分封制 C . 礼乐制 D . 中央集权制
  • 4. 下列关于春秋时期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 . 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B . 齐桓公“尊王攘夷”最先称霸 C . 战争连绵不断,分裂趋势加剧,阻碍历史发展 D . 新兴地主出现,社会结构发生变化
  • 5. 以下各帝国在历史上曾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是( )

    ①亚历山大帝国  ②阿拉伯帝国  ③查理曼帝国  ④罗马帝国

    A . ①②③ B . ①③④ C . ①②④ D . ②③④
  • 6. 某同学要编写一份“辉煌的古希腊文明”手抄报。下列素材属于古希腊文明的是(   )

    ①凯撒与元老院   ②米隆与《掷铁饼者》
    ③屋大维与罗马法   ④阿基米德与浮力定律

    A . ②④ B . ③④ C . ①④ D . ②③
  • 7. 下列关于中世纪西欧城市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农业的发展和经济的恢复,促使了原有城市的复苏和新城市的涌现

    ②伦敦既是政治中心,也是商业中心,是西欧最大的城市

    ③城市的兴起促进了手工业的发展,早期资产阶级出现

    ④西欧城市经济上自给自足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④ D . ③④
  • 8. 史论结合是历史课学习中的常用方法,下列论述正确的是( )

    史实

    结论

    A

    “哲学”一词来自古希腊语,原意是“热爱智慧”

    古希腊是西方文明之源

    B

    穆罕默德说:“学问虽远在中国,亦当求之”

    阿拉伯人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

    C

    禹建立夏朝

    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D

    马镫传入欧洲

    东西方文明是相互影响的

    A . A B . B C . C D . D
  • 9. (2019八上·宁波期中) 数学运算中使用的“0,1,2,3……”这十个阿拉伯数字的发明者和传播者分别是(    )
    A . 古代印度人、巴比伦人 B . 古代印度人、阿拉伯人 C . 古代阿拉伯人、罗马人 D . 古代阿拉伯人、埃及人
  • 10. 在一部反映战国时期的影片中可能出现的场景( )

    ①农民用青铜农具    ②骑兵脚踩马镫嘶杀
    ③农民用牛耕田    ④步兵手握铁制兵器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④ C . ②③④ D . ①③④
二、非选择题
  • 11. 观察亚非古代文明和西方文明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1. (1) 根据文明发祥地的地理环境,对图中所标注的A至F区域进行分类,并说明理由。
    2. (2) 概括亚非文明出现的共同点,从中悟出什么道理?
  • 12. 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之间,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也是人类文明精神的重大突破时期,东西方文明交相辉映,塑造了各自不同的文化传统。

    材料一: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经常进行大规模的战争,引起了许多争论,这天有一群学者就当前局势发表自己的看法,下面摘录了其中两位的观点:

    A:“从春秋以来,战争就没有什么正义和非正义的,大家应反对一切战争,统治者应以‘仁政’治理天下。”

    B:“先生此言差矣,我们应"兼爱","非攻"。反对战争,但也不能说所有的战争都是不对的,对那些正义的战争我们应该支持,而反对侵略战争。”

    材料二:洛克是个雅典郊区的农民,今年(公元前477年)三十岁,他是家庭中的男主人。今天是个艳阳高照的日子,他要去参加公民大会,这个公民大会虽然每十天就开一次,严重影响到洛克干农活,但他依然很愿意去参加。洛克的妻子艾伦和仆人也想跟在后面去公民大会瞧瞧热闹,却被洛克臭骂了一顿,妻子只好作罢。

    材料三:德国法学家说过:罗马曾三次征服世界,第一次以武力,第二次以宗教,第三次是以法律。

    1. (1) 请你判断他们分别代表了哪家学派的观点,并各举一位代表人物。
    2. (2) 材料反应的是雅典的什么制度?根据材料简要评价这一制度。
    3. (3) 材料中所说的“第三次征服世界”的是什么法律?对后世有何影响?
  • 13.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徭役)。事末利(经商)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没收其妻子为官奴婢)。——《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废除贵族对土地和部民私有,改土地、农民为国有。国家计口授田,对六岁以上公民,每六年按人口班给分田一次,男子每人二段(约相当于35亩),女子为其2/3,奴婢授田相当于自由民的1/3。所班田地不得买卖,死后归还政府。

    1. (1) 材料一、二分别描述的是什么历史事件?
    2. (2) 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这两次改革内容?
    3. (3)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二所涉及的改革内容对两国产生了什么共同的影响?从中得出什么启示?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